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挥发性成分

挥发性成分

挥发性成分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3年内共计3393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中国医学、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954篇、会议论文163篇、专利文献46205篇;相关期刊566种,包括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中成药、安徽农业科学等; 相关会议123种,包括2016年全国有机质谱学术会议、第十届全国超临界流体技术学术及应用研讨会暨第三届海峡两岸超临界流体技术研讨会、2015中国·上海第四届全国香料香精化妆品专题学术论坛等;挥发性成分的相关文献由9665位作者贡献,包括卢金清、孙宝国、康文艺等。

挥发性成分—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954 占比:5.99%

会议论文>

论文:163 占比:0.33%

专利文献>

论文:46205 占比:93.68%

总计:49322篇

挥发性成分—发文趋势图

挥发性成分

-研究学者

  • 卢金清
  • 孙宝国
  • 康文艺
  • 杨光宇
  • 朱瑞芝
  • 黄明泉
  • 刘玉平
  • 江汉美
  • 刘志华
  • 刘春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彭红; 黄品哲; 宋永贵; 徐焕华; 周明月; 朱根华; 杨明; 艾志福; 苏丹
    • 摘要: 目的 研究羊栖菜的化学成分组成及体外抗神经炎症活性,为其开发利用以及药效物质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基于超高效液相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UHPLC-QTOF-MS/MS)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MS)对羊栖菜中化学成分进行全谱分析。利用脂多糖(1μg/mL)建立小鼠小胶质细胞BV2的炎症模型,以帕罗西汀(5μg/mL)为阳性对照药物,通过CCK-8法检测20、40、60、80、100μg/mL羊栖菜提取物作用24 h后对细胞活性及形态的影响,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40、60、80μg/mL羊栖菜提取物作用24 h后对细胞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含量的影响。结果 经UHPLC-QTOF-MS/MS分析共鉴定出103种非挥发性成分,经GC-MS/MS分析共鉴定出60种挥发性成分。40、60、80μg/mL羊栖菜提取物可显著降低因脂多糖诱导而异常升高的BV2细胞活化程度和细胞上清液中TNF-α、IL-6的含量(P<0.05或P<0.01)。结论 本研究建立了海藻羊栖菜的化学成分全谱,并证实了羊栖菜具有一定的体外抗神经炎症活性。
    • 耿想; 姚曦; 陈晨; 荀航; 汤锋
    • 摘要: 以冬笋为原料,经过真空冷冻干燥、热风干燥和微波干燥得到冬笋干制品,运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鲜冬笋及其干制品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阐明鲜冬笋和冬笋干制品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性质,比较其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揭示干燥后冬笋风味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鲜冬笋及其干制品中共检测出52种挥发性成分。鲜冬笋中检测出31种挥发性成分,经过真空冷冻干燥、热风干燥和微波干燥后干制品分别检测出12、30和33种,其中,醛类为最主要的挥发性成分,分别为11、4、8和8种。鲜冬笋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为正己醛,经过干燥处理后其关键的挥发性成分为正己醛、异戊醛、2-甲基丁醛,正己醛的相对含量最高。经过干燥加工后,冬笋的挥发性成分有明显的变化,但主要的挥发性成分(醛类化合物)没有改变。
    • 付平; 吴天祥; 吴力亚; 李凤兰; 李潮云; 邓代霞
    • 摘要: 为促进贵州省黔东南少数民族特色香禾糯的开发利用,检测其基本理化指标、功能活性成分及总抗氧化能力,并与普通糯米进行对比。结果表明:6种香禾糯和2种普通糯米中均含有较高的淀粉含量,适当的脂肪、水分、蛋白质、氨基酸、矿物元素含量及配比,以及一定量的功能活性成分黄酮与多酚。共检测出45种挥发性成分,并在雷佳禾(LJ)、红禾(H)、腊水禾(LS)3种香禾糯中检测出香米呈香的最重要化合物2-乙酰-1-吡咯啉(2-acetyl-1-pyrroline,2-AP)。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测,表明6种香禾糯和2种普通糯米淀粉粒径、形状基本相似。主成分分析得出H综合得分最高,且含有多种营养物质,可以作为较理想的酿造原料。相比于其他糯米,H含有多种呈香呈味成分及适当营养成分,对酿造成品的一类香气(原料香)和营养价值贡献潜力更大,更加有益于形成发酵产品的优良风味和提升产品的营养价值,从而提高香禾糯的开发利用价值。
    • 全霞; 赵智娟
    • 摘要: 目的: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经典复方蒙药草果四味汤散的挥发性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草果四味汤散中的挥发性成分,并通过GC-MS法分析其化学成分。结果:鉴定出包括单萜、烯烃、芳香烃和烷类等化合物,其中茴香烯(Anethole)、1,8,11,14-十七烷四烯(1,8,11,14-Heptadecatetraene)、苦艾素(Azuleno[4,5-6]furan-2-(3H)-one)、石竹烯(Garyophyllene)、乙酸香叶酯(Geranyl acetate)等是主要成分,分别占总挥发油的19.07%、7.86%、7.24%、5.50%、5.22%等。结论:通过该研究实验阐明了草果四味汤散挥发油的主要成分,为开发利用该经典蒙药复方提供科学依据。
