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任务导向性训练

任务导向性训练

任务导向性训练的相关文献在2009年到2022年内共计126篇,主要集中在神经病学与精神病学、临床医学、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20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71738篇;相关期刊75种,包括中国妇幼健康研究、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老年医学学会第二届中国老年医学与科技创新大会、2015临床急重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第五届粤港澳台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暨2014年广东省医学会物理医学与康复学学术会议等;任务导向性训练的相关文献由391位作者贡献,包括胡非非、洪芳芳、陈才等。

任务导向性训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20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71738 占比:99.93%

总计:171864篇

任务导向性训练—发文趋势图

任务导向性训练

-研究学者

  • 胡非非
  • 洪芳芳
  • 陈才
  • 周远京
  • 李红
  • 马将
  • 史万英
  • 孟德勇
  • 廖晓宇
  • 张玉漫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琴; 费世早; 方芬; 曹克勇
    • 摘要: 背景 30% 的脑卒中患者遗留偏瘫,严重影响其正常生活,因此促进患者肢体功能康复十分重要.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为一种新型无创技术逐渐应用于各类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目前临床针对高频rTMS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在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中应用效果的研究较少.目的 探讨高频rTMS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康复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华东师范大学附属芜湖医院康复医学科2016年8月至2020年8月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87例为研究对象,根据康复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42例和研究组45例.患者入院后均予以脑卒中二级预防药物治疗及物理疗法,对照组患者采用任务导向性训练,研究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高频rTMS治疗,均连续治疗6周,随访1年.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6周及出院后3、6、12个月简化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上肢部分(FMA-UE)、Wolf运动功能测试(WMFT)、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评分.结果 时间与治疗方法在FMA-UE、WMFT、MBI量表评分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时间、治疗方法在FMA-UE、WMFT、MBI量表评分上主效应均显著(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后6周及出院后3、6、12个月FMA-UE、WMFT、MBI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6周及出院后3、6、12个月FMA-UE、WMFT、MBI量表评分分别高于本组治疗前(P<0.05).结论 高频rTMS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能够有效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功能性训练效果,促进上肢运动功能恢复,进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
    • 骆丽; 黄宋余; 邹晶晶; 朱炫玮; 张国栋
    • 摘要: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疗法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8月在苏州市中医医院针灸康复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偏瘫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常规组、MI组、TOT组、联合组各20例。四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MI组在此基础上增加MI疗法,TOT组增加TOT训练,联合组同时增加MI疗法和TOT训练。四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四周后,均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FMAUE近端(proximal)、FMA-UE远端(distal)评价上肢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评价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四组患者FMA-UE总分、FMA-UE-P和FMA-UE-D及MBI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结论:运动想象疗法和任务导向性训练均能改善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两者联合治疗效果更佳。
    • 毛正欢; 王慧; 尹宏伟; 杜瑜; 阮雯聪
    • 摘要: 脑性瘫痪(脑瘫)是一种非进行性脑损伤导致的持续存在的粗大、精细运动功能发育异常的综合性疾病[1]。痉挛型脑瘫是脑瘫最常见的类型,约占所有类型的50%以上,以运动发育迟缓、肌张力明显增高、姿势异常、活动受限为主要特征[2]。此外,痉挛型脑瘫还会继发功能障碍,如肌萎缩、骨骼畸形以及协调障碍等,降低患儿肢体运动功能,影响运动技能的习得,限制患儿日常生活活动以及社会活动,对患儿生理、心理产生负面影响[3]。
    • 李昌欣; 董观记; 郑通
    • 摘要: 目的探究扶正补土针灸法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学指标、同型半胱氨酸(Hcy)、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扶正补土针灸法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治疗)与对照组(任务导向性训练治疗),各40例,探讨实施不同治疗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时运动功能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血细胞比容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Hcy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BDN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取扶正补土针灸法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治疗后,可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Hcy、BDNF水平,肢体功能恢复明显,疗效确切,值得应用与推广。
    • 戚红亮
    • 摘要: 目的探究在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的临床护理中,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肌力训练对其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的临床康复训练过程,按照方法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则接受任务导向性训练联合肌力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运动功能、身体移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水平。结果两组患者的FMA评分、ADL评分较于治疗前均有明显的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两组FMA评分、ADL评分对比中,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身体移动量表(EM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给予脑卒中后遗症期偏瘫患者任务导向性训练与肌力训练联合应用,能够有效改善其运动功能和身体移动能力,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和生活质量,值得推广应用。
