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前汛期

前汛期

前汛期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89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水利工程、安全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4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51987篇;相关期刊61种,包括海峡科学、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大气科学等; 相关会议21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福建省科协第十四届学术年会“水·生态·绿色”分会场、第六届海峡论坛暨2014年两岸民生气象论坛等;前汛期的相关文献由390位作者贡献,包括林爱兰、谷德军、唐洁等。

前汛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4 占比:0.31%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0.05%

专利文献>

论文:51987 占比:99.64%

总计:52176篇

前汛期—发文趋势图

前汛期

-研究学者

  • 林爱兰
  • 谷德军
  • 唐洁
  • 王位德
  • 张爱华
  • 李春晖
  • 覃武
  • 郑彬
  • 韦彩色
  • 韦春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琳; 孙梦竹; 何咪
    • 摘要: 基于1969~2018年广西地区85个气象格点逐日降水数据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分析前汛期典型旱涝急转及其大气环流特征。结果表明:(1)广西前汛期典型旱涝急转具有高强度及隐蔽性的特点,旱转涝事件集中在桂中和桂西南地区,涝转旱事件则分布于桂西和桂东北地区。(2)典型涝转旱的涝期,广西处在水汽辐合区,南海上空气旋式异常环流使洋面暖湿水汽持续输送,降水偏多;旱期,广西受西太平洋副高控制,水汽输送减弱,降水偏少。(3)典型旱转涝的旱期,孟加拉湾季风槽偏弱使水汽输送异常,伴随下沉辐散运动增强,降水减少;涝期,西太平洋副高明显东退,利于热带低值系统活动,低层水汽辐合程度加强,降水增多。
    • 赵亮巨; 陈浩伟; 高翠翠; 廖慧娟; 林青
    • 摘要: 利用自动观测站逐小时降雨资料、ECMWF的ERA5再分析资料和Micaps探空资料,分别对2010年5月6日(简称“10·05”暴雨过程)和2013年5月15—16日(简称“13·05”暴雨过程)翁源县前汛期两次大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两次过程的相同点是发生在低层辐合、高层辐散和低空急流加强的有利环流形势;存在明显的“上冷下暖”对流不稳定配置,且对流层低层假相当位温高值区分别与两次过程中的主要降水时段对应一致,这可为本地暖区暴雨预报提供指示意义;不同点是“10·05”暴雨过程主要受西南暖湿气流的影响,无锋面影响,属于典型的“暖区暴雨”特征;而“13·05”暴雨过程前半段受西南暖湿气流影响,后半段受南支槽、冷空气和切变线的共同影响,属于暖区暴雨加锋面暴雨特征;“10·05”暴雨过程以短时强降水和雷雨大风天气为主,降水效率高,而“13·05”暴雨过程降水持续时间长,列车效应明显。
    • 卢炳夫; 植耀玲; 伍华丽
    • 摘要: 利用2007—2017年闪电定位资料,对比分析广西前汛期和后汛期地闪活动特征差异并初步探讨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1)前汛期和后汛期地闪频次日变化、空间分布差异明显,地闪平均雷电流幅值空间分布较为一致;(2)前汛期和后汛期地闪极性均以负地闪为主,前汛期正地闪发生概率较大,后汛期相对较小,正地闪平均雷电流幅值大于负地闪,后汛期大于前汛期;(3)南海夏季风强弱和爆发早晚对前汛期地闪活动影响较大,强度小及爆发早,地闪偏少,反之偏多;前汛期地闪活动高值区受地形引导大尺度冷暖气流频繁交绥影响较大,后汛期受午后太阳辐射增温、地形强迫抬升作用和热带天气系统影响较大。
    • 孟冰祥; 施宗强; 唐振飞; 林荣惠
    • 摘要: 基于1961-2018年NCEP逐日再分析资料和气象观测站数据,以2018年为例分析了福建省前汛期高温干旱成因及对农业的影响。结果表明,2018年前汛期福建出现极端高温干旱现象,对农业造成一定影响;异常高温与东北亚大陆高压暖脊有关,持续性干旱与水汽输送异常偏西偏北、热带对流MJO东传受到抑制有关;福建省前汛期高温干旱复合年的前冬海温类似于中部型拉尼娜状态,而单独干旱年海温类似东部型拉尼娜状态;高温干旱复合年同期500hPa位势高度场中国东部-北太平洋为异常正距平,850hPa南风异常输送至中国北方,热带对流位于中西印度洋和日界线附近;而单独干旱年水汽输送信号较弱,热带对流位于南海-西太暖池附近。
