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远程医学

远程医学

远程医学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3年内共计580篇,主要集中在预防医学、卫生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18篇、会议论文39篇、专利文献111226篇;相关期刊257种,包括中国医疗器械信息、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中国医疗设备等; 相关会议27种,包括中华医学会第二十一次全国医学信息学术会议、2014中华医院信息网络大会、2014年华南医院信息网络大会等;远程医学的相关文献由1300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梅奎、周丽君、张丽萍等。

远程医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18 占比:0.46%

会议论文>

论文:39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11226 占比:99.50%

总计:111783篇

远程医学—发文趋势图

远程医学

-研究学者

  • 张梅奎
  • 周丽君
  • 张丽萍
  • 李勇
  • 徐旭东
  • 彭芳
  • 马明
  • 周婧
  • 张喜雨
  • 郑兵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余新艳; 赵旭东; 赵晓晔; 刘海鹏; 姜清茹; 张海澄
    • 摘要: 背景心律失常发生率高且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但由于其症状的隐匿性和发作的不可预测性,传统的心电设备很难捕捉到发作时心电图,无法得以确诊和对因治疗。在社区医生指导下,居民居家自行应用单导联可穿戴心电设备采集数据并实时上传可以明显提升心律失常的诊断率,但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大多缺乏真实世界数据的支撑。目的探讨基于社区移动医疗的3种心律失常筛查方案的真实世界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9月至2021年9月银川市所属社区纳入的435例居民作为受试者,根据性别分为男性组(177例)、女性组(258例);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135例)、中年组(200例)、老年组(100例);根据受教育程度分为小学组(77例)、中学组(165例)、大学组(193例);根据既往有无明确心血管病病史分为有病史组(233例)和无病史组(202例)。应用单导联可穿戴远程心电设备,分别按以下方案采集心电数据:间断采集3次24 h心电数据(方案1);采集1次24 h及至少3次1 h心电数据(方案2);连续采集1次72 h及至少1次1 h心电数据(方案3)。由受试者自主自愿选择筛查方案中的任意1种,不论有无症状均自主选择时间,自行佩戴单导联可穿戴远程心电设备采集心电数据并上传至云平台。统计选择3种筛查方案的受试者数量、不同分组与方案选择的相关性,及3种筛查方案的心律失常检出率。结果选择3种筛查方案的受试者分别为321、40、74例。其中3种筛查方案受试者平均年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受试者性别、受教育程度、有/无病史与方案选择无相关性(χ^(2)=0.670,P=0.715;χ^(2)=2.994,P=0.559;χ^(2)=2.225,P=0.893);不同年龄分组与方案选择有相关性(χ^(2)=9.939,P=0.041)。3种筛查方案心律失常的检出率分别为85.67%、82.50%、85.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86,P=0.867);男性组、女性组受试者的3种筛查方案心律失常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66,P=0.707;χ^(2)=0.917,P=0.678);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受试者的3种筛查方案心律失常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102,P=0.350;χ^(2)=0.871,P=0.706;χ^(2)=1.063,P=0.622);小学组、中学组、大学组受试者的3种筛查方案心律失常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21,P=0.271;χ^(2)=1.115,P=0.633;χ^(2)=2.181,P=0.353);有病史组、无病史组受试者的3种筛查方案心律失常检出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442,P=0.507;χ^(2)=0.548,P=0.818)。方案2的1 h心电数据采集次数与心律失常检出率呈正相关(rs=0.912,P=0.011);方案3的1 h心电数据采集次数与心律失常检出率呈正相关(rs=0.852,P=0.026)。方案2中24 h心电数据心律失常检出率为72.5%,1 h心电数据心律失常检出率为77.5%,两种时长心电数据诊断结果间具有较强一致性(Kappa值=0.601,P=0.001);方案3中72 h心电数据心律失常检出率为82.4%,1 h心电数据心律失常检出率为63.5%,两种时长心电数据诊断结果间具有中等一致性(Kappa值=0.410,P<0.001);方案2中1 h心电数据诊断与总方案诊断结果间具有强一致性(Kappa值=0.844,P<0.001);24 h心电数据诊断与总方案诊断结果间具有较强一致性(Kappa值=0.717,P<0.001)。方案3中1 h心电数据诊断与总方案诊断结果具有中等一致性(Kappa值=0.466,P<0.001),一致性强度一般;72 h诊断与总方案诊断结果具有强一致性(Kappa值=0.901,P<0.001)。结论基于社区移动医疗的3种心律失常筛查方案心律失常检出率无显著差异,不论有无症状均可使用,不同年龄受试者选择3种筛查方案倾向性不同,1 h心电数据采集次数与心律失常检出率呈正相关,提示社区医生应结合患者的年龄、职业特点、经济收入等因素进行多维度评估后,选择能达到最优依从性筛查方案,才能真正使移动医疗服务助力于社区心律失常患者的筛查及管理工作。
