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细胞成像

细胞成像

细胞成像的相关文献在1998年到2023年内共计471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基础医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69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204936篇;相关期刊113种,包括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分析测试学报、分析化学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2015年中国生物医学工程联合学术年会、中国化学会第十八届全国有机分析及生物分析学术研讨会、第十八届全国分子光谱学术会议等;细胞成像的相关文献由1534位作者贡献,包括唐本忠、王慧、刘礼兵等。

细胞成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69 占比:0.13%

会议论文>

论文:2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04936 占比:99.86%

总计:205229篇

细胞成像—发文趋势图

细胞成像

-研究学者

  • 唐本忠
  • 王慧
  • 刘礼兵
  • 双少敏
  • 曾晞
  • 牟兰
  • 王树
  • 董川
  • 黄池宝
  • 丁国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齐海燕; 黄德敏; 衣同辉; 刘立琨; 刘春彤
    • 摘要: 以生物相容性优异的人体必需氨基酸分子色氨酸和苏氨酸为前驱体,通过一步水热法合成了水溶性良好的蓝色荧光氮掺杂碳点(N-CDs)。采用高分辨率透射电镜、X射线衍射光谱、X射线光电子能谱、傅里叶红外吸收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对其结构、组成和光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备的N-CDs尺寸均一,平均粒径为4.1 nm,具有与石墨相似的结构;表面含有羟基、羧基、氨基等官能团,亲水基团的存在使其具有良好的水溶性;碳、氮、氧元素的含量分别为70.8%、8.4%和20.8%;该碳点具有良好的耐盐性和光稳定性,在pH值为弱酸和中性时荧光稳定,荧光量子产率高达87.09%。由于碳点表面的含氧官能团可与Fe^(3+)发生络合反应使其荧光猝灭,基于该反应建立了检测生活饮用水中Fe^(3+)的分析方法。方法在1~20μmol/L和20~50μmol/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S/N=3)为0.36μmol/L。用于瓶装饮用矿泉水中Fe^(3+)的检测,加标回收率为97.3%~107%,相对标准偏差不大于2.0%。采用HL-7702细胞进行细胞毒性研究,该碳点表现出较低的细胞毒性,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并成功用于HL-7702细胞体外成像,实现了细胞中Fe^(3+)的可视化。该碳点优异的光学性能使其在分析检测及细胞成像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
    • 李小敏; 胡志雄; 张维农; 齐玉堂; 张燕鹏; 杜言; 左陈
    • 摘要: 以米糠蛋白(RBP)为碳源,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碳量子点,通过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光谱、高分辨率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制备的米糠蛋白碳量子点(RBP-CDs)的光学性能、形貌结构及表面官能团进行表征,并探究RBP-CDs在不同环境下的稳定性及应用于传感、细胞成像、荧光染色等领域的效果。结果表明:RBP-CDs在286 nm下有紫外吸收峰,其发射波长具有激发依赖性;RBP-CDs的形状近似球形,分散性好,尺寸均一,粒径为2~4 nm;RBP-CDs表面富含羟基、羧基,亲水性好;在pH 4~10及不同盐浓度条件下,RBP-CDs的荧光性能良好;在365 nm紫外灯长时间照射下,也表现出良好的光学稳定性,但在不同化学环境中RBP-CDs的荧光强度差别较大,主要与其表面缺陷态有关。荧光传感实验表明,RBP-CDs可作为Fe^(3+)的“Turn-Off”型荧光传感器,检出限可达15.2 nmol/L。RBP-CDs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可用于HepG-2细胞的染色成像。RBP-CDs可作为一种新型荧光标记材料,应用于细胞标记和细胞成像领域。
