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动过缓

窦性心动过缓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988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中国医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54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17392篇;相关期刊446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江西中医药、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等; 相关会议25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介入心脏病学分会成立大会、第一届全国中西医介入心脏病学论坛暨第六届长城国际中西医心脏病学论坛、第十届国际络病学大会、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等;窦性心动过缓的相关文献由1937位作者贡献,包括姜世文、付强、冯海新等。

窦性心动过缓—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54 占比:5.19%

会议论文>

论文:26 占比:0.14%

专利文献>

论文:17392 占比:94.67%

总计:18372篇

窦性心动过缓—发文趋势图

窦性心动过缓

-研究学者

  • 姜世文
  • 付强
  • 冯海新
  • 罗发瑞
  • 刘杰
  • 刘玉洁
  • 刘福鸾
  • 卢喜烈
  • 卢敏
  • 叶沈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雅雅; 金敏杰; 谢旦洋; 戴新斌
    • 摘要: 目的探讨动态心电图、阿托品激发试验、下蹲运动试验预测窦性心动过缓患者预后的效果。方法选取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窦性心动过缓患者38例,均行24小时动态心电图检查、阿托品激发试验和下蹲运动试验。统计患者预后、三项检查单用和联合检查在早期评估窦性心动过缓患者死亡风险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结果住院期间存活29例(76.3%),死亡9例(23.7%)。动态心电图、阿托品激发试验、下蹲运动试验阳性率分别为57.9%、68.4%和42.1%。三项检查阳性患者中病死者占比高于阴性患者。动态心电图、阿托品激发试验、下蹲运动试验及联合检查预测窦性心动过缓患者死亡的敏感度分别为8/9、8/9、7/9和9/9,特异度分别为51.7%、37.9%、69.0%和93.1%,准确率分别为60.5%、50.0%、71.1%和94.7%。结论动态心电图、阿托品激发试验、下蹲运动试验可预测窦性心动过缓患者的预后,三项联合检查可早期有效评估患者的死亡风险。
    • 尚凯茜; 夏宗敬; 叶晓莉
    • 摘要: 1病历简介患者,女,26岁,BMI 26.1 kg/m^(2),藏族,ASAⅡ级。因“下腹部胀痛3个月,发现盆腔包块1个月”入院,既往无特殊。查体:生命体征平稳,血压(BP)正常,妇科查体子宫左后方可扪及一质硬包块,活动差、轻压痛。辅助检查:RBC 5.32×10^(12)/L,Hb 166 g/L,HCT 45.3%,余无异常;ECG:窦性心动过缓;盆腔增强MRI(图1):盆腔子宫直肠陷窝见分叶状软组织肿块(8.7 cm×5.7 cm×9.4 cm)。
    • 陈晓琳
    • 摘要: 目的探讨滋阴益气法治疗气阴两虚型窦性心动过缓的效果。方法 80例气阴两虚型窦性心动过缓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试验组,每组4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临床传统方法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滋阴益气法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中医症状评分,临床疗效,心脏指标[血浆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血清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 24 h平均心率。结果试验组患者的心悸、胸痛、胸闷、心烦失眠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5.0%高于对照组的6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NT-proBNP(2.34±0.06)pg/ml、H-FABP(24.33±8.16)pg/ml低于对照组的(3.11±0.09)、(35.27±8.21)pg/m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第1、2、3周的24 h平均心率分别为(64.62±0.05)、(77.82±2.12)、(79.95±0.33)次/min,高于对照组的(53.26±0.03)、(64.25±2.10)、(69.28±0.43)次/min,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气阴两虚型窦性心动过缓患者采取滋阴益气法治疗,可以改善患者的中医症状评分,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滋阴益气法应作为临床辅助治疗方案进行推广应用。
    • 闻广; 张实; 李强; 钱爱民
    • 摘要: 患者,男性,65岁,因“反复黑矇1年,晕厥1次”于2021年1月10日入院。患者24 h心电监测提示窦性心动过缓,小于50次/min,入院诊断为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入院后完善术前准备,于2021年1月14日在心导管室拟行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植入术。患者取仰卧位,局麻,术者以左锁骨中点下1 cm为皮肤进针点穿刺左锁骨下静脉后置入6F穿刺鞘。经鞘回抽血液发现颜色鲜红且压力高,怀疑鞘管误入动脉。经鞘“冒烟”造影示无名动脉直接显影,考虑鞘管误置入无名动脉(图1A)。停止拟行手术,固定鞘管行主动脉急诊CTA检查,证实鞘管置入无名动脉内(图1B)。
    • 王亚松
