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分类鉴定

分类鉴定

分类鉴定的相关文献在1959年到2022年内共计551篇,主要集中在微生物学、植物保护、植物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3篇、会议论文55篇、专利文献85533篇;相关期刊269种,包括菌物学报、生物技术通报、微生物学报等; 相关会议49种,包括2016年中国观赏园艺学术研讨会 、第五届全国农业微生物研究及产业化研讨会暨第十四届全国杀虫微生物学术研讨会、第五届全国微生物资源学术暨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运作服务研讨会等;分类鉴定的相关文献由189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伟成、张和平、刘瑞等。

分类鉴定—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63 占比:0.54%

会议论文>

论文:55 占比:0.06%

专利文献>

论文:85533 占比:99.40%

总计:86051篇

分类鉴定—发文趋势图

分类鉴定

-研究学者

  • 刘伟成
  • 张和平
  • 刘瑞
  • 刘秋
  • 吴小平
  • 师俊玲
  • 庄名扬
  • 庄玉辉
  • 张家超
  • 张弘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绪霞; 汤涤洛; 刘立军
    • 摘要: 苎麻是中国重要的纤维作物,炭疽病是影响苎麻纤维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之一。文章参考国内苎麻炭疽菌的研究资料,结合作者的研究结果,对苎麻炭疽病的症状、炭疽病菌的分类地位、病原菌分类鉴定、生物学特性等方面进行综述。国内外有关苎麻炭疽病的研究报道较少,开展苎麻炭疽菌病原种类及优势种群、遗传多样性、致病力机理的研究,将有助于掌握该病害在不同地区和环境下的发生流行规律,以便及时有效地开展病害防御,从而减少化学农药的用量,保护生态环境,防止或减缓苎麻炭疽菌对杀菌剂抗药性的产生。
    • 乔婷; 李峻志; 戴璐; 贺晓龙; 赵瑞华; 高小朋
    • 摘要: 目前羊肚菌的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野生菌种的人工驯化、子实体形成机理以及栽培技术的探索等方面。为了实现羊肚菌周年化栽培,通过对羊肚菌的分类鉴定方法和人工栽培过程中的关键影响因素(菌种、外源营养以及栽培模式)的研究进展进行总结,为羊肚菌新品种的驯化和周年化栽培技术的突破提供新思路。
    • 査艳景; 姜国银; 张炳炎; 杨本寿
    • 摘要: 采用稀释涂布法从枸骨根际土壤悬液中分离到1株根际放线菌ZY-2,其发酵产物对参与测试的16种病原指示菌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该菌株在改良高氏一号培养基上生长良好.生长过程中,菌落从初期的白色逐渐变为淡黄色,菌丝有分枝,无横膈膜,孢子呈卵圆形、圆柱状或杆状,孢子链长,有波状弯曲.通过形态特征和16S rDNA系统进化分析,鉴定此根际放线菌ZY-2为细黄链霉菌.
    • 杜宾
    • 摘要: 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是严重危害植物的病原物,其种类繁多,常常造成毁灭性的危害。根结线虫的分类是防治其病害的基础和前提,形态学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特征鉴定是主要的分类方法。根结线虫的形态学鉴定主要依据虫体的外部形态特征和内部结构特点进行分类鉴定。其根结线虫的分子生物学鉴定方法是通过分析核酸DNA、线粒体DNA等生物大分子的不同,检测根结线虫种群之间和种群内部在生物遗传物质组成上的特有差异,从而鉴别根结线虫种类。应将两种方法相互结合、取长补短,才能得到更准确的结果。
    • 刘春; 马杰; 孙菁阳; 林翰; 苏友禄; 江飚; 李薇; 施斐; 谭小红; 林蠡
    • 摘要: 从广州番禺某养殖场患“歪头病”的牛蛙(Lithobates catesbeiana)体内脑组织中分离到1株致病菌MEYL-1.对分离菌株采用细胞形态学、生化特性分析结合16S rDNA和gyrB基因分子分析,判定所分离菌为米尔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iricola).采用菌株MEYL-1人工回归感染,显示健康牛蛙注射1×10^(8)CFU·mL^(-1)的分离菌株可复制自然发病相似的“歪头”、“白内障”等症状,并且患病蛙中再分离到的致病菌与感染菌株相同.综合理化特性分析、基因分子鉴定、回归感染实验可基本判定所患歪头病牛蛙病原为MEYL-1(米尔伊丽莎白菌).对19种常用药物敏感分析发现分离株MEYL-1对其中4种药物敏感,7种药物中度敏感,对另外8种药物耐受.本研究通过对“歪头病”的牛蛙菌株的分离鉴定和药物敏感试验,明确了米尔伊丽莎白菌是引起其患病的病原,研究结果将为米尔伊丽莎白菌病的致病机制研究及牛蛙歪头病的防治提供参考依据.
