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重症创伤

重症创伤

重症创伤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169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4篇、会议论文11篇、专利文献12139篇;相关期刊101种,包括医疗装备、基层医学论坛、吉林医学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4第十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灾害医学学术大会、第八届全国中西医结合灾害急救危重病医学学术会议、2012北京协和急诊医学国际高峰论坛等;重症创伤的相关文献由367位作者贡献,包括滕玥、高燕、王静等。

重症创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4 占比:1.17%

会议论文>

论文:11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12139 占比:98.74%

总计:12294篇

重症创伤—发文趋势图

重症创伤

-研究学者

  • 滕玥
  • 高燕
  • 王静
  • 田冲
  • 董胜男
  • 金冬林
  • 丁玉梅
  • 刘三军
  • 刘建伟
  • 刘德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晓慧; 苏淑伶; 陶庆春
    • 摘要: 目的探讨滤过白细胞的输血对重症创伤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炎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9月于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诊治的重症创伤老年患者125例,41例输注滤过白细胞的成分血液患者作为研究组,42例输注全血患者作为对照组,42例不输血患者作为空白组。获取3组患者输注前后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炎症指标[白细胞介素-6(IL-6)、IL-2、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反应蛋白(CRP)]和非溶血性输血发热发生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非溶血性输血发热发生的高危因素。结果较输注前,研究组、对照组、空白组CD3^(+)、CD4^(+)、CD8^(+)呈不同程度降低,研究组输注后3 d、1周降低程度低于对照组、空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白组输注后3 d、1周CD4^(+)/CD8^(+)高于输注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输注前,研究组、对照组、空白组IL-6、IL-2、TNF-α、CRP呈不同程度升高,研究组输注后1周降低程度低于对照组、空白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非溶血性输血发热发生率为7.32%,低于对照组(2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D3^(+)、CD4^(+)、CD8^(+)降低,而CD4^(+)/CD8^(+)、IL-6、IL-2、CRP升高为非溶血性输血发热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滤过白细胞的输血可改善重症创伤患者T淋巴细胞亚群及炎症因子,对促进患者康复和提高预后有重要价值。
    • 陆玉梅; 周晓玲; 王东丽; 邵小燕; 丁磊; 徐婉清; 王美兰
    • 摘要: 目的 探讨重症创伤患者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20年6月南通大学附属南通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重症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是否发生谵妄将患者分为非谵妄组和谵妄组,比较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受伤机制、高血压病史和酗酒史等基本情况,同时比较2组患者入科时APACHEⅡ评分、平均RASS评分、机械通气的比例和使用镇痛镇静药物的比例,分析重症创伤患者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结果 谵妄组患者的年龄(56.2±30.2)岁>非谵妄组(45.2±21.2)岁,2组患者在性别、受伤机制、高血压病史和酗酒史等方面无差异。谵妄组患者具有较高的APACHEⅡ评分(29.4±13.9)分(P=0.012),镇静程度较深RASS评分为(-1.35±0.71)分(P=0.003),机械通气比例较高(91.3%,P=0.032),镇痛镇静药物使用率也较非谵妄组高(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P=0.013,OR=1.743)、APACHEⅡ评分(P=0.008,OR=3.381)、RASS评分(P<0.001,OR=4.135)、机械通气(P=0.018,OR=2.347)、镇痛药物(P=0.023,OR=2.110)、镇静药物(P=0.003,OR=1.701)与谵妄的发生存在相关性。结论 年龄、APACHEⅡ评分、RASS评分、机械通气、镇痛镇静药物的使用是重症创伤患者发生谵妄的危险因素。
    • 郭建业; 莫锦玲; 何钊; 黎广荣; 盘毅辉; 丁勇强
