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组织生态学

组织生态学

组织生态学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95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经济学、管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9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19520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学术研究、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当代经济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1年大学教育投资与发展战略国际学术会议、2011组织生态学学术会议、2011年信息技术、服务科学与工程管理国际学术会议等;组织生态学的相关文献由145位作者贡献,包括彭璧玉、梁磊、王发明等。

组织生态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9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19520 占比:99.92%

总计:119615篇

组织生态学—发文趋势图

组织生态学

-研究学者

  • 彭璧玉
  • 梁磊
  • 王发明
  • 侯杰
  • 夏建胜
  • 季侃
  • 彭术连
  • 朱申敏
  • 李启明
  • 林文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廖良才
    • 摘要: 在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实现"双碳"目标和能源业务全面升级的背景下,各地方供电企业需要快速强化业务的响应机制,打通与上级机构的工作任务协同、内外部的业务服务协同、内部管理的过程与结果协同.文章从地市供电企业实证出发,分析基于竞争的通行战略管理流程和工具的弊端,提出通过引入组织生态学的战略理论,研究建立"评估战略定位-确定战略目标-识别关键事项-分解专项战略-构建保障体系"的战略联动,确定了战略制定和部署的全流程和相关工具,并通过实证研究,证实了该体系的适用性.
    • 谭广兴
    • 摘要: 组织生态学对组织的建立和发展过程有着非常强的分析力,其为“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分析范式。从组织生态学的视角来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生态密度较高、外部环境不够成熟、认知合法性的获得受到阻碍等风险。针对这些风险,在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过程中应该降低组织生态密度,明确“双师型”教师队伍专业化发展目标;加强核心政策供给,提升高职院校兼职教师的比例;多方调配资源,提升“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认知合法性;制定灵活的选拔标准,提升高职院校教师待遇水平;鼓励校办企业,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搭建平台。
    • 陈亮; 徐林
    • 摘要: 在知识生产模式转型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共同驱使下,大学跨学科组织不断生发。组织生态学将跨学科组织生长置于内生进化、外部适应与交互能动的组织生态系统中,以此来探究在“加速时代”学科组织融合发展并促进知识创造价值的发生机理。从内生逻辑看,知识生产的范式转型、知识主体的辩证自新与知识整全的本性回归是其成长的内驱力。从外部机制看,多元需求推动的跨域融合、组织变迁追求的制度融合与文化同源凝聚的融合共识是其发展的外推力。在内外共同驱动下,跨学科组织要成长壮大还需各方充分能动施策,国家须立足需求出台政策加以引导,政校企等主体须致力创新重整资源,大学须基于问题变革组织形态,同时加强基于任务情境的制度建设,以达成知识创造价值的组织愿景。
    • 彭浥尘; 段世飞
    • 摘要: 国际组织虽然居于系统内部种群之中,但具有自主争取资源、拓宽生态位的能力。经合组织始终走在全球教育治理的前沿,通过争取组织资源和增强组织合法性、扩展治理议题、制度与规范竞争等策略,以及基于指标的数据式治理、基于“客户驱动”的知识生产式治理和基于经验传播的比较式治理等机制,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的生态位竞争,最终在全球教育治理生态种群中占据优势地位和资源。
    • 肖国芳; 彭术连; 朱申敏
    • 摘要: 组织生态学中关于组织合法性、组织生态种群和组织生态位的理论,为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组织的发展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合法性支持不够、对政府资源依赖严重、社会文化认同缺乏,是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组织发展面临的主要困境.我国要加快相关法律制度的构建,为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组织发展提供合法性支持;加强培育和引导,建设多层次、多功能的教育评估第三方组织体系;加强教育评估人才培养,提高教育评估第三方组织的专业化能力;建设完善的高等教育第三方评估组织发展的行业规制.
    • 谢树华; 包含丽
    • 摘要: 论文利用组织生态学中的组织生态圈以及生态位理论,剖析了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下海外华文教育面临的困境,探讨了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趋势与路径.研究认为,在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的背景下,海内外华文教育组织出现大量资源重叠现象,生态圈面临重组;海内外华文教育组织生态位窄化问题也比较突出.面对海外华文教育将呈现数字化、多元化、全日制、全球化、专业化的发展趋势,政府层面应加快健全完善规范管理机制建设,为海外华文教育组织发展提供合法性支持;市场化层面应注重培育与引导,建立多层次、多功能、多样化的资源、能力与技术层的华文生态布局;社会资源层面应加强人才队伍培养,提高华文教育专业化能力.
    • 秦铮
    • 摘要: 论文对组织生态学视角下的结构惯性理论发展脉络进行了详细梳理和系统解读,澄清了一些易引起误解的内容.该理论是由汉南和弗里曼二人率先提出的,形成了原始结构惯性理论,然后被其他学者提出挑战,接着汉南等人吸纳其观点后补充扩展,形成新理论,完成一套体系的建设,对组织管理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其贡献主要体现于"三个开创":一是开创了组织生态学;二是开创了组织惯性研究;三是开创了惯性研究的环境"选择"视角.其核心观点有:1.结构惯性研究是在组织群体层面上进行的;2.企业结构惯性压力大时,研究更适合采取"环境选择"视角;3.结构惯性理论包括三对关系:一是"环境选择—惯性压力"的关系;二是"惯性压力—组织变革"的关系;三是"组织变革—死亡率"的关系.通过这些系统性的观点,组织生态学视角下的结构惯性理论在组织惯性研究历史上获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 秦铮
    • 摘要: 论文对组织生态学视角下的结构惯性理论发展脉络进行了详细梳理和系统解读,澄清了一些易引起误解的内容。该理论是由汉南和弗里曼二人率先提出的,形成了原始结构惯性理论,然后被其他学者提出挑战,接着汉南等人吸纳其观点后补充扩展,形成新理论,完成一套体系的建设,对组织管理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其贡献主要体现于“三个开创”:一是开创了组织生态学;二是开创了组织惯性研究;三是开创了惯性研究的环境“选择”视角。其核心观点有:1.结构惯性研究是在组织群体层面上进行的;2.企业结构惯性压力大时,研究更适合采取“环境选择”视角;3.结构惯性理论包括三对关系:一是“环境选择—惯性压力”的关系;二是“惯性压力—组织变革”的关系;三是“组织变革—死亡率”的关系。通过这些系统性的观点,组织生态学视角下的结构惯性理论在组织惯性研究历史上获得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 张倩
    • 摘要: 本研究基于组织生态学相关理论,以管理会计专业为背景,从管理会计专业建设层面,分析产教融合科技成果转化对管理会计专业理论及方法发展、人才培养、科研开发等方面的影响,从管理会计服务科技成果转化及区域经济发展层面,分析管理会计与科技成果转化系统产教融合发展的实践逻辑,并提出组织生态学视角的产教融合科技成果转化优化路径,以期丰富发展科技成果转化相关理论,为产教融合推进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 杨杰; 姜帆
    • 摘要: 智库已经成为当今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支撑条件之一.高校智库作为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为国家和政府提供政策建言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高校智库建设是其与内外部生态环境互动的结果.本文从组织生态学的视角,解析了高校智库内外部生态系统的构成,重点分析了影响高校智库建设的生态因子,从中发现我国高校智库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