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视网膜动脉阻塞

视网膜动脉阻塞

视网膜动脉阻塞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66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中国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6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20824篇;相关期刊99种,包括内蒙古中医药、中国中医急症、临床眼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眼科专业委员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中国(河北)第二届国际眼科学术研讨会、全国第九次中医、中西医结合眼科学术年会、中华医学会第十次全国高压氧医学学术会议等;视网膜动脉阻塞的相关文献由36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铭连、谢立科、罗傑等。

视网膜动脉阻塞—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6 占比:0.74%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0824 占比:99.23%

总计:20985篇

视网膜动脉阻塞—发文趋势图

视网膜动脉阻塞

-研究学者

  • 张铭连
  • 谢立科
  • 罗傑
  • 胥静
  • 袁航
  • 谷万章
  • 郝晓凤
  • 高健生
  • Adam
  • Bodaghi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谢立科; 陈子扬
    • 摘要: 近日,眼科门诊一连来了几位特殊患者。这些患者都是因为熬夜看手机,结果第二天早上起床后就看不见东西了,来医院就诊才知道自己患了“眼中风”。什么是“眼中风”“中风”一词主要源于脑中风,即脑梗,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脑中风。最近几年,“中风”一词被引入眼科,临床上,眼科医生把视网膜动脉阻塞这类缺血性眼病,以及视网膜静脉阻塞这类出血性眼病统称为“眼中风”。“眼中风”是眼科临床急症之一,其中视网膜动脉阻塞危害更严重,如不及时治疗,会导致眼底细胞死亡、视神经萎缩,眼睛就会彻底失去光明。由于“眼中风”患者越来越多,因此临床上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 梁燕华; 李永雄; 黄国舜; 区淑文; 林婉明; 黄秀清
    • 摘要: 目的:探讨眼底炫彩成像(MCI)联合光相干断层扫描成像(OCT)在视网膜动脉阻塞(RAO)的快速诊断及分类中的应用.方法:对本院2018-02/2020-07诊断为RAO的患者19例19眼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在经过眼科检查后确诊为RAO,均为单眼发病,其中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13眼,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BRAO)5眼,睫状视网膜动脉残留的CRAO 1眼.所有患者行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OCT、MCI、FFA及视野检查及分析.结果:经裂隙灯检查,12眼(63%)出现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16眼(84%)可发现全部或部分后极部视网膜苍白水肿,10眼(53%)可发现视网膜动脉变细.行FFA检查的患者为10例(53%),其余9例未行检查,其中6例患有严重的系统性疾病,2例拒绝检查、1例有药物过敏史.所有患者经MCI及OCT检查可发现特征性眼底表现,OCT特征性改变为弥漫性内层视网膜反射增强与MCI图像绿色缺血区域形成严密的一对一关系.结论:联合MCI及OCT检查可快速确诊RAO,而且结合两者的图像特征可更精确辨认出视网膜缺血区域,有助于疾病分类及预后判断.
    • 袁航; 谢立科; 罗傑; 郝晓凤; 胥静; 王诗惠; 吴改萍
    • 摘要: 视网膜动脉阻塞(RAO)是眼科急症,分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RAO)、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BRAO)、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视网膜毛细血管前微动脉阻塞.其发展迅速且预后差,危险因素多,尚缺乏治疗的标准方案.目前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案包括降眼压、高流量吸氧、扩张血管、抗血小板凝集等传统治疗以及溶栓、高压氧治疗、动脉介入等积极治疗方式.本文对RAO的危险因素和治疗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唐瑜; 白晶
