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辣木叶

辣木叶

辣木叶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379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中国医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584篇;相关期刊70种,包括食品与药品、环球中医药、中国现代中药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二届食品质量与安全学术研讨会 等;辣木叶的相关文献由948位作者贡献,包括田洋、林恋竹、赵谋明等。

辣木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4 占比:3.0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584 占比:96.89%

总计:3699篇

辣木叶—发文趋势图

辣木叶

-研究学者

  • 田洋
  • 林恋竹
  • 赵谋明
  • 吴金国
  • 王斌
  • 王远保
  • 盛军
  • 马淑瑶
  • 陶亮
  • 代佳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常雪飞; 欧阳茜茜; 王韵; 孙国庆; 田洋
    • 摘要: 以辣木叶为原料,首先对植物多糖提取的影响因素及工艺进行研究,其次通过不同体积分数乙醇分级醇沉多糖探索辣木叶多糖的抗氧化性。采用热水浸提法,在单因素的基础上进行正交试验,考察辣木叶多糖得率的影响因素,通过乙醇梯度沉淀分级的方法得到3种辣木叶多糖,分别命名为MP-1(40%乙醇)、MP-2(60%乙醇)、MP-3(80%乙醇),真空冷冻干燥后得到这3种辣木叶粗多糖,并探讨辣木叶多糖体外抗氧化活性。通过单因素及正交试验得出辣木叶多糖的最佳提取工艺为:料液比1∶20 g/mL、提取温度85°C、提取时间2.5 h、提取次数2次,在此条件下,辣木叶多糖得率为2.039%。体外抗氧化实验表明,MP-1、MP-2、MP-3均具有良好的DPPH自由基清除活性,在辣木叶多糖浓度为25μg/mL时,MP-1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低,此时MP-3的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高,达到85.34%。该提取工艺条件稳定可行,多糖得率较高,且具有较强的抗氧化能力;该提取方法无需特殊设备,生产工艺成本低,安全,适合工业化大生产,是一种可取的提取方法。
    • 高艳; 薛桥丽; 田洋; 胡永金
    • 摘要: 以辣木叶粉为原料,研究自然发酵和7株不同菌株接种发酵过程中理化指标(pH、总酸、蛋白酶活力、蛋白含量、氨基酸态氮含量)的变化规律,并采用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筛选降解辣木叶蛋白的优良菌株。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pH值随发酵时间延长而降低,总酸含量逐渐上升,蛋白酶活力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7株不同菌株中,纳豆芽孢杆菌(Bacillus natto)和棉籽糖乳球菌(Lactococcus raffinolactis)发酵的辣木叶粉在24 h时蛋白酶活力最高,分别为270.58 U/mL和248.34 U/mL,发酵结束时,蛋白含量分别下降20.24 mg/g、21.95 mg/g,氨基酸态氮含量明显高于其他组。SDS-PAGE结果显示,纳豆芽孢杆菌和棉籽糖乳球菌能够降解分子质量70 kDa和35 kDa的两种主要蛋白。因此该研究选出纳豆芽孢杆菌和棉籽糖乳球菌作为发酵降解辣木蛋白的优良菌株。
    • 甘小娜; 李廷钊; 李波
    • 摘要: 目的:采用在线活性分析方法研究辣木叶中的抗氧化活性成分。方法:针对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四极杆飞行时间质谱和柱后衍生系统的方法,对辣木叶中化学成分及抗氧化活性成分进行检测。结果:从辣木叶水提物中共鉴定出化合物21个,其中有10个经对照品比对,发现主要的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化合物有6个,包括3个苯丙素类化合物(新绿原酸、绿原酸、隐绿原酸)和3个黄酮类化合物[芦丁、异槲皮苷和槲皮素3-O-(6?-丙二酰葡萄糖苷)]。线下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验证结果发现,芦丁和异槲皮苷的ABTS自由基清除活性优于阳性对照Trolox。结论:成功鉴定并验证了辣木叶中的抗氧化活性成分,为辣木叶的相关研究提供了物质基础。
    • 董文化; 梅文莉; 王昊; 王雅丽; 李薇; 戴好富
