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辐射剂量

辐射剂量

辐射剂量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3年内共计4676篇,主要集中在特种医学、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935篇、会议论文297篇、专利文献61433篇;相关期刊868种,包括中国医疗设备、医学影像学杂志、中国医学影像技术等; 相关会议188种,包括第十四次中国中西医结合医学影像学术研讨会、中国辐射防护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21世纪初辐射防护论坛第十三次会议核设施环境影响评价研讨会等;辐射剂量的相关文献由11427位作者贡献,包括高剑波、韩丹、曾宪春等。

辐射剂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935 占比:5.99%

会议论文>

论文:297 占比:0.45%

专利文献>

论文:61433 占比:93.56%

总计:65665篇

辐射剂量—发文趋势图

辐射剂量

-研究学者

  • 高剑波
  • 韩丹
  • 曾宪春
  • 曹国全
  • 贺太平
  • 贾永军
  • 刘杰
  • 白玫
  • 曾勇明
  • 王锡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宋威
    • 摘要: 目的 关于DSA低剂量技术应用在冠状动脉造影当中的效果和可行性分析。方法 本文行分组对照试验,将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的80例冠状动脉造影患者应用抽签法则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例数等量,均为40例。观察组DSA低剂量采集模式法研究,对照组行传统的采集模式法研究,分别计算两组相关数据统计结果,并做统计学比较。结果 (1)本文两组图像对血管的三级分支血管边锐度良好,在图像噪声方面没有显著差异,可以满足临床诊断的需求。(2)对照组的图像质量评分为(20.83±0.58)分,观察组为(20.68±0.7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调查对象的辐射剂量,观察组在CD值和DAP值方面和对照组均存在明显差异(P0.05),干预以后,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均得到改善,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效果明显比对照组更好(P<0.05)。(6)干预以后,观察组(38例,占95.00%)患者的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32例,占80.00%)更高(P<0.05)。结论 在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过程当中通过DSA低剂量技术的应用能够有效的实现对患者图像的采集,并进行临床的有效应用,而且在进行应用的过程中不会对患者产生严重的辐射伤害,具有较好的安全性,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满意度。
    • 孔艳红; 王巍; 武乐; 汪颖; 高倩男; 李冉; 宋玉芹; 王兵艳; 张健雄; 尹航; 董瑞华
    • 摘要: 目的 探讨应用^(131)I-间碘苄胍(^(131)I-MIBG)注射肾上腺髓质显像对临床怀疑嗜铬细胞瘤单次给药的安全性和药动学临床试验受试者周围剂量当量率的动态变化。方法 前瞻性选取2021年4~6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研究型病房参加^(131)I-MIBG注射液在临床怀疑嗜铬细胞瘤单次给药的安全性和药动学临床试验项目受试者10名,其中男性6名,女性4名,年龄(56.4±12.5)岁。所有受试者均空腹肘静脉注射11.1 MBq(0.3 m Ci)/m^(2) ^(131)I-MIBG注射液,分别应用多功能数字核辐射仪实时测定给药后2、4、8、24、48 h时距体部分别20、50、100、150、200 cm处情况下每组的辐射剂量率。每个点有两个测量值,分别是无铅防护,有铅防护。对两组辐射剂量率数据进行配对t检验分析。结果 20、50、100 cm距离时,给药后2、4、8、24 h无防护组辐射剂量当量率均高于有铅防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200 cm距离时,给药后2、4、8、24、48 h无防护组与有铅防护组的辐射剂量当量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131)I-MIBG注射液在嗜铬细胞瘤诊断时,在给药24 h后及100 cm以上距离可以无需做放射防护。
    • 梁旭; 封巍
    • 摘要: 放射治疗是许多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历史上也曾应用于一些低度恶性肿瘤和部分良性疾病的治疗。相比于根治性或姑息性治疗恶性肿瘤的放疗剂量,良性疾病的放疗剂量通常较低。尽管低剂量放疗用于某些炎症性疾病(如关节炎)其在临床实践中很有效,但对于低剂量放疗是如何调节炎症反应的机制仍研究的不够深入。本文就低剂量放疗在历史上的应用以及研究者们根据已有的临床实践结果和实验结论提出的一些关于低剂量放疗是如何影响炎症反应的假说进行综述。
    • 郭贺峰; 何悦; 殷庭超; 蔡冬; 刘信宝; 张敬; 徐彬
