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1军队重症医学论坛
2011军队重症医学论坛

2011军队重症医学论坛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1-03-17

主办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届重症医学专委会

会议文集:2011军队重症医学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信息技术迅速发展,使战争的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信息化联合作战是未来战争的必然模式,这种战争形态下作战边缘模糊了,前沿和纵深界限模糊了,战场环境和地理范围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同时,各种新概念武器的使用使伤情更加复杂,给战伤救护带来了新的挑战。重症医学(intensive care unit,ICU)是近年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是内科与外科,临床医学和医学工程的交叉学科,是临床医学和医学工程先进技术集成的平台,在医院日常危重病人的抢救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本文阐述我国军队重症医学的发展现状、以及在信息化联合作战条件下战伤救护中可能发挥的作用和努力的方向.并从以下几方面提出了建议:发展重症医学是当前迫切的任务,信息化联合作战条件下的战伤救护迫切需要ICU体系;提高信息化联合作战条件下战伤救护水平;将ICU主要的组成部件进行组合,减少部分多余的功能,使ICU能达到便携移动;大力发展危重伤员快速后送能力,在且能在运送过程中进行生命体征监测和治疗;战伤救护的信息化;加强信息化联合作战条件下的战伤救护的教育训练等。
  • 摘要:目的:评估无创通气在颈椎损伤并发呼吸衰竭救治中的作用.方法:前瞻性研究,19例颈椎损伤致高位截瘫并呼吸衰竭的住院患者,通过加压面罩给予无创双水平通气,比较无创通气前后血气变化,及治疗结果.结果:病人应用无创通气后1小时和24小时的血气均明显改善,但19例患者中有12例在第2~5天符合预定标准而行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人工支持通气,另2例分别在第9、10天行气管切开.只有2例患者成功脱离无创通气,3例因脓毒症、MODF死亡.无创通气并发症包括鼻部压伤和胃胀气.结论:无创通气在颈椎损伤并呼吸衰竭救治中并不是最佳选择,及早实施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可避免一些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 摘要:目的:探讨快速亚低温处理在劳力型热射病(EHS)救治中的重要作用.rn 方法:回顾性总结医院2001年9月至2009年8月间参与治疗的共28例EHS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发病后4h内将肛温降低到亚低温(35.0±0.5℃)的患者归入亚低温组(n=16),将肛温大于40℃超过3h的患者归入延迟降温组(n=12),比较两组患者入院后0、12、24、48、72h的肌酸激酶(CK)数值和乳酸脱氢酶(LDH)值,并比较两组的死亡率和升压药使用时间,分析亚低温在热射病治疗中的积极作用.rn 结果:入院24h后延迟降温组CK值显著高于亚低温组(P<0.05或P<0.01),亚低温组LDH值在24~48h后开始下降,48、72h时亚低温组的LDH显著低于延迟降温组(P<0.01).亚低温组与延迟降温组的死亡率分别为0和25.0%(3/12,P<0.05);亚低温组使用升压药的时间(68.5±39.7h)明显低于延迟降温组(228.7±139.7h,P<0.01).rn 结论:迅速应用亚低温能有效减轻脏器损伤程度、改善热射病患者全身情况及预后,是EHS治疗中的重要措施.
  • 摘要:目的:研究北方城市蛇伤的急诊救治对策.rn 方法:回顾性总结急救部12(92年2月至2004年8月)年急诊科蛇伤救治方法.rn 结果:463例患者(蛇贩患者29例,其它434例),男性305例,女性158例,年龄1~69岁,平均37.8±19.5岁.北京地区369例,河北省81例,山西省12例,内蒙古自治区1例;无毒蛇咬伤72例,毒蛇伤为391例(以蝰蛇科占绝大部分:蝮蛇亚科381例,蝰蛇7例;另有眼镜蛇2例;五步蛇1例;银环蛇1例).本组无毒蛇伤72例;有毒轻伤284例,重99例,危重8例.对463例蛇伤中214例进行咬伤部位、症状统计,上肢112例,下肢95例,躯干部7例;就诊前局部伤口经处理62例,未作处理152例.4小时以内就诊疗16例,4~24小时就诊147例,24小时以后就诊51例;症状体征:疼痛165(86.4%)例;伤肢肿胀188 (98.4%)例;单个系统或脏器功能异常91例(47.6%),多个脏器16例(8.4%).急诊治疗:局部切开排毒;全身使用抗蛇毒血清、口服季德胜蛇药、大剂量短疗程糖皮质激素(30~60mg/d).扩容利尿,碱化尿液.8例危型病人(6例为蝰蛇、2例为蝮蛇咬伤)在出现呼吸,循环,血液系统并发症后转入SICU进行透析、输血、呼吸机辅助呼吸等.急诊蛇伤数量逐年上升,近两年明显增加;发病季节以夏季为多,但贩蛇者受伤在节假日多;毒蛇伤的治愈率为99.2%(388/391);2例远节指骨坏死截指,致残率为0.4%(2/463);3例死亡病人中1例为退院,死亡率为0.8%(3/391).rn 结论:自然生态环境变化改变了自然生态下蛇的生活习性;城市内贩蛇业的发展使蛇伤完全没有季节特点,蛇伤的种类与蛇的自然分布情况完全不同;蛇伤救治要在技术,药品上做好充分的准备.建立蛇伤救治网络.
