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倾转旋翼机

倾转旋翼机

倾转旋翼机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3年内共计375篇,主要集中在航空、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军事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3篇、会议论文46篇、专利文献50199篇;相关期刊79种,包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兵器知识、军事文摘等; 相关会议26种,包括第三十一届全国直升机年会、第三十届全国直升机年会、第十六届全国计算流体力学会议等;倾转旋翼机的相关文献由567位作者贡献,包括招启军、宋彦国、王勇等。

倾转旋翼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3 占比:0.42%

会议论文>

论文:46 占比:0.09%

专利文献>

论文:50199 占比:99.49%

总计:50458篇

倾转旋翼机—发文趋势图

倾转旋翼机

-研究学者

  • 招启军
  • 宋彦国
  • 王勇
  • 王博
  • 张练
  • 朱清华
  • 陈仁良
  • 吴伟伟
  • 夏品奇
  • 孙凯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徐京海; 刘传准
    • 摘要: 对V-22倾转旋翼机进行专利检索分析;介绍了贝尔及波音公司在倾转旋翼技术方面的专利分布;从倾转控制、旋翼系统、动力系统三方面就倾转旋翼机的技术发展脉络进行了阐述;最后提出了对我国在专利挖掘分析与策略制定方面的建议,为相关技术主体在该领域的技术创新及专利侵权规避提供参考意见。
    • 朱文庆; 仲唯贵; 张威
    • 摘要: 采用基于运动嵌套网格的CFD方法计算了倾转旋翼机直升机状态和过渡状态下的流场,研究了在小速度前飞下的尾迹涡演化和其对平尾气动力的影响。直升机状态下,前飞速度≤4 m/s时,旋翼尾迹主要在机翼附近,与机翼干扰形成喷泉效应,但对平尾无影响。随着前飞速度增大,喷泉效应与自由来流的综合作用形成喷泉涡,喷泉涡产生于机翼上表面,呈流向涡形式向下游输运,从平尾上方通过。前飞速度进一步增大(≥16 m/s),产生于桨盘边缘的旋翼尾迹侧缘涡开始增强,从平尾侧边通过,并在平尾附近的流动中占据主导地位。喷泉涡和侧缘涡均在平尾处产生上洗流动,使平尾产生低头力矩。从直升机状态到固定翼状态,旋翼尾迹侧缘涡逐渐减弱,对平尾的影响也减弱。
    • 张波; 吴雄; 卜振鹏; 王海
    • 摘要: 推进系统直接影响倾转旋翼机研制成败,是其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分析国外三种在役和在研的典型倾转旋翼机,结合不同种类倾转旋翼机需求提炼三类推进系统特征和结构特点。在此基础上解析并评价倾转旋翼机推进系统的四类关键技术,提出装备发展和技术研究建议,综合分析认为推进系统技术是中国倾转旋翼机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需要重点研究并予以突破。
    • 仲唯贵; 黄建萍; 张义涛
    • 摘要: 倾转旋翼机兼具直升机和定翼机飞行模式的构型特点,带来复杂的空气动力学、动力学和气弹耦合问题,需要通过风洞试验进行研究和解决。全机风洞试验在倾转旋翼机的发展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总结了倾转旋翼机发展中开展的全机风洞试验;分析了全机风洞试验在倾转旋翼机气弹稳定性、全机气动特性、载荷和振动、全机气动噪声等方面研究的作用。
    • 苏小恒
