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高含硫气藏

高含硫气藏

高含硫气藏的相关文献在2004年到2022年内共计111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经济计划与管理、常用外国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718719篇;相关期刊36种,包括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科学技术与工程、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4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2013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第十三届全国有机地球化学学术会议等;高含硫气藏的相关文献由291位作者贡献,包括郭肖、杜志敏、杨学锋等。

高含硫气藏—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9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718719 占比:99.99%

总计:718818篇

高含硫气藏—发文趋势图

高含硫气藏

-研究学者

  • 郭肖
  • 杜志敏
  • 杨学锋
  • 张广东
  • 李传亮
  • 王宁
  • 刘建仪
  • 张勇
  • 梅海燕
  • 熊昕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吴亚军; 王宁; 张广东; 张明迪; 莫超平
    • 摘要: 针对高含硫气藏单质硫溶解度测量准确度低的问题,基于溶剂溶解原理,建立高含硫气藏单质硫溶解度测试实验装置及实验方法,实现了某气藏含硫气样中的单质硫溶解度的测定。研究结果表明:高含硫气藏地层温度为40.0~98.9°C,地层压力为15.0~49.8 MPa,其单质硫标准状况下的溶解度为0.001~0.968 g/m^(3);单质硫溶解度与温度、压力呈正相关性,随温度、压力升高而增大;基于Chrastil半经验模型,建立了计算单质硫溶解度新模型,经多种模型对比结果可知,新模型较以往预测模型精度更高,平均误差为1.79%。该研究成果对含硫气藏的相态及硫沉积防治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和研究方法。
    • 万莹; 王丽
    • 摘要: 1.目的在高含硫气藏开发过程中,随着温度、压力的变化,溶解在天然气中的元素硫会析出并沉积在岩心孔喉表面,堵塞孔道,降低地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严重影响气井的产能。因此为了安全、合理、高效开发高含硫气藏,需要准确测定元素硫在高含硫天然气中的溶解度,掌握其变化规律、预测元素硫析出条件、预防硫沉积现象的发生。相关测定结果可以作为高含硫气井产能配产、开发方案设计、地面设计、集输建设的基础数据,对高含硫气田高效安全清洁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 李童; 马永生; 曾大乾; 张睿; 贾英
    • 摘要: 地层硫沉积对高含硫气藏采收率及开发中后期稳产具有重要影响。文中通过梳理高含硫气藏天然气中硫溶解度、流体相态平衡、地层硫沉积伤害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了高含硫气藏地层硫沉积研究的重要手段,即开展不同温压条件下高含硫气体的相态及微观流动室内实验,并与分子模拟、数值模拟方法相结合,分析地层硫沉积机理及规律。未来应着重加强三方面的基础研究:结合硫溶解度实验,采用分子模拟方法开展分子尺度下的硫溶解行为研究,揭示硫溶解机理;进一步开展高温高压条件下多硫化氢和硫组分变化实验,建立考虑化学反应和热力学平衡的气-水-液态硫三相相平衡模型;加强固态硫伤害及气-水-液态硫三相渗流实验研究,采用分子模拟方法获取各流体组分间多相流动力学行为参数,联合介观尺度多相流模拟方法,模拟多孔介质中气-水-液态硫三相渗流规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开展储层硫沉积预测数值模拟和硫防治技术研究,为我国以普光、元坝为代表的高含硫气田防硫、控硫、治硫对策制订提供依据。
    • 史文洋; 高敏
    • 摘要: 目前高含硫气藏硫元素研究主要以固硫沉积引起的储层伤害为主,鲜有超深高含硫气藏液硫析出后储层压力动态特征方面的报道。考虑超深高含硫气藏的液硫析出及流动特征,建立了表征存在液硫析出及流动的多区径向复合储层渗流模型,讨论了液硫聚集、流动及冲刷模式下的储层含硫饱和度以及储层渗透率变化规律,分析了不同液硫析出阶段下的储层压力响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多区径向复合储层渗流模型能够有效表征液硫析出后储层气体渗流特征,根据压力导数曲线特征可以识别储层液硫析出的不同阶段。液硫析出早期,压力导数曲线成“连续下降”台阶状;液硫析出中期,压力导数曲线成“先小降、后大降”的台阶特征;液硫析出后期,压力导数曲线为“先小升、后大降”的台阶特征。研究结果可为超深高含硫气藏液硫析出模式的诊断提供理论依据。