    • 摘要: 目的:观察火针放血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合并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效果。方法:择取2018年5月—2020年7月我中心收治的60例下肢静脉曲张合并窦性心动过缓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采取常规治疗联合火针放血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临床和心电图评价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静脉临床严重程度评分(VC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CEC数量、ET-1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后,观察组心脏自主神经功能(SCFT)多项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采取火针放血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合并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效果较好。
    • 李好; 金富梅
    • 摘要: 患者,女,66岁,因“反复胸闷胸痛7年,加重3 h”于2021年4月8日1:53分入院。既往有高血压[收缩压最高150 mmHg(1 mmHg≈0.133 kPa)]和脑梗死病史。无家族病及遗传病史。入院查体:血压135/60 mmHg,心率56次/min,肺部检查无阳性体征。心电图:窦性心动过缓。血常规、生化常规、凝血六项、感染八项、粪尿常规均未见明显异常。心脏彩超:多瓣膜口返流(轻微-轻度)。胸部CT未见异常。初步诊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待查;高血压病1级,极高危;脑梗死。
    • 郭学军; 王居新
    • 摘要: 目的 对中医辨证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疗效进行综合评价,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60例窦性心动过缓患者,按照数字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根据中医分型给予中医辨证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率、静息心率、最慢心率、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心率(67.52±5.55)次/min、静息心率(65.24±4.81)次/min和最慢心率(49.34±4.29)次/min均高于对照组的(61.43±5.21)、(57.67±4.43)、(44.52±3.90)次/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中医证候积分(6.12±1.2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1.58±2.13)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2.109,P<0.05)。结论 中医辨证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疗效较好,可显著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心率水平,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 徐彦娜; 沈贵亮; 陈丽英; 徐溶慧; 徐瑰翎
    • 摘要: 目的 探究改良子午流注纳子法配合电针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126例窦性心动过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A(42例,电针+常规治疗)、对照组B(42例,常规治疗)及治疗组(42例,改良子午流注纳子法+电针+常规治疗)。比较三组治疗前、后的心功能指标[左室舒张末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VEDs)、左心射血分数(LVEF)]、心率变异性指标[24 h内窦性R-R间期标准差(SDNN)、24 h内全部窦性R-R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24 h内相邻R-R间期差>50 ms的心搏数占总窦性心搏数的百分比(PNN50)]及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水平。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的LVEDd、LVEDs小于对照组A和对照组B,LVEF、SDNN、rMSSD、PNN50高于对照组A和对照组B,且对照组A优于对照组B(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NT-proBNP、H-FABP水平低于对照组A和对照组B,且对照组A低于对照组B(P<0.05)。结论 改良子午流注纳子法配合电针治疗窦性心动过缓的临床效果显著,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指标、心率变异性指标,降低NT-proBNP、H-FABP水平。
    • 张祖辉
    • 摘要: 目的 分析小剂量阿托品配合氨茶碱用于窦性心动过缓(SB)患者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我院2020年4月至2021年6月收治80例SB患者为例,按照不同治疗方法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n=40)采取小剂量阿托品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n=40)采取氨茶碱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治疗效果97.50%高于对照组75.00%(P0.05)。治疗后,观察组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每搏量(SV)、每分心输出量(CO)指标、24h平均心率和运动耐受力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SB患者采取小剂量阿托品配合氨茶碱治疗效果较好,能显著提高患者心率,改善其心功能。
    • 彭彩霞; 张志辉; 秦涛
    • 摘要: 1病例患者女性,62岁,因“剑突下疼痛2 h”于2019年5月18日入我院急诊。患者2 h前因解大便费力后突发剑突下绞痛,疼痛持续不缓解,伴腰背部疼痛及大汗,无恶心呕吐,无头晕头痛。就诊当地医院心电图示:窦性心动过缓,交界性逸搏,ST-T改变(V1~V3抬高约0.3~0.4 mV),考虑急性心肌梗死,转至我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口服“氨氯地平片5 mg Qd”降压治疗,最高收缩压达200 mmHg(1 mmHg=0.133kPa),最高舒张压不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