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刺槐林

刺槐林

刺槐林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157篇,主要集中在林业、农业基础科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44篇;相关期刊88种,包括生态学报、山西水土保持科技、防护林科技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水土保持学会2003年环境中的水土保持会议等;刺槐林的相关文献由378位作者贡献,包括侯金波、石冠旗、张明龙等。

刺槐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5 占比:37.1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26%

专利文献>

论文:244 占比:62.56%

总计:390篇

刺槐林—发文趋势图

刺槐林

-研究学者

  • 侯金波
  • 石冠旗
  • 张明龙
  • 陈培培
  • 毕华兴
  • 侯贵荣
  • 夏江宝
  • 肖蓉
  • 云慧雅
  • 刘世海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淑春; 程然然; 杜盛
    • 摘要: 森林对降雨的分配是森林生态水文和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的重要过程之一。通过对黄土丘陵区2种典型林分(刺槐林和辽东栎林)生长季降雨分配过程的实地监测,探究2种林分的降雨分配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试验期间,刺槐林和辽东栎林降雨分配各组分均表现为穿透雨量(325.0,295.1 mm)>冠层截留量(39.8,73.6 mm)>树干径流量(25.8,21.9 mm),同时穿透雨率(83.2%和75.6%)>冠层截留率(10.2%和18.8%)>树干径流率(6.6%和5.6%)。次降雨量是影响降雨分配的关键因子,穿透雨量和树干径流量与次降雨量间呈现极显著线性关系,冠层截留量与次降雨量间呈现极显著对数函数关系;穿透雨率和树干径流率与次降雨量间呈现显著对数函数关系,冠层截留率与次降雨量间呈现极显著指数函数关系。刺槐林和辽东栎林产生穿透雨的次降雨阈值分别为1.0,1.3 mm,产生树干径流的次降雨阈值分别为5.9,5.4 mm。刺槐林产生的穿透雨量和树干径流量均大于辽东栎林,而冠层截留量小于辽东栎林。研究结果为黄土丘陵区森林生态水文过程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对该地区植被恢复过程中植被类型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 摘要: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经济性状与水力性状的黄土高原刺槐林维持机制研究”(批准号:41907053)由寇萌博士主持。黄土高原是我国陆地生态系统中典型的生态脆弱区,生态环境问题突出。为改善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国家实施了退耕还林(草)工程。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根系发达、生长迅速,对干旱、贫瘠的环境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是黄土高原地区植被恢复的先锋物种和主要物种之一,现已成为黄土高原地区人工林种植面积最大的树种。
    • 南国卫; 韩磊; 何馨雨; 荣华倩; 马乐
    • 摘要: 为探究不同退耕年限刺槐林草本层物种多样性与地上生物量的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子,采用时空替代法,以子长市不同退耕年限(5、20、40 a)刺槐林为研究对象,不同退耕年限(5、20、40 a)撂荒地为对照样地,分析该区域刺槐林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退耕年限刺槐林和撂荒地的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均呈现出较大差异,物种多样性整体呈现出优势多数种属于少数科,弱势少数种属于多数科的变化特征,以耐旱、耐贫瘠的菊科、禾本科和豆科植物(铁杆蒿、长芒草、达乌里胡枝子等)为优势种;撂荒地和刺槐林的地上生物量整体上随着退耕年限的增加而持续增加,刺槐林草本层比撂荒地草本层具有更大的地上生产力。冗余分析表明:刺槐林草本层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与地上生物量呈负相关关系(P<0.05);土壤全钾、全磷、粉粒和黏粒含量与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呈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容重、土壤水分与草本层地上生物量呈正相关关系(P<0.05),说明它们是影响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和地上生物量变化的主导因子。
    • 费洪岩; 童倩; 万传宇; 潘若鹏; 韩凤朋
