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组织支架

组织支架

组织支架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3年内共计205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外科学、眼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95776篇;相关期刊55种,包括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国际骨科学杂志、脊柱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全国首届青年复合材料学术交流会等;组织支架的相关文献由647位作者贡献,包括F·E·谢尔顿四世、J·L·哈里斯、M·J·温德里等。

组织支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3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95776 占比:99.96%

总计:295880篇

组织支架—发文趋势图

组织支架

-研究学者

  • F·E·谢尔顿四世
  • J·L·哈里斯
  • M·J·温德里
  • D.史密斯
  • K.迪马特奥
  • K·迪马特奥
  • M.Z.森根
  • M·Z·森根
  • O.迪克
  • S.兰德格雷贝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戴杏竹; 陈丽娟; 梁悦娥; 赵望泓
    • 摘要: 再生性牙髓治疗以牙髓生物学为基础,运用组织工程的基本原则,促进牙髓⁃牙本质复合体功能性再生,在牙髓坏死或伴根尖周炎的年轻恒牙治疗中已取得良好疗效,近年来也逐渐尝试应用于根尖发育成熟的恒牙治疗。最大限度控制感染并促进组织修复再生是再生性牙髓治疗的关键所在。与年轻恒牙的治疗不同,在根尖发育成熟的恒牙中可适当行根管机械预备;根管冲洗和根管消毒剂的选择,需综合考量抗菌效果、生物安全性及可能引起的牙冠变色、根管钙化等并发症;生物陶瓷材料的发展为冠方封闭材料提供了更多选择,但需进一步临床评估。除传统的血凝块支架外,以富血小板血浆、富血小板纤维蛋白、浓缩生长因子等血小板浓缩制品为代表的新型组织支架不断涌现,其实际临床疗效及与血凝块联用疗效仍需长期、大样本的研究。
    • 金克勤; 骆健峰; 苏爱芳; 丁明星; 傅赛红; 方远书
    • 摘要: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UC-MSCs)复合丝心蛋白/胶原/聚(左旋乳酸-己内酯)(SF/COL/PLCL)静电纺丝纳米纤维支架构建盆底重建组织工程补片的可行性。方法:培养UC-MSCs,构建慢病毒介导的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UC-MSCs,制备SF/COL/PLCL静电纺丝三维纳米纤维支架并复合形成新型组织工程盆底补片,同时观察形态。将组织工程补片植入相应大鼠皮下,对照组大鼠植入纳米纤维支架,观察其在体细胞相容性、力学性能及体内转归情况。结果:UC-MSCs体外增殖良好,SF/COL/PLCL静电纺丝纳米纤维支架性能良好,UC-MSCs可黏附于支架并形成细胞层。负载UC-MSCs补片在体生物相容性好,负载UC-MSCs补片组的支架周围组织中白细胞介素2(IL-2)、IL-6、IL-8和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水平随着在体时间延长下降速率相对较快,更利于血运重建,杨氏模量优于对照组(P<0.05),胶原含量增长更快,在体转归分布良好。结论:负载UC-MSCs补片展现了良好的细胞相容性,更强的顺应性和韧性,以及良好的抗炎性和组织修复能力,可为盆底重建提供新思路。
    • 叶静轩; 李咏(审校)
    • 摘要: 宫腔粘连又称Asherman综合征,多继发于经宫腔的手术或感染,临床主要表现为月经异常和生育并发症。随着社会与医疗技术的进步,宫腔镜日益普及,宫腔操作的次数增加,使得宫腔粘连发生的概率逐渐升高,女性不孕症发生率也相应增加。由于宫腔粘连分解术后宫腔粘连复发率较高,妊娠率和活产率均较低,术后应用各种防粘连材料成为妇科医生关注的重点。目前常用的防粘连材料有宫内节育器、生物敷料、球囊、羊膜、透明质酸钠凝胶、组织支架和干细胞等。利用这些材料将宫腔内的创面相互隔离,降低宫腔粘连复发率和子宫内膜纤维化程度。总结防粘连材料在动物实验及临床研究方面的应用,可以为宫腔粘连患者术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提供依据。
    • 潘依雯; 倪昕晔; 王车礼
    • 摘要: 羟基磷灰石具有良好的抗压强度和生物相容性,是目前骨组织工程中运用最广泛的生物材料,但是单一的材料往往作用有限。因此利用其特殊的孔隙结构作为药物载体和抗生素、抗骨质疏松药物、抗肿瘤药物、生长因子等结合在骨损伤修复领域发挥更大优势,如降低药物细胞毒性,延长药物作用时间等。本文就多种药物与羟基磷灰石结合的制备方法、优缺点等进行综述,旨为羟基磷灰石载药复合支架修复骨损伤提供理论依据。
    • 于承浩; 张益; 陈进利; 戚超; 李海峰; 于腾波