    • 李宏达; 周莹健; 吴晓璟; 王岩
    • 摘要: 铁离子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元素之一。设计合成了基于罗丹明B-甘氨酸甲酯的Turn-On型Fe^(3+)荧光探针,利用^(1)HNMR和LC-MS对其结构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探针中加入Fe^(3+)后展现出明显的荧光信号,当加入其他分析物(Fe^(2+)、Hg^(2+)、Zn^(2+)、Ba^(2+)、Al^(3+)、Co^(2+)、Cd^(2+)、K^(+)、Na^(+)、Mn^(2+)、Pd^(2+)、Pb^(2+)、Ca^(2+)、Ni^(2+)、Cu^(2+)、Ag^(+))后,探针荧光信号几乎无明显变化,探针对Fe^(3+)具有卓越地选择性,不受其他竞争分析物的干扰;根据反应动力学分析确定探针识别Fe^(3+)是非常迅速的过程,准一级反应动力学常数k为4.97×10^(-2) s^(-1);依据荧光光谱滴定实验可知探针溶液的荧光强度变化量与Fe^(3+)浓度的改变量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并且计算出最低检测浓度为0.21μmol·L^(-1)。最后,成功地将探针应用于A549细胞体内进行Fe^(3+)浓度的测定。
    • 路露; 徐律; 张鑫; 周小红; 余乐平
    • 摘要: 以叶酸和N-(膦酰基甲基)亚氨基二乙酸为原料,制备了具有丰富氮含量(10.0%)和高荧光量子产率(23.64%)的N,P-CDs。由于Hg^(2+)与N,P-CDs之间的电子转移作用,N,P-CDs的荧光将被猝灭,基于此构建了半胱氨酸/同型半胱氨酸(Cys/Hcy)增强型纳米探针。利用Hg^(2+)和硫醇基团之间更强的相互作用,实现Cys/Hcy的检测。Cys的测定在0.1~150μmol/L范围内存在线性关系,Hcy的测定在0.1~100μmol/L范围内存在线性关系,检测限分别为30 nmol/L和50 nmol/L。此外,本文所制备的N,P-CDs具有较强的抗基质干扰能力,可用于自来水和尿液等真实样品检测;因其超低的细胞毒性和出色的细胞渗透性,可用于检测活细胞内的Hg^(2+)/Cys,在生物传感方面具有较为广阔的应用前景。
    • 关晓琳; 丁媛媛; 来守军; 杨学琴; 韦镜玉; 张家铭; 张丽媛; 童金辉; 雷自强
    • 摘要: 依次采用开环聚合(ROP)和原位引发聚合方法,分别在四苯乙烯(TPE)分子的不同苯环位置上共价键合嵌段共聚物PCL-b-PNIPAM(PCL=聚己内酯,PNIPAM=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并通过与Eu配位,合成含有单、双、四臂的3种双亲性嵌段共聚物-Eu配合物,再自组装构筑出粒径分别为4.8、4.3和2.7 nm的小尺寸非半导体型聚合物量子点(Pdots)。测试结果表明:单、双、四臂Pdots均具有蓝光(430 nm)和红光(615 nm)的双荧光发射性能,且由TPE发射的蓝光具有聚集诱导发光性能和温度响应特性,最低临界溶解温度分别为32、36和37°C,接近人体正常体温。同时,3种Pdots均表现出极低的细胞毒性,并展现出优异的蓝/红双色荧光成像能力和可逆双色荧光切换功能。此外,对3种Pdots进行对比发现,四臂Pdots具有最小的粒径、最优的双荧光性能和最佳的细胞成像效果。
    • 吴冠林
    • 摘要: 设计合成了一种9,10-二芳基蒽化合物TTA,并对其性质进行了系统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该分子具有显著的聚集诱导发光(AIE)特性,通过动态光散射(DLS)实验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实验进一步研究了该分子聚集时的形态。同时,该化合物表现出可逆的机械荧光变色性能,粉末X射线衍射(XRD)实验表明,该性质的机理可能是化合物不同实验条件下发生晶态与非晶态的可逆转化。此外,该化合物可用于HeLa细胞荧光成像,这些意味着TTA具有用作细胞成像的优良生物染料的潜力。
