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电子鼻

电子鼻

电子鼻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3年内共计2676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73篇、会议论文91篇、专利文献687085篇;相关期刊520种,包括农业工程学报、传感技术学报、传感器与微系统等; 相关会议74种,包括第四届中国中药商品学术大会暨中医药学科教学改革教材建设研讨会、第五届全国恶臭污染测试与控制技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恶臭污染测试与控制技术研讨会等;电子鼻的相关文献由642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俊、田逢春、惠国华等。

电子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73 占比:0.29%

会议论文>

论文:9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87085 占比:99.70%

总计:689149篇

电子鼻—发文趋势图

电子鼻

-研究学者

  • 王俊
  • 田逢春
  • 惠国华
  • 苏秀榕
  • 郭壮
  • 贾鹏飞
  • 郑丽敏
  • 殷勇
  • 王锡昌
  • 王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鲍佳丽; 方旭波; 陈小娥; 刘苏婷; 张芳; 沈君英
    • 摘要: 为了改善巴沙鱼(Pangasius bocourti)片的腥味,本文采用紫苏水提物对巴沙鱼片进行脱腥处理。以腥味值和色差值为指标,结合电子鼻辅助分析进行单因素实验,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其脱腥工艺参数,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as chromatograph-mass spectrometer,GC-MS)分析脱腥前后巴沙鱼片中挥发性发化合物差异。结果表明,脱腥最优工艺条件为:紫苏水提物浓度3%、脱腥时间60 min、脱腥温度20°C。此条件下,鱼片无明显土腥味,肉色白皙且带有淡淡的紫苏香气。经紫苏水提物脱腥后,鱼肉中己醛、壬醛、1-辛烯-3-醇等主要腥味物质大大减少。由此可知,紫苏水提物能有效降低巴沙鱼的腥味,改善鱼片的风味特性,为今后进一步开发利用和产业化生产巴沙鱼提供理论依据。
    • 刘阿静; 王娟; 王波; 王慧珺; 张红艳; 丁欢
    • 摘要: 本文以当归药材为研究对象,根据当归在电子鼻中各传感器的响应情况进行产地的鉴别分析。在获得各样品电子鼻气味信息数据的基础上,基于Loading分析法分析各传感器对样品的区分能力,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法构建相关气味模型并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经PCA分析后第一主成分和第二主成分的总贡献率达到99.87%,而经LDA分析后总贡献率为94.89%,且模型经DFA鉴别验证,正确判别率为100.00%,表明不同产地当归气味信息存在显著差异,4个产地当归区分效果明显。由此可见,基于电子鼻技术的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当归的特殊气味进行表征分析,可以实现不同产地当归药材的区分鉴别,效果显著,能够为中药材快速产地区分、品质分析及无损检测提供技术参考。
    • 王永瑞; 柏霜; 罗瑞明; 王松磊
    • 摘要: 以宁夏盐池滩羊肉羊脂作为研究对象,运用低场-核磁共振技术研究烤制过程中羊脂水分分布及迁移规律。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提取不同烤制过程中羊脂挥发性成分,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电子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羊脂L*随着烤制时间的延长而下降,a*、b*随烤制时间的延长呈上升趋势。羊脂烤制过程中弱结合水的相对含量呈增加趋势,而不易流动水相对含量呈下降趋势。T_(23)随烤制时间的延长呈明显减小趋势,说明随烤制进行水分子与大分子物质结合更紧密。在10个烤羊脂样品中共检出78种挥发性成分,其中醛类12种、醇类11种、酮类9种、烯烃类4种、酸类10种、酯类12种、杂环类12种、其他物质8种。己醛、壬醛、1-辛烯-3-醇、3-羟基-2-丁酮、7-甲基-3-亚甲基-1,6-辛二烯和甲苯普遍含量较高。酯类物质主要存在于羊脂烤制初期,而杂环类化合物,特别是吡嗪类化合物主要存在于烤制后期。电子鼻数据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烤制过程对羊脂中的氮氧化物、芳香族化合物、有机硫化合物、醇类有显著影响,对烷烃、氢化物和氨类化合物影响不大。