  • 摘要:目的:多中心调查中国ICU医疗错误发生现状及原因.rn 方法:于2006年10月23日至12月23日,选择8家三级甲等教学医院进行ICU病人医疗安全性调查.各中心由一名主治医师和护士长负责此项研究.除客观记录ICU错误外(细则见表5),ICU床位数、医师护士人数,调查期间收治危重病人数及每例病人疾病严重程度(APACHEⅡ评分)、发生ICU错误病人数、发生错误医师/护士学历、职称、工作年限均予以记录.rn 结果:8个参研单位中有3个中心调查结果与实际ICU错误发生情况不符合而将调查资料剔除,5个中心在调查期间共计收治危重病人数232例,1319个病人住院日.ICU错误发生总次数为296次,平均4.46病人每日发生1起ICU错误.错误涉及病人数为157人,占总病人数67.6%.其中,护理错误占74.3%,显著超过医疗错误.212次错误(71.6%)未对病人产生严重影响,但有82起ICU错误引起了生命体征的波动.在引起ICU错误的原因中,APACHEⅡ评分大于20分病人医疗错误发生率显著增高.护理人力资源的短缺、低学历以及工作时间不足3年与护理错误发生率呈正相关.rn 结论:本次多中心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高等级教学医院ICU内,危重病人正面临相对较高的医疗错误风险.病人疾病严重程度高、医护人员人力资源和能力不足与ICU错误的发生关系密切.
  • 摘要:目的:探讨β受体阻滞剂对大鼠腹主动脉缩窄术后左室肥厚及机械功能减退的预防作用是否与对线粒体呼吸链酶活性的有益影响有关.rn 方法:78只雄性成年SD大鼠随机分成六组:腹主动脉缩窄组(A5指第5周时测定,A15指第15周时测定,以下同),假手术组(B5,B15),卡维地洛组(2mg/kg·d)(C5,C15),每组13只,观察术后5周及15周大鼠血流动力学参数、心室重构指标;密度梯度法分离大鼠心肌线粒体,氧电极法测定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reduced form of nicotinamide-adenine dinucleotid,NADH)氧化酶、琥珀酸氧化酶(succinate oxidase,SO)及细胞色素氧化酶(cytochrome oxidase,CCO)活性变化及卡维地洛的影响.rn 结果:腹主动脉缩窄术后大鼠左心室重量指数增加,A15组左室压力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rate of rise/descend of left ventricular pressure,±dp/dt max)降低,卡维地洛降低左心室重量指数,增高±dp/dt max.A5组CCO及NADH氧化酶活性均增高,卡维地洛降低二者活性.A15组NADH氧化酶、SO及CCO活性均降低,而卡维地洛增加CCO及SO活性.rn 结论:肥厚心肌线粒体呼吸链酶活性发生改变,卡维地洛改善心肌肥厚和心功能的同时,调节线粒体呼吸链酶活性从而改善心肌能量代谢.
  • 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肺泡灌洗联合小剂量罗红霉素口服治疗支气管扩张症的临床疗效.观察对患者临床症状、肺功能、痰量及急性发作频率的影响,评价其对支气管扩张症的治疗作用.rn 方法:30例支气管扩张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行支气管镜下局部病灶所属支气管的支气管肺泡灌洗,同时加用罗红霉素150mg,1次/d口服;对照组15例,仅用传统方法治疗,包括:吸氧、止咳化痰药物和抗感染治疗,但不允许使用其它大环内酯类药物和激素.治疗6个月,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咯痰量、肺功能变化和病情急性加重次数.rn 结果:治疗组6个月内急性发作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咯痰量明显减少(P<0.05),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均有明显改善(P<0.05).rn 结论:支气管肺泡灌洗联合小剂量罗红霉素口服,可以改善支扩患者的临床症状、肺功能、降低急性发作频率.