    • 詹国伟; 黎坚; 谭论婵; 梁冰
    • 摘要: 利用国家气候中心提供的1979—2010年的中国160个站的逐月降水观测资料和中国756个站的逐日降水观测资料,用选定的代表区域研究华南前汛期不同等级降水特征及其对前汛期总降水的影响。结果表明:华南整个区域前汛期降水具有很好的同步性,降水峰值出现在6月的第2和3候;除4月大雨对降水贡献最大外,5—6月和整个前汛期均为暴雨贡献最大,占比均超35%;4—6月期间,小雨、中雨、大雨占各月降水的百分比呈逐月递减,而暴雨占比逐月递增;从总体上看,暴雨对前汛期总降水量的影响最大。
    • 吴志纯; 陈焯坚; 吴贵义; 廖镇强; 谭日明
    • 摘要: 利用1960-2018年佛冈县国家观测站4-6月的逐日降水量资料,对前汛期极端降水进行年际和年代际变化分析,结果表明:近59年佛冈县前汛期极端降水量、强度和日数均呈弱的下降趋势.近59年佛冈县前汛期共出现30次连续性极端降水,最长持续时间为3 d.前汛期极端降水强度和日数分别在1988和1969年发生减少突变,极端降水量未发生突变.前汛期极端降水量、强度和日数均存在5~8年的年际周期振荡,年代际周期变化则存在差异.
    • 方宇凌; 夏冠聪; 李毅恒; 吴健君
    • 摘要: 利用中山市风廓线资料,对2019年4-6月(前汛期)的对低空急流特征以及与降水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低空急流(3 km以下)的强度与面雨量、单站最大日雨量之间存在正相关性,其中4、6月相关性较好,低空急流风速较大,中山的降雨量相应较大,5月相关性不显著;大雨量级对应的低空急流平均风速值最大,无雨情况对应的平均风速值最小.(2)低空急流中心高度集中在2.0 km以上,占总数的55.0%,低空急流持续时间在4~6 h的天数最多,低空急流开始时间在08:00-14:00时段的天数最多.(3)在两次强降水个例分析中,中山风廓线观测产品与降水强度、降水时间有较好的对应关系.水平风存在垂直切变,径向速度和速度谱宽值越大,降水强度越大;速度谱宽和信噪比最大值比强降水提前1 h出现,对临近预警预报有一定警示作用.
    • 李超; 陈潜; 赵春阳; 张超
    • 摘要: 在高空槽和低层切变线配合的相似环流背景下,2019年4月11日深圳出现短时暴雨(简称“2019年过程”),2020年4月11日以稳定性弱降水为主(简称“2020年过程”),利用ERA5再分析数据等对深圳这两次前汛期降水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19年过程,温湿层结等对流条件和高空辐散条件较好,低空辐合动力条件相对较弱,在边界层辐合线触发下产生明显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MCS)活动,导致深圳出现短时强降水和雷暴大风。2020年过程,低层辐合等动力条件较好,但对流条件相对较弱,降水以稳定性降水为主。对比分析说明,温度和湿度层结条件较动力条件对华南前汛期MCS生成作用更为明显,强对流发生前12 h深圳等珠三角地区Q矢量辐合明显,对MCS活动以及强对流发生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 李超; 陈潜; 赵春阳; 张超
    • 摘要: 在高空槽和低层切变线配合的相似环流背景下,2019年4月11日深圳出现短时暴雨(简称"2019年过程"),2020年4月11日以稳定性弱降水为主(简称"2020年过程"),利用ERA5再分析数据等对深圳这两次前汛期降水过程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19年过程,温湿层结等对流条件和高空辐散条件较好,低空辐合动力条件相对较弱,在边界层辐合线触发下产生明显的中尺度对流系统(mesoscale convective system,MCS)活动,导致深圳出现短时强降水和雷暴大风.2020年过程,低层辐合等动力条件较好,但对流条件相对较弱,降水以稳定性降水为主.对比分析说明,温度和湿度层结条件较动力条件对华南前汛期MCS生成作用更为明显,强对流发生前12 h深圳等珠三角地区Q矢量辐合明显,对MCS活动以及强对流发生有较好的指示意义.
    • 许骏宁; 廖晓婷; 姚永建
    • 摘要: 利用2008—2013年的福建省区域自动气象站资料,选取九仙山站和红尖山站为高山代表站,基于高山站资料分析闽中南前汛期短时强降水过程中低空急流的特征.结果表明,短时强降水中常伴有1~3次风速脉动,脉动生命史3.4~5.6h,脉动振幅4.3~8m/s;强降水始于风速脉动开始之后的0.8~2.5 h,冷切型强降水0.8 h,暖切型和其他型在2 h以上.低槽型和冷切型雨强最强时期在脉动开始后2.5~2.8 h,暖切型和其他型在脉动开始后4.1~4.5 h;大部分强降雨中存在急流轴上风速脉动的传播,暖切型和冷切型强降水最为显著.冷切型和其他型强降水中风速脉动的传播速度最快,低槽型最慢.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