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前兆异常

前兆异常

前兆异常的相关文献在1976年到2022年内共计484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地质学、灾害及其防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66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37491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防灾减灾学报、地震、四川地震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2010“大陆地震成因与强震预测”学术研讨会、2008天灾预测学术研讨会等;前兆异常的相关文献由1082位作者贡献,包括高小其、付虹、许秋龙等。

前兆异常—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66 占比:1.23%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7491 占比:98.74%

总计:37970篇

前兆异常—发文趋势图

前兆异常

-研究学者

  • 高小其
  • 付虹
  • 许秋龙
  • 王培玲
  • 朱航
  • 王燕
  • 马玉虎
  • 马震
  • 叶媛媛
  • 李新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颜玉聪; 周晓成; 朱成英; 李静超; 刘峰立; 欧阳澍培; 姜莉
    • 摘要: 对2018—2019年新疆伽师地区9个温泉的主量元素、微量元素、氢氧同位素、Sr同位素含量以及SiO_(2)含量进行了采样测试,并于2019年9月—2020年7月对其中2个温泉的水化学变化进行监测,分析2020年新疆伽师M_(S)6.4地震前后研究区温泉水化学组分和同位素组成的变化。结果表明:①研究区温泉可以划分为9种水化学类型,主要受蒸发盐岩的溶解作用控制,其次是碳酸盐岩及硅酸盐岩风化溶解作用;②氢氧同位素测试表明温泉水主要来源于周围6 km高山的冰川融水与大气降水,水-岩化学反应平衡特征表明乌恰泥火山、因干、塔合曼和阿合其温泉循环深度较深,水-岩反应程度高,而其它温泉的循环深度较浅,存在浅部冷水混入;③利用温标法估算该地区温泉的热储温度为17°C~82°C,循环深度约为0.6~3.2 km;④因干温泉及塔合曼温泉的常量及微量元素浓度在伽师M_(S)6.4地震前9~19 d有明显的异常,其异常幅度达到平均值的15%左右。
    • 葛计划; 孙军; 曹志磊; 卢叶啸; 孙鸿博; 于磊; 刘川琴; 程玲
    • 摘要: 收集安徽地区沿郯庐断裂带及“霍山窗”布设的6个场地流动水准测量近30 a的观测资料,应用“形变速率累加分析”法进行处理,研究异常时段与周边地震的关系,分析相同时段所有场地形变速率累加整体特征。结果表明:1)形变速率累加分析能够有效提取每条测线超过2倍标准差的数据,同时速率较小的趋势性变化可得到压制。2)形变速率累加分析在提取形变速率时,原始数据的转折变化也能得到一定程度保留,曲线转折时期形变速率累加出现的频次明显增多。3)连续的形变速率累加时段映震效果较好,但并不能一一对应,需结合测线进行具体分析。4)研究区各测线形变速率累加在不同时段出现的频次不同,说明断裂活动均具有一定的分时特征,分时活动整体上具有群体性特点。5)当该区域跨断层水准资料的形变速率累加出现较为密集的群体性变化时,华东地区发生M_(S)5.0左右地震的可能性会增大。
    • 王晓涛; 马禾青; 崔瑾; 李国斌; 丁风和
    • 摘要: 对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8.0级地震前宁夏地区出现的前兆观测异常进行回溯性分析,从大地震的孕育范围与地震前兆的发展阶段分析认为这些观测异常可能与汶川8.0级地震有关。宁夏地区数字化流体与形变观测资料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同震响应变化,对比分析其同震响应特征,结果显示宁夏地区前兆观测对汶川8.0级地震表现出南北分区特征。前兆观测异常的出现与同震响应变化的形态特征,反映出了汶川8.0级地震从孕震阶段到发震时刻宁夏地区的应力-应变状态的变化过程。
    • 徐声鑫; 王岩; 汪志民; 黎志军
    • 摘要: 为探索使用跨断层特征强度指标的方法对地震前兆异常进行识别和判定,利用1982—2019年云南地区5个跨断层场地(楚雄、丽江、永胜、寻甸、建水)的所有观测数据,通过计算跨断层特征强度指标,根据不同窗长提取可能的地震前兆异常信息,并结合历史震例,探讨云南及周边地区6.5级以上地震与跨断层特征强度指标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跨断层特征强度指标在5个跨断层场地的应用中总体是有效的,能够捕获到云南地区震前异常信息,可在实际跟踪分析中进行使用。
    • 李见; 张翔; 杨志坚; 李朝明; 段美芳