  • 摘要:目的:探讨外伤性支气管断裂的早期诊断与外科治疗.方法:对1997年1月至2003年1月医院诊治的7例外伤性支气管断裂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外科治疗情况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7例患者均为胸部钝性伤,支气管断裂症状典型的5例患者得到了早期诊断,无典型临床表现的2例患者诊断延误.全组均行支气管端端吻合术.6例患者痊愈出院,1例术前呼吸心跳骤停,术后第7天因脑未复苏死亡.结论:伤后出现典型临床表现,尤其是充分闭式引流后不能控制的气胸,支气管断裂的诊断可基本确定.一部分支气管断裂患者早期无明显临床表现,胸部CT和纤支镜检查可确诊.诊断一经确立,应尽快行支气管吻合术.
  • 摘要:心肾综合症是一种常见与多发的并行现象,目前主要分为5种类型.临床上一旦出现这种并行现象,死亡率会明显增高.其发生的机理十分复杂,目前并不十分清楚,可能与肾素-血管紧张素质-醛固酮系统、某些化学物质(NO,前列腺素,钠尿肽,内皮因子等)、氧化应急、植物神经系统等多种因素有关.虽然利尿剂仍是处理这种现象的主要方法,但绝大多数情况下,病人都会出现利尿剂抵抗,潜在的可能有前途的药物包括选择性腺苷A1受体阻滞剂,其对肾内血流动力学与小管功能有一系列的作用。另外可用加压素拮抗剂,某些介人方法,早期血透与超滤等方法进行处理,亦可在短期内可用左室辅助装置来有效处理病人。目前已有的其它处理方法仍存在争议,寻找新的处理方法是今后发展的方向.
  • 摘要:营养配方中加入特定的营养素,不仅可以为机体提供能量和底物,还可以调控机体的炎症反应、增强免疫功能,所以又称为免疫营养素或免疫调节因子.ω-3多不饱和脂肪酸是免疫营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实践证明,ω-3脂肪酸和其他免疫营养素如谷氨酰胺、精氨酸、核苷和核苷酸、膳食纤维等的应用可以减少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促进伤口的愈合.其在免疫调节方面的作用正在逐渐被重视。
  • 摘要:目的:探讨Caspase-3(cystein protease cleaving after an asp residue,Caspase;一种在天冬氨酸残基后进行裂解的半胱氨酸蛋白酶)在全脑缺血20min再灌注大鼠脑海马神经元凋亡中的作用.rn 方法:雄性Wistar大鼠182只,质量(220±20g),分为对照组(14只)、缺血组(84只)和Ac-DEVD-CHO治疗组(84只),后两组设立8、24、48、72、120、168h 6个时相点.按Pulsinelli等的方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20min再灌注模型,别于再灌注后上述6个时相点处死取海马组织,对照组施行麻醉及手术,但不缺血,观察72 h后活杀取海马组织,分别测定海马组织胞质(S-100)中caspase-3活性及海马区神经元凋亡情况,分析caspase-3活性与海马区神经元凋亡的关系.rn 结果:①海马组织胞质中caspase-3活性在对照组中为0,缺血再灌注后酶活性随时间的推移逐渐升高,至120h达最高点,168h则有所下降;Ac-DEVD-CHO治疗后并不能完全抑制酶的活性,但显著降低了各时相点酶的活性(8h P>0.05,24~120h P<0.01,168h P<0.05);②对照组海马中偶见凋亡细胞,缺血再灌注8h凋亡细胞无明显增加(P>0.05),24h凋亡细胞明显增加,120h达峰值,168h有所减少,但24~168h各时相点凋亡细胞数均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Ac-DEVD-CHO治疗后并不能完全阻止凋亡细胞的增加,但与相应时相点缺血组比较,除8h外,显著降低了凋亡细胞的升高程度(P<0.01).凋亡细胞主要分布在CA1区,CA2、CA3区于48h后亦可见凋亡细胞,但数量明显少于CA1区,齿状回区仅偶见凋亡细胞;③分别以缺血组、治疗组各时相点S-100中caspase-3活性与海马区神经元凋亡数行直线相关分析,结果二者的变化呈显著正相关(r分别为0.9356及0.9800).rn 结论:caspase-3在缺血/再灌注大鼠脑海马神经元凋亡中起着重要作用,Caspase-3的激活是引起海马神经元调亡的主要因素之一.
  • 摘要:本文论述了第29届奥运会1例外籍教练的白金十分钟现场急救方法过程,经过急救患者自主循环和呼吸功能恢复,平稳转至奥运定点医院。经后续治疗,抢救24小时内脱呼吸机,拔管,没有留下后遗症。从这次急救得出以下结论:组织人员现场展开高级生命支持,器械设备(呼吸机、除颤器、心电图机、吸引器等搬运到现场)在现场展开是抢救成功的保证。急救的时效性(time effectiveness)意味着不同的救治时间对应着不同的救治效果。救治的时间以其进行的早晚而体现出不同的价值。心搏停止心肺复苏的时效针,对临床上各种原因导致的心搏停止而进行的心肺复苏与时间的关系非常密切。
  • 摘要:目的:探讨越野训练致劳累性热射病并发多器官功能不全的有效临床救治方法.方法:收集5例越野训练致热射病病人的临床资料,总结临床表现、病程中实验室监测指标变化与临床干预治疗的关系,以及对预后的影响.结果:1例病人由于入院较晚,发生严重的DIC和多脏器功能衰竭而死亡;其余4例病人肌酸激酶、肌红蛋白多在住院4~5天后逐渐下降,住院15~60天均痊愈出院,无后遗症.结论:治疗该病要做到五早:早降温、早扩容、早抗凝、早血液净化、早镇静.
