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双胎妊娠

双胎妊娠

双胎妊娠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531篇,主要集中在妇产科学、临床医学、儿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07篇、会议论文24篇、专利文献2124篇;相关期刊471种,包括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实用妇产科杂志、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20种,包括2015中国西部声学学术交流会、第五届围产医学新进展高峰论坛、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四届全国妇产及计划生育超声医学学术会议等;双胎妊娠的相关文献由301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彩霞、赵扬玉、魏瑗等。

双胎妊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07 占比:41.23%

会议论文>

论文:24 占比:0.66%

专利文献>

论文:2124 占比:58.11%

总计:3655篇

双胎妊娠—发文趋势图

双胎妊娠

-研究学者

  • 刘彩霞
  • 赵扬玉
  • 魏瑗
  • 方群
  • 原鹏波
  • 漆洪波
  • 魏兆莲
  • 朱晓明
  • 罗金英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任玉红; 罗双梅
    • 摘要: 目的 观察阴道宫颈环扎对双胎妊娠宫颈机能不全的治疗效果及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将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该院收治的48例接受阴道宫颈环扎治疗双胎妊娠宫颈机能不全的孕产妇作为试验组,将48例接受阴道宫颈环扎治疗的单胎妊娠宫颈机能不全的孕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妊娠结局、新生儿预后情况。结果 两组孕产妇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后延长孕周与终止孕周均短于对照组,流产率高于对照组,而足月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阴道宫颈环扎对双胎妊娠宫颈机能不全的疗效较好,但较单胎妊娠宫颈机能不全流产率更高,娩出新生儿体质量与新生儿评分更低,应正确评估双胎妊娠孕产妇的身体情况,谨慎实施阴道宫颈环扎治疗。
    • 赵丽; 赵飞; 李玉英; 袁芳
    • 摘要: 目的:探讨妊娠合并血栓形成的病因及诊治。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双胎妊娠合并卵巢附壁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患者为26岁育龄期女性,因“停经33周5天,下腹痛6小时”入院,既往因“异位妊娠”行双侧输卵管切除术。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及会诊,行下腔静脉滤网植入术 + 剖宫产术,术后随访5月未见复发。结论:妊娠合并血栓形成临床少见,一旦栓子脱落,孕产妇死亡率增高,一旦发现需完善相关检查,综合评估终止妊娠时机。
    • 肖晓超
    • 摘要: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与单胎妊娠孕妇甲状腺功能状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0年3月间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妇幼保健院妊娠的43名双胎妊娠孕妇(双胎组)及45名单胎妊娠孕妇资料,结合孕妇受孕形式,划分为辅助受孕组33名和自然受孕组55名,孕早期血清游离甲状腺素(FT4)、促甲状腺激素(TSH)和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TPOAb)水平均选择化学发光法测定,并分析指标。结果双胎组FT4水平与TPOAb水平均高于单胎组(P0.05);双胎组孕早期甲状腺类疾病出现率为13.94%(6/43),单胎组孕早期甲状腺类疾病出现率为13.33%(6/45),两组甲状腺类疾病出现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辅助受孕组甲状腺类疾病出现率为15.15%,自然受孕组甲状腺类疾病出现率为12.73%;辅助受孕组、自然受孕组甲状腺类疾病出现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胎孕妇与单胎孕妇早期甲状腺功能指标有较为明显的差异,因此更需要为其制订更加详细的甲状腺功能筛查指标参考值。且妊娠时是单胎还是双胎并不会影响孕妇甲状腺类疾病的出现率。妊娠是辅助受孕还是自然受孕的甲状腺功能指标并无明显差异且不影响甲状腺类疾病的出现率。