    • 衣荟洁; 廖欣意; 皮梦媛; 许力月; 张驰; 董霄松; 韩芳
    • 摘要: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一种慢性病,其患病率高、并发症多、潜在危害大。流行病学研究显示,OSA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目前,我国中重度OSA患者达6600万,然而约有80%的OSA潜在患者尚未得到及时诊断和治疗。当前OSA的诊断和治疗主要在医院的睡眠中心完成,此过程耗时费力,导致大量患者延误诊治。随着物联网和互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远程医疗以其便捷、交互性、高效、共享、连贯及突破时空限制的优势越来越多的被应用于慢性病的诊治与管理中。目前,本中心已初步构建OSA的远程诊疗管理体系,但其临床效能及卫生经济学价值尚需进一步验证。本研究将设计随机对照试验比较OSA新型远程医疗模式和传统医疗模式下的临床效能和卫生经济效益,探讨OSA的远程诊疗模式在使用更低医疗成本中的临床获益是否不劣于传统诊疗模式,以期为医疗资源的高效利用、慢性病远程诊疗的进一步推广奠定基础。
    • 吴军; 尹长森; 卞娜娜; 刘文婷; 胡立群; 汤其强; 金瑜
    • 摘要: 目的探讨在线失眠认知行为治疗(eCBT-I)对慢性失眠症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经过评估的慢性失眠患者78例入组,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CBT-I组(n=39)和对照组(n=39)。入组后两组均进行基线评估并记录第1周的睡眠日记,eCBT-I组予以4周eCBT-I课程,对照组不开通课程,仅提供睡眠卫生教育。第4周两组再次记录1周睡眠日记并进行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评估。对eCBT-I组、对照组进行第1及4周的ISI及睡眠日记指标进行组间、组内前后比较,并以ISI<8为失眠痊愈指标进行疗效评估。结果eCBT-I组24例完成4周治疗,对照组22例完成了2次评估。4周治疗后eCBT-I组与对照组的ISI分值、睡眠潜伏期(SOL)、睡眠效率(SE)均有改善,eCBT-I组ISI减分率、SOL减分率、SE改善率较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ISI<8为失眠疗愈指标,eCBT-I组疗愈率高于对照组(37.5%比9.1%,P<0.01)。结论在线失眠认知行为治疗对于慢性失眠患者睡眠状况有一定改善作用。
    • 苏霞; 郭宏
    • 摘要: 近年来远程医疗在疾病方面的应用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它为疾病的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提供了新的思路。心血管疾病因其高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逐渐年轻化受到广泛关注。远程医疗应用于心血管疾病可提高检出率,降低死亡率,本文就远程医疗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李柯研; 任秀昀; 吕发勤; 赵媛媛; 张铭; 武杜杜; 吴盛正
    • 摘要: 目的观察5G远程机器人超声诊断急腹症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于永兴岛接受5G远程机器人超声检查的急腹症患者,以专家复诊结果、其他影像学检查(X线、CT、MRI等)及随访结果作为参考诊断标准,评估5G远程机器人超声诊断的准确性,分析医师5G远程机器人超声操作经验对检查时长的影响,观察其诊断效能。结果每例患者远程超声检查时间为10~27 min,平均(17.91±3.99)min。根据参考标准,44例中,阳性39例、阴性5例;5G远程机器人超声检出阳性34例、阴性10例;正确诊断39例,漏诊5例,包括3例输尿管中下段结石和2例胆囊颈部结石,其诊断急腹症的准确率为88.64%(39/44),敏感度为87.18%(34/39)、特异度为100%(5/5),漏诊率为12.82%(5/39)。44例检查均由同一名医师于其具有初、中及高级操作经验时进行,分别检查18、12及14例,漏诊3、1及1例,检查时长分别为(20.83±3.38)、(17.25±2.70)及(14.71±2.87)min,三者总体比较及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5G远程机器人超声检查可在医疗资源匮乏等特殊情况下快速、实时诊断急腹症,且效能较佳。
    • 陈玲; 李甜甜; 蔡文智
    • 摘要: 背景孕产妇尿失禁(UI)发病率高,严重影响了女性生活质量。研究表明,盆底肌训练是UI有效的防治手段,本研究前期进行了一项随机对照试验(RCT),结果发现相比于常规宣教,基于移动医疗APP的盆底肌训练并未显现出预防优势,其原因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目的本研究拟对一项基于APP的妊娠期盆底肌训练的干预研究的阴性结果进行探索性分析,旨在探讨产后UI预防效果的影响因素以及获益的亚组人群。方法本研究数据来源于前期开展的一项RCT,采用方便抽样法,于2020年6—10月在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产科门诊招募了126例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每组各6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使用“有爱屋”APP进行尿失禁自我管理,干预周期为2个月。产后42 d随访时收集两组产后相关资料,包括产后42 d UI发生情况。以产后是否发生UI为结局指标,将研究对象分为病例组和对照组,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混杂因素及其与干预方式之间的交互作用对产后UI发生的影响。针对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进行分层分析,探讨是否存在能从APP干预中获益的亚组人群。