    • 摘要: 目的 观察评价分析健脾利湿法对重症创伤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ENAD)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10月期间本院收治的重症监护室内重症创伤患者80例,随机对照试验分为两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健脾利湿法中药方剂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 第1d,两组患者肠内营养耐受性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3、5、7d,观察组肠内营养耐受性评分分别为(1.18±0.29)分、(1.06±0.57)分、(1.05±0.99)分,均低于对照组(2.69±0.78)分、(2.06±1.08)分、(3.38±1.9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第1、3、5、7d,观察组Hart评分分别为(10.18±1.82)分、(8.71±1.01)分、(7.51±1.69)分、(3.38±1.97)分,均低于对照组(11.76±2.73)分、(9.46±1.15)分、(8.68±1.42)分、(4.73±2.09)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腹泻发生率、肠内营养总时间、入住ICU时间分别为5.00%(2/40)、(7.39±2.75)分、(11.57±1.47)分,均低于对照组27.50%(11/40)、(12.36±3.87)分、(18.39±1.9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健脾利湿法对重症创伤患者肠内营养相关性腹泻(ENAD)能显著降低肠内营养耐受性评分(ENTS)及第1、3、5、7d的Hart评分,有效减少了ENAD腹泻的发生率、肠内营养的总时间及入住ICU时间,值得临床大力推广应用.
    • 肖洪; 王耀丽
    • 摘要: 目的 预防疫情医院内部传播,分析COVID-19疫情期间重症创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分级分区管理对院内感染防控和防疫的意义.方法 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2020年1月24日~4月24日大坪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创伤患者24例(A组)与2019年同期收治的创伤患者33例(B组),分别统计两组气道管理、氧疗方式、细菌培养阳性例数、院内感染例数、细菌同源性例数、环境细菌培养菌落数,比较两组COVID-19疫情以来,进行分级分区防控后院内感染的差异.结果 A组创伤患者3例院内感染,B组创伤患者12例院内感染,院内感染发生率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A组细菌培养阳性例数和细菌同源性例数低于B组(P<0.05);疫情期间A组患者经分级分区管理3个月无COVID-19感染发生.对两组患者环境空气及物体表面进行细菌采样,培养菌落数均在正常范围.结论 疫情期间对重症创伤进行分级分区管理,有益于COVID-19疫情以及院内感染防控,同时也为有利于重症创伤患者的及时救治,为临床救治严重创伤患者提供借鉴意义.
    • 陈路佳; 曹云川
    • 摘要: 目的 探讨重症腹部创伤患者发生创伤性凝血障碍(trauma-induced coagulopathy,TIC)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因腹部创伤行急诊开腹手术的患者75例(2018年6月—2019年7月).比较非TIC患者与TIC患者间的临床数值,多因素回归分析各资料数值间的相关性.结果 在重症腹部创伤患者中,TIC的发生率为24%.休克指数、损伤严重度评分(injury severity score,ISS)、血小板、白蛋白、国际标准化比值、血浆输注量、ICU住院天数、在院病死率在非TIC患者与TIC患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TIC的发生与患者的ISS和血小板有关(P=0.03、0.02).结论 发生TIC的腹部创伤患者预后较差.TIC发生的危险因素包括创伤的严重程度和入院时的血小板计数.需要对潜在的TIC患者进行早期识别和干预.
    • 兰学文; 梁宏; 向明权; 黄文伶; 杨家朝; 唐瑞康; 郭哲; 覃桦
    • 摘要: 目的 探讨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对重症创伤患者炎症反应、临床救治效果及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6月 ~2017年6月急诊科收治的98例严重创伤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9例.其中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急救模式,观察组患者采用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进行急救.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消耗时间、救治效果、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以及患者治疗6个月后的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入院至手术室间隔时间、术前特殊检查时间、手术准备时间、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患者死亡率为8.2%(4/4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4.5%(12/4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83,P=0.029).观察组的残疾率为8.9%(4/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7.0%(10/3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723,P=0.030).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接到患者时(T0)、收治48 h(T1)、收治72 h(T2)]血清TNF-α、IL-6、IL-8水平均在T1时升高,T2时下降,两组不同时间点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的生活质量评分比较,观察组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情感职能方面的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模式能明显缩短患者救治时间,减轻炎症反应,提高救治效果,有助于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 邓淑萍; 邱红; 王斌; 董芳