    • 朱链; 侯怡铃; 白鑫; 丁祥
    • 摘要: 采用传统分类法与ITS序列分析法对采自四川老君山地区的6株野生真菌进行分类鉴定。依据形态特征初步鉴定这6株菌株有1份棒束孢属(Isaria)(1号),1份湿伞菌属(Hygrocybe)(3号),1份珊瑚菌属(Clavaria)(4号),1份银耳菌属(Pseudohydnum)(5号),1份小菇菌属(Mycena)(8号),1份拟锁瑚菌属(Clavulinopsis)(26号)。为了提高鉴定的准确性,对6株菌株总DNA的PCR扩增产物测序,然后以N-J法构建系统进化树,以探索其与已知菌种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号(OL617416)真菌样品为大草蝉草菌(Isaria cicadae),3号(OL617418)真菌样品为鸡油菌状湿伞(Hygrocybe Cantharellus),4号(OL617419)真菌样品为碎白珊瑚菌(Clavaria fragilis),5号(OL617420)真菌样品为胶质刺银耳(Pseudohydnum gelatinosum),8号(OL616140)真菌样品为盔盖小菇菌(Mycena galericulate),26号(OL616134)真菌样品为环沟拟锁瑚菌(Clavulinopsis sulcate)。
    • 王俊丽; 欧阳湖; 谢虹雅; 苏松; 焦松林; 陈子涵; 任建国
    • 摘要: [背景]肠道微生物在宿主肠道微环境稳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众多因子,如抗生素、饮食和年龄等会干扰这种微平衡,引起菌群平衡发生改变,进而影响到机体健康状况.太子参具有心肌保护、增加免疫、抗氧化、抗糖尿病、抗应激、抗疲劳等药理活性,而太子参内生菌代谢物对肠道微生物的调控作用以及可能对机体健康的影响目前还未见报道.[目的]研究太子参内生菌RPB-32分类地位及其代谢提取物对小鼠肠道微生物的调节作用,以探讨其对机体健康的影响.[方法]对RPB-32进行传统方法和分子鉴定.将120只KM小鼠随机分为溶剂对照组(3%乙醇)及石油醚提取物、正丁醇提取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低、中、高剂量组(n=12).小鼠灌胃处理14d后采集粪便,通过选择性培养基培养及宏基因组测序[溶剂对照(S.F.1为3%乙醇溶液)、乙酸乙酯提取物高剂量组(S.F.2)]检测灌胃前后小鼠肠道微生物的变化.[结果]常规传统方法与分子鉴定结果表明RPB-32为芽孢杆菌(Bacillussp.).与空白对照组相比,给予内生菌代谢提取物的乙酸乙酯中剂量组、乙酸乙酯高剂量组、正丁醇低剂量组、正丁醇中剂量组及正丁醇高剂量组乳酸菌数量明显增加,正丁醇中剂量组的肠球菌和正丁醇高剂量组的肠杆菌数量明显减少.S.F.2与S.F.1基于门、属和种水平上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相比表明:S.F.2的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数量明显增加,而厚壁菌门(Firmicutes)数量明显减少;S.F.2的Bacteroides、Prevotella、Parabacteroides、Akkermansia、Helicobacter、Butyricimonas、Alistipes、Ruminococcus、Muribaculum、Barnesiella、Odoribacter、Azospirillum、Mucispirillum 和Lactobacillus 数量明显增多,Rikenella、Angelakisella、Clostridium、Oscillibacter、Pseudoflavonifractor、Flavonifractor、Mailhella、Desulfovibrio、Faecalibacterium、Eubacterium、Lachnoclostridium、Hungatella、Butyrivibrio、Blautia、Dorea、Ruminiclostridium、Roseburia、Anaerotruncus和Butyricicoccus 等数量减少;S.F.2的Bacteroides sartorii、Bacteroides