    • 郭肖; 陈亚丽; 石建军; 杨泓波; 贾昊卫
    • 摘要: 高含硫气藏开发过程中,井筒内随着温度、压力的降低会出现单质硫的析出、运移、沉积现象,进而影响气井产量.针对高含硫气井难以下入温度和压力测量仪表以及硫沉积预测困难的实际情况,基于力学理论和硫溶解度模型,考虑井斜角对高含硫气藏硫颗粒临界悬浮流速的影响,建立了斜度井硫颗粒临界悬浮流速模型,确定硫析出和沉积及传质的条件,得到硫沉积规律预测模型.基于MATLAB2016软件,以某高含硫气田L井为例,对相关参数进行计算,将预测结果与实测值对比可知,两者规律一致,即当井斜角小于60°时,临界悬浮流速与井斜角成正比,井斜角大于60°时成反比,验证了预测模型的可靠性.利用预测模型对目标气井进行硫的动态分析预测可知,随井底温度或者井底压力的升高,井筒中硫析出位置距井口越近,日析出硫质量越小;且H2 S体积分数越高,析出硫质量越大.预测结果可用于调整高含硫气井生产现场的开发方案,对高效生产、预防硫沉积具有指导意义.
    • 莫超平; 张广东; 张志伟; 王宁; 杨森; 张明迪; 何友才
    • 摘要: 目前大多数硫沉积研究停留在宏观实验阶段,主要研究固态硫对储层的伤害,而固态硫颗粒在微观孔隙中的运移沉积机理尚未见报道.文中通过ICEM软件构建孔喉简化模型,运用Fluent的离散相DPM模型,模拟分析固态硫颗粒在孔喉中的微观运移沉积机理.模拟结果表明:固态硫颗粒在孔隙中的运移过程分为进入孔喉、通过孔喉、颗粒沉积3个阶段;运移过程中硫沉积率与气体中硫颗粒直径、孔喉直径、硫颗粒质量流量、压差等因素有关;以直径0.5 μm的固态硫颗粒为例,当孔隙直径为10 pm、喉道直径为5 pm时,硫颗粒沉积达到稳定,硫沉积率为4.42%.研究成果能为高含硫气藏硫沉积机理研究及防治提供依据.
    • 孙兵; 程时清; 史文洋
    • 摘要: 元坝地区长兴组气藏属于超深类高温、高压、高含硫的三高气藏,目前生产制度下的井底温度、压力条件远高于硫元素固态熔点条件且即将低于酸气析出硫的临界条件.因此在较长的生产过程中,井底温压条件下酸气析出硫呈现液态.现有的硫析出模型均建立在等温储层的基础上,为了探究储层温度分布对酸气液硫析出的影响规律,基于实验测试数据建立了非等温液硫析出及预测模型,对比分析了等温储层和非等温储层液硫析出的差异性.结果 表明:相比于恒温储层,储层到井筒之间温度的降低会导致酸气中液硫析出提前发生;不考虑储层-井筒温度的分布情况,将会低估液硫析出的压力条件;储层等温分布条件下的液硫析出范围计算结果偏小,储层-井筒温度的非均匀分布会加剧近井附近的液硫沉积量.高含硫气藏储层到井筒之间的温度分布对硫析出条件、析出范围、析出量的影响明显,应当充分考虑储层温度的分布特征,不可以"等温储层"的假设来简单处理.
    • 文绍牧; 贾长青; 李宏; 赵菲; 陈耀礼
    • 摘要: 高含硫气藏安全清洁高效开发是世界性难题.2008年2月,成立川东北高含硫对外合作项目(CDB项目),是中国石油陆上首个高含硫天然气对外合作项目,目前已累产天然气超130×108 m3,实现了安全清洁高效开发,其经验值得学习和推广.为了充分总结高含硫气田安全清洁高效开发的经验,为国内高含硫气田开发生产提供借鉴,以川东北天然气国际合作项目为例,全面分析了高含硫气田在设计、建设、运行、应急响应的先进做法.研究结果表明:①在设计阶段,充分运用LPM、HAZOP-LOPA、冗余容错、QRA等风险识别和分析模型、方法、技术,有助于提升设计本质安全水平;②在建设阶段,遵循严格的程序开展设备材料等级划分及验收、A类设备材料关键控制节点及工厂验收测试、焊接管理、法兰管理、氦氮验漏等,保留大量过程资料,有助于实现设备材料质量、施工质量的可追溯性管理;③在运行阶段,应重视管理体系建设,研究表明,OEMS体系、AIM体系的实效运行,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能有效的管控人的风险、物的风险和环境风险;④在应急响应方面,组建完善的专职队伍,划分层级分明的应急响应等级,设定全员覆盖的有效避险地点,开展经常性的企地联动演练和常态化的应急设备测试,为高含硫气田安全清洁开发提供了有效的保障.结论认为,川东北高含硫国际合作项目是高含硫天然气开发从设计到运行全过程采用先进理念与管理模式的典型代表,其开发理念、生产运营和管理模式可以为国内外相同类型高含硫气田的安全清洁高效开发提供参考与借鉴.
    • 王宁; 张广东; 孙大龙; 曾大乾; 顾少华
    • 摘要: 目前针对储层中液硫沉积方面的研究多局限在气-液硫两相渗流方面,未见低于最大束缚硫饱和度条件下的储层伤害方面的报道,为此提出一种在岩心中建立低于最大束缚硫饱和度的实验评价方法,测试不同物性岩心在不同液态硫饱和度下的伤害程度,分析储层液态硫饱和度的影响因素和液态硫在孔隙中的微观分布形态.实验结果表明,相同地层压力下,随实验温度(120~160°C)增加,液态硫在岩心中的沉积能力减弱;相同实验温度下,随地层压力的降低,岩心承受的有效压力增加,束缚硫饱和度增加.相同条件下,岩心物性越差,液硫沉积伤害程度越大.对实验后的岩心进行扫描电镜发现,岩心孔隙中均有液硫沉积堵塞,沉积在孔隙中的单质硫粒径主要分布在3~16μm.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