    • 程媛; 孙吴倩; 刘明松; 邓亚伟; 段续红; 李春花
    • 摘要: 目的优化经典名方乌药汤挥发性成分的提取工艺。方法在单因素实验的基础上,以有效成分乙酸龙脑酯、香附烯酮、α-香附酮、藁本内酯、去氢木香内酯含量及挥发油提取率的综合评分为指标,以提取时间、浸泡时间、液料比为响应因素,采用Box-Behnken设计-响应面法优化乌药汤挥发性成分的提取工艺并验证。在此基础上,再对药液的提取状态进行量化。结果最优提取工艺为液料比13∶1(mL/g),浸泡时间0.5 h,暴沸状态下提取6 h。3次验证实验的综合评分分别为0.9487、0.9484、0.9486(RSD=0.02%,n=3),与预测值(0.9479)的偏差均不超过1%。以180°C油浴下药液的沸腾状态作为暴沸状态。结论所得乌药汤挥发性成分最优提取工艺稳定、可行。
    • 张子希; 苗俨龙; 萧奕童; 王凯; 赵雷; 胡卓炎
    • 摘要: 为了探讨不同工艺条件对龙眼浓缩汁色泽和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利用色差仪和电子鼻及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常压加热浓缩、真空浓缩、真空浓缩-烘焙、桂圆浸提液-真空浓缩的龙眼浓缩汁的色泽和挥发性成分的变化。结果表明,不同浓缩工艺龙眼汁色泽指标和风味均发生显著性变化,其中真空浓缩-烘焙联用的样品,表现为龙眼浓缩汁亮度L^(∗)值变小,a^(∗)值和b^(∗)值变大(变红和变黄),褐变度增加、透明度降低。在龙眼浓缩汁的主要挥发性成分中,萜烯类物质的相对含量较高。新鲜龙眼汁检测出有24种挥发性成分,真空浓缩-烘焙联用工艺得到的龙眼浓缩汁挥发性成分增加到29种,同时还检测出烘焙风味的香气成分的2-甲基吡嗪(相对含量为6.54%),以及具有龙眼干香气成分的α-石竹烯(相对含量为0.64%)等成分。真空浓缩-烘焙联用工艺会使龙眼浓缩汁具备桂圆独特的色泽和更加丰富的香气成分。
    • 黄涛; 雷强; 俞世康; 何佶弦; 张启莉; 谢良文; 母明新; 景延秋
    • 摘要: 为研究烟叶烘烤过程中烤房内挥发性成分的变化规律,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的方法检测烤房内和烟叶中的挥发性成分,并对检测到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烤房内和烟叶中检测到的挥发性成分分别有76种和96种,共同检测到的挥发性成分有19种;其中烟碱和叶绿醇是烤房内和烟叶中挥发性成分含量最多的物质,总量占比分别为91.59%和92.86%,烤房内烟碱和叶绿醇相对香气活性值(ROAV)分别为1030.30和138.87;烤房内的烟碱含量和烟叶中的烟碱含量变化趋势一致,总体呈现先升高后降低并逐渐稳定的趋势,在42°C末达到最大值,并在47°C末—68°C末趋于稳定;烟叶中的叶绿醇含量在烘烤过程中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在42°C末达到最大值,烤房中的叶绿醇含量在烘烤过程中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在54°C末—68°C末趋于稳定。聚类分析结果表明,烤房内挥发性成分在开烤—42°C末变化明显,在47°C末—68°C末趋于稳定。
    • 蔡秋萍; 陆大鹏
    • 摘要: 为获得蜂蜜中挥发性成分的最佳检测条件,以总峰面积和峰数量为指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方法进行检测,通过设计单因素实验对挥发性成分的提取参数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最佳提取条件为蜂蜜称样量8 g,使用65 μm PDMS/DVB萃取头,在60 °C下萃取60 min。
    • 沙雨欣; 曹婷; 潘思轶; 王鲁峰
    • 摘要: 目的:研究电饭煲中采用远红外辅助加热对米饭主要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SPME/GC-MS)的方法,对比通过普通电饭煲蒸煮和通过改造的远红外辅助加热电饭煲进行蒸煮的米饭挥发性成分。结果:对于东北长粒香米与泰国香米,加载了远红外辅助加热装置的电饭煲都能检测到含量更高、种类更多的挥发性成分。其中,在红外辅助加热顶层最高温为105°C时,蒸煮效果最好,其产生的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含量高于红外辅助加热顶层最高温为101°C和115°C的电饭煲,并远高于普通方式加热电饭煲。结论:远红外辅助加热有利于米饭挥发性成分的生成和富集,可以作为米饭增香的潜在技术。
    • 姚凌; 徐立荣; 蔡志鹏; 季鑫; 常佳睿; 吴港城; 王兴国
    • 摘要: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与气质联用相结合的方法测定了11种煎炸油煎炸薯条的挥发性物质组成,并对薯条进行感官评定。结果表明:11种煎炸油煎炸薯条共鉴定出包括醛类、含氧杂环类、含氮杂环类、酮类、醇类、酸类、烃类、含硫化合物和酯类化合物共80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醛类化合物是煎炸薯条中主要的挥发性物质。棕榈油煎炸薯条鉴定出的挥发性物质种类最多,亚麻籽油煎炸薯条的最少,且通过分析11种煎炸油煎炸薯条的醛类物质发现,葵花籽油和棉籽油煎炸薯条中多不饱和醛含量较高,其中(E,E)-2,4-癸二烯醛含量最高,是薯条呈现油脂香的主要物质;高油酸菜籽油和高油酸葵花籽油煎炸薯条中单不饱和醛含量较高,其中高油酸葵花籽油煎炸薯条中2-十一烯醛含量最高;亚麻籽油煎炸薯条中(E,E)-2,4-庚二烯醛含量最高,呈现出消费者不期望的脂肪味和油腻味。感官评定结果显示,棕榈油煎炸薯条品质最好,猪油煎炸薯条品质最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