    • 刘丽丽; 杨辉; 荆雄; 徐晨; 张亚芳; 阎宗科; 祁耀华
    • 摘要: 为研究贮酒容器对凤香型白酒香气成分的影响,采用电子鼻与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对不同容器贮存的凤香型白酒风味物质及理化指标——乙醇体积分数、总酸、总酯、可溶性固形物质量浓度及pH值进行分析和比较,以期为凤香型白酒贮存工艺的改进提供参考。电子鼻和GC-IMS分析结果均表明:新产酒与贮酒香气特征有显著差别,陶坛与不锈钢罐贮酒风格相似,而酒海贮酒风格独特。GC-IMS在4类酒样中共检测出66种挥发性成分,主要为酯类、醛类、酮类、醇类物质;不锈钢罐和陶坛贮酒中乙醇酯类、双乙酰、1-丙醇等物质相对含量较高,在酒海贮酒中含有较多的高级醇酯类、醛酮类等物质;酒海贮酒中具有最低总酸质量浓度,最高可溶性固形物质量浓度、乙醇体积分数和最高的pH值。
    • 马尧; 郝慧慧; 张海红; 杨静慧; 马雪梅
    • 摘要: 为明确干燥方式对黄花菜粉挥发性的影响,采用电子鼻和顶空固相微萃取技术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自然干燥、热风干燥、真空冷冻干燥和喷雾干燥制得的黄花菜粉样品进行挥发性成分分析,并进一步对这4种干样的挥发性成分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4种干燥方式共检测出68种挥发性物质,分别检测到41(自然干燥)、41(热风干燥)、35种(真空冷冻干燥)和26种(喷雾干燥)。其中真空冷冻干燥的总挥发成分最高为56.36μg/kg,主成分分析与线性判别分析可以良好区分不同干燥方式,从提高挥发性风味物质的角度出发,热风干燥可以得到风味较好的黄花菜粉,本研究为今后黄花菜粉的利用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 陈瑞琦; 闫伊狄; 代媛媛; 孟鑫
    • 摘要: 脂肪酶作为一种绿色生物催化剂,在食品工业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但其结构容易破坏,稳定性差,固定化脂肪酶是提高其稳定性的关键。采用微球酶、改性核桃壳固定化脂肪酶和LX-1000HA树脂固定化脂肪酶3种固定化方法,固定化猪肉内源性脂肪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MS)和电子鼻检测鸡肉经固定化猪肉内源性脂肪酶处理前后的风味变化,并分析鸡肉样品中挥发性成分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同一条件下,3种脂肪酶固定化方法中以改性核桃壳固定化脂肪酶的活力最高,达169.8 U/mL;电子鼻结合HS-SPME-GC-MS技术共检测出53种挥发性成分,主要包括醛类、烯烃类、芳香族类、酯类、醇类和含硫化合物等,脂肪酶经固定化后可以有效改善鸡肉的风味。
    • 刘同; 杨悠悠; 刘大鹏; 于思梦; 郭占宝; 胡健; 赵金山; 周正奎; 侯水生
    • 摘要: 为了寻找快大型肉鸭和优质小体型肉鸭的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构建不同品种肉鸭胸肌气味轮廓,探究品种对肉风味的影响。本试验以9周龄北京鸭、连城白鸭、野鸭胸肌为材料,采用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SPME-GC-MS)联用技术对其进行检测,计算相对气味活度值(ROAV)寻找各品种鸭胸肌中主要挥发性风味物质。运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OPLS-DA)寻找3个品种肉鸭胸肌差异挥发性风味物质。同时结合电子鼻进行检测。通过SPME-GC-MS技术共检测出104种物质,这些化合物主要为醛类、醇类、酮类和呋喃类物质。北京鸭胸肌中挥发性物质中醇类物质最多,占比40.01%,其次是醛类和呋喃。而连城白鸭和野鸭胸肌中挥发性物质占比以醛类最高,其次是呋喃和醇类物质。通过计算ROAV可得,有43种挥发性物质对鸭胸肌风味有贡献,其中,3个品种胸肌共有物质32种。