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肌肉能量技术

肌肉能量技术

肌肉能量技术的相关文献在2007年到2022年内共计99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4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208524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上海针灸杂志、中国康复、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十届北京国际康复论坛、中华中医药学会养生康复分会换届会暨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广东省康复医学会、广东社会学会健康研究专业委员会2007年学术年会等;肌肉能量技术的相关文献由288位作者贡献,包括施加加、花佳佳、林友聪等。

肌肉能量技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4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08524 占比:99.95%

总计:208623篇

肌肉能量技术—发文趋势图

肌肉能量技术

-研究学者

  • 施加加
  • 花佳佳
  • 林友聪
  • 连松勇
  • 伍少玲
  • 佐欣慧
  • 刘宏光
  • 卢杰
  • 叶祥明
  • 吴媛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孙姗姗; 孟庆芳
    • 摘要: 肌肉能量技术(muscle energy technology,MET)是通过肌肉等长或等张收缩抗阻的方式提升肌肉骨骼系统功能和缓解疼痛症状的康复治疗手段,既往在膝关节炎、肩周炎等的治疗中获得了广泛运用[1]。近年来本院将MET技术用于腰肌劳损的康复治疗,获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报道如下。
    • 欧阳钰铃; 陶邵佳; 陈依婷; 唐芳; 郑波; 高品操
    • 摘要: 目的探讨肌肉能量技术(MET)联合瑜伽训练对大学生上交叉综合征(UCS)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怀化市某校符合UCS诊断标准的50例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24)和研究组(n=26)。对照组患者采取MET训练,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训练基础上进行瑜伽训练,2组患者干预频率均为5次/周,30 min/次,持续干预2个月。比较2组患者干预前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圆肩角度(FSA)和头前伸角度(FHA)。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VAS评分、FHA及FS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FHA和FSA均小于干预前,且研究组FHA改善角度和FSA改善角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研究组低于对照组,VAS改善程度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ET联合瑜伽训练可有效缓解UCS患者肩颈部疼痛症状,改善日常生活中圆肩颈前屈的异常姿势。
    • 黄劼; 胡波; 陶莹
    • 摘要: 目的:观察肌肉能量技术(MET)治疗产后骨盆环损伤综合征(PRIS)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1年6月我院收治的120例产后PRIS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骨盆带治疗,观察组在常规骨盆带治疗的基础上加用MET,均连续治疗1个月。比较2组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的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的VAS疼痛评分及ODI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的VAS疼痛评分及ODI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MET治疗产后PRIS的临床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疼痛程度及功能障碍。
    • 雷琴; 毛忠南; 吴育庄; 陈志秀; 蔺小珍
    • 摘要: 针刺与康复疗法作为治疗脑卒中偏瘫后上肢功能障碍的治疗方法,临床应用及相关研究机理表明,针刺与康复疗法效果显著。而肌肉能量技术(MET)与等速技术作为一种新兴的康复训练技术,对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具有较好的疗效。通过阅读研究相关文献,运用该种治疗方法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研究居多。脑卒中后遗症是一个复杂的综合征,以运动障碍为例,上肢的运动障碍往往重于下肢,恢复的过程相对较长。上肢相较于下肢承担更多精细动作的完成,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会造成更大的影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以及心理状态。近年来对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研究机理及治疗方案有较多的报道,在此将针刺、MET与等速技术的相关研究加以阐述。
    • 郑辉; 李鼎斌; 单雨生
    • 摘要: 颈椎病颈痛在临床上常以颈肩部的疼痛、僵硬、活动受限为前屈表现。肌肉能量技术与其他技术结合治疗能够有效改善颈椎关节活动度,降低压痛阈值,放松肌肉,提高肌肉力量,但是需要进一步去研究证明并完善肌肉能量技术的标准、单独应用疗效以及追踪治疗后远期效果,文章对肌肉能量技术的基本操作技术及近几年国内外应用肌肉能量技术治疗颈椎病颈痛的临床研究进行归纳,以期为今后应用肌肉能量技术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 马玉柱; 邹文静
    • 摘要: 目的 观察肌肉能量技术联合温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的疗效及其对面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94例周围性面瘫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各47例。所有患者在入院后均给予基础药物治疗,对照组另给予温电针治疗,研究组另给予肌肉能量技术联合温电针治疗,使用面神经功能量表(H-B)评估面神经功能损伤程度,应用肌电图评估患者面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并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H-B、FDIS、FDIP评分、M波潜伏期、运动单位电位波幅、M波波幅均改善,且研究组改善幅度更大(均P <0.05)。研究组治疗后1周乳突区疼痛、眼睑痉挛、表情肌瘫痪等临床症状改善率均优于对照组(均P <0.05);治疗后4周研究组表情肌瘫痪、鼓腮漏气、唾液流涎改善率优于对照组(均P <0.05)。研究组治疗总有效率较对照组高(P <0.05)。结论 采用肌肉能量技术联合温电针治疗周围性面瘫,可有效提升治疗效果,降低面神经功能损伤程度,改善临床症状,促进面神经功能恢复。
