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空间激光通信

空间激光通信

空间激光通信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253篇,主要集中在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航天(宇宙航行)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2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586723篇;相关期刊66种,包括长春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科技资讯、兵工学报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第十八届中国遥测遥控科技大会、中国空间科学学会2013空间光学与机电技术研讨会、2011全国光电子与量子电子学技术大会等;空间激光通信的相关文献由584位作者贡献,包括佟首峰、姜会林、王超等。

空间激光通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2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86723 占比:99.98%

总计:586858篇

空间激光通信—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陈韵; 于笑楠; 江伦; 张家齐; 佟首峰
    • 摘要: 为了满足微纳卫星平台间的数传需求,实现伺服结构的小型化,设计了一套基于四象限探测器(QD)与MEMS振镜为伺服架构的微纳激光通信终端,完成光斑的检测跟踪。为了提高微纳通信终端跟踪精度,分析了光斑大小对四象限探测器检测精度的影响,使用Matlab进行仿真,并据此设计了一种当光斑直径小于四分之一探测器靶面直径时的捕获跟踪伺服系统算法,对系统组成及捕获跟踪算法进行了详细论述。搭建室内实验平台,进行了双向全光捕获跟踪实验,系统捕获时间2.2 s,跟踪误差84μrad。
    • 周杨; 董玉辉; 姚旭; 刘强; 孙延涛; 张靓
    • 摘要: 研究自由空间激光通信网络移动节点的拓扑控制问题,针对特定场景空间激光通信自组织网络提出一种基于集合划分的启发式拓扑算法。根据空间节点的位置姿态信息和激光建链的约束条件计算节点间的可连接关系及链路稳定度,通过启发式迭代生成较优的全连通稳定拓扑,实现所有节点间的网络层通信。所提算法不仅可优化网络直径,还可在遇到链路断开时,通过集合合并进行拓扑修复。仿真结果表明,拓扑稳定度和网络吞吐量符合优化预期,拓扑遇到中断时可成功修复,且不同节点规模下的算法执行时间符合弗洛伊德算法时间复杂度O(n^(3))。
    • 王忠忠; 敖学渊; 张深茂; 张大卫; 刘陈; 杨奇; 熊良明
    • 摘要: 针对空间激光通信接收功率低的问题,文章设计并实现了具有高接收灵敏度的实时化空间激光脉冲位置调制(PPM)通信系统,该系统的传输速率为800 Mslot/s。实验结果表明,当使用了掺铒光纤放大器(EDFA)和光学滤波器后,在接收光功率为-58.3 dBm的情况下,该系统的纠前误码率(BER)为1.4E-4,系统具有超高的灵敏度。
    • 黄永梅; 李宏伟; 贺东; 王强; 郭弘扬; 王子豪; 唐薇
    • 摘要: 与射频通信相比,空间激光通信具有传输速率高、保密性能强、终端功耗低等优点,目前已成为当前通信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同时,空间激光通信也面临着一些严峻的技术挑战,如大气湍流导致空间激光通信的信道情况十分复杂,复杂的信道会引发信号光强度起伏剧烈,信标光跟踪与瞄准困难,接收端的信号光场波前畸变严重等。为了提升空间激光通信在复杂信道环境中的性能,学者们将深度学习技术引入到空间激光通信系统中。多项研究表明,深度学习在空间激光通信的诸多方面表现出了优越的信息处理能力。对近年来深度学习技术在空间激光通信信号处理与检测,信标光捕获与跟踪以及波前畸变探测与校正等方面的应用做一全面梳理,并对用于空间激光通信的深度学习技术的前景进行展望。