同时,电子鼻可以对3个品种胸肌进行区分。通过分析3个品种鸭胸肌挥发性物质的结果,探索了3个品种鸭胸肌的特征香气标志物。北京鸭的主要风味物质为(E)-2,4-癸二烯醛、壬醛、2-辛烯醛、2-戊基呋喃、1-辛烯-3-酮;连城白鸭的主要风味物质为(E)-2,4-癸二烯醛、壬醛、2-戊基呋喃、2-辛烯醛、己醛;野鸭主要风味物质为壬醛、2-戊基呋喃、正辛醛、己醛。OPLS-DA结果表明,3种鸭肉的主要差异风味物质基本集中在醛类和醇类物质。本研究对3个品种熟制后的鸭胸肌进行挥发性风味物质的检测,为构建不同品种肉鸭胸肌气味轮廓,探究品种对肉风味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 鲜义坤; 李果; 殷永玲; 黄明亚; 冯志新; 杨楠; 刘张育; 杨进; 张贵权
    • 摘要: 为了进一步探索大熊猫择食的气味机理,选择不同性别、年龄和繁殖生理阶段的7只圈养大熊猫作为供试动物,用来自同株斑苦竹的新鲜竹叶和经2d或3d室内自然阴干的竹叶饲喂同一只大熊猫,观察大熊猫摄食竹叶的整个行为过程,并对竹叶样品进行嗅感品评和相关仪器分析。结果表明:受试大熊猫在嗅闻后均喜欢取食鲜叶,几乎不取食干叶;鲜叶和干叶的气味强度、愉悦度、透发性、青香、甜气、木质气、新鲜感、嫩感和多汁感均有极显著差异(P<0.01),且与竹叶水分含量之间存在极强的或正或负的线性相关关系;鲜叶与干叶之间整体气味信息的差异性,可通过PCA和LDA分析进行有效区分;鲜叶与干叶之间在挥发性有机物和典型香气成分上存在类别、种数和相对含量的不同;斑苦竹叶变干的过程是多种气味韵调及成分此消彼长的过程;斑苦竹鲜叶中突出的青香、明显的新鲜感和轻微的甜气等是诱导大熊猫取食的主要气味韵调,而干叶的新鲜感大量散失,青香和甜气大幅减弱,木质气大幅上升,导致干叶缺失了诱食性。
    • 倪瑞洁; 詹萍; 田洪磊
    • 摘要: 为研究不同炸制时间对花椒调味油(fried hancheng pepper oil,HPO)香气的影响,以韩城大红袍花椒为原材料,菜籽油为载体油脂,在130°C条件下分别炸制5、15、25 min和35 min制得花椒调味油,采用描述性感官分析(descriptive sensory analysis,DSA)、电子鼻和气相离子迁移谱(gas chromatography-ion mobility spectrometry,GC-IMS)技术对比分析4个HPO样品的挥发性成分差异,并结合多元统计分析探究4个花椒调味油之间的标志性差异物。DSA和电子鼻结果表明4个HPO之间差异显著,其中HPO2表现出最强的草药味、柠檬香和松木香,脂肪香和青香适中,有很弱的焦糊味;经GC-IMS共分离鉴定出46种化合物,包括醛类19种、萜烯类15种、醇类8种、酯类3种和酮类化合物1种;随着炸制时间的延长,4个花椒调味油中的挥发性化合物种类相似,但峰值强度存在显著差异,其中醛类包括己醛、庚醛、(E)-2-庚醛等的含量呈上升趋势,α-萜品烯、水芹烯、4-萜烯醇、3-甲基丁酸乙酯和乙缩醛等的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趋势,醇类、酯类的含量随炸制时间的延长先下降后上升,萜烯类化合物含量变化不大。主成分分析将HPO1、HPO2归为1组,HPO3、HPO4归为另1组,与电子鼻中线性判别分析的结果一致;通过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发现柠檬烯、α-水芹烯、乙缩醛、α-松油烯、3-甲基丁酸乙酯等物质是HPO2(15 min)的特征香气物质,并且筛选出20种标志性差异物,包括芳樟醇、β-蒎烯、α-蒎烯、柠檬烯、α-水芹烯、己醛、庚醛、(E)-2-己醛等。
    • 王永瑞; 柏霜; 罗瑞明; 王松磊
    • 摘要: 以宁夏盐池滩羊肉为研究对象,使用电子鼻对烤羊肉掺假烤鸭肉样品进行区分,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测定烤羊肉掺假烤鸭肉样品挥发性成分,并结合化学计量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5个掺假样品中共检测出53种挥发性成分,其中检测出醇类12种、醛类15种、酸类3种、酯类2种、酮类8种、烷烃类8种、杂环类1种、其他物质4种。在整体气味感知上,主成分分析可对掺假烤羊肉样品的电子鼻数据进行有效区分,且能够客观反映出样品中挥发性成分的种类差异主要是醇类。采用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在5个掺假样品中寻找出5种特征挥发性物质,分别为1-辛醇、1-戊醇、己醛、乙酸、十二烷。这5种物质可为烤羊肉掺假烤鸭肉样品的掺假比例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