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软黏土

软黏土

软黏土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2年内共计399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铁路运输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5篇、会议论文26篇、专利文献51501篇;相关期刊121种,包括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工程地质学报、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第27届全国土工测试学术研讨会、第十二届全国土力学及岩土工程学术大会、2015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等;软黏土的相关文献由1016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召花、王军、王立忠等。

软黏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5 占比:0.49%

会议论文>

论文:26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51501 占比:99.46%

总计:51782篇

软黏土—发文趋势图

软黏土

-研究学者

  • 孙召花
  • 王军
  • 王立忠
  • 闫澍旺
  • 沈扬
  • 黄茂松
  • 汪明元
  • 贾宁
  • 单治钢
  • 周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泽垚; 周洁; 田万君; 裴万胜
    • 摘要: 地铁在地铁站附近的加减速运动会对地基土产生一定的影响.土体经过倾斜削样后使用动三轴进行不排水动力测试以研究地铁进出站作用下进出站距离、加速度、动应力幅值及固结围压对饱和软黏土累积塑性变形的影响.结果表明:进出站变频荷载循环作用下软黏土累积塑性应变曲线可大致划分为爆发增长-较快增长-逐渐稳定3个阶段.距地铁站越近、动应力幅值越大、固结围压越小,土体进入逐渐稳定阶段所需的进出站次数越少,土体竖向变形越大,剪切变形越小.进出站加速度值越大,土体竖向变形越小、剪切变形越大.对于实际工程而言,地铁运营初期,进站区间土体的沉降变形、出站区间土体水平位移、较大加速度工况下的水平位移、较小加速度工况下的沉降、高动应力幅值的工况及低固结应力的土体区域是工程地质灾害防治的重点.
    • 雷华阳; 石梁; 胡垚; 宋英杰
    • 摘要: 天津滨海吹填场区典型的"上软下硬"的双层软黏土地基具有复杂的物理性质和工程特性,其在不同荷载作用模式下的变形特性有所不同,在工程实践中往往会产生较大的工后沉降和不均匀沉降,从而导致修建于其上的建筑物出现诸多工程问题。现阶段对于不同荷载作用下吹填场区形成的"上软下硬"双层软黏土地基的变形特性及机理研究甚少,导致理论研究远远落后于工程实践,制约了吹填场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因此对此类地基的变形特性展开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本文针对吹填场区"上软下硬"的双层软黏土地基,开展了反复荷载和恒定荷载作用下的一维固结试验和扫描电镜试验(SEM),得到了不同荷载模式作用下的压缩特性及其微观机理,为吹填场区双层软黏土地基变形模型建立及长期工后沉降预测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双层软黏土地基的压缩系数和固结系数在反复荷载作用初期明显减小,而后缓慢减小直至趋于稳定;与反复荷载相比,恒定荷载作用下试样的压缩系数初期值增加,固结系数初期值减小,其变化量均在40%~50%的范围内;当荷载等级一定时,反复荷载作用引起双层软黏土地基产生的沉降量相比于恒定荷载作用多30%~45%;随着荷载等级的增加,土样内部大孔隙受到挤压而减少,孔隙的圆度和定向性加强,土体结构更密实,均一化程度提高;相比于恒定荷载模式,反复荷载作用下土样内部孔隙形状更接近于圆形,孔隙定向性更好,土体内部结构强化程度大,但有序性相对较差。
    • 王昊岚; 王鹰; 尤静霖
    • 摘要: 采用水泥浆液多轴深层搅拌工艺,对湛江某企业厂房软黏土地基进行了块状加固。对经室内配比改性后的水泥土进行了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并和现场施工条件下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进行了对比分析,给出了用于工程设计分析时应采用的水泥土强度折减率。
    • 易昕政; 骆睿栋; 高游; 于海浩; 铁宁; 姚梦晗
    • 摘要: 为了提高水泥和粉煤灰固化高含水率废弃软黏土的固化效果,选取水玻璃作为外加剂,吸水性强的生石灰作为分散剂,采用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试验研究掺量与龄期对固化软黏土水稳定性和强度特性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3%(质量分数)的水泥、7%(质量分数)的粉煤灰、2%(质量分数)的生石灰与2%(质量分数)的水玻璃复合时能较好提高高含水率软黏土固化后的强度和水稳定性,其强度能达到水泥粉煤灰类基底层最低强度(1 MPa)。在水泥、粉煤灰和水玻璃质量掺量相同情况下,生石灰质量掺入比由0%增加至2%,其强度增大约375 kPa,且有利于后续固化剂的均匀搅拌,说明生石灰的减水和分散效应在固化土中起主导作用。此外,扫描电镜结果显示加入复合固化剂后大集聚体消失,产生大量的片状结构,大孔隙被填充,土体的强度也随之提高。
