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纳米压痕

纳米压痕

纳米压痕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946篇,主要集中在金属学与金属工艺、一般工业技术、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11篇、会议论文79篇、专利文献230295篇;相关期刊256种,包括材料导报、材料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70种,包括2013年全国电子显微学学术会议、北京力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第十四届北方七省市区力学学会学术会议等;纳米压痕的相关文献由2563位作者贡献,包括赵宏伟、黄虎、杨庆生等。

纳米压痕—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11 占比:0.26%

会议论文>

论文:79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30295 占比:99.70%

总计:230985篇

纳米压痕—发文趋势图

纳米压痕

-研究学者

  • 赵宏伟
  • 黄虎
  • 杨庆生
  • 王赵鑫
  • 刘志远
  • 马志超
  • 王顺博
  • 张泰华
  • 史弼
  • 姚英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斯嘉轩; 吴璐; 滕常青; 辛虹阳; 王桢; 张伟; 方忠强; 温榜; 莫华均; 伍晓勇
    • 摘要: 作为反应堆的核心,UO_(2)陶瓷燃料的力学性能与其安全可靠性、经济性紧密相关,一直是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当前学者已针对未辐照UO_(2)燃料开展了大量研究,结果表明,UO_(2)燃料的力学性能受晶粒尺寸、晶体取向、气孔率、O/U比、应变量、掺杂相类型及掺杂量等多种因素影响,并且还与测试温度密切相关,但这些影响因素对其力学性能的耦合作用尚不清楚。近年来国外研究者还通过先进的纳米力学测试技术,对辐照后的UO_(2)陶瓷燃料进行了研究,为其设计制备和寿期内性能预测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首先介绍了UO_(2)微观力学性能研究手段,并对未辐照以及辐照后UO_(2)陶瓷燃料微观力学性能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总结了现有的不足并提出了后续研究的建议:在服役温度以及事故温度下对不同燃耗的UO_(2)燃料开展研究,获得实际工况和事故工况下UO_(2)燃料微观力学性能随燃耗的演变规律及机制,为燃料元件持续优化改进提供支撑。
    • 畅祥祥; 刘松辉; 张程; 房晶瑞; 刘姚君; 赵松海; 管学茂
    • 摘要: 为了降低生产高性能预制建材制品过程中二氧化碳的排放,用工业原料石灰石和砂岩在1275°C煅烧制备了一种低钙固碳胶凝材料,研究了胶砂比(1∶0、1∶1、1∶2、1∶3)对低钙固碳胶凝材料碳化程度及砂浆早期碳化硬化性能的影响规律,并通过XRD、TG-DTA、FT-IR、SEM、纳米压痕、压汞仪等研究了碳化低钙固碳胶凝材料浆体与硅质河砂骨料的界面矿物组成、孔隙率及微观力学性能演变规律。结果表明,随着胶砂比的降低,固碳胶凝材料的碳化程度显著提高;而胶砂比为1∶1时砂浆的抗压强度最高,碳化养护24 h抗压强度达到46.9 MPa;继续降低胶砂比,砂浆的碳化硬化性能下降,可能与碳酸钙晶体在界面过渡区的富集有关。
    • 邓操; 李瑞迪; 袁铁锤; 牛朋达