  • 摘要:目的:比较经皮穿刺置管引流和直接开腹手术引流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SAP)合并胰腺坏死组织感染的临床效果.rn 方法:本研究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医院治疗的90例并发胰腺坏死组织感染的SAP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针对感染的胰腺坏死组织首先采取的治疗方法的不同而分为经皮穿刺置管引流组和直接开腹手术引流组,其中经皮穿刺置管引流组27例,直接开腹手术引流组63例.经皮穿刺置管引流组首先在彩色多普勒超声或CT引导下穿刺置管引流,冲洗3d后评价引流效果,无明显改善则中转开腹手术引流.直接开腹手术引流组在确诊胰腺坏死组织感染后直接开腹手术引流.rn 结果:经皮穿刺置管引流组的避免开腹手术引流率(48.1% vs 0%,P<0.05)和一次开腹手术引流成功率(92.9% vs 85.7%,P<0.05)均明显高于直接开腹手术引流组,而术后残余脓肿发生率则显著低于直接开腹手术引流组(7.1% vs 28.6%,P<0.05),且术后新发单脏器功能障碍(7.4% vs 28.6%,P<0.05)和新发消化道瘘(7.4% vs 27.0%,P<0.05)的发生率均低于直接开腹手术引流组,远期并发症(3.7%狮22.2%,P<0.05)发生率亦如此.此外,经皮穿刺置管引流组的平均ICU治疗时间(21.2±9.7 vs 28.7±12.1,P<0.01),平均住院时间(48.2±12.5 vs 59.6±17.5,P<0.05)和住院费用(191762±5892 vs 341689±10854,P<0.05)均低于直接开腹手术引流组.rn 结论:经皮穿刺置管引流能有效降低了多次开腹手术引流率和术后残余脓肿发生率,治疗后近期和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均呈明显下降,并且平均ICU治疗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平均住院费用明显下降.
  • 摘要:目的:对外科术后并发NP的病人痰菌菌株进行总结分析,发现其特点,供临床借鉴.rn 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今医院外科手术病人术后并发院内获得性肺炎284例,收集共1403株痰菌资料进行治疗分析.细菌室按常规方法进行细菌培养和鉴定,采用涂片扩散法(K-B法)测定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方法与药敏判断均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NCLLS)标准判断结果.rn 结果:1、1403株细菌中,G-杆菌1222株占(87.09%),其中铜绿假单胞杆菌442株(占G-36.17%),肺炎克雷伯氏杆菌271株(G-22.17%),不动杆菌216株(G17.67%),大肠埃希氏菌154株(G-12.60%),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80株(G-6.54%),阴沟肠杆菌59株(G-4.82%),G+菌181株(12.9%),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103株(56.9%),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G+43.7%).rn 结论:外科手术后病人,病人经历麻醉和手术创伤后,免疫功能低下,院内获得性肺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手术病人和内科病人.及时掌握致病菌群及耐药性变化,以指导抗生素合理使用是非常重要的;本组监测结果显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仍是所测定17种抗菌药物中对肠道阴性杆菌和铜绿假单胞杆菌最强的一类抗生素.酶抑制剂联合制剂,对一般重症感染具有和泰能相似的临床疗效.对耐碳青霉烯类的嗜麦芽窄食假单胞菌出现菌群交替或致病的阴性杆菌重症感染,此类制剂可成为优先选择的替换抗生素.新一代氟喹诺酮加替沙星对G-杆菌显示出高敏感率,耐药球菌对其他抗生素均显示较高耐药率,万古霉素及替考拉宁为耐药球菌的首选抗生素.