    • 摘要: 巨大肩袖撕裂可引起关节疼痛、僵硬和活动范围限制.目前巨大肩袖撕裂以手术治疗为主,但术后再撕裂率很高,其原因与撕裂大小、血液供应、脂肪浸润、年龄、肌肉萎缩等因素相关.同时,张力是导致肩袖修补手术失败的一项重要原因,肩袖补片则被认为是进行无张力或微张力修复的极佳治疗选择.为降低再撕裂率、改善手术效果,各种类型肩袖补片应运而生,为大面积肩袖损伤提供了更多选择.本文综述了应用肩袖补片治疗巨大肩袖撕裂的治疗机制、材料分类、应用进展以及肩袖补片相关动物实验研究进展,从而为临床工作提供更多治疗方案指导.
    • 孙永杰; 庞伟苹; 叶发刚
    • 摘要: 目的通过构建新西兰种大白兔的软骨缺损模型,探讨角蛋白支架联合转化生长因子-β3(TGF-β3)基因过表达载体质粒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复合物对软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构建大白兔的软骨缺损模型;将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模型组(A组)、支架组(B组)、联合BMSC组(C组)和联合过表达质粒转染BMSC组(D组),每组5只,B组软骨缺损处填充角蛋白支架,C组软骨缺损处填充角蛋白支架联合BMSC复合物,D组软骨缺损处填充角蛋白支架联合TGF-β3基因过表达载体转染的BMSC复合物。利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番红-固绿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大白兔缺损软骨修复情况,并且利用改良O′Driscoll评分系统评估HE染色结果,利用改良Mankin评分系统评估番红-固绿染色结果。结果HE染色和番红-固绿染色结果显示,D组软骨缺损基本愈合,愈合处多为软骨组织。A组、B组、C组和D组O′Driscoll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9.342,P<0.05),其中D组O′Driscoll评分明显低于其他组(q=2.018~2.498,P<0.05);A组、B组、C组和D组Mankin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F=8.549,P<0.05);其中D组Mankin评分明显高于其他组(q=2.237~3.457,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C组和D组软骨缺损处填充物均可见Ⅱ型胶原蛋白表达,D组表达量更多。结论角蛋白支架联合TGF-β3基因过表达载体质粒转染的BMSC复合物可以促进缺损软骨的修复。
    • 孙永杰; 庞伟苹; 叶发刚
    • 摘要: 目的 通过构建新西兰种大白兔的软骨缺损模型,探讨角蛋白支架联合转化生长因子-β3(TGF-β3)基因过表达载体质粒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复合物对软骨缺损的修复作用.方法 构建大白兔的软骨缺损模型;将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模型组(A组)、支架组(B组)、联合BMSC组(C组)和联合过表达质粒转染BMSC组(D组),每组5只,B组软骨缺损处填充角蛋白支架,C组软骨缺损处填充角蛋白支架联合BMSC复合物,D组软骨缺损处填充角蛋白支架联合TGF-β3基因过表达载体转染的BMSC复合物.利用苏木精-伊红(HE)染色、番红-固绿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大白兔缺损软骨修复情况,并且利用改良O'Driscoll评分系统评估HE染色结果,利用改良Mankin评分系统评估番红-固绿染色结果.结果 HE染色和番红-固绿染色结果显示,D组软骨缺损基本愈合,愈合处多为软骨组织.A组、B组、C组和D组O'Driscoll评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F=9.342,P<0.05),其中D组O'Driscoll评分明显低于其他组(q=2.018~2.498,P<0.05);A组、B组、C组和D组Mankin评分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F=8.549,P<0.05);其中D组Mankin评分明显高于其他组(q=2.237~3.457,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C组和D组软骨缺损处填充物均可见Ⅱ型胶原蛋白表达,D组表达量更多.结论 角蛋白支架联合TGF-β3基因过表达载体质粒转染的BMSC复合物可以促进缺损软骨的修复.
    • 刘航; 陈小红
    • 摘要: 使用3D打印机制备不同参数的聚乙烯醇(PVA)模板,结合牺牲模板技术制备聚己内酯(PCL)支架,研究模板参数孔隙率和压缩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支架具有超过95%的孔隙率,堆叠角度、打印层厚对支架的孔隙率影响不大,但是随填充密度的增加,孔隙率略有降低.力学性能方面,随着填充密度的升高、打印层厚的降低,支架的压缩强度提高;相同填充密度、打印层厚下,0°/90°堆叠有最高的力学强度,0°/45°/90°/135°次之,0°/60°/120°强度最差.
    • 王悦; 陈琪; 钱瑾; 王冰清; 章庆国
