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列车荷载

列车荷载

列车荷载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57篇,主要集中在铁路运输、公路运输、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9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30380篇;相关期刊102种,包括工程地质学报、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铁道科学与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23种,包括第27届全国土工测试学术研讨会、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第十二届全国桩基工程学术会议等;列车荷载的相关文献由703位作者贡献,包括罗强、张良、蒋良潍等。

列车荷载—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9 占比:0.68%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30380 占比:99.24%

总计:30614篇

列车荷载—发文趋势图

列车荷载

-研究学者

  • 罗强
  • 张良
  • 蒋良潍
  • 刘学毅
  • 刘维宁
  • 谢宏伟
  • 刘宏扬
  • 杨荣山
  • 冯桂帅
  • 徐长节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耿大新; 谭成; 王宁; 刘宗财
    • 摘要: 为研究盾构下穿时,列车荷载作用下既有高铁桥梁动力响应。以盾构下穿某高速铁路简支梁桥为工程背景,运用有限元软件Midas/GTS建立盾构隧道先后下穿高铁桥梁模型,分析盾构下穿时列车荷载作用下高速铁路简支桥梁动力响应。首先分析了当盾构开挖至桥梁近侧,列车以不同速度200~350 km/h、不同轴重110~220 kN运行时对高速铁路简支梁桥墩顶沉降的影响。接着探讨在不同开挖阶段,速度200 km/h、轴重110 kN的列车动荷载冲击下高铁桥梁墩台顶变形规律。结果表明:盾构开挖至桥梁近侧时,不同速度、轴重列车荷载冲击下,高铁桥梁墩台顶的变形规律基本一致,其沉降在一定时间达到峰值,其后逐渐回升并稳定在某一波动范围内;随着列车速度与轴重的增加,墩台顶沉降峰值越大;盾构开挖时,列车时速低于200 km/h、轴重小于110 kN时其墩台顶沉降峰值当满足高铁桥梁单墩顶竖向沉降控制标准,与列车速度相比,列车轴重对桥梁的动力响应影响更大;列车动荷载作用下,盾构隧道开挖对高铁桥梁墩顶变形的影响主要为盾构开挖至桥梁近侧的初开挖阶段,盾构开挖远离桥侧后墩顶变形基本处于稳定状态。
    • 王秀鹏; 严战友
    • 摘要: 为了研究基坑开挖支护过程中列车荷载对基坑的影响。文章依托北京市广渠路东延下穿通东机场专用线铁路立交桥工程,分别通过UM、ANSYS和ABAQUS软件建立铁路车辆、临时钢便桥和基坑开挖支护模型,根据车辆、桥梁和基坑支护结构的接触关系,实现车-桥-基坑支护结构耦合,进行联合仿真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列车静载作用下,基坑支护桩变形量随着桩深增加,呈现先增加后减少趋势,在基坑开挖面附近是最大值;在列车动载作用下,桩身变形量都是随列车速度的增加而逐渐增大;支护桩在5 m深度处,桩身变形量随列车速度变化幅度最大,随着支护桩深度的增加,桩身变形量随列车速度逐渐减小;支护桩25 m深度处,桩身变形量几乎不随列车速度变化而变化。
    • 王瑞; 胡志平; 王雷; 白兰; 赵振荣
    • 摘要: 研究目的:现场实测是揭示列车运行荷载下铁路路基动力响应规律的重要手段。本文依托黄土地区某铁路专用线工程,通过现场测试获得重载列车运行情况下路堤内部动应力分布规律,研究动应力波形特征及演变趋势,结合室内试验数据预测路堤长期动力沉降。研究结论:(1)列车运行荷载下路基土体的受力形式可以分为双峰型、正弦型和偏正弦型三种;室内动三轴试验加载模式可以分为“短暂间歇+突然过渡”和“连续加载+平缓过渡”两种;(2)多种工况下的峰值/轴重比处于特定的包络范围之内,包络区轮廓可以通过指数函数确定;(3)在本文研究背景下,50年运营期内列车运行引发的路堤动力沉降最大不超过45 mm;(4)本研究结论可以为移动列车荷载下铁路路堤服役状态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 金恩; 江昊鸿
    • 摘要: 以上海市某越江城市隧道与东西通道、地铁隧道交叉工程为背景,建立了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城市隧道运维期的结构振动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城市隧道、东西通道及地铁14、18号线同时作用所对应的交通荷载时,隧道动力响应最强烈,该工况下的最大振动加速度、振动速度和竖向位移分别为6.672 mm/s2、1.404 mm/s、-0.0861 mm,各指标均小于结构安全控制标准。
