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感染性发热

感染性发热

感染性发热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59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中国医学、儿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6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477305篇;相关期刊121种,包括中国社区医师、黑龙江中医药、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全国民族医、中医血液病学术研讨会暨青年学术论坛、2014年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年会、2013年中国临床药学学术年会暨第九届中国临床药师论坛等;感染性发热的相关文献由307位作者贡献,包括于洪波、张晓青、丁震等。

感染性发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6 占比:0.03%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77305 占比:99.97%

总计:477461篇

感染性发热—发文趋势图

感染性发热

-研究学者

  • 于洪波
  • 张晓青
  • 丁震
  • 乔杰
  • 刘旭辉
  • 刘洪佳
  • 刘艳清
  • 单慧蓉
  • 唐农
  • 唐善浩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卢芳
    • 摘要: 目的:探讨骨科内置物术后感染性发热患者血沉(ES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某院骨科收治81例接受内置物术后发热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细菌培养结果分为未感染组(n=42)和感染组(n=39)。观察到发热后即刻检测两组患者ESR、TNF-α、hs-CRP水平差异;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描述上述指标应用于骨科内置物术后感染性发热患者预后预测效能;Spesrman相关性模型分析以上指标与住院时间的相关性。结果:感染组ESR、TNF-α、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未感染组(P0.05),但TNF-α指标与住院时间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结论:骨科内置物术后发热患者ESR显著升高但早期诊断效能较低,TNF-α、hs-CRP诊断效能均较高,其中TNF-α与患者住院时间密切相关,可为骨科临床术后感染防治工作提供重要依据。
    • 陈谦; 孙丽琴; 徐美娟; 邵金彪
    • 摘要: 屈螺酮炔雌醇片是由0.03 mg炔雌醇和3 mg屈螺酮组成的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屈螺酮属于新一代孕激素,具有孕激素、抗盐皮质激素和抗雄激素特性,无其他孕激素典型的体液潴留的副作用[1]。由屈螺酮炔雌醇引起持续性低热临床罕见,易与感染性发热混淆,由于疫情影响易引起患者焦虑。因屈螺酮炔雌醇片说明书未提及相关依据,对该药不良反应的完善和相应处理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许月
    • 摘要: 目的 分析感染性发热及不明原因发热患者的早期针对性护理措施应用效果。方法 方便选取该院2018年5月—2021年5月接收的94例感染性发热及不明原因发热待诊的患者,将其按照奇偶数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7例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47例给予早期针对性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退热时间(3.56±0.36)d及感染控制时间(5.22±1.31)d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342、4.889,P<0.05)。观察组患者的操作水平(80.82±3.56)分、舒适程度(90.14±3.38)分、服务态度(90.39±5.43)分及环境设置(93.26±4.58)分等各项护理满意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712、29.014、19.775、18.182,P<0.05)。结论 早期给予感染性发热及不明原因发热患者针对性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发热状况,帮助患者尽快康复,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为今后护理感染性发热及不明原因发热患者提供丰富的护理经验。
    • 何炽勇; 邓杰; 钟美雄
    • 摘要: 目的:探究基于序贯给药模式下羚羊角颗粒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感染性发热对患儿血清CRP、PCT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6月-2020年11月广东医科大学顺德妇女儿童医院急诊科收治确诊为呼吸道感染导致感染性高热患儿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50例。两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布洛芬混悬液常规冲服,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羚羊角颗粒和布洛芬混悬液序贯给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有效率、给药后相应时间段体温以及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着重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CRP和PCT水平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4 h后,观察组体温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序贯给药模式下羚羊角颗粒联合布洛芬混悬液治疗小儿感染性发热临床疗效显著,可有效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安全性高,建议临床推广。