  • 摘要:目的:研究乌司他丁在脂多糖(LPS)诱导大鼠急性肺损伤(ALI)时的肺保护作用机制.rn 方法:36只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NC组),肺损伤组(LPS组),乌司他丁治疗组(UTI组),每组12只.依文献复制大鼠ALI模型,经股静脉缓慢注射LPS 5mg/kg,UTI组在注射完LPS后,继续由股静脉注入UTI50000U/kg.各组分别于LPS注射后2、4h经颈动脉放血处死6只动物,测定动脉血氧分压(PaO2),肺组织湿/干(W/D)质量比值,肺组织匀浆中髓过氧化物酶(MPO)、丙二醛(MDA)的含量,检查肺组织病理形态改变,检测肺组织TNF-α蛋白含量和核转录因子-κB(NF-κB)的表达.rn 结果:与NC组比较,LPS组的PaO2明显下降(P<0.01),肺组织W/D比值明显增高(P<0.01),肺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小叶结构紊乱,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肺泡腔可见明显出血、渗出,UTI组也存在上述损伤性改变,但程度较LPS组轻.LPS组MPO、MDA含量明显高于NC组(P<0.01)和UTI组(P<0.05).LPS组的TNF-α蛋白含量、NF-κB表达量明显高于UTI组(P<0.05).rn 结论:在内毒素诱导ALI时,UTI能够抑制中性粒细胞和NF-κB活化,减少炎性细胞因子的生成,发挥肺保护作用.
  • 摘要:无创正压通气(NPPV)是指在不需要气管插管的情况下,使用各种技术增加自主呼吸患者的通气.近年来NPPV在急性呼吸衰竭中的应用日益增多,研究证实NPPV可减少患者气管插管率和病死率,避免或减少有创通气的并发症,缩短住院日,可以作为某些急性呼吸衰竭,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恶化时的一线治疗,或者作为药物治疗和氧疗无效时首选的机械通气方式.
  • 摘要:目的:探讨原位肝移植(OLT)术后围手术期合并卡氏肺孢子虫肺炎(PCP)的病因、诊断和治疗,提高对肝移植术后PCP的认识.rn 方法:回顾医院2005-1至2005-12期间276例原位肝移植术后,6例合并PCP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分析总结.rn 结果:本组病例肝移植术后PCP发病率为2.17%,均为术后早期发病,平均11.17±2.50天出现不易纠正的低氧血症,经临床症状、胸片、肺CT、痰卡氏肺孢子虫PCR检测及镜检PC包囊明确诊断,均为混合性感染,给予复方新诺明(SMZco)治疗,同时合理调整免疫抑制方案,5例治愈出院,1例死于感染性休克.rn 结论:原位肝移植术后围手术早期可并发PCP,提高对该人群PCP发病的认识、及时诊断与治疗是影响预后的关键.
  • 摘要:目的:探讨大麻素受体1(CB1受体)是否参与重复电针预处理诱导的大鼠脑缺血耐受.rn 方法:48只健康雄性SD大鼠(280~320g),随机分为6组(n=8):假手术组(sham),戊巴比妥钠对照组(con),电针预处理组(EA),溶剂-电针预处理组(v-EA),CB1受体拮抗剂组(AM),CB1受体拮抗剂-电针预处理组(AM-EA).除sham组外其余各组动物每天均腹腔注射(ip)戊巴比妥钠40mg/kg麻醉,连续5d.Sham组仅行假手术;con组仅缺血再灌注;EA组接受电针刺激百会穴30min/d,连续5d;AM组每天腹腔注射AM2511mng/kg,连续5d;v-EA组和AMEA组每天在电针预处理前30min分别给予溶剂(二甲基亚砜∶Tween-80∶生理盐水=1∶1∶8)3mL/kg(ip)和AM2511mg/kg(ip),连续5d.除sham组外其余各组均在最后一次预处理24h后行颈内动脉尼龙线线栓法致大脑中动脉栓塞(120min)模型,观察再灌注后24h时神经功能评分(NFS),并取大脑行2,3,5-氯化三苯四唑(TTC)染色以计算脑梗死容积百分比.rn 结果:Sham组NFS正常且TTC染色未见脑梗死灶;再灌注24h后EA组和v-EA组NFS明显小于con组、AM组和AM-EA组(P<0.05);EA组和v-EA组再灌注24h脑梗死容积百分比分别为(31.42±8.32)%和(27.17±9.26)%,明显小于con组、AM组和AM-EA组(P<0.05);而AM组、AM-EA组与con组之间NFS和脑梗死容积百分比均无统计学意义.rn 结论:重复电针刺激大鼠百会穴预处理诱导的脑缺血耐受可能通过CB1受体介导.
  • 摘要:严重交通伤因情况急迫、病情复杂而容易漏诊误诊,并造成不良后果.ICU在严重交通伤的抢救治疗过程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笔者概述了严重交通伤的ICU监护,包括气道管理、呼吸、循环、神经、血液系统等功能的监护治疗.
