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克罗齐

克罗齐

克罗齐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317篇,主要集中在美学、文学理论、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7篇、相关期刊233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社会科学家、学习与探索等; 克罗齐的相关文献由293位作者贡献,包括田时纲、仰海峰、宛小平等。

克罗齐—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17 占比:100.00%

总计:317篇

克罗齐—发文趋势图

克罗齐

-研究学者

  • 田时纲
  • 仰海峰
  • 宛小平
  • 王时中
  • 薛雯
  • 克罗齐
  • 刘云桢
  • 刘庆璋
  • 刘斌
  • 刘树龙
  • 期刊论文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昉
    • 摘要: 朱光潜深受克罗齐哲学美学思想的影响,但克罗齐思想并非朱光潜美学思想灵感的唯一源泉。朱光潜对克罗齐的态度经历了从欣赏接受到质疑批判再到反思创新的变迁历程。克罗齐建构的是心灵哲学,为保证艺术的绝对独立性,他将哲学与美学、艺术活动与审美经验、直觉与表现等范畴等同,是一种纯逻辑推演的无区别的“合”;而朱光潜的美学不同于哲学,他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批判地吸收西方现代文化,在强调逻辑理性的同时,更注重艺术与人生的结合,是一种融合的有区别的“合”。正是在中西方文化融合的基础上,朱光潜建构了既有现代性又有本土化的美学思想体系。
    • 王慧婷; 黄应全
    • 摘要: 20世纪中叶,杜威和克罗齐进行了一场长达十八年的“错位”攻讦,二人的争论主要集中在三方面:其一,杜威美学是否构成对克罗齐美学的抄袭;其二,谁更像一个黑格尔主义者;其三,谁的思想真正克服了二元论。考察杜威、克罗齐最为相近的“艺术表现论”,可见二人的许多争辩都源自相互误解。尽管二人在强调表现的整体性、创作与欣赏的同一性等问题上有不少相合之处,但无论是理论出发点还是论证思路都南辕北辙。杜威和克罗齐的美学都已超越纯粹的形而上学玄思,走向对人类感性经验的探寻。然而,二人都未真正克服心灵与自然的二元对立,在理论中都还留有“二元论”的残余。
    • 贺嘉年
    • 摘要: 文章从符号论视角重新解读克罗齐的表现主义美学。克罗齐将人类的先天认识能力视作一种符号能力,人只能以符号化的思维认知世界,这一认识过程就是表现,表现即符号。艺术是融化了情感的意象符号,这种符号悬置了它所指涉的客观世界,复归到人类的精神活动之中,随人类精神不断绵延创造。符号思维也是克罗齐精神哲学发展模式的隐喻,它是一种对精神活动全体进行分节与解构的策略。然而,克罗齐的符号概念是内在矛盾的,他过于强调符号的诗性意义和永恒变化,否定符号之间存在本质性差异,这导致审美活动与语言理解缺乏普遍性框架,从而落入相对主义和不可知论的窠臼。克罗齐对符号的诗性运思纵然偏颇,却也昭示着在那个被工具理性宰制的世界中,人类向语言与艺术复归的可能性。
    • 刘斌; 宛小平
    • 摘要: 自克罗齐将语言纳入美学研究以来,语言便逐渐从审美的边缘走向中心。遗憾的是,在克罗齐开启了美学领域的“语言学转向”后,被称为克罗齐美学继承人的科林伍德和推动克罗齐中国化的重要学者朱光潜,二者的语言表现论都未曾引起足够的关注。以克罗齐为“中介”,在朱光潜与科林伍德间建立一种对话关系,去探索二者语言表现论的同与异,以及构成差异的关键因素,将是非常有启发性的工作。
    • 韦拴喜; 柳靖
    • 摘要: "实境"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审美范畴之一,其所强调的以真言写真景、真景表真情的构思创作之法,以及妙造自然、感物应心的取境抒情之途,与20世纪初西方表现主义美学的核心范畴"直觉"所内涵的以心物交会的直观意识、鲜活生动的形象思维,以及主观能动的表现手法去抒情造艺之观点,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互释互通、双向阐发的可能性."实境"论与"直觉"说之间这种不谋而合的交汇共鸣,显示了中西审美形态在探求本质、表达真理的层面上,超越时空、国界和民族的普遍有效性和可通约性.
    • 南生桥
    • 摘要: 勒厐所谓“必须把史书当作是纯粹想象的产物。那是一些没有看清楚的事情,凭空想象,加上事后的诠释。”[1]其言也许出于愤激,不必当真;而谬传为胡适说的“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又直截露骨,让人难以接受;那么确为克罗齐之言“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虽然实质与之差异不大,但因委婉柔和了许多,所以能被广泛认可。此言告诉我们历史是有弹性的,除了在事实上有选择性的遗忘或涂饰,在解释上更有颇为广阔的回旋余地——这和文学上的“形象大于思想”倒十分相似。
    • 何利娴
    • 摘要: 克罗齐为我们提供了认识形式新的思维路径.“形式”不再以实然体方式显现自身,而是以一种既具有感觉性又未脱离物质内容的印象化方式,进入心灵层面,为心灵所造作和认识.借此,“形式”获取了非物态化、非目的性和有机性的存在特征,赋予了整个审美活动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这些特性使得克罗齐的形式观既区别于浪漫主义美学实践,也超越了康德和黑格尔的观点,真正开拓了具有现代性价值的形式观.然而克罗齐过于强调心灵给予形式的作用,排除了其它因素的可能,使得他的形式观显露出审美泛化的弊端.我们对这些问题的厘清,有利于重新挖掘克罗齐形式观的价值内涵,为当前美学发展提供理论启基.
    • 汪琪
    • 摘要: 从某种意义上讲,历史研究和历史学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其背后难免带有人为的价值判断。克罗齐的"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和柯林武德的"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皆对此进行了充分诠释。历史解释之于历史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把历史解释列为五大学科核心素养之一,将其释义为"以史料为依据,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此中的史料应如何选取,历史该怎样理解,历史事件要从哪些角度进行理性分析,近来学界热议的大概念教学无疑为其提供了一种破题的思路。
    • 刘斌; 宛小平
    • 摘要: 自克罗齐将语言纳入美学研究以来,语言便逐渐从审美的边缘走向中心.遗憾的是,在克罗齐开启了美学领域的"语言学转向"后,被称为克罗齐美学继承人的科林伍德和推动克罗齐中国化的重要学者朱光潜,二者的语言表现论都未曾引起足够的关注.以克罗齐为"中介",在朱光潜与科林伍德间建立一种对话关系,去探索二者语言表现论的同与异,以及构成差异的关键因素,将是非常有启发性的工作.
    • 陈彩虹
    • 摘要: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是克罗齐史学理论中的名言,它是在兰克史学、实证主义风靡全球的形势下提出的,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克罗齐关注史学研究中的主观性和现实需要,热烈呼唤人文学科中人性精神的回归,不仅对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而且对与史学相关的跨学科领域也产生了重大影响,教育史学研究中的人性呼唤也值得我们深思。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