    • 摘要: 目的 探讨根据耳后乳突区皮肤条件及颞骨发育程度,对极低发际线小耳畸形患者采用不同的方案完成耳廓再造的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收治的极低发际线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的临床资料.耳廓再造方案:颞骨发育尚可且皮肤偏薄及弹性较差者,采用耳后皮肤扩张结合激光脱毛法;颞骨发育尚可且皮肤较厚及皮肤松弛者,采用筋膜皮瓣扩张结合激光脱毛法;颞骨发育较差者,采用颞顶筋膜结合Medpor耳支架一次再造法.术后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调查其对再造耳的三维结构及局部亚单位形态满意度,并记录并发症情况.结果 共纳入68例患者,男55例,女13例,年龄5~22岁,平均10.4岁.其中22例采用耳后皮肤扩张结合激光脱毛法,41例采用耳后筋膜皮瓣扩张结合激光脱毛法,5例采用颞顶筋膜瓣结合Medpor耳支架一次再造法.术后随访10~24个月,平均13个月,66例再造耳的三维结构及局部亚单位形态良好,术区恢复较好,无明显瘢痕增生,未见明显胸廓畸形,其中6例激光脱毛治疗后仍残留少量毛发,经再次脱毛治疗后达到满意效果,患者满意率达到97.1%(66/68);2例采用耳后皮肤扩张结合激光脱毛方法再造耳廓的患者术后出现了软骨外露,经再次以颞顶筋膜瓣修补后痊愈.未出现头皮下血肿、植皮成活不良、软骨吸收、变形等其他并发症.结论 根据极低发际线患者耳后乳突区皮肤条件及颞骨发育程度,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案,可获得较好的耳廓形态,提高术后患者满意度,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陈宏亮; 郭开今; 陈向阳; 段钢
    • 摘要: 目的 探讨采用3D打印技术制备的β-磷酸三钙(β-TCP)仿生骨支架的形态结构特点及其相关生物性能,并观察其修复新西兰兔股骨髁部骨缺损的效果.方法 选取5~6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支架组和空白组,每组10只;两组大白兔按造模术后采集标本的时间不同又分为两个亚组,每组5只.两组大白兔均于左侧股骨用环钻钻取直径约5 mm、长约10 mm的圆柱形松质骨块,建立股骨髁骨缺损模型.空白组截取的10个松质骨标本,使用微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进行扫描,获得骨缺损标本的结构影像学数据,通过3D生物打印系统设计出相应的仿生骨支架模型,再以β-TCP作为打印材料,打印出20枚仿生骨支架.取10枚β-TCP支架测量高度、直径,电子显微镜下观察 β-TCP支架孔道形态结构特点,测量大孔的直径和孔隙率,使用电子力学测试机测定β-TCP支架的弹性模量与抗压强度.空白组10只大白兔造模后不植入任何材料.支架组10只大白兔在造模后,将制备的10枚β-TCP支架植入骨缺损处.分别于术后第6、12周使用耳缘静脉推注空气方法处死空白组和支架组的各亚组大白兔,于骨缺损部位或植骨部位上下离断、截取长约10 mm骨段,制备切片,HE染色,观察骨组织生长情况;采用Lane-Sandhu组织学评分标准对骨组织修复情况进行评价.结果 使用3D生物打印技术制备的20枚圆柱体β-TCP支架,与松质骨标本结构形态相似.支架高度(9.97 ±0.08) mm、直径(5.09±0.07) mm,松质骨标本高度(9.96±0.39) mm、直径(5.01±0.22)mm,支架与松质骨标本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扫描电镜观察到支架表面及内部呈均匀多孔状,孔径相互连通,大小相仿,孔隙分布较均匀,在大孔侧壁布满了微孔,外形多为近似圆形;其中大孔直径为(223.02±18.20)μm,孔隙率为74.02%±1.38%.松质骨标本大孔直径(227.02±31.20) μm,孔隙率为76.02%±3.29%,支架与松质骨标本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使用电子力学测试机测定支架的抗压强度为(2.93±0.65) MPa,弹性模量为95~190MPa.骨组织切片HE染色:术后第6周,支架组植骨处可见较成熟的骨组织,骨小梁和骨髓组织增多,新生骨正在逐渐覆盖植骨材料,周围可见少量成骨细胞,出现少量新生骨并向材料内长人;空白组的骨缺损处周围有少量类骨组织形成,大量成纤维细胞和脂肪组织生长,未见明显成骨细胞及骨小梁结构.术后12周,支架组植骨处出现成熟的骨小梁和骨髓组织,有编织骨形成,新生骨量较多,部分材料已被吸收降解,材料存留较少;空白组的骨缺损处见少量骨组织从缺损边缘向内长人,大部分被成纤维细胞和脂肪组织填充.Lane-Sandhu组织学评分,术后6周、12周支架组分别为(5.2±0.3)、(8.1±1.2)分,空白组分别为(1.3±0.5)、(4.5±0.6)分,支架组评分均大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7.341、12.672,P值均<0.05).结论 3D生物打印技术制备的β-TCP仿生骨支架,与松质骨标本的骨组织解剖结构形态相似,且具有良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可以提供个体化的仿生骨支架,修复新西兰兔股骨髁部骨缺损的效果良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