  • 摘要:目的:观察早期创伤患者在PICCO指导下液体复苏的有效性.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3月收入沈阳军区总医院急诊ICU(EICU)的成人(≥18岁)重症创伤患者39例,记录其入院时及入院6小时的血流动力学指标(HR、MAP、CI、GEDI、PVPI、SVRI、ELWI),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前后患者血压、脉搏、血管阻力、乳酸逐渐趋于正常.结论:创伤患者早期在PICCO指导下进行液体复苏,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创伤引起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
  • 摘要:目的:探讨使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无创呼吸机对临床稳定、仍需长期辅助机械通气的患者进行有创机械通气的可行性.rn 方法:选择2004年6月至2007年11月,因呼吸衰竭入住呼吸ICU,经面罩机械通气等方法撤机失败或不能进行面罩机械通气的11例患者,给予气管切开,更换BiPAP无创呼吸机(Synchrony、Harmony,RESPIRONICS公司;VPAP Ⅲ ST-A,RESMED公司)行有创机械通气,观察更换前后的动脉血气、住院时间、出院(或达到出院标准)后存活时间等指标.rn 结果:吸气压力设定为16~26cmH2O,平均21.3cmH2O,呼气压力4cmH2O,呼吸频率16次/min.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为(91.5±50.2)d,改为BiPAP呼吸机后平均住院时间为(23.5±12.2)d.出院(或达到出院标准)后平均存活时间为(353.1±296.5)d,截至随访结束(2008年1月13日)有4例患者仍存活.BiPAP呼吸机使用前后动脉血pH、PaCO2、PaO2及SaO2均无显著差异(P均>0.05).rn 结论:对于临床稳定、仍需长期机械通气的呼吸衰竭患者,使用BiPAP无创呼吸机通过气管切开行有创机械通气是可选择的方法.
  • 摘要: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发病机理及其防治是目前创、烧伤临床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开展其研究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脓毒症的主要研究方向包括:①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毒素及其致病作用;②模式识别受体与信号转导机制;③基因多态性研究;④"晚期炎性介质"—高迁移率族蛋白-1;⑤基因组与蛋白组学;⑥脓毒症相关定义新认识和分阶段诊断系统;⑦防治新措施与循证医学等.深入探索和认识脓毒症的确切发病机制和干预措施,必将导致防止脓毒症发生、发展在策略上的进步和革命.
  • 摘要:目的:观察低潮气量机械通气复合呼气末正压对脓毒症患者术中肺氧合及呼吸力学的影响.rn 方法:32例有脓毒症体征的急诊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低潮气量复合呼气末正压组(L组,VT6~7ml/kg+PEEP 5cmH2O,n=16);传统潮气量组(H组,VT10ml/kg,n=16).全麻后行间歇正压通气(IPPV),分别于麻醉前、通气30min、通气60min、手术结束前、术后30min各时间点记录血流动力学、气道压力及动脉血气分析值.rn 结果:与L组比较,H组在机械通气后期,气道压力有明显增高(P<0.05),肺氧合指数(PaO2/FiO2)明显降低(P<0.05),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A-aDO2)明显增加(P<0.05);术后30min两组间A-aDO2和PaO2/FiO2差异更为显著(39.0±3.7mmHg vs 34.2±3.4mmHg, P<0.01; 290.5±17.6 vs 313.3±16.2,P<0.01).rn 结论:脓毒症患者术中给予低潮气量机械通气复合呼气末正压有助于改善肺氧合,可避免肺损伤加重.
  • 摘要:目的:探讨多发创伤后早期低氧血症的发病因素,总结综合救治措施疗效.rn 方法:总结了108例多发伤后12小时血氧分压监测情况,对低氧血症综合救治措施进行分析,选择休克指数、损伤程度等10项指标做统计分析.rn 结果:PO2≤9kPa的检出率为63%,ISS>16者检出率达78.9%,休克指数、血红蛋白、损伤程度等指标与低氧血症间有统计意义.收入ICU者100%进行了监测,专科仅22%做了氧代谢监测,严重低氧血症者伤后24小时心肺功能不全达60%~70%.漏诊低氧血症是伤后多器官衰竭死亡重要原因之一.rn 结论:依托急诊-ICU绿色通道,以预防控制低氧血症发生发展为早期治疗重要目标,采取以保护器官功能为主的综合救治措施,对降低死亡率起到了积极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不同液体对脓毒性休克兔复苏后心肌病理学的影响,并探讨其机制.rn 方法:雄性新西兰大白兔40只,随机平均分为假手术组(S)、生理盐水复苏组(NS)、4.2%高渗盐复苏组(4.2%HS)、羟乙基淀粉(130/0.4)复苏组(HES)、4.2%高渗盐十羟乙基淀粉1∶1混合液体复苏组(HHS),每组8只.应用改良盲肠结扎穿孔制作脓毒性休克兔模型.各复苏组根据统一复苏方案,以不同种类液体进行容量复苏,复苏6h取血离心,ELISA法测血清iNOS浓度,处死动物后取心肌组织做病理学检查.rn 结果:HE染色可见各复苏组心肌细胞水肿及嗜酸性变表现,其病理学改变严重程度由重到轻依次为:4.2% HS组、NS组、HES组、HHS组.血清iNOS浓度显示:各组血清iNOS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NS组、4.2% HS组、HES组、HHS组.与假手术组比较,NS组、4.2%HS组血清iNOS浓度明显增加(P<0.01),HES组血清iNOS浓度轻度增加,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HHS组血清iNOS浓度还稍低于假手术组(P>0.05).rn 结论:HHS可通过抑制血清iNOS浓度升高而减轻脓毒性休克兔心肌病理学损伤.