    • 摘要: 目的 探索重症创伤患者1周内发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医师早期识别危重患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2019年12月武汉市第三医院重症医学科(ICU)收治的重症创伤患者244例,分析患者伤后1周内发生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将患者分为存活组(188例)和死亡组(56例),比较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伤后至入ICU时间,入院24h内实验室指标、损伤严重度评分(ISS)、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ICU住院时间.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相关指标预测重症创伤患者早期发生死亡的能力.结果 56例死亡,全因病死率22.95%.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致伤部位、创伤后休克发生率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更早入ICU[(1.71±1.15)h vs.(2.78±2.41)h],ISS、APACHEⅡ评分更高[(23.35±3.41)分vs.(17.71±4.07)分、(32.18±7.50)分vs.(17.86±12.61)分],ICU住院时间更短[(3.79±4.60)d vs.(6.78±5.65)d,P<0.05].与存活组比较,死亡组入院24h内血乳酸(Lac)水平更高[(9.63±5.81)mmol/L vs.(3.95±2.89)mmol/L].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活化凝血酶时间(APTT)水平更高,分别为[(28.65±32.28)s vs.(13.57±11.55)s]、[(72.99±62.44)s vs.(27.47±17.36)s],D-二聚体(D-D)水平更高[88.23(66.75,107.12)mg/L vs.21.63(16.89,31.67)mg/L],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更低[(1.69±0.70)g/L vs.(2.42±0.89)g/L].重症创伤患者中创伤性凝血病(TIC)发生率18.03%,死亡组发生TIC显著高于存活组[(64.29%vs.4.26%),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Lac水平及APACHEⅡ评分对重症创伤患者发生死亡有预测价值(P<0.05),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10、0.925,95%CI分别为(0.806、0.914)、(0.857、0.993),Lac最佳临界为3.7mmol/L,APACHEⅡ评分最佳临界值为25分.结论 对于重症创伤患者,Lac水平≥3.7mmol/L及APACHEⅡ评分≥25分对1周内发生死亡有预测价值.
    • 李晓红; 王聪梅; 吴洁
    • 摘要: 目的:探讨创伤急救干预小组在重症创伤患者急救中的作用.方法:某院急诊科于2020年1月~2020年12月间成立创伤急救干预小组,采用电脑随机法纳入该时间段收治的73例重症创伤患者作为研究组;于2019年1月~2019年12月间采用常规急救护理模式,纳入该阶段收治的73例重症创伤患者作为对照组,评价两组患者急救时间消耗情况及护理风险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各项急救时间消耗情况均短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护理风险发生1例,低于对照组的10例(1.37%vs 13.70%,P<0.05).结论:创伤急救干预小组可提高重症创伤患者抢救效率,降低护理风险的发生率.
    • 张茜; 王焕成; 李博
    • 摘要: 目的:研究加温输液输血策略对重症创伤伴低体温患者复温效果及凝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8月南阳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收治的重症创伤伴低体温患者11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复温措施干预,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加温输液输血策略,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T1)、干预6 h后(T2)和干预12 h后(T3)的生命体征指标(体温、心率)及凝血功能指标〔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和凝血酶原时间(PT)〕,并记录两组患者干预12 h内体温相关症状发生情况。结果:T1时间点,两组患者生命体征指标和凝血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2和T3时间点观察组患者体温高于对照组,心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2时间点和T3时间点观察组患者APTT、PT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低体温相关症状发生率为1.79%,低于对照组1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温输液输血策略可提高重症创伤伴低体温患者复温效果,可提高核心温度、稳定心率,并改善患者凝血功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