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原始思维

原始思维

原始思维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56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宗教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66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332篇;相关期刊376种,包括周易研究、江汉论坛、青海社会科学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第六届中国国际易道论坛、第八届传统文化与生态文明国际研讨会 、第二届仁心雕龙学术论坛等;原始思维的相关文献由537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浩、詹鄞鑫、邱紫华等。

原始思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66 占比:19.51%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2332 占比:80.39%

总计:2901篇

原始思维—发文趋势图

原始思维

-研究学者

  • 张浩
  • 詹鄞鑫
  • 邱紫华
  • 李梦
  • 刘文英
  • 朱长超
  • 刘苗苗
  • 孙发成
  • 朱岚
  • 杨魁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阳; 宋伟
    • 摘要: “诗性智慧”是《新科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文化人类学概念。维柯并没有给予“诗性智慧”一个清晰的概念界定,但这一概念对于我们理解维柯关于人类文明发生发展史,以及原始思维与原始文化、审美文化之间的内在关系等,都具有特别重要的学术意义与理论价值。因此,有必要从“诗性智慧”的思维方式、基本特征及其与理性思维的关系三个维度,指认“诗性智慧”与原始思维的内在一致性,并将其视为人类以感性的、艺术的和审美的方式来把握世界的一种文化形态。
    • 王林瞄
    • 摘要: 原始社会是人类漫长的文明史的一个重要阶段,其某些极具艺术特性的思考体系成为文艺创作的滥觞。而“赤子之心”作为原始与理性思维交会嬗变阶段的重要产物,经王国维的理论加工成为了独树一帜的美学符号。因此,本研究立足文化人类学视角,以李煜词为范本,旨在透析这一学说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时代穿透力。
    • 邓晓芒
    • 摘要: 法国人类学家列维-布留尔在其名著《原始思维》中提供了大量生动的实证案例,为我们探讨人类逻辑思维的起源打开了一扇大门。他指出,人类原始思维是一种以“互渗律”(如隐喻)为特色的“前逻辑思维”,它不受逻辑思维的矛盾律的制约,但也并不与之绝对冲突,只是对之不在意而已。而从人类思维发展的历史来看,整体上都是一个从原始互渗律占优势到逻辑思维逐渐占优势的过程,双方既有互相妨碍的方面,同时也有互相促进和提升的方面,谁也离不开谁;且归根结底,这一过程本身就是互渗的思维方式在进化中自否定的结果,原始思维是逻辑思维的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基本上未能摆脱原始互渗律的束缚而发挥其潜在的逻辑功能,有待于在吸收西方逻辑思维的文化融合中重塑汉语思维的现代形象。
    • 胡斌; 王鹏程; 陈蔚
    • 摘要: 符号学的跨学科研究动态使建筑符号的“形—意”本原研究或可从早期人类以原始神话思维为起点建立的“宇宙生成模型和时空观念”出发进行源流推演性解读,找寻一种根植于人类文化符号系统“形—意”同构的原型性解释。本文从梳理形式符号原型研究的理论范式出发,以甲骨文、金文出现的建筑类文字“宅、空、室、楹、阑、坛、台”等为研究对象,以象形文字字形特征的普遍解读方式结合建筑学本体思考,阐释早期中国建筑在类型、形态上的发展以及建筑符号象征表意功能传承实现的过程。管窥建筑作为中国古代“崇天—通天”时空观念象征符号的“能指与所指”,探析我国早期建筑类型与形态发展中的文化隐喻与象征。
    • 董开心
    • 摘要: 《山海经》中的神灵经历了由自然现象的神灵化到社会现象的神灵化,具体表现为由祭祀的山神到“兵火之怪”“土功之怪”等。从文学人类学角度出发,原始思维在一定意义上可称为神话思维,它有着随社会发展而逐渐从那些神秘的、超自然的成分中剥离出来的世俗化特点,神话的演进反映出原始思维从具象到抽象的演进。文章探究《山海经》中原始思维演进的过程、方式、原因、意义等,旨在更清晰地展示华夏文明的思想、信仰和想象的原型,有助于认识和理解中华民族早期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的交互作用。
    • 魏艳枫
    • 摘要: 《聊斋志异》中的报应观念并非仅仅来自儒释道等制度化的宗教与文化,而是在人类原始意识形态中有着深远的根源。原始文化中的灵魂表象、天命意识、共时性等原逻辑的认知方式是报应观念在佛教“业报说”和道教“承负说”等形态完备的宗教思想之外的更古老的来源。它们形成了一个自成一体的体系、一方以原始思维解释世界的独到视域、一种在古人的世界观中能够自圆其说的幻想的逻辑。这种幻想中演绎的认知是古人对于世界的奠基观念。在《聊斋志异》中,释道等后起的高等宗教与文化对报应的作用都不曾脱离这一初始的根。
    • 孙文辉
    • 摘要: 傩是一个久远的、庞大的历史文化系统。它与人的生老病死相关,也就与人类的生命相关。它所包含的原始文化,不但是现代艺术的源头,也是后来制度性宗教的源头,更是中华文明初始阶段重要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实践。傩文化形态与思维辨析是“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综合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
    • 楚宝妹
    • 摘要: 《诗经》以现实主义的手法,书写着先民面对自然灾害和现象时的真实表现及其思维情感世界,在那个科学和理性思辨尚未充分生长的时代,他们以强烈的感知力和旺盛的想象力,用以己度物的方式塑造了一个神灵所统治的神秘世界,彰显了原始思维之下的“诗性智慧”。这不仅在研究古代先民的生活与思维上具有指导意义,而且对今人的文学创作也具有极高的借鉴价值。
    • 朱利光; 王猛
    • 摘要: 蚌埠双墩遗址中的几何类刻画符号以双墩先民厚重和古老的原始思维为基础,呈现出独特的视觉特征和别具一格的艺术风格.从双墩先民的审美意识、宗教信仰及造字方法着手,对双墩几何类刻画符号中蕴含的原始思维进行探析,旨在分析双墩先民的审美观念和古老的社会文化.
    • 高振宇
    • 摘要: “复演论”在早期东西方儿童学研究运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包括生物学、心理学、人类学、文学和教育学等儿童研究领域而言,其影响不亚于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时至今日,它仍以不同形态和方式存在并影响着儿童研究领域,回顾该学说的发展历程并剖析其实际影响,对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学研究话语体系具有关键性的意义。从维科、黑格尔、海克尔、霍尔、鲍德温、布留尔和皮亚杰,“复演论”经历了复杂的发展历程并不断得到修正,其准确表述是个体发育复演种系发育。核心思想主要体现在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文化三个层面:从生物学的层面上说,高等有机体的发育过程都要经历从简单到复杂、从同质到异质、从普遍到特殊的过程;从心理学层面上说,强调儿童个体的精神发展脉络遵循了人类种系的发展历程;从社会文化层面而言,“四大信念”有其科学性也存在着局限性。该学说直接推动了当时儿童心理学和儿童文学等领域的产生与发展,也推动了当时的新教育改革运动,但同时也存在机械类比、线性思维、白人至上等历史局限性,这些问题逐渐为后期研究者所修订。因此,新时代中国的儿童学研究需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避免种族、民族或文化的“霸权”主义及各种意识形态偏见,积极推动本土化跨学科的深度研究,并加强与世界不同文明国家的对话,使经由学术研究所得出的结论真正造福于现实中的儿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