  • 摘要:目的:根据脑外伤患者生存和死亡的早期血流动力学、组织灌注和血管外肺水的不同情况,分析不同情况相关的发病机制,探求脑外伤患者的血流动力学情况与生存率的相关性.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2010年沈阳军区总医院急诊科重症监护室(EICU)通过脉搏指示连续心排血量(PiCCO)监护仪的脑外伤患者30例,根据患者7天时的生存状况,分为存活组(n=19)和死亡组(n=11),记录两组初始GCS评分、APACHEⅡ评分和血流动力学参数,以及24小时内的血流动力学参数.rn 结果:7天后的总死亡率为36.7%.脑外伤患者早期都会出现心指数(CI)增高,心率(HR)增快,血管外肺水指数(ELWI)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增加,死亡组增加的更加明显.存活组和GCS≥9的MAP(89.21±2.72mmHg、90.43±1.91mmHg)高于死亡组和GCS≤8的(71.09±4.16mmHg、75.69±7.85mmHg,p<0.05);存活组的CI(5.73±0.16L/ml/m2)优于死亡组(4.50±0.04L/ml/m2,P<0.05),GCS≤8的心率(102.3±2.7次/分)比GCS≥9(98.3±2.1次/分,P<0.05)的心率较快.rn 结论:对于严重的脑外伤患者的早期,心指数、组织氧合、合理的液体管理可以提高患者生存率,死亡的脑外伤患者通常是的血流量不足从而导致了脑缺血的结果.
  • 摘要:目的:探讨eNOS T-786C、G894T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相关性.rn 方法:于2007年4月至2009年5月,在北京9个三甲综合医院ICU随机收集严重脓毒症患者117例,应用PCR-SSCP及PCR-RLFP方法检测eNOS T-786C、G894T等位基因和基因型.记录患者一般情况、致病微生物,入ICU后24小时内APACHEⅡ评分、7天内SOFA评分、感染性休克发生率、致休克时间(从发生感染至出现休克时间)、休克持续时间、入ICU后7天及28天病死率.rn 结果:G894T基因型GT携带者感染性休克的发生率较GG携带者有增加趋势(87% vs 68.1%,P=0.071),且致休克时间明显缩短(P<0.05).此类患者APACHEⅡ及SOFA评分显著升高(P<0.05,P<0.001),7天和28天病死率显著增高(P<0.001,表3).多因素分析发现,年龄、SOFA评分以及G894T基因型GT为影响严重脓毒症预后的独立高危风险因素.本研究未发现eNOS T-786C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存在相关性.rn 结论:eNOS G894T(而非T-786C)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存在密切关系.G894T基因型GT携带者器官功能损害更加显著,并且与感染性休克的发病过程关系密切.
  • 摘要:目的:综述国内外重症医学的概况及现状,提出未来军队重症医学研究的发展方向、目标和重点.rn 方法:通过检索近10年来国内外重症医学领域的研究论文、综述、研究报告和论著,分析重症医学领域的发展现状及发展趋势.rn 结果:"十一五"期间,我国将重症医学列为三级学科,国内在重证医学学科建设和规范化方面取得长足进步,重症医学的发展在体现和提高综合医疗水平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军队重症医学适应卫勤需求,在学科建设、学术发展、临床救治等方面居国内领先地位,并为推动全国重症医学的发展和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rn 结论:在未来重症医学发展的过程中还面临诸多任务和问题.坚持危重症研究、治疗和管理的基本方向,结合军队卫勤的特殊使命,全面提高危重伤病员救治水平,是军队重症学会发展的基本方针.在当前的学术领域,改善脓毒症和严重战创伤的治疗和预后是主要的研究方向.
  • 摘要:目的:探讨乌司他丁联合胸腺肽α1对脓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免疫状态的影响,分析其在免疫调理中的合理性.rn 方法:46例脓毒症、18例MODS患者均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SSC经典治疗,治疗组则给予乌司他丁联合胸腺肽α1免疫调理疗法,进入程序时及治疗结束时采用ELISA方法检测IL-6、IL-10含量.rn 结果:脓毒症治疗组IL-6、IL-10明显下降,与脓毒症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进一步将仅给予SSC经典治疗的对照组分为存活亚组和死亡亚组,其中存活亚组IL-6、IL-10在后期均下降,与死亡亚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MODS治疗及对照组治疗前后IL-6、IL-10差异无显著性(P>0.05).rn 结论:乌司他丁联合胸腺肽α1能够均衡下降脓毒症炎症/抗炎介质的水平,调整脓毒症免疫状态,但对MODS患者的免疫调理作用有待进一步观察.
