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计算机断层摄影

计算机断层摄影

计算机断层摄影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690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肿瘤学、特种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4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394119篇;相关期刊145种,包括中国医疗设备、实用医学影像杂志、现代医用影像学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第十四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武警部队第七届放射专业学术会议、山东省第六届介入放射学学术交流会等;计算机断层摄影的相关文献由1133位作者贡献,包括M·格拉斯、R·普罗克绍、T·克勒等。

计算机断层摄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4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94119 占比:99.95%

总计:394328篇

计算机断层摄影—发文趋势图

计算机断层摄影

-研究学者

  • M·格拉斯
  • R·普罗克绍
  • T·克勒
  • 塚越伸介
  • 中西知
  • 津雪昌快
  • R·卡尔米
  • E·勒斯尔
  • H·施米特
  • 秋野成臣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曾利川; 廖华强; 伍文彬; 王渠; 谢明国
    • 摘要: 目的探讨CT值在定量评价齿状突加冠综合征(CDS)患者疼痛的应用价值。方法连续收集我院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诊断CDS患者。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对CDS患者进行疼痛学评分,收集患者C-反应蛋白(CRP)、体温等临床资料。采用64层多排螺旋CT扫描,分别由两名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测量齿状突周围韧带及软组织的高密度病灶CT值。分析CDS患者高密度区平均CT值与VAS评分、CRP水平、体温等临床资料的相关性。结果共纳入25例CDS患者,其中男性11例,女性14例,年龄58.3~89岁,平均年龄75.8岁。患者均为急性起病,发病时间1~5d,平均时间3.5d;伴有颈部活动明显受限15例,发热18例。CRP:(12.5±6.3)mg/dL,体温:(37.5±0.8)°C,VAS评分:6.2±3.3。两观察这测量一致性检验结果:κ值为0.8,提示两观测者测量值具有较好一致性。患者的齿状突周围高密度病灶平均CT值为(552.3±120.4)HU。统计分析显示其平均CT值与CRP水平呈中等正相关(r=0.635,P=0.001),与VAS评分及体温均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CT在评价CDS患者具有重要临床价值,齿状突周围韧带CT值与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呈正相关,但与患者疼痛评分无明显相关性,患者疼痛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
    • 罗小华; 李欣欣; 吕新胜
    • 摘要: 目的:分析成人型卵巢颗粒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成人型卵巢颗粒细胞瘤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总结其影像学特点并与其他疾病鉴别。结果:7例病灶均单侧发病,右侧5例,左侧2例。囊实性5例,囊性为主1例,实性为主1例。(1)实性为主病灶:左侧附件区边界清晰实性病灶夹杂出血灶及小囊性灶,实性成分轻中度强化,同侧卵巢血管增粗。(2)囊性为主病灶:子宫前方单房厚壁囊性灶,囊外壁光整,内壁不规则增厚并多发乳头状结节,囊壁及结节轻中度强化。(3)囊实性病灶:3例病灶局限于盆腔内,2例病灶体积巨大向上突入腹腔。表现为实性病灶内夹杂多发囊性灶及出血灶,呈“蜂窝征”,4例可见液-液平,病灶实性成分不同程度强化。子宫增大4例,子宫内膜增厚5例,子宫平滑肌瘤3例,宫颈纳式囊肿4例,腹盆腔少量积液3例。结论:卵巢颗粒细胞瘤少见,容易和其他盆腔良恶性肿瘤混淆,CT和磁共振检查结合雌激素活性检测有助于鉴别诊断。
    • 陈果; 施维
    • 摘要: 目的分析中耳炎患耳鼓室窦计算机断层摄影(CT)分型,并探讨各分型的手术治疗疗效。方法选取2018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行手术治疗的中耳炎患者98例,均为单侧患耳,于术前对其进行颞骨CT检查,分析患耳的CT分型,并分析CT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的一致性,比较各种分型的手术总有效率、听力提高率、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复发率。结果经CT检查可见,胆脂瘤型中耳炎27例、骨疡型中耳炎28例、单纯型中耳炎42例;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胆脂瘤型中耳炎28例、骨疡型中耳炎27例、单纯型中耳炎42例;CT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检查结果的一致性较高(kappa=0.937);三组患者总有效率、听力提高率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单纯型中耳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复发率均低于骨疡型中耳炎、胆脂瘤型中耳炎患者(P<0.05)。结论中耳炎患耳鼓室窦CT分型与手术病理分结果的一致性较高,单纯型中耳炎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6个月复发率低于骨疡型中耳炎、胆脂瘤型中耳炎。