    • 李慧英; 孙克伟
    • 摘要: 我院收治一名危重型肾综合征出血热并发多脏器损害的患者,以“发热、气促、乏力”为首发症状入院治疗,初期考虑感染性发热合并脓毒血症,起病急,病程进展迅猛,并发多脏器损害,病情危重,在早期病史及实验室检查未能明确支持诊断为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情况下,多学科协同诊治,中西医并举,患者短期内症状基本缓解,各项指标明显改善,预后良好,表明起病初期及时予以中西医结合疗法效果较好,值得临床借鉴和推广。
    • 徐柯; 陈艺文; 罗怀超
    • 摘要: 目的 探讨外周血降钙素原(PCT)、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ETU)及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水平对肺癌患者感染性发热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肺癌伴发热患者96例,根据发热原因分为感染性发热组和癌性发热组、全身感染组和局部感染组,另取同期健康体检者60例作为对照组;发热患者于入院次日、对照组于体检当日清晨采集空腹外周静脉血5 mL并取样本,进行病原菌培养,并采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WBC、NETU及NLR水平,高敏免疫比浊法检测hs-CRP水平,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PCT水平,比较各组外周血PCT、hs-CRP、WBC、NETU及NLR;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分析外周血PCT、hs-CRP、WBC、NETU及NLR水平对肺癌感染性发热的预测价值。结果 71例感染性发热患者共分离出83株病原菌,剔除3例多种病原菌生长,最终革兰阴性菌感染患者49例,革兰阳性菌感染患者19例;与革兰阳性菌感染组比较,革兰阴性菌感染组外周血PCT、hs-CRP、WBC、NETU及NLR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癌性发热组、对照组比较,感染性发热组PCT、hs-CRP、WBC、NETU及NLR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局部感染组比较,全身感染组PCT、hs-CRP、WBC、NETU及NLR水平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外周血PCT、hs-CRP、WBC、NETU及NLR联合预测肺癌患者感染性发热的AUC高于5项指标单独预测(P<0.05)。结论 肺癌伴感染性发热患者外周血PCT、hs-CRP、WBC、NETU及NLR水平明显升高,5项指标联合检测可作为预测肺癌患者感染性发热的指标。
    • 徐佩
    • 摘要: 目的 研究症状针对性护理对感染性发热患者症状改善及服药依从性影响.方法 选择从2019年2月到2019年10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感染性发热患者106例进行观察.按随机数表法将患者划分成观察组及对照组各5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的药物护理及并发症护理等.为观察组给予症状针对性护理.对比两组症状改善相关指标,以及服药依从性.结果 观察组的退热时间和感染控制时间,以及住院时间均较对照组明显更少(P<0.05).观察组的服药依从度为98.11%,较对照组的86.79% 明显更高(P<0.05).结论 症状针对性护理对感染性发热患者的症状改善效果较好,还可明显地提升服药依从性,值得推广.
    • 蔡卫勋
    • 摘要: 患者男性,53岁,临床诊断:感染性发热2 d。该图的诊断是什么?
    • 张晓青; 郝玉花; 于洪波; 曲晖; 丛朵
    • 摘要: 目的:研究感染性发热患者实施中药银马解毒颗粒的疗效。方法:择取200例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感染疾病科纳入的感染性发热患者,2018年6月-2019年6月作为本研究的时间范围,利用随机数字表法患者分为试验组与参照组,各为100例。参照组药物为扑热息痛片,试验组予行扑热息痛片联合银马解毒颗粒,讨论患者的体温变化指标、治疗前后生化指标及感染性发热疗效。结果:(1)试验组体温起效时间、解热时间、症状控制时间短于参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降钙素原、红细胞沉降率低于参照组,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试验组感染性发热疗效(97.00%,97/100)高于参照组(88.00%,88/100),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感染性发热患者应用中药银马解毒颗粒效果确切,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发热时间,并降低其生化指标水平。
    • 周媛婕; 沈楠; 罗丽娟; 刘廷亮; 吴兰平; 曹清
    • 摘要: 目的 利用决策树建立完全性川崎病(cKD)的辅助诊断模型,并评估其在不完全性川崎病(iKD)中的诊断价值,以利于iKD的早期准确诊断.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上海儿童医学中心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符合入组标准的患儿临床资料,共计200例,分为cKD组(51例)、iKD组(54例)和感染性发热(IF)组(95例).以cKD和随机半数IF患儿的辅助检查指标构成训练样本数据集;以iKD和剩余半数IF患儿的辅助检查指标构成验证样本数据集,然后进行决策树算法分析,生成cKD的临床诊断决策树,将生成的决策树模型在验证样本数据集中进行验证并计算模型的检测效应值.结果 本研究中共24项辅助检查指标用于构建决策树诊断模型,对其进行单因素统计分析后发现,16项指标在cKD和IF组间以及17项指标在iKD和IF组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cKD与IF训练样本数据集中,构建出以红细胞沉降率> 35 mm/h、N末端心房脑钠肽前体≥315 pg/ml、CD3-/CD19+%≥21%、中性粒细胞绝对计数≥8.5×109/L为要素的辅助检查决策树模型;在iKD与IF的数据集中验证发现,该决策树模型的灵敏度为0.947,特异度为0.963,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0.959.结论 基于cKD的辅助检查指标建立的决策树模型是iKD与IF有效鉴别方法之一,为iKD早期诊断提供了强有力的策略支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