    • 摘要: 为分析海南不同产地辣木叶的成分差异,选取海南万泉、博鳌、文昌、澄迈和东方产辣木叶进行总黄酮和挥发性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以澄迈和万泉产地辣木叶的总黄酮含量最高,分别达到4.14%和4.04%,文昌产地辣木叶含量最低(2.12%)。通过GC-MS分析,从海南辣木叶中共鉴定了59个成分,主要包括酚类、酸类、糖苷类、烷烃类、酯类和醇类及其他类成分,其主要共有成分为2,2’-亚甲基双-(4-甲基-6-叔丁基苯酚)、棕榈酸、地芰普内酯和丙三醇。同时也发现不同产地辣木叶的成分存在差异,其中,万泉产的辣木叶中的糖苷类、酯类和醇类成分含量比较丰富,其特异性成分主要为乙酸异丙酯和二氢猕猴桃内酯;博鳌产的辣木叶中的糖苷类和酚类含量比较丰富,其特异性成分主要为2,6,10,14-四甲基-十六烷;文昌产的辣木叶中的烷烃类和醇类和酸类成分含量比较丰富,其特异性成分主要为2-己基-1-十二烷醇、2-己基-1-癸醇和二十八烷醇;澄迈产的辣木叶中的烷烃类和酚类成分含量比较丰富,其特异成分主要为二十二烷和二十七烷;东方产的辣木叶中的糖苷类含量比较丰富,其特异性成分为2-甲氧基-1,3-二氧戊环和3-乙基-4-甲基-吡咯-2,5-二酮。而且,文昌和澄迈产的辣木叶没有检测到4-(α-L-鼠李糖氧基)苯基乙腈,东方产地的辣木叶没检测到烷烃类成分。研究结果初步表明,海南5个不同产地辣木叶中化学成分存在相似性和差异性,为不同产地辣木叶的质量评价提供参考。
    • 杨丽华; 董晓倩; 董啟露; 李晓娇
    • 摘要: 目的:提高辣木叶总黄酮的提取率,评价其抑菌和抗氧化能力。方法:以保山产辣木叶为材料,采用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提取工艺,并对其抑菌和抗氧化活性进行评价。结果:微波辅助提取辣木叶总黄酮最佳工艺条件为料液比1:29(g/mL)、微波功率567W、微波时间3.6min、乙醇体积分数50%,此条件下辣木叶总黄酮提取率最高为(7.414±0.027)%。辣木叶总黄酮对DPPH·、ABTS^(+)·和·OH的IC_(50)值分别为0.024,0.014,0.051 mg/mL,分别为抗坏血酸的3.43,14.00,1.09倍。结论:辣木叶总黄酮对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几乎无抑制作用。
    • 陈怡飞; 肖婧楠; 董蕾; 胡青平; 徐建国
    • 摘要: 以辣木叶茶和青梅浓缩原浆为主要原料,以蜂蜜、白砂糖为辅料,研制一种复合饮料配方,并以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辣木叶茶浸提液、青梅浓缩液、白砂糖、蜂蜜的用量对复合饮料品质的影响,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采用响应面法对复合饮料的配方进行优化,分析优化后的产品质量,并考查其体外抗氧化活性。结果表明,辣木叶茶青梅复合饮料的最佳配方为:辣木叶茶浸提液添加量52.0%,青梅浓缩液添加量5.5%,蜂蜜添加量4.0%,白砂糖添加量2.2%。该配方的饮料酸甜可口,色泽金黄,质地澄清透明,有浓郁辣木叶茶香味以及清淡的青梅香味;饮料的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6.80%,黄酮含量为0.088 mg/mL,总酚含量为0.094 mg/mL,pH值为4.73。体外抗氧化活性研究表明,复合饮料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2,2-联氮-二(3-乙基-苯并噻唑-6-磺酸)二铵盐(ABTS)自由基清除率分别为90.5%和36.4%。研究所得到的复合饮料具有一定的抗氧化能力,且制备工艺简单,具有作为功能饮料开发的潜能。
    • 刘媛媛; 刘美晓; 朱建忠; 张海峰; 尹帅; 隋月林
    • 摘要: 目的 探究辣木叶通过抗氧化作用改善血管性痴呆(VD)小鼠学习记忆的机制。方法 通过Himori法制备VD小鼠模型,90只VD模型小鼠随机分为VD组、辣木叶提取液组和辣木叶发酵物组(n=30)。30只健康小鼠作为对照组。辣木叶提取液和发酵物灌胃干预(400 mg·kg^(-1))。28 d后进行水迷宫实验分析学习记忆功能。比较各组海马组织损伤、海马神经元凋亡、氧化应激指标、PI3K/AKT信号通路的水平。结果 四组小鼠上述各指标比较差异显著(P<0.05)。VD组的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穿越平台次数、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蛋白激酶B (AKT) 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而海马神经元凋亡、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D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辣木叶提取液组的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穿越平台次数、SOD、PI3K、AKT 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高于VD组,而海马神经元凋亡、MDA水平显著低于VD组(P<0.05)。辣木叶发酵物组的目标象限停留时间、穿越平台次数、SOD、PI3K、AKT mRNA和蛋白水平显著高于辣木叶提取液组,而海马神经元凋亡、MDA水平显著低于辣木叶提取液组(P<0.05)。结论 辣木叶提取液和发酵物能够保护VD小鼠学习记忆能力,促进PI3K/AKT通路并缓解氧化应激反应和海马神经元凋亡,辣木叶发酵物缓解VD的作用优于辣木叶提取液。