    • 李昌欣; 董观记; 郑通
    • 摘要: 目的探究扶正补土针灸法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效果及对血液流变学指标、同型半胱氨酸(Hcy)、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80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研究1组(扶正补土针灸法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治疗)与研究2组(任务导向性训练治疗),各40例,探讨实施不同治疗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研究1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研究2组(P0.05);研究1组治疗后1个月以及治疗后3个月时运动功能得分均高于研究2组(P0.05),治疗后,研究1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血细胞比容均低于研究2组(P0.05),治疗后,研究1组在Hcy上显著比研究2组低(P<0.05),在BDNF上显著比研究2组高(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取扶正补土针灸法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治疗后,可显著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及Hcy、BDNF水平,肢体功能恢复明显,疗效确切,此方法值得应用与推广。
    • 陈颖利; 杨金平
    • 摘要: 目的探讨认知行为干预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康复效果。方法前瞻性选取商丘市第四人民医院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收治的73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入院时间顺序进行分组。因患者干预时间为2个月,为了避免组间沾染,研究小组预先设定:当入组病例收集资料的时间距离月末时间小于2个月时,停止本组病例的纳入,即2019年11月(B组)后不再纳入新的病例,最终纳入B组31例,A组42例。B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干预及康复训练,A组患者在B组基础上接受认知行为干预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前、干预2个月后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L)、Berg平衡量表(BBS)、功能性步行量表(FAC)、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情况及护理满意度水平。结果干预2个月后,两组患者FMA-L、BBS、FAC及ADL量表评分均提升,且A组各项评分均高于B组(P<0.05);干预2个月后,两组患者NIHSS、SAS、SDS量表评分均下降,且A组患者各项评分均低于B组(P<0.05);A组患者护理质量、护理态度、护理专业性、护理程序及护理满意度总分均高于B组(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采用认知行为干预结合任务导向性训练能够有效促进其康复,改善其肢体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心理状态,提高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参考借鉴。
    • 何爱群; 王杨; 聂天翠; 应其兴; 叶思媚; 宋秋爽; 徐慧; 何茂莉
    • 摘要: 目的:探讨镜像治疗(MT)的启动联合任务导向性训练(TOT)对脑卒中偏瘫上肢功能恢复的疗效。方方法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轻、中度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40例脑卒中住院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2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任务导向性训练,30 min/d,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镜像治疗,30 min/d,2组均5 d/周,共治疗4周。在治疗前后分别使用Fugl-Meyer评定上肢部分(FMA-UE)、上肢动作研究量表(ARAT)评估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使用偏瘫上肢功能测试香港版(FTHUE-HK)评估偏瘫上肢的活动表现。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的FMA-UE评分、ARAT评分及FTHUE-HK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FMA-UE评分及ARAT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01),FTHUE-HK分级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通过组间比较发现,治疗后观察组FTHUE-HK分级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FMA-UE评分的提高分值(11.40±6.29)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提高分值(5.05±3.35)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观察组ARAT评分的提高分值(6.25±3.67)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的提高分值(3.25±2.73)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镜像治疗联合并作为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启动时,其诱导的启动效应可以提高脑卒中后偏瘫上肢的运动功能和活动表现。
    • 彭秋婷; 叶鑫璇; 王安森
    • 摘要: 目的:探讨任务导向性训练对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患者的手功能及肌电图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收治的122例因上肢周围神经损伤而诱发的手功能障碍患者,行计算机随机分组,对照组61例、试验组61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及训练,试验组在此基础上增加任务导向性训练,观察两组患者的手功能改善情况及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手功能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试验组手功能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正中神经肌电图(EMG)显示,两组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MCV)、MCV波幅(AMP)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AMP显著高于对照组,MCV潜伏期(LAT)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桡神经EMG显示,两组治疗后MCV、AMP均显著高于治疗前,且试验组MCV显著高于对照组,LAT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对上肢周围神经损伤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进而使神经功能得到改善及调节,促进神经损伤的恢复,临床应用价值高。
    • 唐朝霞; 任奇; 黄英华
    •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家庭康复训练在脑卒中偏瘫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7月-2020年6月收治的108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4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基于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家庭康复训练,对比两组肌力水平、肢体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结果:观察组护理后肌力水平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后肢体功能评估量表(FMA)、日常生活能力指数量表(ADL)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家庭康复训练能够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肌力,改善机体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