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防护行为

防护行为

防护行为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128篇,主要集中在预防医学、卫生学、临床医学、管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3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240923篇;相关期刊93种,包括中国健康教育、中国卫生产业、护理管理杂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2012全国静脉输液治疗护理学术交流会议、2010年全国劳动卫生与职业病学术会议、中国生命关怀协会人文护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等;防护行为的相关文献由308位作者贡献,包括陈长香、于燕、周家梅等。

防护行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3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40923 占比:99.95%

总计:241051篇

防护行为—发文趋势图

防护行为

-研究学者

  • 陈长香
  • 于燕
  • 周家梅
  • 孙红
  • 江智霞
  • 王敏
  • 王汇平
  • 王蕾
  • 袁晓丽
  • 邓新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范凤娟
    • 摘要: 目的:手术室常见的护理危害以及防护方案的可能性分析。方法:选择本院2018年至2020年不同科室的手术室护理人员100名,根据随机双盲法分为两个不同组别,即对照组、研究组,各50名;对照组接受常规职业安全培训,研究组基于对照组结合职业危害给予针对性防护培训;比对分析两组培训前后的职业危害认知与防护行为评分、心理状态评分、培训后职业危害发生率。结果:培训前两组的职业危害认知与防护行为评分、心理状态评分趋同(P>0.05),而培训后研究组的职业危害认知与防护行为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心理状态评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可见统计学性差异(P<0.05);培训后研究组中职业危害发生率为4.00%,低于对照组的22.00%,组间可见统计学性差异(P<0.05)。结论:分析手术室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为其提供针对性防护培训,可提高护理人员的职业危害认知水平与防护能力,降低职业危害发生风险,有利于维护护理人员的心理健康。
    • 黄其云; 罗明芳; 陈如丽; 冉玲玲
    • 摘要: 目的:探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公众的公共环境风险感知与死亡焦虑对防护行为的影响机制。方法:采用新型冠状病毒风险感知量表、中文版死亡焦虑量表、COVID-19公众防护行为决策量表,对358名公众进行调查。结果:1) 风险感知对防护行为具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2) 死亡焦虑与风险感知呈显著正相关;3) 死亡焦虑对防护行为的预测作用不显著;4) 死亡焦虑在公共环境风险感知与防护行为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
    • 朱敬蕊; 张向君; 崔琢
    •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的影响因素,为医务人员感染性职业暴露防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于2020年4月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对安徽省蚌埠地区三家医院的医务人员进行多中心研究,通过SPSS 21.0和AMOS 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信效度检验、相关性分析、因子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结果 模型拟合较理想,医院防护管理和科室防护管理直接影响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意识,科室防护管理对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意识的影响较大,路径系数为0.54。医院防护管理对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意识的直接影响较小,路径系数为0.39,但其可通过科室防护管理间接对个人防护意识产生影响,间接路径系数为0.44。个人防护意识对医务人员感染性职业暴露防护行为的影响最大,其路径系数为0.75。组织培训、防护督查的因子负荷量均是0.92,容易获得防护用品的因子负荷量0.86。结论 医务人员感染性职业暴露防护的主要影响因素有医院的组织培训、防护督查、经费投入、科室的工作环境、是否容易获得防护用品、医疗废物的管理以及个人防护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工作状态,医院可以根据医务人员感染性职业暴露防护影响因素理论模型的效应值大小,拟定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 张晓悦; 刘熠华; 林郁婷; 陈美君; 张欣; 巩俐彤; 冯立伟; 常春
    • 摘要: 目的 本文旨在了解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职业人群防护行为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制定职业人群行为干预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依托2020年大兴区健康素养监测项目,对7类职业人群(3392)的新冠肺炎疫情防护行为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采用χ^(2)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行为影响因素采用多元逐步回归进行分析。结果 新冠肺炎防护行为总分为7,其中61.2%的职业人群达到了7分。经多元逐步回归分析得出年龄(B=-0.11,95%CI:-0.16~-0.07)、文化程度(B=0.21,95%CI:0.14~0.27)、新冠知识知晓(B=0.22,95%CI:0.20~0.24)、传染病健康素养水平(B=0.08,95%CI:0.05~0.11)、自我焦虑感(B=-0.06,95%CI:-0.09~-0.02)、自评健康(B=-0.07,95%CI:-0.12~-0.01)、新冠经历(B=0.34,95%CI:0.27~0.41)是影响职业人群防护行为采纳的影响因素,全部变量可解释职业人群防护行为采纳变异量的28.2%。结论 北京市职业人群新冠肺炎防护行为的采纳情况较好,其中个人知识水平是影响职业人群行为采纳的重要因素,应进一步提升职业人群新冠肺炎知识知晓水平,提高职业人群承担传染病防控责任的意识和能力。
