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软测量

软测量

软测量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2443篇,主要集中在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化学工业、能源与动力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89篇、会议论文292篇、专利文献382244篇;相关期刊501种,包括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华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自动化仪表等; 相关会议158种,包括第23届过程控制会议、第二十二届中国过程控制会议、2009中国过程系统工程年会(PSE)暨2009中国MES年会等;软测量的相关文献由3894位作者贡献,包括俞金寿、杨慧中、钱锋等。

软测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89 占比:0.47%

会议论文>

论文:292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382244 占比:99.46%

总计:384325篇

软测量—发文趋势图

软测量

-研究学者

  • 俞金寿
  • 杨慧中
  • 钱锋
  • 葛志强
  • 邵惠鹤
  • 苏宏业
  • 柴天佑
  • 王福利
  • 桂卫华
  • 顾幸生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崔海; 余鑫磊; 庞继伟; 杨珊珊; 任南琪; 丁杰
    • 摘要: 进水水质条件是研究和优化管理污水处理厂所需的关键要素,及时获取进水水质数据至关重要.针对污水厂关键性水质指标BOD5不易直接检测、滞后强的特点,分别采用BP神经网络(BP-ANN)、网格搜索算法(GS)优化支持向量回归(SVR)、粒子群算法(PSO)优化的SVR和遗传算法(GA)优化的SVR 4种方法,通过利用其他进水指标与进水BOD5的数学关系建立进水BOD5软测量模型,实现进水BOD5快速测定.并以黑龙江某污水厂为研究对象,比较4种机器学习模型的性能,找寻适合进水BOD5预测的软测量方法.结果表明,基于SVR的软测量模型预测结果优于基于BP-ANN的软测量模型,而且采用GA优化的SVR模型精度最高.为实现污水厂进水BOD5的实时监测和污水厂的便捷管理提供了参考依据.
    • 罗顺桦; 王振雷; 王昕
    • 摘要: 在工业过程中,存在着辅助变量与主导变量数据比例严重失衡的问题。协同训练算法是其中一种利用无标签数据中的潜在信息以提升学习性能的模型训练方法。然而目前在协同训练软测量建模过程中,学习器之间存在严重的训练特性交叉重叠的问题,这将导致对主导变量的预测性能衰减。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基于二子空间协同训练算法的半监督软测量模型two-subspace co-training KNN(TSCO-KNN)。该模型将二子空间分块算法与协同训练算法相结合,利用辅助变量与主成分子空间PCS和残差子空间RS两个特征子空间的相关性程度,将数据变量拆分为两个具有显著差异性的学习数据集,进而使用KNN回归器进行协同训练,共同用于对主导变量的预测。最后在乙烯精馏塔塔顶乙烷浓度和TE过程产品浓度软测量中进行仿真研究,验证本文所提算法的有效性。
    • 李浩然; 李力; 陆金桂
    • 摘要: 为了优化磨煤机系统参数,提高磨煤机出粉量,结合磨煤机系统参数和出粉量建立误差反向传播算法(BP)神经网络磨煤机出粉量模型,对参数进行软测量。为提高软测量准确度和对参数优化的效果,提出一种新的基于融合策略改进的粒子群优化BP算法,用于磨煤机系统参数和出粉量数据之间的非线性映射,建立估算模型。将估算模型应用于磨煤机出粉量的软测量中,为验证基于融合策略改进的粒子群优化BP算法的可靠性,将该算法与传统粒子群优化BP算法和传统BP算法对磨煤机出粉量的计算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基于融合策略改进的粒子群优化BP算法模型对磨煤机出粉量有较好的软测量能力,预测值与实际值平均相对误差仅为3.8139%。
    • 郭惠娟; 李奇安
    • 摘要: 为了实现汽油干点的直接在线测量,提出了一种基于T-S模糊神经网络(TS-FNN)的汽油干点预测方法。以某炼油厂常减压装置常压塔塔顶汽油干点为背景,确定影响因素,分析采集的数据,依据样本数据建立BP神经网络(BPNN)模型及TS-FNN模型,验证模型的预测有效性。结果表明:基于TS-FNN模型预测的汽油干点与观测值基本一致,平均相对误差为0.68%,该网络模型通过调整参数来修正隶属度函数,具有很强的自适应能力。基于T-S模糊模型的改进神经网络软测量模型跟踪效果较好,预测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
    • 崔琳琳; 沈冰冰; 葛志强
    • 摘要: 近年来,变分自编码器(Variational auto-encoder,VAE)模型由于在概率数据描述和特征提取能力等方面的优越性,受到了学术界和工业界的广泛关注,并被引入到工业过程监测、诊断和软测量建模等应用中.然而,传统基于VAE的软测量方法使用高斯分布作为潜在变量的分布,限制了其对复杂工业过程数据,尤其是多模态数据的建模能力.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论文提出了一种混合变分自编码器回归模型(Mixture variational autoencoder regression,MVAER),并将其应用于复杂多模态工业过程的软测量建模.具体来说,该方法采用高斯混合模型来描述VAE的潜在变量分布,通过非线性映射将复杂多模态数据映射到潜在空间,学习各模态下的潜在变量,获取原始数据的有效特征表示.同时,建立潜在特征表示与关键质量变量之间的回归模型,实现软测量应用.通过一个数值例子和一个实际工业案例,对所提模型的性能进行了评估,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和优越性.