    • 高蔚娜; 边祥雨; 徐勤高; 董维雲; 麻玉莹; 郭长江
    • 摘要: 目的:探讨辣木叶黄精多糖组合物的抗疲劳作用,并探讨相关的机制。方法:将30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C)、组合物组(MP),每组15只。C组灌胃蒸馏水,MP组灌胃组合物,每组灌胃体积均为0.5 ml。每日灌胃,处理14 d后进行负重游泳实验,按小鼠体质量的3%进行尾部负重,记录力竭游泳时间。在另一项实验中,将48只雄性昆明小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QC)、游泳对照组(SC)、组合物组(MP),每组16只。QC和SC组灌胃蒸馏水,MP组灌胃组合物,灌胃体积均为0.5 ml,每日灌胃,处理14 d。实验第15日,灌胃30 min后,QC组立即取血、肝脏和后腿骨骼肌;SC和MP组进行90 min非负重游泳实验,游泳结束后取血液、肝脏、后腿骨骼肌。采用试剂盒测定血清、组织中的疲劳相关指标、氧化/抗氧化指标、能量代谢指标。结果:MP组小鼠力竭游泳时间较C组显著延长(P<0.05)。与对照组比较,非负重游泳显著降低小鼠血糖和血清谷胱甘肽(GSH)水平、肝糖原和肝脏ATP含量,抑制肝脏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乳酸脱氢酶(LDH)和ATP酶活性,以及肌肉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P<0.05)。而血尿素氮(BUN)和血清丙二醛(MDA)水平显著升高(P<0.05)。与SC组比较,MP显著增加小鼠血糖和肝糖原含量,增加血清GSH水平、肝脏SOD活性、肌肉GSH-Px活性,增强肝脏LDH、ATP酶活性,增加肝脏ATP含量(P<0.05),降低血清BUN(P<0.05)。结论:辣木叶黄精多糖组合物具有抗疲劳作用,抗氧化和改善能量代谢可能是其发挥作用的重要机制。
    • 张欣; 周天天; 孔祥辉; 姜威; 候杨
    • 摘要: 目的:优化黑木耳粉和黑木耳辣木叶复合压片糖果中试生产工艺,确定关键技术参数,建立稳定生产流程。方法:在生产工艺放大过程中,对出现的偏差进行调整;对比分析小试和中试的黑木耳辣木片原料、引湿性及黑木耳、辣木叶、黑木耳辣木叶复合压片糖果营养成分;利用消费者试吃意见反馈及对产品满意度评价。结果和结论:将黑木耳粉和辣木叶二者经适合配方和制粒工艺调和后,产品营养更全面,风味更好,提高了消费者对黑木耳类食品的可接受性,为黑木耳辣木叶压片糖果的产业化开发奠定了基础。
    • 王丽虹; 刘阳; 许悦; 熊凡; 潘敏怡; 王语嫣
    • 摘要: 探讨辣木叶不同极性部位对H2O2诱导HepG2细胞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和对HepG2细胞抗增殖作用,筛选活性较强的极性部位.选用400μmol/L的H2O2氧化损伤HepG2细胞进行造模,噻唑蓝(methyl thiazolyl tetrazolium,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率,生物化学法检测细胞培养液中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及细胞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 peroxidase,GSH-Px)、总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 dismutase,SOD)、过氧化氢酶(catalase,CAT)活性.辣木叶不同极性部位在浓度低于1.0 mg/mL时对细胞存活率几乎没有影响,其通过降低细胞内MDA含量和增强SOD、GSH-Px、CAT活力,使氧化损伤细胞各项指标均趋于正常组细胞的水平,显示了较强的抗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并具有浓度依赖性,各部位防护作用强弱顺序为:乙酸乙酯部位(M2)>正丁醇部位(M3)>乙醇提取物(M)>水溶性部位(M4).MTT结果显示,浓度大于1.0 mg/mL时,各部位对HepG2细胞增殖均有抑制作用,且具有浓度和时间依赖性,其抑制作用顺序为:M2>M3>M>M4,其中作用72 h时,M2的IC50值为1.83 mg/mL.辣木叶不同极性部位在浓度低于1.0 mg/mL时均可有效防护H2O2对HepG2细胞的氧化损伤,但随着浓度升高和作用时间延长,均显示了HepG2细胞增殖抑制作用,其中,辣木叶乙酸乙酯部位(M2)的抗氧化和抗增殖活性最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