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非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

非感染性发热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8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临床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596296篇;相关期刊64种,包括生活与健康、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内蒙古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医杂志》特邀心血管专家学术座谈会暨中医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疾病临床经验会议、全国民族医、中医血液病学术研讨会暨青年学术论坛、2013年中国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九届中国临床药师论坛等;非感染性发热的相关文献由190位作者贡献,包括丁震、刘旭辉、唐善浩等。

非感染性发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6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96296 占比:99.99%

总计:596377篇

非感染性发热—发文趋势图

非感染性发热

-研究学者

  • 丁震
  • 刘旭辉
  • 唐善浩
  • 夏华玲
  • 张丕胜
  • 李刚
  • 杜小红
  • 王建华
  • 胡仕祥
  • 薛素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智伟; 胡仕祥; 赵哲
    • 摘要: 目的观察大黄■虫汤治疗外科手术患者术后非感染性发热(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68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大黄■虫汤口服治疗。通过比较两组患者发热次数、体温降至正常时间、完全退热时间、中医证候积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94.11%,高于对照组的73.53%(P0.05)。结论大黄■虫汤治疗外科术后非感染性发热(血瘀证)患者疗效确切,可降低患者发热次数,使患者体温尽早降至正常,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 宗侠; 孙保安; 汪宗保
    • 摘要: 目的 探讨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患者术后7 d内非感染性发热(NIF)的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进行验证,为临床早期诊断NIF提供简洁的量化工具。方法 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选取行单侧TKA的201例膝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后7 d内是否发生NIF将患者分为NIF组57例和无NIF组144例。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LASSO回归模型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NIF的影响因素,构建列线图模型并进行内部验证。结果 NIF组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者、手术时间、抗生素使用时间和住院时间多于或长于无NIF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ASSO回归模型共筛选出4个具有非零特征的变量,即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和手术时间。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术中失血量(OR=3.652,95%CI为2.856~3.958,P<0.001)、术后引流量(OR=2.857,95%CI为2.242~3.234,P<0.001)、输血(OR=4.001,95%CI为3.562~4.659,P<0.001)和手术时间(OR=1.859,95%CI为1.326~2.525,P<0.001)均为TKA患者术后7 d内NIF的独立影响因素。应用R软件建立列线图模型,总分120分;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显示,列线图模型预测NIF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65(95%CI为0.799~0.901),提示该模型的区分度较好;Calibration校正曲线显示,该模型的一致性较好;决策曲线分析(DCA)显示,NIF发生的风险阈值超过8%时,列线图模型的临床价值最大。结论 TKA患者术后7 d内NIF发生率较高,术中失血量、术后引流量、输血和手术时间均为NIF发生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这些影响因素构建的列线图模型可视化效果较好,且预测NIF发生的效能较高。
    • 周海燕; 李坤; 张兵; 邵军; 端磊
    • 摘要: 目的:探究滋阴益气补血通瘀法,运用中药加减参芪地黄汤对老年患者髋部骨折术后发热的疗效评价及对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性因子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的影响.方法:根据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选择2015年7月-2018年12月笔者单位骨科的髋部骨折术后出现非感染性发热的患者60例进行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根据是否应用中药加减参芪地黄汤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在一般处理的基础之上给予塞来昔布胶囊口服;观察组按照滋阴益气、补血通瘀法为治则,选用加减参芪地黄汤口服.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性因子及C反应蛋白(CRP)的数值水平;按发热治疗的临床疗效标准,对比2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结果:虽然2组的总有效率接近,观察组的发热治疗显效病例数21例,显著高于对照组8例;术后发热开始治疗后,观察组体温降至正常的时间间隔也明显短于对照组;将治疗后第3天和第7天的常见症状病例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2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即观察组常见症状的缓解情况优于对照组.2组患者于治疗后第3、7天的IL-6、TNF-α和CRP数值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数值低于对照组.结论:辨证论治以滋阴益、气补血通瘀为治则选用加减参芪地黄汤,可以明显改善老年高龄患者髋部骨折术后发热的临床症状,明显降低术后非感染性发热患者的体内炎症反应水平.
    • 孙丽娜
    • 摘要: 目的:评析对晚期肺癌患者出现非感染性发热时使用加味青蒿鳖甲汤的临床价值.方法:将我院在2019/5/1-2020/4/30期间收治的62例晚期肺癌非感染性发热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的方式分为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片的对照组31例和加用加味青蒿鳖甲汤治疗的31例观察组.评价疗效及用药前后两组患者白细胞计数变化情况.结果:本文证实了加用加味青蒿鳖甲汤与单用对乙酰氨基酚片相比对于降低患者白细胞数量更有帮助(P<0.05),观察组总疗效高(P<0.05).结论:对晚期肺癌非感染性发热患者治疗时采用对乙酰氨基酚片联合加味青蒿鳖甲汤能够进一步提升疗效.