结果病例组和对照组阴道分娩史、入组时存在UI、Broome盆底肌自我效能量表(BPMSES)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组时存在UI是产后发生UI的危险因素〔OR=15.897,95%CI(4.724,53.495),P<0.001〕;BPMSES得分与干预方式的交互作用可影响产后UI的发生〔OR=1.034,95%CI(1.017,1.051),P<0.001〕。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入组时存在UI症状的孕妇,干预组产后UI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4.18,P=0.041);入组时不存在UI症状的孕妇,两组产后UI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89,P=0.284)。结论推荐有UI症状的孕妇使用“有爱屋”APP或许可预防产后UI的发生。而对于妊娠期没有UI症状的人群使用“有爱屋”APP预防产后UI发生的证据尚不充分。另外,不管有无UI症状,盆底肌训练自我效能高的孕妇有望从APP干预中获益。
    • 崔丽萍; 胡坤; 黄浩策; 邓宁; 文嘉; 杨立森; 赵月霞
    • 摘要: 背景我国高血压患者基数大,目前开展的高血压预防和管理仍以线下模式为主,存在管理效率不高、管理效果未达预期的问题。因此,积极探索基于线上的高血压患者管理模式,结合认知-行为转变模型构建高血压患者闭环管理路径十分必要。目的探讨基于认知-行为转变模型的线上健康教育在高血压患者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全科门诊及病房收治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22例,随机分为线上管理组61例和非线上管理组61例。非线上管理组患者由医生给予常规管理;线上管理组患者采用基于认知-行为转变模型的线上健康教育模式,该模式以知识-态度-行为模型(KAPM)、健康信念模型(HBM)、跨理论模型(TTM)及三者的改进为基础,围绕高血压患者行为转变的5个阶段,以微信小程序为载体,采取系统化课程教育与个性化知识推送两种形式,循序渐进地改变患者的行为方式。比较两组患者基线时和干预12周后的收缩压及健康行为改变情况。结果管理前,两组患者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管理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均低于管理前(P0.05);管理后,线上管理组患者的血压自测的指令完成合格率高于非线上管理组(P0.05)。结论基于移动医疗技术和认知-行为转变模型设计的高血压患者管理模式,可以帮助全科医生有效管理高血压患者,提高全科医生的工作效率,并可实现患者管理数据的长期保存和实时分析,值得在实践中推广应用。
    • 刘旺敏; 张墨
    • 摘要: 在机器人手术时代,混合现实技术(MR)在肾部分切除手术中的应用已成为研究热点,其在实现术中肾肿瘤的精准切除、减少手术出血、缩短手术时间以及保护肾功能等诸多方面展现出较大的应用价值。就近年来MR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肾部分切除术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薛燕; 张芙蓉; 胡芳; 陶苏江; 王英
    • 摘要: 目的分析南沙某岛礁医院皮肤病远程会诊病例所具有的特点,对远程会诊中的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以提升皮肤病的诊疗水平。方法应用皮肤病检测仪对南沙某岛礁医院皮肤科就诊的部分患者进行远程会诊,分析会诊病例的病种组成,并调查患者对远程会诊的满意度。结果远程会诊共完成75例,排名前3位的病种分别是体股癣、红火蚁蜇伤、病毒疣。远程会诊的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非常满意60例,比较满意12例,基本满意3例,满意率达96.0%。结论岛礁皮肤病远程会诊的病例以感染性皮肤病和虫媒叮咬为主,与环境和气候因素相关,日常生活中需要加强防护;患者对远程会诊的满意度高,远程会诊值得进一步推广。
    • 庞宇; 孙玙贤; 张立杰; 谢仕恒; 刘宇红
    • 摘要: 目的:分析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结核病远程医疗咨询与培训平台应用情况及发展前景。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搜集2012年3月至2021年12月通过全国结核病远程医疗咨询与培训平台(以下简称“远程平台”)开展的各类活动情况,包括培训和学术讲座、培训班和学术会议、病例讨论和查房、病例会诊和咨询,以及工作会议。通过远程平台后台查询并分析活动相关数据,包括覆盖的医疗机构数量、开展各类活动的次数、各类活动的参与人次数等。结果:2012—2021年,远程平台覆盖单位数从10家增加到286家,年均增长率为45.15%;开展各类活动共1446次,参与总人次数为1641133;活动开展次数及参与人次数最高值均在2020年,分别为459次和854884人次,较2012年(分别为9次和432人次)分别增长了50倍和1978倍。2012—2021年累计开展次数最多的活动为培训和学术讲座(617次),其次为病例会诊和咨询(568次);累计参与人次数最多的活动为培训和学术讲座(860093人次),其次为培训班和学术会议(699038人次)。远程平台开展的活动类别在2012—2021年间发生了一定变化,从活动开展次数的构成比来看,培训和学术讲座降幅最大,由2012年的8/9下降至2021年的37.98%(128/337),而病例会诊和咨询的升幅最大,由2012年的0升高至2021年的46.29%(156/337);从活动参与人次数的构成比来看,培训和学术讲座由2012年的89.58%(387/432)下降至2021年的53.92%(331396/614599),培训班和学术会议由2012年的0升高至2021年的39.68%(243895/614599)。结论:基于互联网技术的结核病远程医疗咨询与培训平台在结核病诊疗和防控知识的培训、政策指南的宣贯、基层能力提升、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有较大发展空间。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