    • 摘要: 采用气雾化法制备预合金粉末,通过选区激光熔化(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制备Al_(x)CoCrFeNi(x=0.3,0.5,0.7,1.0)高熵合金。通过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镜以及纳米压痕实验,综合分析Al_(x)CoCrFeNi的物相、微观组织、硬度、杨氏模量及蠕变曲线,探讨Al含量对Al_(x)CoCrFeNi显微组织及纳米压痕的影响。结果表明:Al含量对物相组织有显著影响,其中Al_(0.3)CoCrFeNi与Al_(0.5)CoCrFeNi为FCC结构,Al_(0.7)CoCrFeNi和Al_(1.0)CoCrFeNi为BCC/B2结构。Al_(0.3)CoCrFeNi和Al_(0.5)CoCrFeNi主要由等轴晶组成,Al_(0.7)CoCrFeNi和Al_(1.0)CoCrFeNi主要由柱状晶组成。随Al含量增加,孔隙及裂纹等缺陷增加。在Al_(0.3)CoCrFeNi和Al_(0.5)CoCrFeNi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的熔池形貌。随Al含量增加,样品残余应力增加。随Al含量增加,硬度增加,由Al_(0.3)CoCrFeNi的447HV增加至Al_(1.0)CoCrFeNi的567HV。Al_(0.3)CoCrFeNi杨氏模量约为273 GPa,Al_(0.5)CoCrFeNi约为233 GPa,Al_(0.7)CoCrFeNi和Al_(1.0)CoCrFeNi杨氏模量相近,分别为240 GPa和242 GPa,硬度与杨氏模量的变化主要与组织及物相有关。与传统蠕变曲线不同,Al_(x)CoCrFeNi的纳米压痕蠕变曲线只包括瞬时蠕变和稳态蠕变两个阶段,其蠕变机制主要为位错蠕变,其中Al_(0.7)CoCrFeNi具有最好的抗蠕变性能。Al_(0.3)CoCrFeNi具有最好的打印成形性,其屈服强度为702 MPa,伸长率为27.5%。
    • 王喆; 孙柏玲; 柴宇博; 刘君良
    • 摘要: 以我国主要用材树种日本落叶松木材为研究对象,采用物理改性方法真空热处理技术对其材质进行改良。利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和傅里叶变换红外成像显微镜研究不同热处理条件(160~240°C温度范围,处理4 h)下落叶松木材晚材管胞细胞壁形态、化学组分结构和分布的变化规律,并结合纳米压痕测试系统研究热处理木材细胞壁力学性能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木材热处理过程中,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晚材管胞细胞壁出现裂纹并增加;半纤维素发生降解,细胞壁红外成像中半纤维素相对高浓度分布区域逐渐减少,木质素高浓度分布区域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表明该过程中木质素发生了热解并进行了重新分布。木材细胞壁压痕弹性模量和硬度随着真空热处理温度的增加呈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其中当热处理温度为200°C时,压痕弹性模量和硬度相比素材分别增大54.57%和45.69%,达到最大值,该变化规律与木材细胞壁中木质素分布变化趋势相吻合。以上研究结果有助于深入理解真空热处理木材性能的变化,为真空热处理改性木材工艺优化提供理论依据。
    • 桂毅冰; 孟晓凯; 陈龙明; 朱金才; 黄思皓
    • 摘要: 采用非自耗电弧熔炉法制备了具有不同Dy含量的Ti-22Nb-xDy(x=0,0.5,1.0,2.0 at.%)三元记忆合金,利用X射线衍射仪、扫描电子显微镜、显微硬度仪与纳米压痕仪研究了稀土Dy掺杂对合金显微组织结构与室温蠕变行为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稀土元素Dy能够促进β母相向α″马氏体相转变.Dy添加使Ti-Nb-Dy合金沿晶界和基体产生富Dy析出相,随着Dy含量增加,富Dy相的尺寸和数量增多,合金晶粒尺寸减小.与Ti-22Nb二元合金相比,Ti-22Nb-(0.5~2)Dy合金的弹性模量减小、显微硬度增大、蠕变应力指数增大,合金的抗蠕变性得到改善.
    • 张亚南; 张豪; 周子超; 肖宇琦; 邓娜; 付彬芸; 多树旺
