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等离子体处理

等离子体处理

等离子体处理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3年内共计4153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化学工业、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3篇、会议论文48篇、专利文献1753746篇;相关期刊196种,包括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学术期刊文摘、化纤文摘等; 相关会议41种,包括2013年“木(竹)材低碳加工与绿色保障”研讨会、第17届全国复合材料学术会议、2012年中国工程热物理学会传热传质学学术年会等;等离子体处理的相关文献由4959位作者贡献,包括倪图强、舆水地盐、山泽阳平等。

等离子体处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3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48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753746 占比:99.98%

总计:1754137篇

等离子体处理—发文趋势图

等离子体处理

-研究学者

  • 倪图强
  • 舆水地盐
  • 山泽阳平
  • 吴狄
  • 大见忠弘
  • 王红卫
  • 左涛涛
  • 平山昌树
  • 叶如彬
  • 松本直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高文婧; 雷桥; 吴浩; 曹庆龙; 王滋
    • 摘要: 采用30 W的低温等离子体对乳清分离蛋白-酪蛋白酸钠-甘油复合蛋白膜表面分别进行0、5、10、15、20 min的扫描处理,研究了不同能率的等离子体处理对薄膜中蛋白质二级结构、薄膜微观形态、表面水-油亲和力、机械性能、阻隔性能、热稳定性及灭菌能力的影响作用。结果显示,在结构方面,5~10 min的等离子体处理导致蛋白质二级结构中α-螺旋和β-折叠的程度提高15%左右,薄膜表面更加致密,变得粗糙少孔,玻璃态转变温度(glass transition temperature,T_(g))升至150.60°C,分解温度(decomposition temperature,T_(d))升至197.08°C;在包装性能方面,抗拉强度提高24.10%,断裂伸长率降低27.13%,同时,薄膜的阻隔性提高,其氧气透过率降低至1.20 cm^(3)/(m^(2)·d),水蒸气透过系数降低至5.555×10^(-12) g·cm/(cm^(2)·s·Pa),表面疏水性、疏油性因其表观变化而显著降低(P<0.05),透光率降低20%,水溶性也有轻微下降;在薄膜减菌化处理应用中显示了良好潜力:薄膜菌落总数降低约93.93%。因此,较低能率的等离子体处理能够有效改善薄膜的包装特性,提高蛋白质稳定性,并增强其表面粗糙度以利于与其他材料复合。
    • 邹田春; 刘志浩; 李晔; 巨乐章
    • 摘要: 为改善碳纤维增强树脂基复合材料(CFRP)表面润湿性能及表面活性,提高其胶接强度,采用旋喷式空气等离子体处理设备对CFRP进行表面处理,通过拉伸试验探究等离子体表面处理距离、处理速度对CFRP胶接性能的影响,并利用接触角测量仪、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光电子能谱分析仪(XPS)等测试技术,探究等离子体处理对CFRP表面润湿性、表面形貌、表面化学组分等表面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CFRP表面经等离子体处理后,胶接强度逐渐提高,处理距离h为10mm,处理速度v为2mm/s时,接头强度最大。接头破坏模式从界面破坏转变为混合破坏模式。随等离子体处理距离及速度的降低,复合材料表面水接触角降低,表面自由能及极性分量增加,表面润湿性及吸附性能提高。经等离子体处理后,CFRP表面产生微米级沟壑,表面积增加,但当处理距离较近时,部分表面树脂因等离子体热响应产生损伤,不利于胶接性能的进一步提升。复合材料基体与等离子体中活性粒子相互作用后,表面含氧基团增多,并产生C—O/C—O、C=O/O—C=O等较为活泼的含氧基团,有利于复合材料与胶粘剂形成牢固的化学键合。等离子体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复合材料表面润湿性、表面活性及胶接性能。
    • 高诗薇; 朱禹蒙; 王齐蕾; 曹倩; 王承健; 吕新刚
    • 摘要: 为实现西兰花芽苗中萝卜硫素、多酚、黄酮等生物活性物质的富集,以此来降低生产成本,本研究采用等离子体处理诱导方法,研究等离子体处理条件对不同品种西兰花芽苗生长和活性物质的影响。结果显示:等离子体处理电压、时间对西兰花芽苗发芽状态及活性物质含量都有显著影响(P<0.05),在电压30 kV,处理时间2 min条件下,西兰花芽苗发芽5 d后发芽率、芽长、芽重较对照都有显著增加,萝卜硫素含量达到3.24 mg/g DW,较未处理提高了6.75倍。不同品种西兰花芽苗中萝卜硫素、总酚、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马尼拉的萝卜硫素和总硫苷含量最高,而曼陀绿和绿玉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最高。等离子体处理后文兴、马尼拉、绿玉和绿剑的总酚和总黄酮含量及抗氧化能力较对照处理均有所提高。综上,西兰花芽苗经等离子体处理是富集萝卜硫素的有效方式,可显著提升芽苗功效并降低萝卜硫素获取成本。
    • 陈彬霞; 周泽航; 卢灿辉
