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区段

区段

区段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3年内共计2332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铁路运输、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8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183篇;相关期刊111种,包括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矿床地质、现代化农业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一届环境遥感应用技术国际研讨会等;区段的相关文献由5684位作者贡献,包括许嘉森、倪晓璐、孟庆铭等。

区段—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8 占比:6.3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4%

专利文献>

论文:2183 占比:93.61%

总计:2332篇

区段—发文趋势图

区段

-研究学者

  • 许嘉森
  • 倪晓璐
  • 孟庆铭
  • 束洪春
  • 董琪
  • 周杰
  • 周铭权
  • 裘明松
  • 刘亚东
  • 梁睿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柳生; 林静远; 木力迪尔·艾尔肯; 高若允; 余杭; 林勇明; 王道杰; 李键
    • 摘要: 为了探讨泥石流频发流域的不同气候与区段对失稳性坡面土壤pH值的影响,掌握土壤pH值的空间变异规律,以蒋家沟流域温带湿润山岭区、亚热带和暖温带半湿润区、亚热带干热河谷区的典型失稳性坡面不同区段(堆积区、失稳区、稳定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取样法共采集0—20 cm的土壤样本135个,结合中国科学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多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不同气候和失稳性坡面区段与土壤pH值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温带湿润山岭区、亚热带和暖温带半湿润区失稳性坡面土壤pH值总体偏酸性(pH7.5)的亚热带干热河谷区之间差异显著(p稳定区。蒋家沟流域失稳性坡面土壤pH受气候和区段的共同影响,气温、降水及土壤含水量是主要影响因子,同时还受到灾害扰动的影响。
    • 李峰
    • 摘要: 针对福达煤矿厚煤层开采区段煤柱煤炭资源损失较大问题,以该矿15204工作面为研究背景,通过采用现场钻孔窥视、实验室试验、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分别对煤柱宽度4 m、5 m、6 m、7 m和8 m五种情况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当煤柱宽度为5 m时,垂直应力峰值水平较低且影响范围较小,巷道围岩稳定性较好,为相似矿井区段煤柱留设提供了理论基础。
    • 段龙
    • 摘要: 针对隆博煤业2煤层工作面间区段煤柱留设尺寸过大,造成煤炭资源浪费的问题,采用理论分析及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区段煤柱合理尺寸进行了研究,确定合理的区段小煤柱尺寸为7 m。通过对2-508运输巷围岩变形量及顶板离层量的现场监测,表明当区段煤柱设置为7 m时,巷道围岩变形量较小,未出现明显的顶板离层现象,可以满足现场的安全生产需求。
    • 杨柳生; 高若允; 孙凡; 吉盆; 林勇明
    • 摘要: 植物群落的更替发展改变其生境特征、群落内部的生活状况,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和碳平衡。针对植物群落变化过程与碳储量分布间耦合关系,以及灾害频发区生态系统的固碳能力、碳源汇识别等方面的科学认知并不充分,当前无法完全理解灾害干扰形成的失稳性坡面上植物群落特征变化对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机制。本文以蒋家沟流域不同垂直气候带失稳性坡面各区段(稳定区、失稳区和堆积区)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植被调查和室内试验,对群落差异及生态系统碳储量间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1)植物物种数和Margalef多样性指数随坡面区段向下呈逐渐增加的趋势,而植被盖度则逐渐减少,这与堆积区缺乏明显的优势物种有关。(2)各坡面不同区段均以多年生植物占优势,禾本科和菊科植物分布广但仅在干热河谷区占较高优势;从稳定区到堆积区,全流域不同生活型的植物重要值表现为:一年生植物和菊科植物逐渐增大,多年生植物和禾本科植物先增后减,其他科植物则先减后增。(3)各坡面植被碳储量均表现为稳定区显著高于失稳区和堆积区(P<0.05),除多照沟阳坡外,土壤碳储量与生态系统碳储量均表现为稳定区显著高于堆积区(P<0.05)。(4)植被盖度、凋落物生物量均与生态系统碳储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一年生草本植物重要值与生态系统碳储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表明植被盖度高且受灾害干扰较少的稳定区植物群落固碳能力高于堆积区。本研究分析山地灾害频发区坡面植被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与生态系统碳储量关系,可为植物措施的合理配置、生态修复及固碳管理等提供科学依据。
