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双腔气管插管

双腔气管插管

双腔气管插管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72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481999篇;相关期刊90种,包括中国医疗器械信息、临床肺科杂志、临床麻醉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三届世界灾害护理大会等;双腔气管插管的相关文献由51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伯臣、姚宇、李双荣等。

双腔气管插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6 占比:0.02%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81999 占比:99.98%

总计:482116篇

双腔气管插管—发文趋势图

双腔气管插管

-研究学者

  • 刘伯臣
  • 姚宇
  • 李双荣
  • 王凤娟
  • 张继如
  • 张雷
  • 胡丽琼
  • 陈善桂
  • 何志军
  • 冯艳坤

双腔气管插管

-相关会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罗毅
    • 摘要: 目的分析自主呼吸麻醉下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肺大疱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肺大疱患者68例为观察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34例。对照组在双腔气管插管麻醉下行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研究组在自主呼吸麻醉下行单孔胸腔镜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以及术后当天、术后48 h的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动脉血氧分压(PaO_(2))指标水平,术后24 h、术后48 h、术后72 h VAS评分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少于对照组,术后引流时间、麻醉苏醒时间短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48 h的CRP、IL-6水平低于对照组,PaO_(2)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24 h、48 h、72 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研究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1.76%,低于对照组的32.35%(P<0.05)。结论自主呼吸麻醉下单孔胸腔镜肺大疱切除术可改善患者炎症指标水平并纠正PaO_(2),患者术后苏醒快、痛感小且并发症少,有临床推广价值。
    • 仝瑶; 张娜; 杨媛; 吕佳楠; 曹莉莉
    • 摘要: 体外膜肺氧合(ECMO)主要用于重症心肺功能衰竭患者的体外呼吸与循环。近年来,医疗技术、材料技术、机械技术不断发展,ECMO的支持时间不断延长,已经成为肺移植等重大手术中重要的技术之一。全隆突切除重建手术作为气管肿瘤根治难度最高的手术,面临着常规双腔气管插管难度大、风险高等问题,即使插管成功,手术操作时气管插管也会影响手术操作;另一方面手术中反复调整气管插管位置,可能会影响患者供氧,诱发缺氧,并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 李彬子; 韩文东; 王瑞娟; 王珍
    • 摘要: 目的:分析双腔气管插管患者应用全身麻醉诱导复合胸部硬膜外给予利多卡因后患者心血管应激反应水平变化.方法:将本院93例双腔气管插管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进行分组,对照组46例给予常规麻醉,观察组47例增加利多卡因,对比两组患者麻醉诱导前后及气管插管前后收缩压、舒张压、脉搏氧饱和度、心率、去甲肾上腺素、血糖、肾上腺素、皮质醇水平变化.结果:观察组T1、T2、T3、T4舒张压、心率、NE、血糖、皮质醇、收缩压、E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胸部硬膜外给予利多卡因能够有效减轻双腔气管插管患者血管应激反应,但对于咽喉反射及住院时间并无改善效用.
    • 古学东; 钟祖凌; 杨海红; 陈亮; 袁利邦; 刘英海; 吴畏; 巩固
    • 摘要: 目的 观察一种改良双腔气管导管定位方法的成功率.方法 选取行左侧双腔气管插管的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C组为传统定位组,采用常规听诊法确定肺隔离效果及气管导管位置.观察组K组为改良定位组,插入双腔气管导管后,将支气管套囊充气,连接呼吸回路后,向外退双腔气管导管直到听到主管漏气为止,然后再将双腔管向内置入1.5 cm固定气管导管.两组均用纤维支气管镜确认气管导管的位置.比较两组插管定位成功率、插管定位时间.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插管定位成功率的比较,K组成功率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插管定位时间比较,K组明显小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这种改良的双腔管定位方法操作简便定位成功率高,插管定位时间短,易于掌握,在没有纤支镜的情况下也能准确定位,值得临床推广.
    • 陈晨
    • 摘要: 目的 探讨双腔气管插管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的气道管理对患者术后呼吸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20年6月间收治的123例行双腔气管插管手术患者,手术中,对患者进行全麻,观察患者在麻醉复苏期血氧饱和度、心律、呼吸、平均动脉压的变化情况.结果 患者术前、手术结束时、拔管前、拔管时、拔管后5min和拔管后10min平均动脉压分别为(112.4±15.6)mmHg、(101.2±13.4)mmHg、(125.4±16.7)mmHg、(110.4±15.2)mmHg、(98.8±16.4)mmHg和(102.1±16.4)mmHg,拔管前平均动脉压显著增高,而拔管后5min显著降低(P0.05);在拔管前、拔管时和拔管后5min患者的心律和呼吸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有效的气道管理对双腔插管全面患者呼吸循环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 陈晨