    • 摘要: 为提升机械零件表面涂层的防护效用,结合中熵合金的独特设计理念,采用等离子体增强磁控溅射(PEMS)技术在316L不锈钢表面沉积(TiAlSi)N涂层。使用X射线能谱仪(EDS)、X射线衍射仪(XRD)、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和原子力显微镜(AFM)分析涂层的化学成分、晶体结构、微观形貌和表面粗糙度。使用纳米划痕/压痕仪测试涂层的结合强度、硬度和弹性模量。EDS分析结果表明(TiAlSi)N为中熵陶瓷涂层。(TiAlSi)N涂层为非晶态,涂层表面平整致密,并且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其结合强度、硬度和弹性模量分别约为25 N、21 GPa和225 GPa。试验结果可为未来深入研究该类涂层体系提供有价值的数据参考。
    • 杨恒; 高红红; 朱元鹏; 霍瑾翔
    • 摘要: 超声滚压可以使镁合金表面纳米化,从而影响表层的力学性能。研究多道次超声滚压AZ31B镁合金表层力学性能,可以为镁合金超声滚压仿真分析提供依据。本文通过车削和多道次超声滚压对AZ31B镁合金棒进行表面处理,采用白光干涉ZeGageTM Plus光学轮廓仪对车削和超声滚压后试样的表面形貌进行观测,通过纳米压痕仪测定试样表层的纳米硬度和弹性模量,并获得载荷-位移曲线。结果表明,经3道次超声滚压加工后,AZ31B镁合金表面粗糙度由车削后的0.568um降低至0.192um,下降了66.2%;相同的加载方式下,越接近超声滚压表面,纳米压痕深度越浅;在距离表面300μm深度内,纳米硬度得到明显提升,且越接近超声滚压表面,纳米硬度越大;在距离表面200μm深度内,弹性模量明显增大,说明3道次超声滚压对AZ31B镁合金表层纳米力学性能的显著影响层深度达到200μm。多道次超声滚压提高了材料表层的纳米硬度和弹性模量,起到了表面强化的作用。
    • 张震男; 李云丽; 吴文平
    • 摘要: 在加载速率500~6000 uN/s和峰值载荷4000~12000 uN的条件下进行纳米压痕蠕变实验,研究DD407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在室温下的蠕变行为。结果表明:DD407镍基单晶高温合金具有良好的蠕变抗力性能,但其蠕变性能对加载速率和峰值载荷敏感。依据Findley模型,得到拟合的蠕变参数随着加载速率和峰值载荷的增加而显著增加,并通过计算蠕变应力指数得到合金的蠕变机理由位错控制。此外,在纳米压痕蠕变实验中发现DD407合金的硬度和模量随着加载速率和峰值载荷的增加而降低,并通过无量纲分析得到加载速率对蠕变性能的影响大于峰值载荷对蠕变性能的影响。
    • 王胜; 陈晶晶; 翁盛槟
    • 摘要: 位错是金属塑性变形普遍形式,对其可动位错演化特性与规律探寻并充分利用,将在金属强韧化提升中有着潜在基础前瞻性研究价值.本文基于分子动力学法对金属Al塑性变形的可动位错迁演特性展开研究,洞悉纳米压痕诱导的可动位错与孪晶界面间作用规律,揭示出金属强化微观机制,并分析单层孪晶界高度与多层孪晶界层间距对可动位错迁演、位错密度、硬度、黏着效应的影响.研究发现:高速变形下的金属非晶产生和密排六方结构的出现会协同主导Al基塑性变形,而孪晶界会阻碍可动位错滑移、诱导可动位错缠绕及交滑移产生,在金属承载提升中扮演了位错墙和诱导位错胞形成的微观作用.通过在孪晶界形成钉扎位错和限制位错迁移,在受限域形成高密度局域可动位错,显著强化了金属硬度和韧性,降低了卸载时黏附于探针表面的原子数.结果表明:Al基受载会诱导上表面局部非接触区原子失配斑出现;单层孪晶界高度离基底上表面距离减小时,位错缠绕和交滑移作用越明显,抗黏着效应也随之下降;载荷持续增加会诱驱孪晶界成为位错萌生处与发射源,并伴随塑性环的繁衍增殖.
    • 陈汉; 胡蓉; 靳慎豹; 薛飞; 沙刚
    • 摘要: 目的探索辐照条件下Ni与Si元素的相互作用对RPV合金中团簇形成演变的影响。方法对PRV合金的三元模型合金Fe-Ni-Si做离子辐照实验,并采用原子探针技术对团簇进行分析,采用纳米压痕技术进行硬度分析。结果纳米压痕的结果表明,材料的硬度随辐照剂量的升高而增大。原子探针结果表明,辐照后材料中产生了Ni-Si溶质团簇,且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团簇的数量密度与体积分数都呈现增大趋势。在不同的辐照剂量下,团簇中的Si/Ni不同,随着团簇尺寸的增大,Si/Ni比呈现上升趋势。结论在低剂量时,Ni-Si团簇处于早期独立形核阶段,团簇内的Ni占比较高;高剂量时,Ni-Si团簇的合并生长占主导地位,且主要以大团簇吞并小团簇的方式生长;团簇中Si的质量分数随着团簇的尺寸增加而增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