    • 陈词; 宋延嵩; 李金旺; 刘天赐
    • 摘要: 在空间激光通信链路中,大气湍流、结构设计误差、平台扰动等因素为链路的精确对准和精密跟踪带来了困难。为提高激光链路的跟踪精度,首先对光斑跟踪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继而对跟踪算法做出改进。针对跟踪目标特性,设计了一种自适应模板目标相关跟踪算法,并搭建了基于粗精复合轴跟踪系统的实验平台,开展了实验验证。结果表明:与当前常用跟踪算法相比,该设计处理速度可达1 kfps,目标跟踪位置与真实位置基本重合,目标跟踪准确率高于98%,在处理速度、跟踪准确率与算法鲁棒性上均有较大提升,具有一定的实用性。
    • 摘要: 空间激光通信是以激光为载波,在空间实现语音、图像、视频和数据等信息无线传输的通信方式,具有隐蔽性好、传输速率高、抗干扰能力强、抗截获性能好以及终端体积小、重量轻、功耗低等优点,是实现空间高速通信的重要途径。得益于空间激光通信的技术优势和特点,美国、德国、日本和俄罗斯等国先后制定了百余项空间激光通信研究计划,对空间激光通信涉及到的各项技术和关键器件展开了全面研究,并完成了多次激光通信在轨试验验证。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国外在空地、空潜、空空、星地、星空、星间、月地以及水下等激光通信应用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 乔元哲; 李铁龙; 李海昊; 黄印; 于思源; 杨健
    • 摘要: 星载空间激光通信终端具备设备体积小、通信速率高和保密性强等优势,是未来大规模星座组网的首选方案。为进一步提升激光通信终端的通信速率和实用性,采用非相干激光通信技术、无信标捕获技术、前置光放大与单模光纤耦合技术和3D打印导热一体化技术,研制了基于摆镜架构的同轨、异轨2种型号激光通信终端,并完成了动态捕获跟踪、高速通信试验和环境适应性试验。同轨、异轨2种型号产品重量分别为12 kg和14 kg,在1 mrad不确定区域内平均捕获时间为12.4 s,通信速率可达10 Gb/s@4000 km,经过前向纠错编码后误码率小于10^(-7)。
    • 王熹; 李婕; 罗鸣
    • 摘要: 针对空间激光通信系统高能效高灵敏度的调制问题,对差分脉冲位置调制(DPPM)格式进行研究,并将其运用在相干光通信系统中,通过仿真及实验在系统功耗、误码(BER)性能和占用带宽中找到平衡点。实验结果表明,在直调直检和相干光通信传输系统中,在相同的传输信道,相同的传输速率为1.25 Gbit/s的DPPM信号时,两者达到硬判线所需的信号路光功率分别为-36.5和-60.0 dBm。相干传输系统对比直调直检传输系统提升了约24 dB的光功率裕度。对于实现硬判线的传输目标,传输3、6、12和24 Gbit/s速率的DPPM信号需要接收端光功率分别约为-49、-47、-42和-36 dBm。论证了采用DPPM格式/相干探测能够得到更高的灵敏度及更低的误码率。
    • 任兰旭; 谭庆贵; 张缓缓; 呼新荣; 李帅
    • 摘要: 为提高空间激光通信离轴三反光学天线的装调效率,需要对反射镜总的装调自由度进行优化设计.基于共轴三反无焦系统的设计原理,提出一种主三镜一体化的设计方法,并推导了光学系统结构参数之间的关系,利用Zemax光学软件设计了一种结构紧凑、主三镜一体化的离轴三反光学天线.设计结果表明:全视场光学像质优于衍射极限,主镜和三镜空间位置相接近,可共母板加工和面形共基准检测,为主三镜的一体化加工提供了方法.光学天线的装调自由度减少了6个,降低了装调难度,提高了装调效率.
    • 周嘉诚
    • 摘要: 空间探测是世界各国在航空航天领域中探索宇宙需要的重要技术。随着空间通信要求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微波通信技术很难满足返回地球的大量科学数据日益增长的需求。相比于微波的载波频率,空间激光通信要高出多个量级,传输速度快、通信速率高、波段选择方便是未来空间通信中最具潜力的通信技术。文章概述了空间激光通信的起源及发展,系统介绍了该技术现阶段的发展现状,并对其未来的发展趋势进行了研判,对我国在该通信技术的发展方面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