    • 摘要: 通过定点监测刺槐林土壤水分含量,探究不同林龄刺槐林土壤水分分布与亏缺程度。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研究方法,选择10,15,25,40年人工刺槐林为研究对象,农地(0年)为对照,调查分析0—200 cm土层土壤水分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各样地平均土壤含水量大小顺序为农地(18.80%)>10年刺槐林(16.43%)>15年刺槐林(15.47%)>40年刺槐林(13.87%)>25年刺槐林(13.38%);不同林龄刺槐林土壤水分均处于亏缺状态,随着林龄增加,土壤水分亏缺呈增大趋势,平均土壤水分亏缺程度为19.38%,25年刺槐林土壤水分亏缺程度最大(27.76%),40年时略有恢复(25.80%);表层土壤水分变异程度最大,变异程度随林龄增加呈增大趋势,速变层、活跃层、次活跃层和相对稳定层4个层次只在40年刺槐林均有出现。研究结果可为黄土高原植被生态恢复和科学经营人工林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 付淑月; 王天秀; 张清月; 杨改河
    • 摘要: [目的]分析刺槐林凋落物输入量变化对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以探明其调控机制,为预测全球变化背景下土壤碳动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2018年3月-2019年3月,在黄土高原中部,选择林龄15年的典型人工刺槐林开展野外试验,设置对照(地上凋落物输入量无变化)、地上凋落物完全去除和加倍3个处理,采集0~10和10~20 cm土层的土壤样品,测定不同处理的土壤温度、含水量、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顽固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以及土壤呼吸速率,并用结构方程模型对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呼吸速率、微生物生物量碳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在0~10 cm土层,与对照相比,地上凋落物去除处理土壤温度在2018年6,9和12月份均显著增加,而在2019年3月份无显著差异;地上凋落物加倍处理土壤温度在整个试验期间与对照相比均无显著差异.在2018年6月和9月,土壤含水量在3个凋落物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而在2018年12月,与对照相比,凋落物去除处理0~1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显著降低了24.44%,而地上凋落物加倍处理无显著变化;在2019年3月,3个凋落物处理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2019年3月,在0~20 cm土层,与对照相比,凋落物加倍处理中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顽固性有机碳含量均无显著变化,而地上凋落物去除处理的土壤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顽固性有机碳含量均明显增加且总体差异达显著水平.在0~10 cm土层,与对照相比,地上凋落物加倍处理仅在2018年6月显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凋落物去除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在2018年6月显著降低了71.96%,而在2018年9月和12月分别显著增加了101.59%和120.27%.对照和地上凋落物加倍、去除处理的土壤呼吸速率分别为1.41,1.84和1.32μmol/(m2·s).结构方程模型表明,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能解释土壤有机碳41%的方差变异,且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而与土壤呼吸速率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结论]在黄土丘陵区,短期去除凋落物有利于土壤有机碳的积累,而凋落物加倍处理则对其无显著影响,这可能与微生物的碳储存过程及土壤呼吸的碳释放过程有关.
    • 于耀峰
    • 摘要: 为探讨辽西干旱地区人工刺槐林生长中植被、土壤等系统的演变特征,揭示刺槐林恢复生态系统的效果,对不同林龄人工刺槐林的地表植被特征、林分形态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林龄的增加,人工刺槐林平均冠幅先增加后降低,平均高度、胸径逐渐增加,平均分枝数均表现为先增加后降低,物种数先降低再逐渐增加;林下草本植物的密度差异不显著,草本植物的盖度逐渐降低,草本植物的平均高度先降低再增加;土壤的电导率、容重变化趋势表现一致,均为先增加再降低,各处理的总孔隙度表现为林龄6 a>12 a>24 a>18 a;有机碳含量的变化表现为林龄18 a>24 a>12 a>6 a,全氮含量逐渐增加,全磷含量变化趋势不明显,全钾、有效磷表现出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碱解氮的含量逐渐增加.研究表明人工刺槐林能改善干旱地区土壤养分含量,促进草本植被恢复.