    • 摘要: 聚酯纤维具有低成本、易加工、力学性能好等优点,是生产、消费量最大的化学纤维之一。然而,聚酯纤维分子表面缺乏活性基团,导致其亲水性与吸湿性差,难以与其他材料复合。文中采用低成本的常压空气等离子体对再生聚酯纤维进行表面亲水处理,系统研究了再生聚酯纤维改性前后亲水性与物理化学结构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常压空气等离子体处理对再生聚酯纤维表面有一定的刻蚀作用,为其表面引入了羰基等极性含氧官能团;等离子体处理后再生聚酯纤维水接触角从135.9°下降到0°,并且亲水性可保持30 d之久。研究证明,常压空气等离子体处理是对再生聚酯纤维进行表面亲水化改性的有效途径。
    • 胡深; 乔燕莎; 高立恒; 夏克尔·赛塔尔
    • 摘要: 补片感染是无张力疝修补术后最严重的并发症,利用聚丙烯补片负载抗菌药物是降低感染概率的有效途径,但由于聚丙烯纤维具有疏水性,细菌可能具有耐药性,亟需探究一种新型生物抗菌疝修补片。通过对聚丙烯补片表面进行等离子体处理使其活化,然后在补片表面构建多巴胺膜层,再用具有稳定包衣层的聚丙烯补片来负载药物--氨苄西林。研究结果表明,载氨苄西林聚丙烯补片抗菌性能良好,琼脂扩散法测得其抑菌圈平均直径为47.1 mm,同时发现,经等离子体处理后的聚丙烯补片抗菌性能更好。
    • 杨晶晶; 钱建华; 赵永芳; 彭慧敏; 梅敏
    • 摘要: 应用多元醇法制备银纳米线(AgNWs),分析影响银纳米线形貌的原因,并测试最佳条件下合成的AgNWs的外观形貌、化学结构、结晶性能,然后将AgNWs分散到无水乙醇中,对棉织物进行整理,最后采用浸渍-烘干法将AgNWs整理到已经过等离子体预处理的棉织物表面,对整理后的棉织物进行抗紫外性能、导电性、抗菌性能测试。结果表明:合成的最佳AgNWs最长可达127.54μm,平均76.72μm,长径比为1189;等离子体处理提高了棉织物对AgNWs的附着性能;AgNWs整理可使棉织物方块电阻低至5.67Ω/sq,AgNWs质量浓度为10 g/L时,UPF值可达65.9,能够满足抗紫外标准,同时整理的棉织物能够形成明显的抑菌圈,具有抗菌效果。实验制备的棉织物具有多功能特性,可作为功能性织物进一步开发应用。
    • 邹宏宇; 侯喜林
    • 摘要: 低温等离子体在实际作用时可分为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直接作用即使低温等离子体直接在被处理物质的表面安全无害地发挥作用。由于等离子体的低温特性,即使作用于对热比较敏感的物质也不会造成损害[1]。间接作用即以水作为媒介,将等离子体作用于被处理物质。通过射频等离子体发生装置直接在水中或者水的表面进行放电,在水中激发活性物质[2],或者将装置产生的等离子体经空气扩散至水中,激发一系列动态的化学反应从而激发活性物质,经此处理得到的液体即为等离子体活性水(Plasma Active Water,PAW),或者称为等离子体处理水。
    • 洪德铭; 陈桂雄; 王文雯; 赵金威; 周雄图(指导); 张永爱; 吴朝兴; 郭太良
    • 摘要: 通过光刻工艺和热熔法,制备了形貌均匀、尺寸可控的微透镜阵列,通过反应离子刻蚀技术制备用于改善光提取性能的纳米光栅结构,成功制备出高效光提取的微透镜/纳米光栅组合的微纳复合结构。研究了等离子体处理对纳米光栅形貌的影响规律、纳米光栅的形成机理以及微透镜/纳米光栅微纳复合结构光提取性能。实验结果表明,通过改变等离子体处理工艺条件,可实现纳米光栅周期与深度的调控,从而得到不同尺寸的微透镜/纳米光栅复合结构。当微透镜高度约为19.6μm,纳米光栅尺寸约为周期600±50 nm、深度20±5 nm时,微透镜/纳米光栅微纳复合结构可以在不改变绿光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器件电学特性的前提下,有效提高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器件的外量子效率,比单纯的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器件提高33%。
    • 杨繁; 吴蕴雯; 高立明; 张文龙; 李明
    • 摘要: 与传统封装形式相比,3D电子封装可实现更高密度集成,大幅缩小尺寸。以侧壁布线为互连方式的3D封装结构更加紧凑,与现有工艺兼容性好,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研究针对该工艺缺乏合适的侧壁处理手段导致互连界面电阻偏高的问题,探讨了离子轰击等物理方法对侧壁互连界面处理的工艺,实现了低接触电阻侧壁互连。同时,借助高分辨透射电镜、小角度X射线衍射及纳米束电子衍射等分析手段对侧壁互连界面层进行了解析。结果表明,处理后界面氧化膜中氧原子含量大幅降低,并密集分布着被还原的金属铜晶粒,证明了即使氧离子轰击也可使氧化膜中的铜离子被还原为金属铜,从而揭示了离子轰击降低互连界面接触电阻的内在机制。
    • 徐建; 张怡琼; 朱晓波; 龙婷; 徐贺; 楼雪纯; 徐志钊; 伏虎; 向维哲; 谢明明; 贾传坤
    • 摘要: 钒氧化还原液流电池(钒液流电池)因其安全性、高效性、灵活性和可扩展性成为最有前途的储能系统之一。然而,现有的碳基电极较低的电化学性能阻碍了钒液流电池的商业化应用,缺陷工程是提高钒液流电池用碳基电极氧化还原催化活性的有效策略。本文采用氩气等离子体刻蚀法在碳毡电极表面引入均匀的碳缺陷结构,使其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和额外的催化位点,促进了钒离子氧化还原反应的可逆性。结果表明,采用等离子体处理碳毡电极的钒液流电池的功率密度提高到1018.3 mW/cm^(2),能量效率为84.5%,且在1000次充放电循环后仍能保持稳定。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