    • 杜旌; 郑雪妮; 范维
    • 摘要: 国内局部疫情陆续暴发,关注已有疫情经历的员工防护和工作行为对疫情防控有一定意义。基于资源保存理论,文章假设新冠焦虑对武汉员工防护行为和工作结果有显著影响,且对防护行为影响大于对工作结果的影响。在2021年初国内局部疫情期间,对52名武汉员工连续5天的调查发现,每日新冠焦虑通过每日新冠耗竭显著提升武汉员工新冠防护行为,但武汉员工每日工作产出不受疫情影响,包括工作绩效、创新绩效、工作导向和人际导向的帮助行为。文章揭示了有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直接经验的武汉员工对待后续疫情防护的谨慎态度,以及在工作结果方面对后续疫情的“抗干扰性”。结合当前情况,讨论了研究结果对疫情防控和经济恢复的实践意义。
    • 冯丹; 李慧珍; 文涵俨; 万燕萍; 陈安基; 陈璐
    • 摘要: 目的:调查院内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者(简称"密接者")防护行为的执行情况,分析其影响因素,为加强结核病防治健康宣教工作提高科学依据.方法:选取2019年9~11月在本院(湖南省胸科医院)就诊的900名结核病患者的密接者为调查对象,通过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了面对面的询问式调查,其中回收有效问卷879份,有效回收率为97.67%.结果:院内结核病密接者防护行为条目共10题的总执行率为67.93%(5971/8790),其中以"接触结核病患者后是否预防性服药"的单一执行率最低36.86%(324/879);单一执行率最高的为"结核病患者的居室需通风"为87.94%(773/879);结核病防护行为得分60分以上者所占比例男性高于女性;城镇居民高于农村居民;60分以上者随家庭收入、文化程度升高而升高;不同年龄组中20~39岁年龄组的执行率最高.结核病防护行为的综合执行情况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显示,文化程度高、家庭月收入高及城镇居民的防护行为执行水平高[OR(95%CI)=1.078(0.908-1.280);OR(95%CI)=1.243(0.951-1.625);OR(95%CI)=0.849(0.597-1.207)].结论:院内结核病密接者防护行为执行率与文化程度、家庭月收入与居住地密切相关.
    • 徐朝英; 程云; 钱一平; 王洪会; 王娟; 李雪; 郑雯
    • 摘要: 目的 了解恢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NICP)的认知、态度和行为现状,为新冠肺炎健康教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方法 选取我院精神科封闭病房207名患者进行问卷调查,调查患者对新冠肺炎相关知识的认知、态度及防护行为.结果 问卷有效率100%(207/207).调查对象对NICP病原体是新型冠状病毒、主要症状、人群易感、人际间传播、呼吸道和接触传播、无症状感染者传播及如何预防的知晓率分别为82.13%、81.16%、70.53%、67.15%、67.63%、69.08%、78.06%.有职业、初中以上文化程度、淮安区患者知晓情况相对较好,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职业、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淮安区患者紧张、害怕、不安全感较强,多担心自已或家人被感染、不能按时出院,关注医疗进展较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好防护行为的执行情况:带口罩82.61%,避免接触呼吸道病人85.02%.结论 NICP发生后政府和医院的大力宣传让精神分裂症患者对NICP有了良好的认识,提高对NICP的关注度,但在个人防护不全面.因此,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应加强新发传染病相关知识的普及,尤其是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无职业的患者,以提高患者对NICP的认知,加强个人防护意识.
    • 陈月芬
    • 摘要: 目的:分析在护理人员的血源性职业暴露管理中应用知信行模式的效果.方法:纳入2015年1月到2020年8月间本院的妇产科护士80例,通过知信行模式开展血源性职业暴露管理,分析管理前后血源性职业暴露知识掌握度、防护行为.结果:管理后护士的血源性职业暴露知识掌握度高于管理前(P<0.05).管理后护士的血源性职业暴露防护行为评分高于管理前(P<0.05).结论:通过知信行模式开展血源性职业暴露管理可提高护理人员的血源性职业暴露知识掌握度以及改善其防护行为.
    • 牟怡; 纳芊
    • 摘要: 新冠病毒流行期间,农村地区老人作为弱势群体,其媒介使用与防护行为表现出诸多特征:老人代际传播通过新媒体使用以家庭集体情感连接为特征,对老人新冠防护行为产生强烈的效果;频繁看电视的农村老人相比用手机和读报的农村老人具有不同的身体健康条件与教育水平,故而电视并不能增进老人新冠防护行为;手机媒体传播噪音与儿女素养是造成农村老人错误认知的主要原因,电视的纠正传播失误功能源于老人对于官方信源高可信度的认可.我国农村老人传播具有东方文化高语境的特征,依赖高度精密的语境才能消除传播的歧义.这些观点均为基于宁夏、安徽和广西农村老人调查基础上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
    • 毛月芳
    • 摘要: 目的:调查医护人员医院感染防护现状,为制定有关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法抽选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本院98名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法对其日常工作中防护行为开展调查.结果:医护人员在无菌操作前后、脱手套前后、下班前洗手和抢救危重症患者时佩戴口罩等方面掌握较好.在六步洗手法、接触患者及污染物品、进入病房佩戴口罩等方面依从性较差.结论:实际医疗工作中,不管是医生还是护士均存在不规范操作,需对其加强职业安全教育,尽可能减少院感出现.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