    • 摘要: 目的探讨双腔气管插管手术患者麻醉复苏期的气道管理对患者术后呼吸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5年5月~2020年6月间收治的123例行双腔气管插管手术患者,手术中,对患者进行全麻,观察患者在麻醉复苏期血氧饱和度、心律、呼吸、平均动脉压的变化情况。结果患者术前、手术结束时、拔管前、拔管时、拔管后5min和拔管后lOmin平均动脉压分别为(112.4±15.6)mmHg、(101.2±13.4)mmHg、(125.4±16.7)mmHg、(110.4±15.2)mmHg、(98.8±16.4)mmHg和(102.1±16.4)mmHg,拔管前平均动脉压显著增高,而拔管后5min显著降低(P0.05);在拔管前、拔管时和拔管后5min患者的心律和呼吸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气道管理对双腔插管全面患者呼吸循环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 边洪春; 贾树山
    • 摘要: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定联合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全身麻醉微创肺段切除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40例全身麻醉行微创肺段切除术患者按照双盲的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20例,研究组于麻醉诱导前10 min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0.5μg/kg,后按0.2~0.3 μg/kg·h的速度泵注直至手术结束前30 min,双腔气管导管套囊及前端给予复方利多卡因乳膏涂抹预处理;对照组以等量生理盐水代替右美托咪定,双腔气管导管给予医用液状石蜡预处理.2组由同一麻醉团队进行麻醉,麻醉诱导和维持方法相同.观察并记录2组泵注前(T0)、插管即刻(T1)、插管后10 min(T2)、肺段切除时(T3)、拔管时(T4)五个时间段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变化情况及苏醒期患者咳嗽分级,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 与T0时相比,对照组T1、T3、T4时患者SBP、DBP、HR的差异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T1至T4时SBP、DBP、HR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苏醒期对照组发生咳嗽19例(19/20)明显高于研究组3例(3/20)(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联合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应用于全身麻醉微创肺段切除术可有效抑制双腔气管插管产生的应激反应,增加血流动力学稳定性,降低患者苏醒期咳嗽反应.
    • 梁培红; 张春宁
    • 摘要: 目的:探究双腔气管插管联合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AE)在肺结核(PTB)大咯血中的抢救效果。方法:选取茂名市人民医院2018年3月至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72例PTB大咯血患者,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行双腔气管插管+呼吸综合治疗,观察组行双腔气管插管+BAE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总有效率、复发率及死亡率,比较两组患者的咯血量。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4.44 %,高于对照组的75.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7 d,观察组患者的咯血量均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及死亡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腔气管插管联合BAE在PTB大咯血中具有较好的抢救效果,能明显减少咳血量,病死率和复发率明显降低。
    • 邱军明; 宋爽; 安长芝; 万迪
    • 摘要: 目的 观察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对肺癌患者术后疼痛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将85例肺癌患者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2),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观察组患者采用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6、12、24、48 h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及伯格曼舒适度评分(BCS).比较两组患者术后24 h内患者自控静脉镇痛(PCIA)泵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用量及吗啡用量.比较两组患者入室时(T0)、气管插管时(T1)、气管插管后5 min(T2)、拔管前(T3)、拔管即刻(T4)、拔管后5 min(T5)、拔管后10 min(T6)的平均动脉压、血氧饱和度及心率,比较两组患者T0、T4、T5及T6时刻的呼吸频率.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1、3、6、12、24、48 h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术后48 h的BCS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24 h内PCIA泵按压次数、舒芬太尼用量及吗啡用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入室时比较,观察组患者在气管插管及拔管过程中的血压、心率及呼吸频率均发生波动,但拔管后10 min和入室时的上述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入室时比较,对照组患者在气管插管及拔管过程中均出现血压、心率及呼吸频率的波动,上述改变持续到拔管后10 min.两组患者气管插管及拔管过程中的血氧饱和度与入室时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椎旁神经阻滞复合双腔气管插管全身麻醉能够有效减轻肺癌患者的术后疼痛及血流动力学改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