    • 王国才; 徐启鹏; 刘祎阳; 杭致远; 张勇
    • 摘要: 为揭示地铁列车荷载作用下隧道结构和软土的动力响应和沉降特性,使用Abaqus商业有限元软件建立三维分析模型,对比分析不同列车时速下土体和衬砌的动力响应,并使用经验公式预测软土地基在长期循环列车荷载作用下的累积变形。研究结果表明:相同速度下,隧道衬砌结构各部分沉降规律并无明显区别,隧道周围土体的沉降随分析点深度的不断增大而逐渐减小;随着列车速度的提升,隧道结构与土体的动应力与动位移均有所增加;软土地基的长期累积变形随运营年限呈指数型增长,第1年沉降值为18.17 mm,第1年地基土发生的沉降占累积沉降量的70%左右,第20年累积沉降值为25.8 mm,随后趋于稳定。
    • 卢文良; 皮福艳; 陈良江; 周勇政
    • 摘要: 研究目的:千米级铁路悬索桥主跨长度超过所在线路开行列车最大编组长度后,全桥布满列车荷载的加载方式与桥梁服役期间实际承受的列车荷载不符,应对此类桥梁列车荷载合理加载长度进行研究。本文以某在建铁路悬索桥为研究对象,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各主要构件内力与位移影响线,结合实际列车长度研究列车荷载加载长度对各构件受力特征的影响。研究结论:(1)主缆、吊杆、主塔的内力与位移影响线在主跨范围内全为正或负,主桁架、平联内力影响线与加劲梁位移影响线的正值段长度约为主跨长度的一半,横联与桥面系的内力影响线数值在其附近约五个节间范围内出现峰值;(2)随着列车荷载加载长度的增大,各构件内力与位移的增大幅度逐渐减小;(3)综合考虑实际列车长度及各构件受力特征随加载长度的变化规律,建议该悬索桥列车荷载加载长度取为550 m;(4)本研究成果可为千米级悬索桥的理论研究和工程设计提供参考。
    • 胡智; 艾聘博; 裴尧尧; 李丽华
    • 摘要: 为了研究改良软土路基动力响应规律,建立了考虑轨道不平顺的列车-无砟轨道-层状路基地基耦合动力学模型,采用傅里叶变换、动力刚度矩阵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和验证。利用该模型研究了车速、轨道不平顺参数、改良层厚度及模量对路基动力响应的影响,并分析了不同条件下路基中竖向应力沿深度衰减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改良层能够有效减弱软土地基顶面的竖向动应力,车速越大,其作用效果越明显。合理设置改良层的厚度和模量是控制软土路基动力响应的有效手段。
    • 黄辉; 尹华拓; 罗信伟; 曾志平; 肖燕财
    • 摘要: 为研究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对地铁轨道受力特性的影响,基于有限元方法建立了无砟轨道静力学模型。模拟列车静荷载作用,对轨枕承轨台与道床板顶面之间相对高差为10~110 mm情况下的轨道力学特性进行了系统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轨枕最大主拉、压应力分别为1.553 MPa和3.037 MPa,道床板最大主拉、压应力分别为0.676 MPa和1.231 MPa,道床板的最大三向应力、最大主应力均小于轨枕,且均不到其1/2;随着相对高差的增大,轨枕最大主拉应力逐渐逼近抗拉设计强度。综合考虑列车静荷载作用下轨枕及道床板的受力特点,轨枕承轨台与道床板的相对高差为约50 mm为宜。
    • 裴俊豪; 王志强; 吴雄; 万永皓; 陈坤; 黄义雄
    • 摘要: 为研究磷石膏基材料作为路基填料的动力响应特征,通过室内试验测得的磷石膏基材料静力学参数,以某高速铁路为工程背景,选取列车荷载与轨道不平顺拟合曲线,运用ABAQUS数值软件模拟高速铁路列车荷载作用下的无砟道床-磷石膏路基结构,研究无砟道床-磷石膏路基结构的动力响应.结果表明:分别采用磷石膏与AB料的两种底层基床结构,其特征线与特征点的历程曲线走势一致.采用磷石膏材料时,地表最大竖向位移为0.35 mm,特征点A的最大竖向加速度幅值为3.9 m/s^(2),特征点A的最大竖向动应力为0.11 MPa.采用AB料时,地表最大竖向位移为0.68mm,特征点A的最大竖向加速度幅值为14.2m/s^(2),特征点A的最大竖向动应力为0.06MPa.与采用AB料底层基床相比,采用磷石膏底层基床的路基,地表竖向位移随时间变化的减少量在38.6%~48.5%之间,特征点A的竖向加速度幅值减少了72.5%,特征点A的最大竖向动应力增大了83.3%.磷石膏基材料作为基床底层材料,其地表竖向位移、竖向加速度、竖向动应力均满足路基结构层要求.
    • 庄云霞; 王晋鲁; 王卫青; 李瑞峰; 曲宏略
    • 摘要: 铁路路基是列车运行的重要构件之一,在以往的列车动力荷载作用研究中,路基高度一般低于15 m,未见有高达20 m路基的动力响应规律探索。以云桂铁路项目为基础,进行FLAC3D数值模拟,探究列车载荷的动力响应特性。结果表明,在列车荷载作用下,动应力与塑性变形量变化趋势一致,从基床表层向下而逐步减小,列车载荷的有效影响深度在8.8 m以内。随着动力荷载循环次数的增加,路基总沉降量波动式增长;在地面以下一定深度内,路基沉降量增长逐步放缓;在20 a的列车运营时间内,最大累计沉降量达到18.15 mm,满足高速铁路设计规范中路堤段要求的30 mm。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