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脾脏切除术

脾脏切除术

脾脏切除术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62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内科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4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689461篇;相关期刊116种,包括中国综合临床、实用肝脏病杂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6种,包括2011中国外科周、第四届海峡两岸一般外科学术研讨会暨中国临床普外科前沿与争论高峰论坛、2010 国际腹部创伤暨第十届全国脾脏外科学术研讨会等;脾脏切除术的相关文献由405位作者贡献,包括徐胜前、王奕、刘珍等。

脾脏切除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4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689461 占比:99.98%

总计:689622篇

脾脏切除术—发文趋势图

脾脏切除术

-研究学者

  • 徐胜前
  • 王奕
  • 刘珍
  • 姜洪池
  • 谭敏
  • 韦向京
  • 龙仁平
  • 何丰华
  • 何义仁
  • 刘振邦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葛淑琼; 辛汉龙; 骆定海; 毛鑫礼; 叶丽萍
    • 摘要: 胃内异位脾临床较少见,患者往往无明显临床症状,容易造成误诊。我院收治胃底异位脾患者2例,现报道如下:1病例资料例1患者女性,45岁,因“上腹部胀满7月余,发现胃底隆起性病变6个月”于2020年3月23日入院。患者就诊前10余年因外伤行脾脏切除术,术后恢复可。患者就诊前约7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胀满,进食后加重,无腹痛、反酸、烧灼感,无消瘦。
    • 孙朝兵
    • 摘要: 目的探讨脾动脉栓塞术在创伤性脾破裂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至2021年4月合肥市滨湖医院收治的40例创伤性脾破裂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手术组(20例)和介入组(20例)。手术组患者采用外科手术,介入组患者行脾动脉介入栓塞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指标、手术前后细胞免疫水平和并发症总发生率。结果介入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下床时间和住院时间均短于手术组,术中出血量少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介入组患者的CD3^(+)、CD4^(+)和CD4^(+)/CD8^(+)水平均高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介入组的手术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00%,低于手术组的3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创伤性脾破裂中行脾动脉栓塞术治疗能够有效止血,保留脾脏及其功能,相比外科手术治疗,手术时间更短,创伤更小,能够促进患者免疫功能恢复,有效降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安全性较高,有助于缩短住院时间,临床应用推广价值较高。
    • 何希军; 马进学; 李勇; 芦磊; 马迪; 范雄伟; 杨海涛
    • 摘要: 目的 评价胃癌根治手术联合脾脏切除治疗T4期胃癌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收治的32例T4期胃癌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采用胃癌根治手术治疗的16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期进行胃癌根治联合脾脏切除术治疗的16例T4期胃癌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免疫功能指标。结果 治疗后2组患者的免疫功能各项指标均得到改善,观察组指标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显效率为87.50%,对照组显效率为50.00%,观察组显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T4期胃癌患者应用胃癌根治联合脾脏切除术治疗临床效果好,能有效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预后较好,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 董克周; 张江北
    • 摘要: 目的 探讨脾动脉栓塞在稳定性脾破裂出血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本研究回顾性总结了本院自2017年01月至2021年1月诊断为脾脏破裂并进行脾动脉栓塞治疗的患者的32名患者的病例。主要观察患者的死亡率以及再次出血率、次要指标为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感染性疾病发生率、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VAS疼痛评分等。结果 未出现围术期死亡病例,其中26例患者出现发热,19例患者出现腹痛,1例患者术后再次出血,1名患者在随访期间出现了严重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手术时间(63.27±14.92) min,住院时间(13.03±3.11) d,术后VAS评分(4.05±0.98)。患者在接受脾动脉栓塞术后7天VAS评分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结论 血流动力学稳定且并不伴随其他器官损伤的脾破裂患者,脾动脉栓塞术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
    • 杜刚; 乔山; 杨杰