    • 摘要: 本研究利用^(60)Co-γ射线辐射诱变希腊牛至(Origanum vulgare ssp. hirtum)种子,构建突变体群体,并筛选具有优异性状的牛至突变体。结果表明,随着辐射剂量的增加,牛至种子的发芽率和发芽势显著下降(P <0.05),400 Gy及以上的辐射剂量导致牛至种子萌发后胚根停止生长,无法成苗。在100~200 Gy辐射剂量下,获得8 170株M;代突变体群体。参考未处理对照株系的田间表型,筛选获得了一批植株高大、茎节短、分枝多、大叶、叶色及花色变异等诸多类型的突变体,为高产优质牛至新品种培育奠定了基础。
    • 付蓝琦; 潘馨梦; 刘思佳; 李青青; 杨亚英
    • 摘要: 目的:探讨双层探测器光谱CT虚拟平扫替代常规平扫评估甲状腺结节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收集有病理资料并行光谱CT颈部增强扫描的63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影像资料。动脉期VNC(VNC-A)、静脉期VNC(VNC-V)和平扫常规(TNC)作为3组图像,对其行客观评价[CT值、背景噪声、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各组织CT值的一致性分析及主观评价(图像质量评分)。结果:3组图像(TNC、VNC-A、VNC-V)中甲状腺结节、同层正常甲状腺、颈内动脉、项部脂肪、椎旁肌肉的CT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T值差异不超过8 HU,其中VNC-V图像CT值更接近于TNC;除甲状腺结节、颈内动脉,其余各组图像背景噪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且VNC两期噪声值明显低于TNC;3组图像中正常甲状腺SNR、CNR及甲状腺结节SNR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VNC两期SNR、CNR高于TNC。VNC两期甲状腺病灶、同层正常甲状腺、颈内动脉、同层椎旁肌肉及静脉期项部脂肪VNC与TNC差值在LOA界限外的点≤5%。两名医师对TNC、VNC-A、VNC-V三组图像主观评价的一致性较好(Kappa值分别为0.963、0.954、0.921),且VNC两期的主观评分高于TNC。与常规扫描方式相比,VNC+双期增强扫描总剂量DLP为(314.01±94.14)mGy·cm,ED为(1.82±0.60)mSv,可有效降低辐射剂量约34.31%。结论:双层探测器光谱CT虚拟平扫图像在评估甲状腺结节时具有与平扫相当的图像质量,在满足临床诊断需求的同时大大减少了辐射剂量
    • 陈金国; 陈冠亚; 祁冬
    •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迭代重建算法对胸部CT行低剂量扫描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的影响。方法:选取60例行胸部CT平扫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A组为常规剂量组(120 kVp,300 mAs),采用滤波反投影算法(FBP)重建;B组和C组均为低剂量组(80 kV,300 mA),分别采用FBP重建和迭代重建算法(SAFIRE)重建。对比分析三组图像肺窗及纵隔窗的图像客观质量[噪声(SD)、信噪比(SNR)及对比噪声比(CNR)]和主观质量差异,并比较常规剂量组和低剂量组有效辐射剂量(ED)差异,对2名医生评价的一致性行Kappa检验。结果:低剂量组ED较常规剂量组降低约8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2名医生对图像质量主观评价的一致性较好(肺窗Kappa=0.862,纵隔窗Kappa=0.841)。结论:应用SAFIRE算法对胸部CT行低剂量扫描,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显著降低辐射剂量,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杨尚文; 苑乐; 朱小倩; 张程; 张颖; 靳晶; 张庆雷; 张鑫
    • 摘要: 目的:探讨采用对比剂团注追踪技术进行头颅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时的最佳监测扫描启动时间。方法:前瞻性收集某院行头颅CTA检查的患者400例,按预约先后顺序分为A、B 2组,前200例为A组,后200例为B组。A组在对比剂注射后8 s开始启动监测扫描。记录监测扫描的触发时间、触发时CT值、曝光次数和辐射剂量;测量双侧颈内动脉末段的CT值,取二者平均值作为颈内动脉CT值,并由2名放射诊断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主观评价。B组监测扫描的启动时间为12 s,其余参数、测量评价方法与A组一致。比较2组患者监测扫描的曝光次数、触发时间、触发CT值、颈内动脉CT值、剂量长度乘积(dose length product,DLP)、图像质量评分和触发时间分布。应用SPSS 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患者不同触发时间病例分布无统计学差异(P>0.05),监测扫描的触发时间、触发CT值、颈内动脉CT值和图像质量评分均无统计学差异(P均>0.05)。B组比A组的监测曝光次数、DLP分别减少了45.2%、45.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采用团注追踪技术进行头颅CTA扫描,监测扫描的启动时间设置为12 s时,可以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减少患者的辐射剂量