    • 摘要: 采用加权伪逆法解决倾转旋翼机过渡过程中的操纵冗余问题.首先,根据所建立的倾转旋翼机非线性飞行力学模型得到过渡走廊内各状态点的线性模型,分析各操纵机构的操纵功效随速度和短舱角度变化情况,确定操纵分配策略.然后,分析操纵机构行程限制、速率限制、带宽限制、操纵功效、响应滞后等因素对操纵权限分配的影响,确定加权矩阵,根据飞行品质要求确定期望的操纵功效,利用加权伪逆法得到过渡过程的操纵分配系数.最后,应用所建立的非线性飞行力学模型对过渡过程进行仿真,验证了操纵分配方案的有效性,并将过渡过程的操纵量与采用余弦分配法的仿真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加权伪逆法能够减小过渡过程中操纵机构的总行程.
    • 林沐阳; 招启军; 赵国庆
    • 摘要: 为了对倾转旋翼机全机干扰规律及机理进行研究,对某倾转旋翼机的孤立机身流场特性、悬停及巡航状态下全机干扰流场特性进行模拟分析.首先,分别生成围绕机身和旋翼桨叶的贴体网格,然后通过网格搭接得到全机干扰流场计算网格;基于滑移网格方法,建立一套适用于倾转旋翼机全机气动干扰特性分析的数值方法,并以有试验结果对比的ROBIN机身进行了算例验证;采用建立的数值模拟方法对倾转旋翼机的孤立机身流场、悬停及巡航状态下全机干扰流场进行细致的模拟,重点分析了旋翼/机身间的气动干扰特性.研究发现,悬停时,倾转旋翼机会出现特有的"喷泉效应"现象,并导致机翼出现周期性下洗载荷,下洗载荷平均值约为旋翼总拉力的12.19%.巡航时,旋翼桨尖涡会向后脱落与机翼相互作用,导致倾转旋翼机机身阻力出现周期性变化,同时机身阻力平均值也有所增加.
    • 摘要: 高速测试飞行中的美国贝尔V-280“勇士”倾转旋翼机。自2017年12月18日首飞到2020年12月初,V-280的试验飞行时间已经突破了200小时关口,试验中表现出的各项性能指标都令人满意。2020年12月,美国军方已经决定授权贝尔公司和西科斯基波音团队继续推进竞标工作。贝尔公司认为V-280的胜算很大。
    • 科技隼
    • 摘要: 如果V-22“鱼鹰”倾转旋翼机需要座右铭的话,那这句话很配它:死亡如风,常伴吾身。从验证机时期的“坠机之星”,到服役时期的“安全之星”它经历了太多责难,也吸引了太多的目光。
    • 马铁林; 张子伦; 刘振臣; 王祥胜; 郝帅
    • 摘要: 倾转旋翼机由于需要兼顾垂直起降和高速平飞2种典型工况下的动力需求,采用大直径旋翼作为推进装置会使机翼大部分处于旋翼滑流区内,这与常规螺旋桨飞机存在较大差异.为评估不同数值计算方法并研究旋翼滑流对倾转旋翼机气动特性的影响,针对选取两叶旋翼的某倾转旋翼机方案,利用激励盘模型、多参考系(MRF)模型、滑移网格模型分别进行了巡航状态下旋翼滑流对全机气动特性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无滑流状态,滑流定常影响使全机阻力增大,最大升阻比降低了7.5%,尾翼产生的升力增大,纵向静稳定度增加了17.1%,全机低头力矩增大;当迎角较小时,滑流虽然改变了机翼表面的升力分布,但是全机升力变化不大;滑流非定常影响会使全机气动特性产生周期性波动,升力系数波动幅度为9.0%,阻力系数波动幅度为10.8%,并且随着迎角的增大,波动幅度也越大.
    • 余新; 陈仁良
    • 摘要: 针对倾转旋翼机转换机动中变动力学特性导致的复杂控制问题,提出基于增益调度(GS)的线性二次最优控制与光滑切换控制结合的综合体系结构,用以实现转换机动过程中的全局最优控制.该控制综合方法,在保证性能指标要求最小的同时,对操纵机构的负荷较低.首先,建立了倾转旋翼机高置信度飞行动力学模型,并应用混合操纵克服操纵冗余问题.其次,设计了基于增益调度的线性二次最优多环控制器,并采用光滑切换控制策略综合2套控制器,实现动态倾转过程的姿态平滑过渡.最后,进行以倾转走廊中间路径为期望轨迹的全模式自主飞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控制系统在转换机动过程中体现出强鲁棒性和较优的系统性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