    • 唐慧; 杨微涛; 李寒梅; 李丹
    • 摘要: 目的:建立双胎妊娠孕妇产后出血的预测评分模型,分析此评分系统的产前预测作用,以指导临床更有针对性地制定双胎产后出血预防措施。方法: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本院系统产前检查并住院分娩的双胎妊娠孕产妇763例,回顾性分析影响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对筛选出的高危因素影响权重量化评分,赋值后建立基于高危因素的双胎妊娠产后出血预测评分系统,并利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评价此评分系统的灵敏度及准确度,并确定界值。结果:(1)产前因素分析显示孕妇年龄、孕前体质量指数(BMI)、孕期体质量增加、B超估重(双胎儿体质量和)、妊娠合并前置胎盘、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共6个产前变量对双胎妊娠产后出血具有明显影响。(2)对这些产前高危因素影响权重进行量化,构造出产后出血预测评分系统,根据评分值分为0~14分组、15~25分组、26~60分组3组。0~14分组产后出血率低(0),26~60分组产后出血率较高(35.05%),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绘制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33,根据约登指数确定对应界值为25分,在此临界值下,灵敏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773和0.813。结论:孕妇年龄、孕期体质量增加、产前BMI、双胎儿体质量和、妊娠合并前置胎盘、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影响双胎妊娠孕妇产后出血的产前因素,对各影响因素的影响权重进行赋值后,总分达25分产后出血率明显增高。
    • 萧利霞; 杨桂兰; 吴丽萍; 郑美容
    • 摘要: 目的:探究彩超下胎儿大脑中动脉、脐动脉血流频谱在双胎妊娠中期孕妇中的检测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60例本院2019年10月~2020年10月本院进行产检的双胎妊娠孕妇临床资料,根据妊娠结局的不同分为正常妊娠组35例和异常妊娠组25例,并对比两组胎儿大脑中动脉、脐动脉的血流频谱,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法评估胎儿大脑中动脉、脐动脉血流频谱与异常妊娠结局的相关性。结果:异常妊娠组大脑中动脉血流频谱参数低于正常妊娠组,脐动脉血流频谱参数高于正常妊娠组(P<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胎儿大脑中动脉血流频谱与异常妊娠呈负相关性(P<0.05),胎儿脐动脉血流频谱与异常妊娠呈正相关性(P<0.05)。结论:双胎妊娠中期孕妇胎儿大脑中动脉、脐动脉血流频谱与异常妊娠的发生密切相关,彩超检测能够帮助早期预测并及时干预,临床上值得推广使用。
    • 黄永迎; 程志浩; 杨静; 原鹏波; 周玉博; 李宏田; 刘建蒙; 赵扬玉
    • 摘要: 目的描述不同绒毛膜性双胎妊娠胎儿体格发育超声生物学参数变化特征,构建双胎妊娠胎儿孕中晚期双顶径、头围、腹围和股骨长四个参数的参考范围。方法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高龄产妇妊娠期并发症防治策略研究”双胎专项课题,以北京大学第三医院2007年至2017年双胎妊娠胎儿为研究对象,基于临床病案资料获取绒毛膜性等基础特征和双顶径等超声生物学参数。研究最初收集双胎妊娠胎儿1247对,剔除分娩孕周小于34周、胎儿结构畸形或染色体异常、单绒毛膜单羊膜囊双胎、单绒毛膜双胎孕期特殊并发症及关键数据缺失双胎胎儿共364对,最终纳入883对双胎胎儿,其中双绒毛膜双胎704对,单绒毛膜双胎179对。883对双胎胎儿接受3185次超声检查,检查孕周介于第16周至第37周之间。研究通过构建多水平样条模型,分析不同绒毛膜性双胎胎儿各超声生物学参数在不同孕周的分布特征,并将各孕周第10分位数和第90分位数作为参考范围的下限和上限。