    • 贺琬淋; 方维东
    • 摘要: 目的基于CT增强评估不同范围瘤周组织的影像组学特征分析,验证其术前鉴别肾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Fat-Poor Angiomyolipoma,fp_AML)与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的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150例直径≤4 cm的肾脏肿瘤患者术前CT增强扫描图像,包括ccRCC103例,fp_AML 47例。在皮髓质期CT增强图像上手工勾画出肿瘤区域、不同范围瘤周区域以及肿瘤+瘤周模型的三维感兴趣区(Volume of Interests,VOIs),按照7∶3的比例划分训练集与测试集,提取并筛选影像组学特征后,建立逻辑回归模型(Logistics Regression),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评价各个模型对于区分≤4 cm ccRCC与fp_AML鉴别诊断的能力。结果在6个模型中,表现最佳的是肿瘤体积(Tumor Mass Volume,TMV)+肿瘤边缘外2 mm(Peritumoral Volume,PTV0~2)联合模型,训练集的AUC为0.990、特异度为0.96、灵敏度为0.88、准确度为0.93;验证集的AUC为0.931、特异度为0.87、灵敏度为0.71、准确度为0.82。在4个非联合模型中,肿瘤边界内外2 mm(PTV2~2)模型的鉴别效能明显优于其他3个单独模型,训练集的AUC为0.911、特异度为0.92、灵敏度为0.70、准确度为0.85;验证集的AUC为0.917、特异度为0.97、灵敏度为0.71、准确度为0.89。结论在基于CT的单个模型中,PTV2~2瘤周模型表现最好,即PTV2~2的瘤周范围更能够有效鉴别fp_AML和ccRCC;联合肿瘤及瘤周模型中,TMV+PTV0~2联合模型性能最佳,可更准确、全面地反映肿瘤的特征和异质性,因此可作为鉴别fp_AML和ccRCC最有效能的方法。
    • 陶文娟; 刘锋; 孟秋凤; 许万博
    • 摘要: 目的 分析CT检查对肾上皮样血管平滑肌脂肪瘤(EAML)与透明细胞型肾癌(ccRCC)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 统计患者的年龄、性别、肾-肿瘤界面、脂肪含量、钙化、粗大血管、平扫密度、强化方式,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13例EAML及52例ccRCC的CT表现,探讨其鉴别诊断价值.结果 两组病例是脂肪含量、粗大血管、平扫密度及强化方式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病灶的脂肪含量、粗大血管、平扫密度、强化方式CT表现,有助于EAML与ccRCC的鉴别.
    • 李彬; 杨迪琦; 丁明星; 丁一
    • 摘要: 随着我国宠物医疗的发展,计算机断层摄影(computed tomography,CT)和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作为高级成像技术,对犬猫解剖结构复杂的头颈部具有重要的影像学价值.CT和MRI成像原理不同,对检测不同病变的灵敏度也不同,二者选取得当是准确高效评估疾病的前提.论文综述了CT和MRI对犬猫头颈部疾病的评估,包括颅内病变、颅外病变和颈部脊椎疾病,并比较了它们在诊断这些疾病时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以望为CT和MRI在评估头颈部疾病或在动物病理模型中测试新型疗法的有效性提供参考.
    • 张金戈; 刘科伶; 夏春潮; 李真林
    • 摘要: 目的 探究利用Radimetrics软件平台统计分析大样本CT检查辐射剂量的可行性及价值,以期实现放射科辐射剂量的综合管理.方法 该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两年内对123753名成年人进行的173731次CT检查的辐射剂量数据.按照扫描协议进行分类统计,得到不同检查部位容积CT剂量指数(Volumetric CT Dose Index,CTDIvol)、体型特异性剂量估计(Size-Specific Dose Estimate,SSDE)、剂量-长度乘积(Dose-Length Product,DLP)、有效剂量(Effective Dose,ED)等辐射剂量参数的中位数和四分位值,并比较辐射剂量平均值在不同探测器排数的CT设备上是否有差异.结果 各检查部位CTDIvol的诊断参考标准(Diagnostic Reference Levels,DRLs)为:头部平扫50.1 mGy,头部增强52.8 mGy;颈部平扫15.7 mGy,颈部增强16.5 mGy;胸部平扫8.1 mGy,胸部增强9.4 mGy;腹部平扫9.7 mGy,腹部增强12.7 mGy;胸腹平扫10.3 mGy,胸腹增强12.7 mGy.各检查部位SSDE的DRLs为:胸部平扫11.5 mGy,胸部增强14.0 mGy;腹部平扫13.1 mGy,腹部增强17.9 mGy;胸腹平扫14.3 mGy,胸腹增强19.1 mGy.各检查部位DLP的DRLs为:头部平扫802 mGy·cm,头部增强1089 mGy·cm;颈部平扫553 mGy·cm,颈部增强906 mGy·cm;胸部平扫298 mGy·cm,胸部增强683 mGy·cm;腹部平扫437 mGy·cm,腹部增强1478 mGy·cm;胸腹平扫628 mGy·cm,胸腹增强1792 mGy·cm.各检查部位ED的DRLs为:头部平扫2.2 mSv,头部增强3.6 mSv;颈部平扫6.1 mSv,颈部增强10.2 mSv;胸部平扫5.9 mSv,胸部增强13.5 mSv;腹部平扫8.1 mSv,腹部增强28.9 mSv;胸腹平扫11.8 mSv,胸腹增强32.1 mSv.结论 使用Radimetrics平台的辐射剂量大数据分析功能,可以实时、快捷地监测大样本CT扫描的辐射剂量水平,得到的多参数辐射剂量指标能够为优化CT扫描协议和建立当地DRLs提供依据.