    • 苏文杰; 周甜甜; 连松勇; 林友聪
    • 摘要: 目的:探究体外冲击波联合肌肉能量技术对颞下颌关节紊乱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颞下颌关节紊乱(TMD)患者共120例,采用计算机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体外冲击波(ESWT)组、肌肉能量技术(MET)组和体外冲击波联合肌肉能量技术(ESWT+MET)组4组,每组30例。常规治疗和MET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4周;ESWT每周1次,治疗4周。治疗前后记录患者最大张口度(MMO)、压力疼痛阈值(PPT)、疼痛情况(VAS)和下颌功能损害问卷(MFIQ)评分。结果:治疗前4组患者的MMO、PPT、VAS及MFIQ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4组患者的MMO及PPT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且ESWT组、MET组及ESWT+MET组高于常规组(P<0.05),ESWT+MET组高于ESWT组和MET组(P<0.05);MET组的MMO较ESWT组增加(P<0.05),ESWT组的PPT较MET组增加(P<0.05)。4组VAS及MFIQ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ESWT组、MET组及ESWT+MET组低于常规组(P<0.05),ESWT+MET组低于ESWT组和MET组(P<0.05);ESWT组VAS评分较MET组下降(P<0.05),MFIQ评分ESWT组与MET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体外冲击波和肌肉能量技术均能有效改善TMD患者的最大张口度、疼痛情况及下颌功能,但是体外冲击波和肌肉能量技术的联合效果优于单一的体外冲击波或肌肉能量技术,临床上可以考虑将二者结合用于治疗TMD。
    • 商鑫飞; 乔彩娜; 曹凯; 刘克敏
    • 摘要: 目的:探索自我主动训练联合肌肉能量技术对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踝关节背屈活动度、静态平衡、姿势控制能力的影响及对踝关节疼痛的疗效。方法: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对照组仅采用自我主动训练,观察组采用肌肉能量技术联合自我主动训练,肌肉能量技术训练包含等长收缩后放松、收缩放松、交互抑制、收缩放松拮抗肌收缩、离心性收缩等。治疗前后分别采用汉化的坎伯兰踝关节不稳评价量表(CAIT)进行评定,Active Balancer EAB-100平衡仪测量重心移动轨迹总长度(WL)和重心移动范围总面积(CIRCU A),负重弓步试验(WBLT)评估踝关节背屈活动度。结果:治疗6周后,2组CAIT评分及WBLT参数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均P<0.01),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重心移动轨迹总长度和重心移动范围总面积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肌肉能量技术可以改善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踝关节的背屈活动度、静态平衡、姿势控制能力、疼痛及主观不稳定感。
    • 顾春雅; 樊健
    • 摘要: 目的探讨肌肉能量技术对胫骨平台术后超早期康复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2021年间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骨科收治的24例胫骨平台骨折手术患者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术后3~4 d后行康复功能锻炼,观察组(12例)以肌肉能量技术(MET)结合持续被动训练(CPM),对照组(12例)单纯CPM训练进行治疗。住院治疗时间一般为7~10 d,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和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分)。结果治疗后患者伤口愈合良好,术后复片固定位置好,身体状况稳定。两组患者治疗前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S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肌肉能量技术对胫骨平台骨折术后超早期功能恢复效果明显,能有效减轻术后疼痛和提高膝关节活动能力,加速康复的进程。
    • 何聚; 陈晓薇
    • 摘要: 目的研究肌肉能量技术(MET)结合心理干预对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55例于2020年6月到2022年1月在大连康复疗养中心就诊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28例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采用MET结合心理干预,对照组患者27例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分别在治疗前(D0)、术后15 d(D15)、术后30 d(D30)通过膝关节视觉模拟评分(VAS)、主动活动度(AROM)、被动活动度(PROM)以及HSS膝关节评分系统对两组患者膝关节疼痛、活动度及功能进行评估。结果在D0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15、D30观察组VAS评分(4.26±0.89)分、(2.55±0.56)分低于对照组(4.98±1.03)分、(3.21±0.9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15、D30观察组AROM(76.3±6.5)°、(93.4±6.3)°高于对照组(72.6±5.7)°、(90.3±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15、D30观察组PROM(80.5±6.6)°、(101.3±5.8)°高于对照组(77.6±5.4)°、(96.5±5.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15、D30观察组HSS评分(28.6±5.7)分、(41.3±6.6)分高于对照组(20.1±4.9)分、(38.5±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的患者进行MET结合心理干预有利于减轻患者疼痛,促进患者膝关节角度、功能的恢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