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侵蚀产沙

侵蚀产沙

侵蚀产沙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95篇,主要集中在农业基础科学、水利工程、自然地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1篇、会议论文20篇、专利文献38839篇;相关期刊53种,包括地理研究、生态学报、土壤学报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中国生态学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第七届全国泥沙基本理论研究学术讨论会、第三届地理信息系统全国博士生学术论坛等;侵蚀产沙的相关文献由440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占斌、蔡强国、姚文艺等。

侵蚀产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1 占比:0.44%

会议论文>

论文:20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38839 占比:99.51%

总计:39030篇

侵蚀产沙—发文趋势图

侵蚀产沙

-研究学者

  • 李占斌
  • 蔡强国
  • 姚文艺
  • 许炯心
  • 刘纪根
  • 李勉
  • 丁文峰
  • 刘前进
  • 方海燕
  • 贺秀斌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霍云霈; 朱冰冰
    • 摘要: 为了探究坡面植被及其布设位置对坡面侵蚀动力过程的影响,通过室内放水冲刷试验,分析了不同植被覆盖度(0,30%,50%,70%,90%)和不同坡面覆盖位置(坡上、坡中和坡下)下的坡面产沙及其水动力学参数的变化。结果表明:植被覆盖度、径流动能、径流流速、弗汝德数、阻力系数、糙率系数、剪切力等与坡面侵蚀产沙量密切相关。随覆盖度的增加,径流流速、径流剪切力、单位水流功率和径流动能逐渐降低,曼宁糙率系数和阻力系数逐渐增加,产沙量呈直线下降。当覆盖度从0增长到50%时,植被的减沙效益显著提高,当盖度增加到70%时,植被保持水土的作用不随覆盖度的增加显著提高,不同坡面覆盖位置下坡面侵蚀产沙表现为植被位于坡面中下部的产沙量小于植被位于坡面上部的,可用包含植被覆盖度、单位水流功率和径流动能等参数建立的联合公式模拟预测坡面侵蚀产沙量。研究结果可为阐明植被减沙的临界盖度和合理位置以及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和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
    • 张勤; 许海超; 秦伟; 张明浩
    • 摘要: 植被是防蚀减沙的重要措施。当前关于植被类型和数量对侵蚀产沙的影响已较为清晰,但其格局与侵蚀产沙的关系仍不明确。利用文献计量分析工具CiteSpace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中2005—2020年发表的植被格局对侵蚀产沙影响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对文献基本信息进行全面梳理。结合典型报道评述,对评估模型方法、生态水文效应和不同因素耦合3方面的现状和进展开展综合评述,并提出该主题未来研究趋势建议。结果表明:目前的研究难以全面满足植被恢复过程中以科学布局提高生态—经济综合效应的科技需求;新兴的泥沙连通性体系还有待完善,对植被格局变化的响应机制仍不明确。未来应完善连通性理论及其指标,明晰植被格局影响侵蚀产沙的过程机制;加强模型与表征指数优化,提升植被格局与侵蚀产沙变化模拟能力;重视耦合影响与功能权衡,丰富植被格局影响侵蚀产沙的研究内涵。有关研究可为深入开展植被格局对侵蚀产沙影响的研究提供方向性参考。
    • 秦富仓; 董晓宇; 杨振奇
    • 摘要: [目的]研究裸露砒砂区天然降雨条件下不同类型人工林地的侵蚀特征,为裸露砒砂区植被建设和减轻泥沙入黄提供科学指导。[方法]以裸露砒砂岩区广泛栽植的油松人工林、山杏人工林、沙棘人工林和柠条人工林以及草地和裸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径流小区监测的手段,对各类型样地的年内天然降雨以及土壤侵蚀量进行监测。[结果](1)依据研究的年内降雨数据,裸露砒砂岩区长历时的暴雨和中到大雨的情况下,瞬时雨量呈现双峰趋势,累积降雨量呈梯式增长规律;短历时的暴雨和小到中雨的瞬时雨量呈单峰趋势,累积降雨量分别呈S形和线性增长趋势;(2)裸露基岩坡面侵蚀较为严重,总产流量达28.48 L,总土壤侵蚀量达31.85 t/(hm^(2)·a),有植被的坡面总产流量在9.8~18.41 L之间,总土壤侵蚀量在1.67~10.14 t/(hm^(2)·a)之间。各类型人工林地的产流量随着降雨类型的变化并无统一规律;但土壤侵蚀量均呈现:裸地>草地>柠条林>山杏林>油松林>沙棘林的规律。油松林和沙棘林地的产流量和土壤侵蚀量均呈极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0.929,0.893;各类型样地的平均雨强和I均与土壤侵蚀量呈显著相关关系,相关系数高于0.595。(3)各类型人工林地降雨量分别与径流量、土壤侵蚀量呈多元线性(R~2>0.771)的关系。降雨产流模型的Nse值高于0.62,除柠条人工林外降雨产沙模型的Nse值高于0.57,表明模型精度相对较高。[结论]在裸露砒砂岩区侵蚀性降雨条件下,人工林地降雨、产流与产沙均存在一定的函数关系且人工林地的侵蚀量小于裸露坡面的侵蚀量。