    • 周莹; 房街芹; 贾明轩; 朱立平
    • 摘要: 由于癌细胞以极快的速度不停生长,其内部需氧量远远超出血液的供应量,导致组织内部出现低氧。在固体肿瘤内,低氧导致部分酶出现过表达现象,其中硝基还原酶、偶氮还原酶及心肌黄酶的浓度变化最为明显。本研究中,我们以心肌黄酶作为检测目标,合成了一种新型荧光探针Milla 1。该探针将苯醌作为反应基团,在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的共同作用下,经过还原反应并发生质子化,生成对苯二酚(或半醌),利用断键反应释放出荧光团,实现对心肌黄酶的光学检测。其中,Milla 1可与心肌黄酶发生专一识别反应,通过635 nm处荧光值的变化直接测定心肌黄酶含量的波动,进而检测出相关低氧区域的低氧程度。由于探针Milla 1具有选择性高、光稳定性好、毒性低等特点,探针Milla 1被成功用于HeLa细胞和秀丽隐杆线虫内源性和外源性的心肌黄酶检测和光学成像实验中。
    • 李忠涛; 陈颂; 郝利国; 郭靖; 谷弘谦; 刘强; 王丽; 王雷; 李国华
    • 摘要: 目的构建以羧基化石墨烯量子点(Graphene Quantum Dots,GQDs)为载体的荧光-磁共振双模态分子探针(Gd@GQDs),探讨其性能及细胞成像应用。方法在1-乙基-3-(3-二甲基氨基丙基)碳酰二亚胺盐酸盐[1-(3-Dimethylaminopropyl)-3-ethylcarbodiimide hydrochloride,EDC]/N-羟基琥珀酰亚胺(N-Hydroxysuccinimide,NHS)催化下将双氨基聚乙二醇(2000)与1,4,7,10-四氮杂环十二烷-1,4,7,10-四乙酸(1,4,7,10-tetraazacyclododecane-1,4,7,10-tetraacetic acid,DOTA)结合,将NH_(2)-PEG-DOTA-PEG-NH_(2)连接到GQDs表面,最后将Gd^(3+)螯合于DOTA中,合成Gd@GQDs,检测其大小、荧光性能、细胞毒性等。结果Gd@GQDs透射电镜图显示粒径为(31.58±11.82)nm;水合粒径为(39.7±21.5)nm;探针中Gd^(3+)所占质量分数为2.46%。结论Gd@GQDs探针具有生物相容性好、激发波长宽、弛豫率高的优势,对细胞成像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 刁娟娟; 王婷婷; 李莉
    • 摘要: 为克服现有量子点制备技术中存在的荧光量子产率较低及生物相容性差的问题,通过一步水热法合成一种高荧光量子产率的氮掺杂石墨烯量子点(N-GQDs),其荧光量子产率为94%。N-GQDs粒径在20~40 nm之间,最大激发波长为390 nm,发射波长为450 nm。N-GQDs呈现亮蓝色荧光,具有良好的光致发光作用。N-GQDs通过细胞活性比色法检测,生物相容性好,低细胞毒性,可作为荧光探针应用于生物体系中。量子点可成功进入HeLa活体细胞内进行荧光标记,实现细胞成像。N-GQDs在生物成像和药物示踪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 刘芙蓉; 闫丽; 范哲锋; 温晓烨
    • 摘要: 该文使用4-乙酰氨基苯甲醛和碳酸肼一步法合成了一种具有聚集诱导荧光(AIE)特性的高效新型荧光探针1。通过荧光发射光谱、紫外光谱、粒度粒径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和DFT理论计算讨论了探针1的AIE特性,证明了探针的发光机理是激发态分子内质子转移(ESIPT)效应。探针1在DMSO-H_(2)O(1∶9,体积比),p H 7.4(PBS,0.2 mol/L)体系中可定量检测0~25μmol/L范围内的H_(2)S,检出限为0.27μmol/L。此外,探针1不仅成功用于实际样品中H_(2)S的检测,还可应用于活He La细胞中外源性H_(2)S的荧光成像。并将其用于构建超灵敏逻辑门。利用探针1制备的简单便携经济的检测试纸,能够实时有效地视觉检测H_(2)S。该研究有望为各种生理过程和食品样品中H_(2)S的检测提供可靠有效的新思路与新方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