    • 张玥
    • 摘要: 目的:探讨自适应统计迭代重建技术(adaptive statistical iterative reconstruction,ASIR)在肝脏三期增强低剂量扫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1年7月于南通大学附属海安医院行肝脏三期增强扫描的肝脏占位患者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120 kV及滤过反投影(filtered back projection,FBP)扫描,观察组予以100 kV及ASIR扫描。比较两组图像质量客观指标、图像主观评价指标评分及辐射剂量变化。结果:观察组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噪声低于对照组,动脉期、延迟期对比噪声比、信噪比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动脉期、延迟期的噪声、伪影、细小结构及病变显示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T剂量指数、有效剂量为(6.38±1.25)mGy、(2.23±0.42)mSv,低于对照组的(7.39±1.34)mGy、(2.89±0.48)m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IR在肝脏三期增强扫描中应用价值高,可降低CT辐射剂量,改善图像质量,提高检查安全性,值得广泛应用。
    • 余甲乐; 刘峰; 邢杰; 赵怡程; 隋想; 郁万江
    • 摘要: 目的 研究低管电压和低剂量对比剂在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应用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 前瞻性收集2020年6月—2021年5月在青岛市市立医院行头颈部CT血管成像检查的12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40例。A组为常规组,管电压140 kV,测试对比剂20 ml,扫描对比剂50 ml;B组管电压100 kV,测试对比剂20 ml,扫描对比剂20 ml;C组管电压80 kV,测试和扫描对比剂用量与B组一致。测量主动脉弓、左右颈总动脉、左右颈内动脉及左右大脑中动脉CT值,比较主动脉弓层面、右颈总动脉分叉层面和大脑中动脉起始段层面背景噪声(SD)、信噪比(SNR)、对比噪声比(CNR),记录3组CT容积剂量指数和剂量长度乘积,计算有效辐射剂量。结果 3组左侧颈内动脉CT值分别为(363.7±50.6)Hu、(319.0±52.3)Hu和(381.8±58.5)H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39,P300 Hu,可满足诊断要求。B、C组分别与A组比较,主动脉弓层面SNR、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84、9.79、7.66、8.32,P0.05)。3组有效辐射剂量分别为(2.32±0.07)m Sv、(1.63±0.14)m Sv、(0.88±0.06)m Sv,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 154.99,P<0.05)。B、C组总对比剂用量比A组少30 ml。结论 头颈部CT血管成像中,使用80 kV管电压、测试对比剂20 ml、扫描对比剂20 ml可在满足诊断要求的同时降低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在临床检查中切实可行。
    • 周蜀川; 袁元; 张雪琴; 李焱; 李真林; 杨吉学
    • 摘要: 目的探讨数字乳腺三维断层融合(Digital Breast Tomosynthesis,DBT)摄影中辐射剂量优先模式(Dose Priority Mode,DOSE)、标准模式(Standard Mode,STD)、对比度优先模式(Contrast Priority Mode,CNT)三种自动曝光模式在致密型乳腺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9年11月来我院行DBT双乳正斜位摄影的致密型乳腺患者,从中抽取DOSE、STD、CNT三种曝光模式各70例,并根据腺体厚度的不同分别分成≤30 mm、31~45 mm、46~60 mm、>60 mm四组。比较相同乳腺厚度区间时,三种曝光模式的图像质量和辐射剂量差异。结果相同乳腺厚度区间时,三种曝光模式的图像质量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当乳腺厚度在≤30 mm和31~45 mm区间时,平均腺体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CN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60 mm时,三种曝光模式下的平均腺体剂量比较,差异均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致密型乳腺DBT摄影中,在保证成像质量的前提下根据腺体厚度选择最优化的曝光模式可有效减少患者摄影时的辐射剂量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