    • 许阳光; 郭文召; 王文龙; 罗少辉; 陈卓鑫; 娄义宝; 费建坪
    • 摘要: 植被恢复作为黄土高原防治水土流失的重要措施,但极端降雨诱发的浅层滑坡在植被恢复的沟坡上频繁发生,影响流域的产流产沙过程。基于野外原位模拟降雨试验,在60 mm/h降雨强度下,研究草被沟坡浅层滑坡发生特征及其发生前后的产流产沙差异。结果表明:(1)极端降雨所诱发的草被沟坡上的浅层滑坡深度为14—36 cm,与自然强降雨所导致的浅层滑坡深度相贴合,均是低于50 cm。(2)植被根系与土壤容重、孔隙度等土壤性质显著相关(P90%),导致浅层滑坡的发生。(3)草被坡面浅层滑坡后的径流与产沙均显著增大(P<0.05)。三个小区的平均径流率在滑坡后增大了4.0—13.1倍,其平均含沙量和产沙率在滑坡后分别增大了9.9—54.9倍和70—841倍。研究结果有助于加深了解植被沟坡的侵蚀产沙机理,并为浅层滑坡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 张若曦; 秦富仓; 李龙; 杨振奇; 钱秋颖
    • 摘要: 为了定量描述坡面微地貌变化与侵蚀的响应关系,通过三维激光扫描仪,以严重侵蚀的砒砂岩区裸露坡面为研究对象,在自然降雨条件下进行野外原位监测,试验分析了两个雨季13次有效降雨下坡面微地貌与坡面侵蚀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13次降雨中,重度侵蚀3次、中度侵蚀5次、轻度侵蚀3次、微度侵蚀2次,且均与降雨强度密切相关。(2)各地形因子均在R 4降雨时达到变化峰值,且其变化规律因坡位不同而有所差异,其中坡中与坡下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而上坡部地形因子波动起伏较为明显。(3)各地形因子间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坡位不同与产流产沙关系也不尽相同,其中产流量与微坡度相关性显著,随着坡位越靠下相关性越强。产沙量则在坡上及坡中与地表粗糙度表现为极显著相关,在下坡部与地表起伏度呈现出极显著相关。综上,坡面微地貌的变化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坡面侵蚀强度。
    • 朱金凤; 张浩; 宋克鹏
    • 摘要: 昕水河流域是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区域之一,探求流域泥沙连通性对流域侵蚀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基于泥沙水文连通指标——地形-水文响应单元(Slope-HRU)指数的计算,探讨"Slope-HRU指数"揭示反映流域侵蚀产沙的能力和适用性,并探讨潜在影响泥沙连通性的影响因素贡献率大小.结果表明:(1)子流域Slope-HRU指数R值与产沙量在数值上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713,可以有效反映流域的泥沙连通性.Slope-HRU指数R值在空间上存在明显的分布规律,即R值呈现由北向南,由西向东递增.(2)Slope-HRU指数的影响因素中,土地利用类型具有首要控制地位.其中,草地区别于乔木林地,并不利于泥沙连通性的控制.其次是土壤类型和地形坡度.研究指出,降水也是影响Slope-HRU指数的重要因子,评价指标中降水因素的耦合考虑对于揭示泥沙连通性动态变化将具有重要意义.
    • 刘冉; 余新晓; 蔡强国; 孙莉英; 方海燕; 贾国栋; 和继军
    • 摘要: 坡长是影响坡面径流侵蚀产沙过程的重要地貌因素之一,其决定着坡面水流能量的沿程变化.近年来坡长与土壤侵蚀的关系研究受到了广泛关注,通过梳理文献,将坡长对径流侵蚀产沙的影响、临界坡长的存在及其计算方法和坡面侵蚀沉积过程等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综述,发现侵蚀强度随坡长变化存在增长型、增长递减型和波动型3种动态形式,受降雨条件、坡度、坡长等因素的影响,临界坡长不是定值;坡面侵蚀、搬运、沉积过程交替发生,且坡面的长度影响坡面侵蚀-搬运波动形式.指出今后研究中需要进一步开展坡面泥沙沉积过程、临界坡长与泥沙沉积过程的耦合机制研究,加强不同质地土壤的坡长与土壤侵蚀关系的研究.
    • 张译心; 徐国策; 李占斌; 李鹏; 贾路; 王斌
    • 摘要: 流域不同时间尺度下的水沙关系及其模拟预测是国内外水土流失研究的热点问题,基于水蚀动力过程的径流侵蚀功率理论,建立了径流侵蚀功率输沙模型,选取黄河一级支流无定河流域的实测径流泥沙资料,系统研究了年、月和次暴雨3种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径流侵蚀功率和输沙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对比分析了径流侵蚀功率输沙模型与径流-输沙模型在表征流域径流侵蚀输沙上的优劣。结果表明:1975-2010年,无定河流域径流、输沙和径流侵蚀功率在不同时间尺度下均呈下降趋势;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径流侵蚀功率输沙模型的R^2相对于径流-输沙均较高,表明基于径流侵蚀功率的流域径流侵蚀功率输沙模型在不同时间尺度上均能够更准确地表征径流侵蚀输沙关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