    • 费俊娥; 王正安; 邸利
    • 摘要: 文章通过对泾川县中沟小流域生长盛期刺槐树干液流特征与气象因子相互关系研究,揭示该区域刺槐蒸腾耗水及其适应环境因子的内在联系,为实现森林资源健康可持续经营提供参考依据.应用热扩散式探针(TDP)于2017年8月1日至31日,对人工刺槐林树干液流速率与气象因子进行连续观测.结果表明,刺槐晴天树干液流速率的变化呈单峰型曲线,日平均液流速率分别为22.09g/h、22.43g/h和20.66g/h,生长盛期日平均液流速率为17.07g/h;刺槐树干单位边材面积的液流速率与空气温度、光合有效辐射、水汽压亏缺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相对湿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其相关程度绝对值依次为光合有效辐射>水汽压亏缺>空气温度>相对湿度>风速;单位边材面积的液流速率随胸径的增大而减小.
    • 崔艳红; 毕华兴; 侯贵荣; 王宁; 王珊珊; 赵丹阳; 马晓至; 云慧雅
    • 摘要: 【目的】研究晋西黄土残塬沟壑区刺槐林在不同林龄和密度条件下土壤入渗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林分结构精准提升提供功能导向的调控依据。【方法】在野外采用双环法测定不同林龄(15、25和35年)以及不同密度(800、1200、1600、1800和2200株/hm2)刺槐林的土壤入渗过程,并测定了土壤理化性质,分析了土壤孔隙度、土壤密度、有机质含量等土壤理化性质与土壤渗透速率的相关性。【结果】(1)在一定程度上,稳渗速率在同一密度条件下随林龄的增大而增大;在同一林龄条件下,随着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初始入渗速率和平均入渗速率随林龄增大而增大;(2)对不同林龄及不同密度刺槐林的土壤入渗过程模拟发现常用的4种模型(Horton模型、Kostiakov模型、Philip模型和通用经验模型)对该研究区刺槐人工林的模拟效果均较好,其中通用经验模型的平均回归系数(0.977)>Horton模型的平均回归系数(0.958)>Kostiakov模型的回归系数(0.953)>Philip模型的回归系数(0.945),即认为通用经验模型拟合效果更好;(3)通过主成分和相关性分析可知,土壤入渗性能与土壤密度、有机质含量和水稳性团聚体呈极显著相关性;土壤初始含水量是影响初始入渗速率的主要因子;1~2 mm水稳性团聚体、土壤密度和毛管孔隙度是影响稳渗速率的主要因子;影响平均入渗速率主要因子是土壤初始含水量和0.5~1 mm水稳性团聚体。【结论】在一定林分密度范围内(800~2200株/hm2),随着刺槐林林龄和林分密度的增加土壤结构不断改善,土壤入渗性能逐渐提升,且在相同林分密度条件下35年刺槐人工林土壤入渗性能更好。
    • 费俊娥; 张瑞峰; 邸利; 焦陇慧; 吴贤忠; 易娜; 袁秀娟; 刘俊俊; 张晓梅; 王安民; 赵子龙
    • 摘要: [目的]对陇东黄土高原区人工刺槐树干液流动态变化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响应关系进行研究,为该区域森林生态耗水的准确估计和林地水分的综合管理提供借鉴.[方法]通过热扩散式液流探针(TDP)对生长季刺槐林树干液流进行连续监测,并利用样地内安装的自动气象站同步监测有效太阳辐射、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和风速等气象因素,对液流速率与各气象因素进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刺槐树干液流日变化存在"昼高夜低"的现象;刺槐树干液流速率在晴天呈"单峰型"变化,阴天呈"多峰型"变化,雨天呈不规则波动;刺槐树干液流速率在整个生长季月均值呈"低-高-低"的变化,其中10月份的液流速率最小(193.19 g/h),8月份的液流速率最大(652.31 g/h);环境因素对白天树干液流速率的影响表现为:温度(0.839)>相对湿度(-0.747)>太阳辐射(0.721)>水汽压亏缺(0.718)>风速(0.260);对晚间树干液流速率的影响表现为:水汽压亏缺(0.615)>空气温度(0.608)>相对湿度(-0.505)>风速(0.048).典型天气条件下,太阳辐射对晴天和阴天相关性最显著,分别为0.837、0.855(P<0.01),雨天条件下,空气温度影响最显著,相关系数为0.220(P<0.01).[结论]陇东黄土高原人工刺槐液流速率日变化为昼高夜低趋势,整个生长季液流速率为先升高后降低规律,不同时间尺度下影响刺槐树干液流速率的环境因子不同;建立了6种不同时间尺度下树干液流速率和环境因子的回归模型.
    • 郝小玲; 周佳佳; 张咪咪; 吴洁; 张粉果; 王永吉
    • 摘要: 选取晋南典型丘陵沟壑区退耕年限为17,13,9和4年的人工刺槐林作为研究对象,对土壤养分含量进行测定分析,研究其含量变化.结果表明:1)相同土层深度下,刺槐林随退耕年限增加,土壤pH总体呈降低趋势.2)不同退耕年限刺槐林,其土壤氨氮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均呈现增加的趋势,总体表现为差异显著;不同退耕年限刺槐林同一土层深度下比较,土壤氨氮含量随退耕年限的增加有显著降低的趋势.3)不同退耕年限相同土层深度下刺槐林的速效磷,全氮和有机质含量随年限增加均有所增加.4)相同土层深度下刺槐林的硝氮,速效钾和全磷含量随退耕年限增加呈现降低的趋势.种植刺槐林可有效改良土壤养分状况,对土壤改善与养分保持具有积极作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