    • 史誉州; 郑晓燕; 房世龙
    • 摘要: 针对地基软黏土,研究利用再生轮胎聚合物纤维(RTPF)和玻璃纤维(GF)改良对软黏土物理力学性质的影响。制备不同纤维类型、纤维尺寸、纤维掺量的改良土试样,进行击实、无侧限抗压强度(UCS)和直剪试验,分析最大干密度、UCS、黏聚力、内摩擦角等指标的变化规律,探讨合理的改良配比方案。结果表明,RTPF和GF的掺入使改良土的最大干密度降低,而最优含水率有所增加;纤维的掺入主要是通过提高黏聚力改善软黏土的抗剪强度,对于RTPF、GF都存在临界掺量,分别为0.5%、1.0%,超过这个掺量之后纤维的增加对强度不利;尽管RTPF与黏土的黏结性可能优于GF,但其改良效果却低于GF,这是由于RTPF的直径较大、长径比较小,纤维尺寸也是固化时应考虑的重要因素。
    • 李雪梅; 杨敏; 李卫超; 上官士青; 万嘉成
    • 摘要: 根据上海地区不同土层软土的一维和等向固结试验,得到一维固结下压缩指数Cc和回弹指数Cs与修正剑桥模型参数λ和κ之间的关系。鉴于室内试验耗时过长,而通过土样的基本物理指标(天然含水率wn、孔隙比e0、液限wL和塑性指数Ip)来推算压缩指数和回弹指数是一个快捷有效的方式,对比发现土的变形指标与基本物理指标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结果表明:Cc/n0与Cc,C′s/n0与三轴试验各向同性固结下得到的C′s之间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并给出了对应的关系式。由此,上海地区软土的变形指标可通过初始孔隙率来估算。在已有试验数据的基础上,总结分析我国沿海多个地区(广州、天津、深圳、温州、福州等)压缩指数试验数据,发现沿海地区软土压缩指数与初始孔隙率之间均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并给出了对应的关系式。
    • 范华英
    • 摘要: 为研究软土结构性对其工程力学特性的影响,以福州市轨道交通4号线一期工程软土为研究对象,采用固结压缩试验和三轴固结不排水试验,研究软土结构性对其固结压缩特性的影响以及应力应变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软土的结构性对其压缩系数、固结系数和压缩模量均有显著影响,结构性系数可以描述其结构性的变化过程。低围压下,原状样应力应变曲线为应变软化型,强度破坏线截距为零,高围压下则为应变硬化型,强度破坏线截距不为零;重塑样应力应变曲线均为应变硬化型,强度破坏线截距为零;根据研究成果对地铁的施工和设计提出相应的建议。
    • 周洁; 任君杰
    • 摘要: 在沿海上软黏下粉砂组合地层中进行人工地层冻结法施工时,粉砂土和软黏土在冻结过程中表现出的水分迁移和变形特性上的差异性不可忽略,是目前较多冻结法工程事故的根源.为了探明两者之间的差异性,通过自制单向冻结仪对原状上海第(2);层灰色粉砂土及重塑上海第(4)层淤泥质软黏土分别进行冷端温度为-20、-15、-10°C的冻结试验,分析两种土在冻结过程中水分迁移及变形特征的差异.结果表明,粉砂土及软黏土的总变形曲线和分层变形曲线可按土性分为Ⅰ类陡变型曲线(粉砂土)和Ⅱ类缓变型曲线(软黏土),软黏土分层变形曲线在某些分层中还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表明冻结过程中,软黏土内部水分迁移充分发展,而粉砂土内部大部分水分迅速冻结,迁移不显著.两种土性表现出的变形曲线的差异性和冻结前后的水分分布曲线存在一致对应性.该研究成果可为沿海上软黏下粉砂组合地层冻结法实践中应对冻胀等工程问题的相关措施提出针对性建议.
    • 王强
    • 摘要: 软土长期累积变形特性对软土地区地铁和高铁等地基沉降变形控制至关重要。以广州地铁隧道附近的淤泥质黏土和粉质黏土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GDS循环三轴仪,在考虑土体性质和荷载频率两种影响因素下对广州软土进行循环动三轴试验,研究了循环荷载作用下广州软土的长期累积塑性变形特性和规律。结果表明:同一荷载频率下广州地区淤泥质黏土的长期累积塑性变形量约为淤泥质粉质黏土的1.6倍;基于试验数据和已有研究成果,广州软土地区淤泥质黏土和淤泥质粉质黏土的临界循环应力值不超过30 kPa;此外,分析了现有常用的土体累积塑性应变计算模型的优缺点和适用范围,推荐给出了适合广州地铁行车荷载作用下软土地基长期变形控制与计算的模型。该研究成果可为广州软土地区地铁隧道变形控制与计算提供依据。
    • 喻春华
    • 摘要: 为研究软黏土地区深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结合上海某深基坑开挖项目,在地表、围护结构和邻近建(构)筑物布设监测点位并进行连续监测,通过对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得出软黏土地区深基坑开挖过程中围护体深层位移呈弓形变化、周边建筑沉降随深度增大而加大,且在无支撑情况下下降速率较快等特点,最后基于实测结果提出了软黏土地区深基坑开挖施工过程中的变形控制措施,以减少基坑开挖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