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贺兰山

贺兰山

贺兰山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42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林业、动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06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9篇;相关期刊648种,包括中华儿女、生态学报、内蒙古林业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七届世界华人地质科学讨论会、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6届学术年会、第七届草原文化研讨会等;贺兰山的相关文献由1822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振生、胡天华、李志刚等。

贺兰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06 占比:98.60%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77%

专利文献>

论文:9 占比:0.63%

总计:1426篇

贺兰山—发文趋势图

贺兰山

-研究学者

  • 刘振生
  • 胡天华
  • 李志刚
  • 滕丽微
  • 王继飞
  • 王小明
  • 赵登海
  • 高惠
  • 杨贵军
  • 田鑫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国旗; 王雅芳; 刘星; 谢博勋; 解盛; 石云
    • 摘要: 土壤种子库作为地上植被更新的潜在种源,在植被自然恢复和演替过程以及生态系统建设中起着重要作用。该研究对贺兰山低山区不同海拔高度植物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变化与其土壤种子库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揭示贺兰山低山区植物群落的土壤种子库空间分布特征和自然恢复潜力。研究结果表明:(1)海拔1200 m处种子主要来源于一年生草本,海拔1600 m土壤种子库主要来源于多年生草本,海拔2000 m土壤种子库主要来源于灌木和小灌木;随着海拔升高,隶属于禾本科的物种数呈下降趋势,菊科和藜科呈增加趋势,蒺藜科、大戟科、豆科和玄参科消失。(2)5个海拔高度土壤种子库物种数均显著低于地上植被;在物种生活型组成上,土壤种子库中物种数占比最大为一年生草本,地上植被为多年生草本。(3)土壤理化性质对种子库物种多样性影响中,土壤pH、电导率最为显著。贺兰山低山区5个海拔高度土壤种子库种子密度和物种多样性均较低,无法满足植被自然恢复需求,可通过飞播等生态恢复措施来弥补表层土壤种子的不足,从而满足地上植被恢复所需种源量。
    • 林妍敏; 南雄雄; 胡志瑞; 李新庆; 王芳
    • 摘要: 人类生存质量与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利用遥感技术可以快速、定量地评价生态环境变化,为区域生态环境治理、改善以及发展规划提供重要参考。以宁夏贺兰山为研究区域,基于1987—2020年5景Landsat 5/8遥感影像,采用植被覆盖度(FVC)和遥感生态指数(RSEI),探究其生态环境时空变化规律,分析2017年贺兰山生态保卫战实施后该区域植被状况和生态恢复效果。结果表明:(1)1987—2020年宁夏贺兰山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植被覆盖整体提高,年均FVC从保卫战实施前(1987年)的31.03%增长至保卫战实施后(2020年)的43.35%,RSEI指数由32.71%上升至50.45%,生态恢复治理效果显著。(2)研究区FVC和RSEI指数总体偏低,生态质量一般。研究区西部海拔较高地区和中南部旅游密集区FVC和RSEI指数明显退化,退化面积占比分别为12.11%和8.30%,其生态恢复治理仍需高度重视。(3)FVC与RSEI指数的空间分布和变化趋于一致,两者相关系数大于0.80,且绿度指标在主成分分析中所占权重最高,表明FVC指数增加对贺兰山生态环境产生积极影响。研究结果对于贺兰山生态脆弱区及类似保护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评价具有借鉴意义。
    • 赵朋波; 邱开阳; 谢应忠; 刘王锁; 李小伟; 陈林; 王继飞; 孟文芬; 黄业芸; 李小聪; 杨浩楠
    • 摘要: 研究贺兰山岩羊主要活动区植物群落组成和物种多样性在不同海拔梯度的变化规律对贺兰山岩羊的合理管护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贺兰山岩羊主要活动区植被调查,对不同海拔的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阐明1100~1500 m、1500~2000 m、2000~2500 m和大于2500 m的4个海拔段岩羊主要活动区植物物种组成和物种多样性的变化,探讨植被与岩羊等草食动物的关系及海拔对植物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贺兰山岩羊主要活动区植被共记录到30科62属87种,主要为禾本科、蔷薇科和菊科等植物;同时,不同海拔梯度上的科、属、种的数量和组成存在差异。随着海拔上升,岩羊主要活动区的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升高,Pielou均匀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表现为先降低后升高的特征;灌木植物物种丰富度、Pielou均匀度指数呈现出沿海拔上升而降低的特征,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呈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特征。因此,针对不同海拔植物物种多样性的不同,建议对岩羊的合理管护在不同海拔地区采取不同措施,以达到防止植被退化和促进岩羊种群健康发展的目的。
    • 杨虎; 王佩瑶; 李小伟; 王继飞; 杨君珑