    • 顾佳毅; 史豪庭; 杨琳希; 沈逸卿; 王紫馨; 冯琦; 汪明; 曹晖
    • 摘要: 目的 增强CT是术前诊断和评估胃黏膜下肿瘤(SMT)恶性潜能的重要检查手段,在区分直径>5 cm胃的胃肠间质瘤(GIST)和胃良性SMT中有较高的诊断准确率.本研究拟使用深度学习算法建立基于增强CT的鉴别诊断模型GISTNet,评估其在术前鉴别直径≤5 cm的胃GIST和其他胃SMT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诊断性试验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9月至2021年4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胃肠外科连续性收治的181例接受手术、且术后病理证实为肿瘤直径≤5 cm胃SMT患者,排除13例CT图像质量不佳者,共计168例患者纳入研究.其中107例为GIST,61例为非GIST的SMT(non-GIST),其中术后病理27例为平滑肌瘤,24例为神经鞘瘤,6例为异位胰腺,4例为脂肪瘤.病例纳入标准:(1)手术前经增强CT诊断为胃SMT的患者;(2)术前完善胃镜且活检病理未见异型细胞;(3)临床、病理资料齐全.排除标准:(1)手术前接受过抗肿瘤药物治疗;(2)无影像或任何原因导致的CT图像质量不佳;(3)术后病理诊断为除GIST外的其他胃恶性肿瘤.将研究对象根据留出法(hold-out method)随机划分为GIST鉴别诊断模型(GISTNet)的训练集(148例)和测试集(20例),用于GISTNet诊断模型的训练及其性能评估.GISTNet模型建立后,在测试集采用5个指标进行评估,即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计算的曲线下面积(AUC).进一步将GISTNet诊断模型与现有文献报道的传统影像学征象所组成的模型比较.此外,为了比较深度学习模型与影像科医生对胃SMT影像诊断的准确性,3位工作经验分别为3、9、19年的影像科医生、在隐藏临床病理信息的情况下,对测试集中的样本进行判断,将3位医生的准确率与GISTNet模型相对比.结果 GISTNet模型在测试集上获得了0.900(95%CI:0.827~0.973)的AUC,当阈值为0.345时,GISTNet模型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67%,阳性预测值为75%,阴性预测值为100%.GISTNet模型的准确率为83%,优于GIST-Risk模型(75%)和两位低年资影像科医生(60%和65%),并与工作经验为19年的影像科医生接近(80%).结论 基于增强CT的深度学习算法对术前鉴别直径≤5 cm的胃GIST和其他胃SMT具有良好、可靠的诊断准确率.
    • 王晶波; 郑连洲; 范新东; 朱凌; 王振常
    • 摘要: 颅内外搏动性耳鸣是耳鼻喉科常见症状,病因繁杂,治疗方式多样.错误的病因诊断可能导致不正确的治疗方式,引发严重不良后果.因此,治疗前通过体检及影像学检查明确病因至关重要.该文通过对既往搏动性耳鸣病因及影像学特征相关文献回顾,结合作者临床经验,阐述了各种病因引发的搏动性耳鸣的典型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和与之相关的解剖学基础,分析了针对搏动性耳鸣的个性化影像学检查方法和路径,以提高搏动性耳鸣分析和诊断水平,为介入诊疗提供帮助.
    • 常鑫; 邓刚; 王旭; 徐同江; 尹晓明
    • 摘要: 目的:探讨通过64层螺旋CT螺距参数的设置,降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筛查的辐射剂量和扫描时间的可行性.方法:前瞻性选择需进行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筛查患者,按扫描时间随机分为大螺距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例.大螺距组选择1.375:1螺距,对照组选择0.984:1螺距.对肺纹理、支气管、纵膈结构的图像质量;胸主动脉、竖脊肌、双肺肺实质;辐射剂量的客观数据进行评价和分析.结果:32例图像均符合影像诊断要求.伪影、肺纹理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右肺CT值分别是(-804.62±45.43)HU和(-852.12±28.13)HU、左肺CT值分别是(-808.13±37.74)HU和(-858.77±19.95)HU,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扫描时间分别为(2.14±0.15)s和(3.14±0.28)s,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记录所得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是(7.88±0.89)HU和(11.17±1.08)HU、剂量长度乘积(DLP)是(279.14±36.33)HU和(387.25±47.86)HU均具有统计学意义(是P<0.05),有效剂量(ED)分别是(3.91±0.51)HU和(5.42±0.67)HU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CT筛查检查中,使用大螺距扫描,能够减少辐射剂量、显著缩短了扫描时间,在不影响病灶诊断的前提下,降低病人接受到的辐射剂量和放射技师感染的风险,具有实际工作意义,有待进一步推广验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