    • 邓东杰
    • 摘要: 为解决城峰煤矿1^(#)煤层首采区回采巷道变形破坏严重的问题,通过实地监测、相似模拟、理论分析等手段,对巷道围岩失稳破坏机制及合理区段煤柱尺寸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巷道表现为两帮挤压流动失稳和顶板压缩错动失稳,设计锚网索+多向可伸缩异形棚联合支护方案,合理的区段保护煤柱宽度为7.5~12.5 m,010105回风顺槽应用期间围岩整体稳定,支护效果良好。
    • 高若允; 蔡子昕; 杨柳生; 余杭; 李松阳; 林勇明; 王道杰; 李键
    • 摘要: 根据蒋家沟流域的气候垂直带谱,选取了流域内温带湿润山岭区(TH)、亚热带和暖温带半湿润区(SW)、亚热带干热河谷区(SD)为研究区,分析典型失稳性坡面土壤养分含量、化学计量比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与气候和区段的关系。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C∶N、C∶P和N∶P分别介于10.98~29.43、22.39~38.19和1.74~2.20,TH的C∶N、C∶P显著高于SW、SD,表明良好的水热条件有利于土壤养分积累。土壤C∶N、C∶P与N∶P整体上呈现稳定区>失稳区>堆积区的变化趋势且三者间差异显著,表明区段显著影响土壤C∶N、C∶P与N∶P;气候因子(温度与降水)显著影响蒋家沟流域的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学特征。因此,水热条件良好的温带湿润山岭区土壤化学计量比(C∶N和C∶P)高于其他两个气候区,亚热带和暖温带半湿润区、亚热带干热河谷区的土壤化学计量比受坡面稳定性影响,总体表现出稳定区>失稳区>堆积区的区段显著差异趋势。
    • 阮长明; 杜寿康; 孙永玉; 张春华; 欧朝蓉; 王猛; 唐国勇
    • 摘要: 探明金沙江干热河谷土壤C、N、P化学计量和土壤酶活性特征,是该区域生态恢复的重要决策依据.2021年1月通过野外调查、土样采集及室内分析,对金沙江干热河谷上、中、下游共32个样地表层土壤的C、N、P化学计量和酶活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金沙江干热河谷土壤C、N、P元素含量受气候、土壤和植被等环境因子影响,其含量均表现为上游>下游>中游的特征,而土壤C/N值(含量比)从上游向下游逐渐降低,土壤C/P值(含量比)和N/P值(含量比)均呈从上游向下游逐渐增加的趋势.②土壤脲酶(Ure)、β-葡萄糖苷酶(BG)和酸性磷酸酶(AP)的酶活性受金沙江干热河谷上、中、下游气候以及土壤、植被等环境因子的影响,其活性均表现为上游>下游>中游的特征.③金沙江干热河谷不同植被类型土壤C、N、P含量和酶活性均表现为天然林>人工林>稀树灌草丛的特征.研究显示:金沙江干热河谷上、中、下游土壤C、N、P元素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和土壤酶活性存在空间差异,可能与不同区段的气候、土壤、植被等因素有关;适宜的气候、土壤和植被能增加土壤C、N、P元素含量,提高土壤Ure、BG和AP酶活性.
    • 赵敏
    • 摘要: 为了提高煤炭资源回采率,以3307综采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通过分析区段煤柱的破坏类型和机理,结合实际工程条件,将合理的区段煤柱宽度优化为25 m.通过观测巷道变形量,采动影响巷道围岩变形在合理范围内,靠近煤柱帮部未发生明显的片帮现象,煤柱的整体性良好.
    • 翟子波
    • 摘要: 为研究胡底煤矿3#煤层区段煤柱合理留设宽度,采用现场实测的方法实测了 1303(上)工作面侧向支承压力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回采期间煤柱最大应力值为15.6MPa,应力集中系数为1.55~1.74,平均应力集中系数为1.65.煤柱尺寸可以进一步缩小,在原设计35 m 的基础上减去未受影响区尺寸(7 m),优化后煤柱留设宽度为28 m.
    • 苏杰
    • 摘要: 以2-118C综采工作面合理的区段煤柱宽度留设为背景,通过理论计算和FLAC3D软件建立模型,研究工作面回采时不同区段煤柱宽度下煤柱的应力分布及塑性区情况,确定2-118C综采工作面的区段煤柱宽度为10m.2-118C工作面下顺槽内布置的钻孔应力计测点数据显示,在留设10m宽煤柱的情况下,2-118C综采工作面回采过程中巷道变形在可允许范围内.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