结果双胎胎儿四个超声生物学参数均随孕周增加而增长,双绒毛膜双胎四个参数同比略高于单绒毛膜双胎。研究绘制了不同绒毛膜性双胎胎儿四个参数随孕周变化的曲线,给出了相应参考范围的下限和上限。若以本研究建立的参考范围下限为判定标准,10.3%~10.6%的单绒毛膜双胎和11.8%~12.9%的双绒毛膜双胎四个参数测量值低于该下限;若以既往研究建立的单胎参考范围下限为判定标准,则有32.8%~50.3%的单绒毛膜双胎和25.4%~39.0%双绒毛膜双胎四个参数测量值低于该下限。结论双胎胎儿四个超声生物学参数均随孕周增加而增长,双绒毛膜双胎四个超声参数略高于单绒毛膜双胎。使用单胎胎儿超声生物学参数判定标准评价双胎胎儿体格发育情况,会导致发育不良判定比例过高。本研究给出的不同绒毛膜性双胎胎儿体格发育超声生物学参数参考值范围具有较高应用价值,值得在实践中验证和推广。
    • 郭华; 王瑞; 李馨舒; 傅赟星; 李嘉玲; 胡蓉
    • 摘要: 1病历资料患者,女,24岁,主因“不孕2年”就诊于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生殖中心。患者22岁结婚,丈夫体健,性生活正常,月经不规律,6~7 d/30~60 d,量中,痛经(++),需口服布洛芬缓解。患者2年前结婚后出现未避孕未孕至今。就诊本医院生殖中心门诊,在监测排卵的过程中超声提示双侧卵巢多囊样改变(图1A、B)。
    • 陈阳阳; 周玉博; 杨静; 花语蒙; 原鹏波; 刘爱萍; 魏瑗
    • 摘要: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孕妇孕早期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on protein,hsCRP)与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的关联,以及孕前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和孕期增重情况对这一关联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20年12月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产科募集的孕前BMI≥18.5 kg/m^(2)的双胎孕妇,采用颗粒增强免疫透射比浊法检测孕早期血清hsCRP,前瞻性随访得到孕期增重和GDM的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hsCRP与GDM的关联效应,转换得到风险比(risk ratio,RR),采用分层卡方检验、中介效应分析BMI、孕期增重情况对hsCRP与GDM关联的影响。结果:570名双胎妊娠孕妇中,31.6%发生了GDM,26.1%孕前超重或肥胖,49.5%孕期增重超过推荐范围。调整混杂因素后,孕早期血清hsCRP中三分位和上三分位发生GDM的风险是下三分位的1.42倍(95%CI:1.02~1.89)和1.54倍(95%CI:1.12~2.02),且呈线性趋势(P=0.022)。中介效应分析表明,孕前BMI对高水平hsCRP增加GDM风险的解释程度为23.84%(P1.21 mg/L)者发生GDM的风险是孕期增重在推荐范围内且hsCRP在下三分位者的2.31倍(P<0.01)。结论:孕早期高水平hsCRP显著增加双胎妊娠发生GDM的风险,hsCRP-GDM关联独立于孕期增重,且孕前BMI对hsCRP-GDM关联存在部分中介效应。双胎妊娠孕期管理要同时注重全身炎症反应和孕期体质量,以降低GDM发生风险。
    • 罗晶
    • 摘要: 目的:分析双胎孕妇受孕方式、孕前体重、孕期增重与妊娠并发症及母婴结局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妇产科住院分娩的双胎妊娠孕妇212例,按照受孕方式、孕前体重和孕期增重分组,比较组间妊娠并发症与母婴结局及其相关性。结果:孕前体重与妊娠期高血压(r=0.952)、妊娠期糖尿病(r=0.806)、胎儿窘迫(r=0.825)、剖宫产率(r=0.838)呈高度正相关;孕期增重与妊娠期糖尿病呈高度正相关(r=0.865);辅助生殖技术使用(受孕方式)与妊娠期高血压(r=0.583)、妊娠期糖尿病(r=0.622)、产后出血呈中度正相关(r=0.556);孕前体重与先兆流产/早产(r=-0.798)呈中度负相关;孕期增重与妊娠期高血压(r=0.644)、剖宫产率(r=0.629)呈中度正相关,与低体重儿出生率呈中度负相关(r=-0.613)。结论:双胎孕妇采用辅助生殖技术受孕,孕前体重高于或低于正常水平,孕期体重增加过快或不足,均可引起不同妊娠并发症与不良母婴结局增高。提示临床应针对高风险人群重点干预,保护并促进母婴健康。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