    • 摘要: 2021年6月21日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漾濞县发生M6.4级地震。通过对大理地区主要断裂带温泉水化学组分每季度定期取样观测,分析该区地下水的化学类型、成因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测定、分析结果显示:洱源温泉属于HCO_(3)·SO_(4)-Na型水,白总旗温泉属于HCO_(3)·Cl^(-)Na型水,高芹、剑川、永胜、漕涧温泉均属于HCO_(3)^(-)Na型水;温泉水氡水汞背景值高,具有一定的区域性;洱源,弥渡,剑川温泉可能受大理地区广泛分布的石炭—二叠系海相沉积灰岩影响,显示较高的HCO_(3)^(-)、Ca^(2+)含量;漾濞6.4级地震前后区域内温泉水的Cl^(-)、SO_(4)^(2-)、水汞、水氡含量有明显变化,白总旗温泉Cl^(-),永胜、洱源温泉SO_(4)^(2-)以及高芹温泉水汞含量在漾濞6.4级地震前明显上升,震后含量显著下降,温泉水温和固体CO_(2)含量变化不明显。
    • 麻荣; 朱成英; 李新勇; 汪成国; 刘建明; 刘代芹; 李杰
    • 摘要: 泥火山活动能够将地球深部的碳输送到大气圈,是地质碳排放和深部碳循环的重要形式。在全球变暖的背景下,定量化地研究泥火山活动对大气圈温室气体含量增加的贡献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乌苏艾其沟泥火山位于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地处北天山山前凹陷带的北阿尔钦沟背斜轴部。本文中结合该领域国际先进的测试技术,基于月尺度监测新疆乌苏艾其沟泥火山温室气体宏渗漏规模,分析了2021年新疆尼勒克M_(S)4.2地震前后研究区气体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显示:CH_(4)和CO_(2)气体通量在地震前有显著前兆异常,异常幅度约是背景值的2倍。通过对震前艾其沟泥火山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前兆特征分析,可为该地区地震短临预报趋势研判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 钱庚; 杨牧萍
    • 摘要: 地震灾害是人类面临的重大考验,阿尔法导航系统在地震预报领域有着重要的科研及应用价值。以2010年4月13日23时49分(世界时)玉树M_(S)7.1地震为例,基于2010年4月6日—13日阿尔法导航系统超低频(VLF)电波场强和相位数据,使用滑动四分位法,分析该系统9条链路上的信号异常,结合地磁“低点位移”现象,综合分析此次地震前的异常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地磁活动平静时段,玉树M_(S)7.1震前3天及震前23 h,电波场强数据出现明显畸变,表现为持续1—6 h超阈值的异常扰动,最大扰动幅度超过阈值13.6μV/m,相位数据未出现明显异常。结合震前3天阿尔法导航系统主台—通海台、西副台—雅安台异常链路以及震前47天地磁“低点位移”分界线的重叠位置,可进一步精确临震预报时刻,并提高发震位置的预测精度。
    • 黄惠宁; 郭培兰; 阎春恒; 苏珊; 原永东
    • 摘要: 通过研究华南西部地区近期发生的5级以上地震,梳理中强地震前定点形变观测资料出现的异常特征,分析形变曲线异常变化特征与华南西部地区中强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趋势变化异常对华南西部地区5级以上地震的发生有一定的指示意义,当区域内出现与自然环境和观测环境无关的趋势变化异常超过3个月,异常台站300 km范围内存在发生5级左右地震的可能。研究得到的认识对华南西部地区地震前兆异常识别以及地震趋势研究有积极的意义。
    • 张昱; 冯建刚; 范兵; 曹玲玲; 郑卫平; 陈瑶; 李春燕; 姜佳佳
    • 摘要: 分析总结了2013年7月22日甘肃岷县—漳县MS6.6地震前后甘肃前兆台网观测资料变化情况,发现该地震前有7个台站、4种观测手段、14个测项出现了明显的异常,既有长期、中长期异常,也有短期和短临异常,说明对资料的分析既要看短期变化,还要看中期和长期变化。出现异常测点的震中距多数在200 km范围之内。另外部分水位、流量和水温测点的资料记录到不同程度的同震效应;形变观测多数测点记录到比较明显的同震响应,记录同震响应的测点与震中位置、方向、距离无明显关系。
    • 曲浩鑫; 王怡; 堵伟鹏
    • 摘要: 应用小波变换法可对不同频率成分进行分解的特性,选取d b4小波基函数,尺度为1~8阶,对海拉尔地震台前兆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应用小波变换方法可较容易地识别和剔除气压、场地环境干扰等影响海拉尔地震台伸缩仪观测资料精度的诸多因素,气压和场地环境干扰在小波细节分解d3~d6部分异常显著;小波变换法对同震效应的识别、提取和去除具有良好效果,远震在小波细节分解d3~d5部分异常显著,近震在小波细节分解d1~d3、d6~d8部分明显;爆破信号在小波分解d1~d8部分中均清晰可见,异常的宽度和幅度变化不大.因此,应用小波分解法能有效识别无法判断的干扰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