    • 摘要: 为了解植被对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及其优势菌群影响,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了贺兰山东坡山地荒漠草地、浅山灌丛、亚高山针叶林和亚高山草甸4种植被类型土壤真菌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结果表明,(1)贺兰山东坡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真菌α多样性由高到低依次为浅山灌丛、山地荒漠草地、亚高山草甸、亚高山针叶林;且亚高山针叶林显著低于其他植被类型。(2)相对丰度1%的真菌共检测到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壶菌门(Chytridiomycota)5个门类,其中子囊菌门和担子菌门为主要优势菌群,平均丰度占比分别为46.7%和29.6%;担子菌门在亚高山针叶林中丰度显著高于其他菌门,子囊菌门在山地荒漠草地、浅山灌丛和亚高山草甸植被类型中显著高于其他菌门。(3)从土壤真菌群落组成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可知,植物多样性、pH、年均温、土壤有机质、年均降雨量、土壤含水率及海拔都会显著影响到真菌群落组成;从真菌α多样性指数与植物多样性指数和海拔Pearson相关性分析可知,植物多样性是影响真菌多样性的主要因子。
    • 谢建冲; 孟德怀; 李宗智; 张致荣; 刘振生; 滕丽微
    • 摘要: 为了解宁夏贺兰山岩羊的种群现状,2020-2021年的8月和12-1月,在宁夏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运用样线法对岩羊(Pseudois nayaur)进行种群数量调查,利用R 4.0.1中的Distance 1.0.2对样线观测数据进行分析,估测保护区内岩羊的种群数量及密度,分析其种群结构。结果显示,夏季岩羊种群数量为5176(2554-10490)只,种群密度为2.674(1.320-5.420)只/km^(2);冬季岩羊种群数量为15752(7294-34017)只,种群密度为8.139(3.769-17.58)只/km^(2);多数观测距离样线垂直距离在0-200 m之内。岩羊主要集群形式:夏季为雌幼群(52.17%);冬季为混合群(26.60%)。岩羊平均群大小:夏季为(6.261±8.023)只,冬季为(4.064±4.229)只,群大小在不同季节的差异显著(P=0.010),集群大小多集中于1-5只之间,最大为47只。夏季调查中,雄性个体占比11.27%,雌性个体占比56.74%,幼体/亚成体占比31.99%;冬季调查中,雄性个体占比29.61%,雌性个体占比50.15%,幼体/亚成体占比20.24%;夏季和冬季岩羊组成成分之间差异极显著(P<0.001)。
    • 陈俊达; 姚志诚; 石锐; 高惠; 刘振生
    • 摘要: 贺兰山因其拥有独特的植物垂直分布带而十分适宜啮齿动物生存,但自保护区生态恢复以来并未见有研究评价啮齿动物在贺兰山的生境适宜性,使得其分布现状未知。使用GIS技术和MAXENT模型对内蒙古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6种主要啮齿动物进行生境适宜性状况评价及预测,探究啮齿动物在贺兰山的分布现状。结果表明:影响6种啮齿动物的主要环境因子为海拔、坡度和距矿区距离,海拔越高、坡度越大及距矿区距离越近均使啮齿动物生存适宜性降低;两两鼠种生境适宜面积叠加发现,大林姬鼠和阿拉善黄鼠适宜生境重叠面积最大(261.37 km^(2)),短尾仓鼠和子午沙鼠的适宜生境重叠面积最小(19.00 km^(2));6种主要鼠种均适宜的生境面积交集仅有17.14 km^(2),占贺兰山总面积的0.47%,6种主要鼠种均不适宜的生境面积有2985.23 km^(2),占贺兰山总面积的81.21%。研究表明,啮齿动物栖息地距矿区距离仍是影响其适宜生境的重要因素之一,建议相关部门加强对废弃矿区采取措施,改善保护区啮齿动物生境质量。
    • 林佳
    • 摘要: 贺兰山地跨宁夏、内蒙古两个自治区,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防灾减灾、维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于西北和华北地区的生态安全至关重要。历史上,贺兰山作为关隘要塞,曾是兵家必争之地;近现代,贺兰山因富藏矿产和林草资源,被大规模地无序开采与放牧砍伐,山体遭到严重破坏。面对愈发脆弱的生态环境,昔日的百战之地上,宁夏和内蒙古纷纷打响了守护贺兰山的生态保卫战。
    • 文汇玉
    • 摘要: 宁夏农垦贺兰山奶业有限公司现已建成1000头以上和3万头以下规模化牧场17个,存栏突破1万头的4个,奶牛总存栏超10万头、鲜奶日产超过1200吨,单企年产鲜奶总量全国第十位、成母牛单产全国第七位,牧场规模化全国第五,成母牛年均单产突破11吨,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7吨以上。
    • 沙晓娟
    • 摘要: 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贺兰山是宁夏地区的生态屏障,然而其生态系统较为脆弱,功能不能完全发挥,需要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技术来改善生态环境提高效益。本文阐述了宁夏贺兰山森林的生态系统现状,提出相应的森林生态系统经营技术措施,以期为今后贺兰山森林经营以及发展提供参考。
    • 丁乙轩; 刘鹏; 李宗智; 孟德怀; 刘振生; 滕丽微
    • 摘要: 利用红外相机技术于2014年10月—2015年10月在贺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对岩羊(Pseudois nayaur)集群行为进行研究,探究岩羊集群类型与集群规模出现频次及其冷暖季间的变化规律。共观察到岩羊2771群次,总计4942只次,平均集群大小为(1.78±1.49)只,最大群20只,最小群1只。集群类型共6种,分别为单个雄性、单个雌性、母仔群、雄性混合群、雌性混合群和雌雄混合群,其中,单个雄性出现996次(35.94%);单个雌性出现675次(24.36%);母仔群322群(11.62%),790只次;雄性混合群243群(8.77%),703只次;雌性混合群129群(4.66%),323只次;雌雄混合群406群(14.65%),1455只次。总的来看,各类型集群出现频次存在显著差异(P<0.001),不同集群类型出现频次在冷暖季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0.001)。岩羊在冷暖季均以单个个体出现情况较多,集群大小在冷暖季间无显著差异,不同集群类型群平均大小和群大小在冷暖季间也均无显著差异。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