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亲属称谓语

亲属称谓语

亲属称谓语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00篇,主要集中在汉语、常用外国语、语言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6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72篇;相关期刊152种,包括青年时代、才智、华章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4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论坛、第二届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论坛、首届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生论坛等;亲属称谓语的相关文献由207位作者贡献,包括耿秀萍、徐丽华、王杨琴等。

亲属称谓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6 占比:72.06%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1.47%

专利文献>

论文:72 占比:26.47%

总计:272篇

亲属称谓语—发文趋势图

亲属称谓语

-研究学者

  • 耿秀萍
  • 徐丽华
  • 王杨琴
  • 高君
  • 于正安
  • 叶黑龙
  • 孙崇
  • 孟雨晴
  • 张会会
  • 朱傲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周雅雯
    • 摘要: 称谓是民族文化的反映。该文拟以社会文化为背景,讨论英汉语言中称谓语的不同及其体现的文化差异,分析这两种语言所代表的社会文化和两种民族心理的不同根源,探索跨文化交际中称谓词语英译的方法。该文提倡译者从社会文化的角度出发,在译文通畅的基础上,尽量保留原语的文化特色,体现其民族文化,从而更有利于英汉民族跨文化交流。
    • 陈宇晴; 惠良虹; 李瑶
    • 摘要: 称谓系统因其复杂性受到社会语言学家的广泛关注,试图揭示语言形式同社会意义之间的关系。亲属称谓语作为一种民间语言形式,与社会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在世代传承中,一些亲属称谓语在形式意义方面保持稳定,而部分亲属称谓语已发生了很大变化,这种变化便是社会文化因素造成的。本文试从民俗学和语言学的角度分析农村亲属称谓语中社会文化因素引发的称谓制变异现象,展示社会变迁带来的深刻变化。
    • 陈芷琪
    • 摘要: 根据语言与社会共变理论,亲属称谓语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语言现象与社会文化相互影响、相互变化。本文分别从分类、特点和变化这三个方面分析汉语常用亲属称谓语,探索现代汉语常用亲属称谓语背后所蕴含深层的社会文化内涵。称谓语是在汉语现有词汇中具有指称人的表述作用的指称语。亲属称谓语是对有着亲属关系的人的称呼,表现出某种亲属或社会关系。
    • 郑牧
    • 摘要: 语言是人类社会沟通的基本工具.亲属称谓语作为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突出反映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变化.本文通过梳理韩语亲属称谓语在近年来发生的变化,探究其背后的深层原因和所反映的社会变化,并得出称呼没有标准答案,应该以互相尊重和高效沟通作为最终诉求的结论.
    • 张瑗林
    • 摘要: 亲属称谓语是标志家庭成员之间关系亲疏远近的重要符号,是语言中经常使用的基本词汇.本文以《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和《新汉语水平考试大纲》1—6级中筛选出的41个亲属称谓语为研究对象,考察了留学生书面语料中使用亲属称谓语的整体情况.此外,根据亲属称谓语偏误的特点将其分为了:生造偏误、误用偏误、混淆偏误、其他偏误,分析了造成偏误的原因并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以期对亲属称谓语的教学提供一些借鉴.
    • 孙崇
    • 摘要: 乡土文学以描绘鲜活的地方生活情景为特色,其角色塑造、人物关系建构乃至主题展现都依赖于称谓语的使用。收集萧红乡土文学作品及葛浩文英译本,建立"葛浩文译萧红乡土文学作品语料库",以亲属称谓语中文化意象和口语特征的建构效果为衡量标准,考察葛浩文在英译本中使用的翻译策略。研究发现,葛浩文在译作中采用了多种灵活的翻译策略,虽然整体风格以忠实为主,但由于汉英称谓语体系在语用、语义、语音等多个层面存在明显差异,原文称谓语中的文化意象和译文的口语化效果难以同时保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英亲属称谓语的可译性限度。
    • 程向莉; 周艺璇
    • 摘要: 随着国家"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与沿线国家跨文化交流变得尤为重要.如何使用称谓语是跨文化交际的第一步.亲属称谓语是称谓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往往蕴含着特殊的社会文化意义.通过对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亲属称谓语使用特征可以发现,其标记性特征包含特殊泛化、"从他"用法以及"双极"现象.究其根源,亲属称谓语标记语用特征来源于交际礼貌策略、交际人关系和交际背景等方面.本研究或有助于进一步推进基于亲属称谓语的跨文化研究.
    • 朱明胜
    • 摘要: 在中国文化中,倨称中常用亲属称谓语,其形成原因较为复杂,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化给倨称的使用带来了变化。在百回本《西游记》中“外公”这个称谓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分别用作亲属称谓语、倨称和双关语三种形式,起着不同的功能。在该小说的英译本中,詹纳尔、余国藩和阿瑟·韦利分别对该词采取了直译、改写等不同方式来实现阅读的流畅性。究其原因,是因为不同的译者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来实现各自的翻译目的,以满足不同的受众,从而传播中国文化。
    • 孙崇
    • 摘要: 乡土文学以描绘鲜活的地方生活情景为特色,其角色塑造、人物关系建构乃至主题展现都依赖于称谓语的使用.收集萧红乡土文学作品及葛浩文英译本,建立"葛浩文译萧红乡土文学作品语料库",以亲属称谓语中文化意象和口语特征的建构效果为衡量标准,考察葛浩文在英译本中使用的翻译策略.研究发现,葛浩文在译作中采用了多种灵活的翻译策略,虽然整体风格以忠实为主,但由于汉英称谓语体系在语用、语义、语音等多个层面存在明显差异,原文称谓语中的文化意象和译文的口语化效果难以同时保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英亲属称谓语的可译性限度.
    • 朱明胜
    • 摘要: 在中国文化中,倨称中常用亲属称谓语,其形成原因较为复杂,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的转化给倨称的使用带来了变化。在百回本《西游记》中“外公”这个称谓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分别用作亲属称谓语、倨称和双关语三种形式,起着不同的功能。在该小说的英译本中,詹纳尔、余国藩和阿瑟•韦利分别对该词采取了直译、改写等不同方式来实现阅读的流畅性。究其原因,是因为不同的译者采取了不同的翻译策略来实现各自的翻译目的,以满足不同的受众,从而传播中国文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