    • 摘要: 目的 分析眼部症状首诊的颈动脉狭窄患者眼科诊断及治疗结果,旨在减少颈动脉狭窄的漏诊,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方法 回顾性选取2018年1月~2020年11月因眼部症状就诊于大连市中心医院眼科,后确诊为颈动脉狭窄的患者19例(19眼).所有患者行眼科常规检查、眼底荧光造影检查及颈动脉、球后血管彩色超声多普勒检查,分析患者的眼科检查情况、颈动脉狭窄分级、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 就诊主诉突发单眼视力下降15例,一过性黑朦2例,视物不见伴眼胀痛2例.眼科检查情况,视网膜静脉阻塞10例,视网膜动脉阻塞2例,眼缺血综合征3例(其中2例合并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2例,一过性黑朦无眼科具体诊断2例.颈动脉狭窄分级,颈动脉狭窄30%~50%者2例,51%~70%者9例,71%~99%者8例.眼科均予改善微循环、扩血管等对症治疗.颈动脉狭窄程度未达外科干预标准者口服药物,达外科干预标准经外科干预后,视力预后改善不明显,但荧光素血管造影术检查法显示臂-视网膜循环时间均有所改善.结论 颈动脉狭窄患者可因眼部症状首诊于眼科,应予高度重视,及时筛查,避免漏诊,减少全身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常永业; 石慧君; 张铭连
    • 摘要: cqvip: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branch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BRAO)是一种发生于视网膜分支动脉,导致阻塞动脉供应的视网膜急性缺血、相应视野缺损的病变,其视网膜功能损害严重,需尽早治疗,多因栓塞、血管痉挛、视网膜血管炎症或血液的高凝状态引起。近年来文献[1-2]报道有发生于大动脉炎、妊娠高血压或剖宫产后的BRAO。现报告1例试管婴儿治疗前检查正常,在胚胎移植术后发生BRAO的病例。
    • 蔡成航; 吴莉爽
    • 摘要: 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branch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BRAO)发生于视网膜的动脉分支,与视网膜中央动脉相比,虽病变范围相对较小,但当病变累及黄斑部,同样对视功能造成严重损害[1].其发病机制与动脉硬化、血栓形成以及炎性血管病变有关.病变累积黄斑时严重损害视功能,因此一旦确诊应积极治疗.笔者临床期间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BRAO患者1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 石兴东; 刘增业; 马诚
    • 摘要: 目的 应用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分析视网膜动脉阻塞(RAO)的图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病例研究.对在我院确诊的RAO患者17例(17只眼)进行SD-OCT扫描,患者病程均在2周以内.SD-OCT扫描部位为黄斑区、后极部视网膜,测量距黄斑中心小凹直径1500μm视网膜内层厚度(黄斑),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黄斑平均内层视网膜厚度与最佳矫正视力(BCVA)的关系.结果 所有患者SD-OCT可见阻塞视网膜动脉分布区域视网膜内层增厚、反射增强,光感受器暗区增宽(水肿),如累计黄斑区,可见黄斑中心凹弥漫性水肿或囊样水肿,其余部位视网膜SD-0CT图像正常.黄斑平均内层视网膜厚度与BCVA进行相关分析(r=-0.488,P=0.032).结论 SD-OCT可显示不同类型RAO发病各时期视网膜的病理形态学改变,准确地分辨出正常与病理的视网膜组织,并有助于评估患者视网膜血流情况,为诊断提供有效的客观依据.黄斑平均内层视网膜厚度与BCVA有一定的负相关性.
    • 郑敏; 宫晓红; 夏燕婷; 韦企平; 谢俪君
    • 摘要: cqvip:视网膜动脉阻塞(retinal artery occlusion,RAO)起病急骤,视力丧失迅速,一经损害,则难恢复,应积极进行抢救治疗。临床可分为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塞(central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CRAO)、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branch retinal artery occlusion,BRAO)、视网膜睫状动脉阻塞及视网膜毛细血管前微动脉阻塞。研究[1]表明,在急性动脉阻塞病例中,CRAO约占57%,发病率约为1/10000,BRAO占38%,睫状视网膜动脉阻塞占5%。本研究运用中医中药治疗3例BRAO患者,以益气养血、活络明目为治则,方药以补阳还五汤进行加减联合针灸治疗,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 张琪; 刘勇
    • 摘要: cqvip:视网膜动脉阻塞(retinal artery occlusion,RAO)起病急骤,以无痛性视力骤降或视野缺损为临床表现。本病多见于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高危发病因素[1]。视网膜对缺血非常敏感,栓子阻塞动脉后视网膜会因缺血缺氧而出现水肿、凋亡,视力严重下降甚至致盲[2]。发病需及时诊治,一旦错过治疗时机会导致整体预后较差。未能及时诊治的患者也应积极治疗,以最大限度的恢复血液灌注,提高视力。现报道通过中西医药物联合脐针治疗视网膜分支动脉阻塞1例。
    • 袁航; 谢立科; 罗傑; 郝晓凤; 胥静; 王诗惠; 吴改萍
    • 摘要: 视网膜动脉阻塞(RAO)是眼科急症之一,易引起视功能的永久损害,需尽早治疗。西医目前对此病暂无标准治疗方案,谢立科主任医师根据中医病因病机提出"通窍明目法"治疗证属气滞血瘀型的RAO,在此治则下确定了包括通窍活血明目方、针刺、中药静脉注射、前房穿刺、吸氧、肌肉注射腺苷钴胺的综合治疗方案,在临床中取得较好的疗效。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