    • 摘要: 目的:分析门脉断流术联合脾脏切除术在肝硬化合并门静脉高压症(Portal hypertension,PHT)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4月至2020年5月本院收治的94例肝硬化PHT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根据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n=44)和研究组(n=50)。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肝功能指标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研究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谷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研究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门脉断流术联合脾脏切除术治疗肝硬化PHT患者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肝功能,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 步晓洁; 赵艳霞; 姜健; 王玲珍; 孙立荣; 高胜寒
    • 摘要: 目的:回顾性分析1例伴骨骼损害、脾脏肿大的戈谢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查阅、复习相关文献,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戈谢病诊治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附属医院血液儿科收治的1例伴骨骼损害、脾脏肿大的戈谢病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查阅相关文献进行总结分析,了解切脾的适应征、评估切脾的风险。结果:行脾切除后,患儿血象较前缓解,骨损害情况未见改善;行酶替代治疗后,血象明显好转,骨损害程度较前减轻,患儿肝脏回缩至正常大小。结论:确诊戈谢病之后,及早进行酶替代治疗是治疗戈谢病的关键,及时的酶替代治疗可避免切脾,未行酶替代治疗的脾功能亢进的患儿行脾切除术后可缓解血象。
    • 卓九五; 殷国平; 邓友明; 王佳; 张维峰; 张春明; 仲艳玲
    • 摘要: 目的:探讨采用盐酸羟考酮注射液对接受脾脏切除术联合断流术的患者进行术后镇痛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方法:选取择期在某医院进行脾脏切除术联合断流术的6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等分为羟考酮组和芬太尼组.在两组患者手术结束前的30 min,为羟考酮组30例患者静脉注射0.1 mg/kg的盐酸羟考酮注射液,为芬太尼组患者静脉注射1μg/kg的枸橼酸芬太尼.治疗结束后,对比两组患者麻醉清醒后不同时间疼痛的程度、镇静的效果,同时比较其麻醉持续的时间、手术持续的时间、麻醉苏醒的时间、术毕至拔管的时间及术后4 h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在麻醉清醒后2 h(T3)~麻醉清醒后(T4),与芬太尼组患者相比,羟考酮组患者NRS的评分较低,P<0.05.在麻醉清醒后5 min(T1)~麻醉清醒后30 min(T2),与芬太尼组患者相比,羟考酮组患者的Ramsay镇静评分较低,P<0.05.与芬太尼组患者相比,羟考酮组患者麻醉苏醒的时间、术毕至拔管的时间均较短,P<0.05.术后4 h内,与芬太尼组患者相比,羟考酮组患者嗜睡、恶心呕吐的发生率均较低,P<0.05.结论:采用盐酸羟考酮注射液对接受脾脏切除术联合断流术的患者进行术后镇痛可取得良好的镇痛及镇静效果,缩短其麻醉苏醒的时间和拔管的时间,且不会增加其嗜睡及恶心呕吐等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杨赤; 范永卫
    • 摘要: 目的 探讨腹腔镜脾脏切除术中出血防治的手术室护理配合应用的效果.方法 随机选取2017年10月至2019年11月本院收治的38例需要实施腹腔镜脾脏切除术的患者,并平均分成两组,对照组行常规护理,观察组配合全面手术室护理,比较应用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平均出血量(200.02±1.35)mL,住院时间(8.23±1.38)d,引流管拔除时间(3.58±3.61)d,手术时间(216.72±15.93)min较对照组(285.63±4.53)mL、(13.44±2.35)d、(6.73±1.46)d、(268.45±11.26)min更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做好腹腔镜脾脏切除术前、术中的止血准备和应急处理措施,可减少患者出血量,缩短手术时间和引流管拔除时间,保证患者的生命安全,使患者尽早康复出院.
    • 陈峰; 赵磊
    • 摘要: 目的 分析脾脏切除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严重粘连性脾脏患者的经验.方法 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7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320例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其中严重粘连性脾脏患者32例,行脾脏切除术治疗.总结患者术前资料、术中解剖特点及处理措施、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处理措施、治疗效果.结果 32例患者经治疗后,29例痊愈出院,3例围术期死亡(1例死于胃穿孔,2例死于术后出血),痊愈率为90.62%.29例出院患者无术后大量渗血及胃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16例出现常见并发症,并发症总发生率为55.17%(16/29),其中脾静脉血栓4例,大量腹水5例,肺不张4例,膈肌创面缝合后打嗝3例,对症治疗后患者均无症状出院.结论 脾脏切除术治疗门静脉高压症严重粘连性脾脏患者的风险较高,手术操作困难.术前充分评估、术中规范仔细操作、术后正确处理创面、严密监测重要脏器功能是确保治疗效果的关键.
    • 张俊晶; 牛剑祥; 张明; 郑卫华
    • 摘要: 【视频简介】因胰体尾部紧邻脾门且脾脏血管与胰腺紧密相连,所以在以往的胰体尾疾病的治疗中,多采用腹腔镜下胰体尾联合脾脏切除术。而脾脏作为人体最大的免疫器官,切除脾脏会对机体产生不良的影响。国外学者对行脾切除术后患者进行近30年的随访研究发现,脾切除后患者肺部感染等发病率升高。因此,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更为合理,对人体更有益,其适应证主要为胰体尾部良性、交界性或体积较小的低度恶性肿瘤。腹腔镜保留脾脏的胰体尾切除术(laparoscopic spleen preserving distal pancreatectomy,LSPDP)包括保留脾血管的LSPDP(Kimura法)和不保留脾血管的LSPDP(Warshaw法)。Kimura法不仅保留了脾脏的正常生理解剖结构,还保证了脾脏的血供,可避免因脾脏血供异常而导致的并发症,是更为理想的手术方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