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NO2

NO2

NO2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3年内共计421357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化学、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50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420493篇;相关期刊474种,包括中学化学、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环境科学与管理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十七届全国稀土催化学术会议、2008国际粉体技术与应用论坛暨全国粉体产品与设备应用技术交流大会、2008年鄂港澳城市群气候与环境研讨会等;NO2的相关文献由49999位作者贡献,包括不公告发明人、李鹏、张伟等。

NO2—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50 占比:0.20%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20493 占比:99.79%

总计:421357篇

NO2—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关键词

    • Esmeralda Mendez; Jonathan Rodriguez; August Luna; Amit U. Raysoni
    • 摘要: Spatial and temporal heterogeneity in pollutant concentrations exists at the intra-urban level. In this research work, the concentrations of various pollutants and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are characterized between various central ambient monitoring sites at Houston, TX, and the Rio Grande Valley Regions of South Texas. Meteorological (temperature, relative humidity, wind speed and direction) and pollutant (O3, SO2, CO, NO2, and various PM species) concentrations were downloaded from the appropriate Texas Commission on Environmental Quality (TCEQ) Central Ambient Monitoring Station (CAMS) sites for the year 2016. Correlation Analyses and Coefficient of Divergence (COD) analyses suggest tha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occur between the various TCEQ CAMS sites in the Houston Region. Findings from this study will help the various stakeholders involved in assessing the overall air pollutants exposure burden for the local populations.
    • 王春雨; 李晓惠; 田亚赛; 刘静璇; 刘恩; 许艳广
    • 摘要: 在柠檬酸-乙醇介质中,NO^(-)_(2)被迅速转化成NO_(2),利用吹气分离法将其转移至净化空气中;净化空气中的NO_(2)与吸收液中的对氨基苯磺酸及N-(1-萘基)乙二胺盐酸盐发生显色反应进而被富集,由此水中痕量NO^(-)_(2)可采用分光光度法在540 nm波长处被间接测定。当采用三级吸收,以A=A_(1)+A_(2)+A_(3)作为响应值时,在拟定的实验条件下,NO^(-)_(2)的转化系数为83.5%,富集倍数为10倍,方法的线性范围在3.0~66.7μg/L之间。本方法有效消除了色度、浊度、盐分对NO^(-)_(2)测定的干扰,检出限为0.9μg/L,是国标法(GB 7493—87)的十分之一,可用于井水、河水中NO^(-)_(2)的测定,RSD<2.9%,回收率在96.6%~102.2%之间,表明该方法适用于测定水中痕量NO^(-)_(2)。
    • 倪凯文; 荆国华; 吴孝敏; 陈子逸
    • 摘要: 为了解决染料行业生产过程中磺化和硝化产生的高浓度硫氧化物(主要为SO_(2))和氮氧化物(主要为NO_(2))废气所造成的大气污染,采用填料塔反应器同时吸收SO_(2)和NO_(2),并生成亚硝酰硫酸的工艺,并对优化的工艺条件进行深入的分析。主要考察了吸收液的构成(浓硫酸和浓硝酸)与浓度、气体流速、污染物浓度和吸收时间等参数对吸收效率和体积传质系数K_(G)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SO_(2)与NO_(2)的K_(G)随着吸收液中硝酸体积分数的变化呈抛物线、随气液流速的增大而降低、随污染物浓度变化而变化、随填料物的接触面积的变小而变大。在实验中,采用填料塔同时吸收SO_(2)(质量浓度为11779 mg×m^(-3))和NO_(2)(质量浓度为2822 mg×m^(-3))的最佳工艺条件:气体流速为1.32 m×s^(-1),液体流速为0.55 m×s^(-1),硝酸体积分数为20%的浓硫酸和浓硝酸混合吸收液。
    • 陶体岳; 张欢欢; 魏伟; 高云; 鲍钰文; Kevin Peter Homewood; 夏晓红
    • 摘要: 二氧化氮(NO_(2))作为最主要的大气污染物,对水体、土壤、大气以及人体健康有严重危害,研发室温工作、低浓度探测、高响应、便携式的气体传感器是NO_(2)传感器的迫切需求。本文用水热法在石英玻璃衬底上生长(111)取向生长的NiO纳米片薄膜,通过对水热反应前驱体中六水氯化镍(NiCl_(2)·6H_(2)O)浓度的调控实现对NiO纳米片取向性、致密度和薄膜厚度的调节。基于该薄膜的NO_(2)传感器可在室温工作,对10 ppb NO_(2)的响应达到19%,且对低浓度NO_(2)有良好的选择性。