    • 赵豆豆; 张伟
    • 摘要: 针对污水处理过程具有复杂非线性特性以及出水BOD难以精确测量的问题,文中提出一种基于变宽度的逆平方根和高斯函数线性组合的RBF神经网络软测量方法。神经网络的激活函数由逆平方根函数和高斯函数线性组合,弥补了单一激活函数在某些区间饱和的问题,提高了隐层激活函数的表达能力和自适应能力。由于激活函数的宽度对模型的泛化性能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引入基于核密度的变宽度策略可以有效提高网络泛化能力。文中采用改进LM算法实现了神经网络参数的在线学习。基于污水处理过程实际运行数据的仿真实验表明,所提方法对于出水BOD具有较高的预测精度和良好的自适应能力。
    • 朱荷蕾; 高慧敏
    • 摘要: 针对过程控制系统中关键变量的软测量建模及应用问题,结合主成分分析法(PCA)和径向基(RBF)神经网络法(RBFNN),提出了改进的PCA-RBFNN软测量建模方法。首先利用PCA分析变量筛选法从过程变量集合中找到对系统过程特性具备最佳解释能力的过程变量子集;然后将该过程变量子集作为输入、被估计变量作为输出构建PCA-RBFNN模型,并使用K-means聚类和最小均方误差法初始化RBF神经网络的数据中心、扩展系数和连接权值;最后采用梯度下降法训练、校正所建模型。以某纺织原料生产过程为实例,对所建模型进行了验证和输出性能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实现过程变量在线预测,比原模型具有更好的泛化能力、预测能力和输出精度,能够提高过程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 赵立杰; 王月; 郭烁
    • 摘要: 针对污水处理过程具有非线性、时变、大滞后等特点,关键水质参数难以准确实时预测,单一水质模型泛化性有限等问题,建立了一种基于AdaBoost.RT的正则随机配置网络(stochastic configuration network,SCN)水质预报集成模型。该模型将L2-SCN作为基学习器,通过AdaBoost.RT算法不断更新的权重来训练基学习器,然后采用加权策略将基学习器集成得到一个强学习模型,对5日生物需氧量(five-day 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BOD_(5))质量浓度、氨氮(NH_(4)-N)质量浓度进行预测。为了验证该模型的有效性,以某城市污水处理厂的真实数据为例进行仿真,并将预报结果与相同架构方式下的LassoSCN、PLSSCN、BP,RVFL预测模型进行比较。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的模型预报精度更高,具有稳定性。
    • 潘红光; 裴嘉宝; 苏涛; 辛芳芳
    • 摘要: 燃煤电厂煤粉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体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NO_(x)为其中之一。针对燃煤电厂生产过程中NO_(x)排放量测量成本高、过程复杂等问题,考虑到机组运行数据具有的时间序列特征,提出一种基于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的软测量方法对NO_(x)排放量进行预测。在分析NO_(x)产生机理的基础上,利用来自陕西省榆林市某电厂2019年1月至6月的实际生产数据,初步选取与NO_(x)排放量紧密相关的20个辅助变量;将数据进行预处理以消除粗大误差和随机误差,并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进一步精选出15个辅助变量;将实际生产数据划分训练集和测试及对LSTM模型进行训练和测试,并将LSTM模型与BP神经网络模型和支持向量机模型的软测量结果比较。结果表明:基于LSTM的测量方法均方误差较基于BP神经网络与SVM的方法均有减小,说明该方法测量准确度较高,泛化能力更强。
    • 王昆; 庹先国; 张贵宇; 罗林; 罗琪; 刘杰
    • 摘要: 为解决酒醅水分、酸度和淀粉含量指标只能离线检测,化学方法检测工序复杂,工作量大的问题,通过研究发酵机理,选择发酵过程产生的O_(2)、CO_(2)、湿度和温度为监测指标,使用多传感器监测技术和无线通信网络构建发酵参数自动化采集系统,同时运用化学方法对采集的酒醅样品进行水分、酸度和淀粉含量3个指标检测,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以发酵环境O_(2)、CO_(2)、湿度和酒醅温度值为自变量,酒醅水分、酸度和淀粉含量为因变量建立了偏最小二乘软测量模型,同时建立了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作为对比,证实偏最小二乘回归最优。模型的均方根误差为1.89、0.12、1.93,并由此得出结论为O_(2)和CO_(2)对于发酵产物水分、酸度和淀粉的影响是极其重要的,温度和湿度其次。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