caecimuris、Bacteroides uniformis、Parabacteroides chinchillae、Parabacteroides glodsteinii、Helicobacter bilis、Bacteroides fragilis、Bacteroides vulgatus、Bacteroides thetaiotaomicron 和 Butyricimonas virosa 等数量明显增多,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Rikenella microfusus、Flavonifractor plautii、Mailhella massiliensis和Clostridium clostridioforme等数量减少.[结论]初步判断太子参内生芽孢杆菌RPB-32代谢物(BM)对肠道微生物组成有明显影响,可能对机体糖脂降解、抗感染和抗炎等方面有改善作用.
    • 蒋诗林; 叶宇歆; 沈娟; 朱家勇; 金小宝
    • 摘要: 昆虫肠道共生放线菌作为一种特境放线菌,因与土壤中的放线菌生存环境的不同,研究其种类和抗菌活性具有重要意义.将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这两种致病菌作为指示细菌,对分离自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肠道的159株内生放线菌使用牛津杯法实验,分别对其进行体外抑菌活性筛选,随后利用16S rRNA PCR、BLAST同源性对比和构建系统发育树相结合的方法对菌株进行分子生物学鉴定,对关键酶基因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Nonribosomal peptide synthetase,NRPS)基因、多聚酮合酶(Polyketone synthase,PKS)基因和卤化酶基因FADH2进行初步筛选.结果表明49株放线菌能够不同程度的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和MRSA,有11株放线菌对两种致病菌均具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49株放线菌中链霉菌属有36株(73.47%),属于优势菌属;其余的13株放线菌分别属于戈登氏菌属、微杆菌属、短状杆菌属、分枝杆菌属、无色杆菌属和小单孢菌属.琼脂糖凝胶电泳结果显示,11株放线菌中有6株放线菌均检测到关键酶基因PKS I、NRPS和卤化酶基因FADH2.本研究表明美洲大蠊肠道中含有具有抗菌活性的放线菌资源.
    • 张稚兰; 邢炳鹏
    • 摘要: 为探讨小球藻鉴定的新方法以及评估小球藻属DNA条形码候选序列的鉴定作用,文章对20株小球藻的线粒体基因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I)、核基因组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ITS)以及核酮糖1,5-二磷酸羧化酶(rbcL)3个片段进行PCR扩增测序,并对各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结果表明:COI、ITS和rbcL序列在20株小球藻中的扩增和测序效率均呈阳性,扩增成功率分别为76%、83%和70%;经评估,COI、ITS和rbcL序列作为DNA条形码在小球藻分类鉴定中均不适合较低的分类单位,但可参考动植物的分类方法,将多个片段组合应用,从而筛选不同进化级别的DNA条形码.
    • 张恩会; 于晓涵; 达永庆; 赵艳萍; 万国安; 徐泽馨; 陈水红
    • 摘要: 对来自新疆温宿县的布顿大麦采用PDA分离内生真菌,纯化后获得一株内生真菌菌株将其编号为WS1,对此菌株进行分类鉴定、生物学和生理特性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此布顿大麦内生真菌最适生长pH范围为7~9.菌株对9种碳源利用能力不同,菌株在淀粉、甘露醇、蔗糖、山梨醇、乳糖、麦芽糖、果糖碳源上生长速度显著高于基本培养基,乳糖中孢子长宽最长(P<0.05),其产孢量最多.对5种供试氮源利用能力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其中在酵母提取物和脯氨酸氮源上长势最好.在燕麦粉培养基(OMA)和海水培养基(SNA)上生长最快,在布顿大麦草粉琼脂培养基(HMA)中产孢最多.通过形态和分子的分类鉴定,此WS1菌株属于禾草内生真菌的Epichloёbromicola.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