    • 孔赏; 卢汪钰; 李俊毅; 马虎升; 吴晓阳; 吕振超
    • 摘要: 目的:观察清虚汤加减治疗脊柱术后阴虚发热的临床效果。方法:将符合标准的60例脊柱术后发热患者,按照入组顺序编号采用随机数表法随机分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治疗,观察组患者予以清虚汤加减治疗,比较2组血红蛋白及白蛋白第1天、第6天变化情况,首次用药后 1h体温下降度数及退热持续时间,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第3、第5天体温变化情况,治疗后中医临床疗效评分。结果:观察组患者血红蛋白及白蛋白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h体温下降度数低于对照组,而退热持续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点体温测量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治疗前后不同时间之间有显著差异(F=59.523,P<0.05);观察组治疗前体温最高,治疗第一天后降温最快,对照组治疗前体温较高,治疗第一天较第三天、第五天体温下降速度快,且观察组降温优于对照组(F=5.870,P=0.003);从时间点来看,治疗前2组体温未见明显差异(t=0.437,P=0.664),其余时间点观察组体温较低;治疗和时间存在交互效应(F=2.525,P=0.067)。观察组治疗后临床有效率总有效率达93.3%明显高于对照组 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清虚汤加减治疗脊柱术后阴虚发热较双氯芬酸钠缓释胶囊作用时间长、临床效果好。
    • 杜向阳; 张文英; 闫琳
    • 摘要: 目的 研究中性粒细胞CD64结合血常规在重症患者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选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于本院治疗的发热患者155例,并根据发热原因分为感染发热组75例和非感染发热组80例.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所有受试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CD64指数的水平;采用血液分析仪分别检测所有受试者外周血白细胞(WBC)、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水平;采用ROC曲线比较血常规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 感染发热组入院24 h CD64指数和1周CD64指数显著高于非感染发热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64指数和WBC诊断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的敏感度显著高于PCT及CR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D64指数和WBC诊断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的特异度显著高于PCT及CR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感染性发热患者CD64指数和WBC水平显著升高,且这两种指标在诊断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中特异度与敏感度较高,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李扬; 曹玉净; 王宏坤; 李光辉; 李永强; 刘超
    • 摘要: 王宏坤教授1990年被国家人事部、卫生部、中医药管理局指定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第二批指导老师,河南省颈肩腰腿病研究会名誉会长,河南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河南省中医院、河南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骨伤诊疗中心终身教授.本文通过列举股骨颈骨折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非感染性发热(肝郁发热型)验案1则,总结王宏坤教授运用疏肝解郁法治疗髋部骨折术后非感染性发热(肝郁发热型)临床经验.
    • 齐权律; 唐元; 王晓晖; 黄超文
    • 摘要: 目的:研究脊柱骨科手术患者术后非感染性发热应用仿桂枝汤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从2018年7月-2019年7月到本院实施脊柱骨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中选择100例非感染性发热患者,秉承着随机分配的原则,将他们分为两个组别,每个小组50例发热患者.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将单药阿司匹林应用于对照组发热患者的治疗,将仿桂枝汤应用于观察组发热患者的治疗,将2组脊柱骨科手术后非感染性发热患者治疗后的各项指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对比.结果:观察组发热患者经过治疗后住院时间、体温恢复时间以及体温波动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发热患者,观察组发热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对照组发热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6%,2组脊柱骨科手术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柱骨科手术患者术后产生了非感染性发热应用仿桂枝汤进行治疗后的临床效果十分显著,促进了患者体温的恢复,减少了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项值得推广的应用.
    • 张健; 朱强
    • 摘要: 目的:探讨用七叶皂苷钠联合黄芪消肿汤治疗足踝骨折术后肿胀伴非感染性发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2月期间在某医院接受诊治的78例足踝骨折术后肿胀伴非感染性发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这78例患者分为参照组(n=39)和中西医结合组(n=39).对两组患者均使用七叶皂苷钠进行治疗.在此基础上,对中西医结合组患者加用黄芪消肿汤进行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总效率、肢体肿胀消失、体温恢复正常、住院的时间及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结果: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TNF-α、hs-CRP及IL-6的水平相比,P>0.05.接受治疗后,中西医结合组患者治疗的总效率高于参照组患者,其肢体肿胀消失、体温恢复正常及住院的时间均短于参照组患者,其血清TNF-α、hs-CRP及IL-6的水平均低于参照组患者,P<0.05.结论:用七叶皂苷钠联合黄芪消肿汤治疗足踝骨折术后肿胀伴非感染性发热的临床效果较好,可有效地降低其血清炎症因子的水平.
    • 管俊芳; 胡仕祥
    • 摘要: 术后发热是外科常见的临床症状,西医认为其是由于术口感染、短期吸收热及肺部炎症感染等原因所致。中医根据其临床表现及特征,将术后发热归属于“伤后发热”“内伤发热”范畴。现代医学将术后发热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本文旨探讨术后非感染性发热的中医证型及治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