    • 冯语; 刘湃; 庞树峰; 张韫宏
    • 摘要: 硫酸盐是我国大气PM_(2.5)的重要成分之一,当前大气化学模型普遍严重低估雾霾期间大气硫酸盐的浓度,说明我们对SO_(2)大气转化机制的认识仍然不足。SO_(2)与NO_(2)在气溶胶微液滴内的协同氧化,被认定是一种硫酸盐颗粒物的关键额外来源。然而,在变化氛围(反应气体摩尔比、相对湿度)条件下,SO_(2)/NO_(2)与微液滴反应的关键动力学参数,目前仍然得不到准确的测定。本研究利用傅里叶变换显微红外光谱技术,在变化SO_(2)/NO_(2)摩尔比的条件下,原位测定了海盐气溶胶MgCl_(2)液滴中SO_(4)^(2-)与NO_(3)^(-)浓度的时间演化。我们发现:MgCl_(2)单液滴与SO_(2)/NO_(2)反应生成了SO_(4)^(2-)和NO_(3)^(-),并且在SO_(2)/NO_(2)摩尔比为1∶5时SO_(4)^(2-)的生成速率最快。本研究将为大气模型提供可靠参数,为制定有效的PM_(2.5)防控政策提供支撑。
    • 楚翠姣; 江飞; 孙旭光; 梁进; 蒋益荃; 秦艳红
    • 摘要: 利用江苏省大气环境监测站点的大气污染物监测数据,分析了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管控期间(2—3月)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相比于2019、2020年疫情管控期间PM_(2.5)、PM_(10)、NO_(2)、SO_(2)、CO浓度的全省平均降幅分别为37.5%、36.9%、31.9%、28.2%和21.2%。严格管控期的2月和生产恢复期的3月,江苏省十三市PM_(2.5)、PM_(10)浓度同比降幅大致相当,呈现出较好的时间连续性和空间均匀性。但各市臭氧浓度同比变化呈现出较大的时空差异。空间上,沿江以南城市南京、无锡、常州、苏州和镇江五市臭氧浓度明显上升,而其他城市臭氧浓度以下降为主;时间上,2月南京等九市臭氧浓度上升,3月徐州等八市臭氧浓度持平或者下降。假设未发生新冠肺炎疫情以及未采取为阻断疫情蔓延而实施的种种举措,在仅考虑近年来大气污染防治政策持续实施的情况下,与预期降幅相比,疫情管控对NO_(2)实况浓度降幅的影响最大,其次是PM_(2.5)和PM_(10)。
    • 李江丽
    • 摘要: 本文利用荆州市环境空气质量定点监测资料,采用Daniel趋势检验方法,研究了荆州市近10年(2010—2019年)环境空气质量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荆州市空气污染由传统煤烟型转变为机动车尾气型,夏季臭氧、冬季细颗粒物季节性污染问题突出。大气污染物增加的压力与污染防治措施的相互作用是驱动荆州市近10年环境空气质量变化的主要因素,产业结构升级、能源结构优化、重点污染源整治、机动车尾气控制、扬尘污染治理等对荆州市环境空气质量改善起到了重要作用。
    • 李秋芳; 丁学英; 刘翠棉; 曹仁杰; 谷金峰; 王杨
    • 摘要: 利用261个乡镇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站监测数据,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在乡镇尺度下分析2018年石家庄市PM_(2.5)时空分布特征,并探讨PM_(2.5)与气态前体物SO_(2)、NO_(2)的相关性特征。结果表明:2018年261个乡镇PM_(2.5)年均浓度为41~112μg/m^(3),均超过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PM_(2.5)浓度总体呈西北部地势较高的山区低于东南部的平原地区、主城区低于周边县(市、区)的分布态势;石家庄市PM_(2.5)浓度冬季最高,夏季最低,1—3月、11—12月为PM_(2.5)污染较重的月份,4—9月为污染较轻的月份,其中8月为PM_(2.5)月均浓度最小的月份;观测期间,PM_(2.5)浓度与SO_(2)、NO_(2)浓度均呈显著正相关,相关性在夏季最低,冬季最显著,且污染程度越重的区域相关性越显著。
    • 孙文利
    • 摘要: 目前许多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和文献以2NO_(2)■N_(2)O_(4)平衡体系为例研究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并设计相关实验,存在不合理之处。因为压强改变时,体系的温度也会发生变化,而且动力学实验证明,2NO_(2)■N_(2)O_(4)的反应速率是很快的,在气体压缩的同时就达到新的平衡,不存在由旧平衡到新平衡的“过渡态”。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到的现象很可能是温度变化对平衡产生了影响。通过数字化压强传感器分别测定压缩;NO■;N;O;平衡体系和空气过程中气压的变化,并进行了3次平行实验,发现二者变化趋势一致,由此证实了猜想。
    • 王娟; 张玉; 赵睿智; 苏志强; 高嘉欣; 赵紫荆; 周集体
    • 摘要: 实验室分离纯化出一株具有反硝化功能的兼性厌氧菌,16S rDNA序列分析其为柠檬酸杆菌属,命名为Citrobacter sp.ZY630.对菌株利用Fe(Ⅱ)还原NO^(-)_(3)过程进行探究,结果表明,在无外加有机物的情况下,菌株ZY630可以以Fe^(2+)为电子供体还原NO^(-)_(3),经过120 h反应,Fe^(2+)+菌组约1.1 mmol/L的NO^(-)_(3)完全降解,产物包含NO^(-)_(2)、N_(2)和N_(2)O.通过对照分析,发现体系中NO^(-)_(3)-NO^(-)_(2)的转化是由生物作用主导.同时发现6 mmol/L Fe^(2+)+菌组较3 mmol/L Fe^(2+)+菌组反硝化程度进行更彻底,表明Fe^(2+)有助于促进该体系反硝化过程.进一步探究菌株ZY630利用Fe^(2+)降解NO^(-)_(2)过程,发现120 h后,加菌加Fe^(2+)体系的Fe^(2+)氧化总量与NO^(-)_(2)还原总量的摩尔比约为2.22,较只加Fe^(2+)体系的摩尔比略高,表明NO^(-)_(2)和Fe^(2+)之间化学反应占优.所以,菌株ZY630厌氧亚铁氧化硝酸盐还原是一个生物化学耦合过程.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