  • 摘要:目的:探讨血循环中Tie2 mRNA含量是否与脓毒症全身病情变化存在相关关系.rn 方法:选取重症监护病房(ICU)创伤患者,按是否为脓毒症分为脓毒症组(13例)和非脓毒症组(19例).患者进入ICU当日进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1、3、7d采外周血检测白细胞总数、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尿素氮(BUN)、肌酐(Cr)含量;采用实时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血中Tie2 mRNA含量;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含量.rn 结果:脓毒症组与非脓毒症组间AST、ALT、vWF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AST(U/L):49.90±316.53比66.10±285.03, ALT(U/L):53.3±199.58比80.65±202.62,vWF:272.47±114.61比246.66±128.77,均P>0.05].脓毒症组白细胞总数、BUN、Cr及血循环中Tie2 mRNA水平显著高于非脓毒症组[白细胞总数(×109/L) :18.26±21.82比10.11±4.72, BUN (mmol/L): 20.70±11.20比7.70±5.45, Cr(μmol/L):252.00±364.55比68.00±23.2,Tie2 mRNA:1.86±0.67比0.91±0.42,均P<0.01].所有患者APACHEⅡ评分与其相应的血Tie2 mRNA水平呈显著正相关(r=0.532,P<0.01),其线形拟合方程为Y=12.66+4.922X(R2 =0.283).vWF与相应时间点的Tie2 mRNA水平呈正相关(r=0.334,P<0.05),其线形拟合方程为Y=180.932+57.93X (R2=0.112).rn 结论:脓毒症患者血循环中Tie2 mRNA水平能及时反映内皮细胞损伤程度和病情轻重,可作为一个相对敏感的病情预测候选指标.
  • 摘要:目的:探索右美托咪啶在颅脑创伤镇痛镇静治疗中的治疗方案,观察其安全性,并讨论镇痛镇静治疗对颅脑创伤的意义。rn 方法:选择中度颅脑创伤病人25例,GCS=13-7分,排除低血压、休克及高血压等情况;采用右美托咪啶负荷量0.5~1μg/kg,30min注射,0.3~0.5μg/(kg·h)维持,同时监测血压、呼吸、动脉血气等变化,以镇静评分(SAS)和镇痛评分(VRS、FPS)达标为方向,结合生理(心率血压)及躯体反应(焦虑躁动)进行综合评估.rn 结果:症状及体征减轻或消除的总有效率为84%,加用吗啡后可达92%,上述负荷及维持量下血压、心率下降幅度为14%~20%,部份病人可达25%以上,呼吸功能无明显抑制;未发现其它不良反应.rn 结论:右美托咪啶在中度颅脑伤病人中使用,疗效肯定,具有一定程度血压下降和心率减慢,但在本治疗剂量内具有安全性.
  • 摘要:本文分析汶川大地震颅脑损伤伤员的病情,论述了地震灾害性颅脑损伤的特点。结合本次收治地震灾害性颅脑损伤伤员的经验与体会,以及平战时颅脑损伤的救治原则,作者认为合理、有效、分级救治地震灾害性颅脑损伤伤员的原则与处置要点应包括灾害发生现场的急救原则与处置要点;初级救治,即在有一定救治条件如镇、乡卫生院等医疗机构的救治原则与处置要点;县以上具有神经外科专科救治条件以及有专科加强医疗机构的救治原则与与处置要点;各种后送工具对颅脑损伤的影响及保证持续医疗的方法与原则等。
  • 摘要:一旦确认发生失血性休克,便立即和迅速地给予大容量的快速输液,要求维持血压在正常范围内,直至出血被制止,这个过程被形象地描述为“stay and treat"停下来抢救。但近十余年来,这个经典的复苏方法正在经历严峻挑战,一个新的复苏策略正在形成。在出血未被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大容量液体复苏和提升血压可以导致持续出血、血液稀释和低体温,进而造成氧输送不足、凝血功能障碍和血液流变学恶化,一些学者提出,在出血未被有效制止(如进行决定性的外科手术)前,应该尽快将伤员转送到有手术条件的医院,复苏延迟到手术期间才开始进行,但这种方法受到出血速度和伤员可耐受时间的制约。由此看出,失血性休克是否需要早期复苏取决于失血量的多少,为避免伤员在短期内死亡,对大出血和严重休克者给予液体复苏是必要的。这个复苏策略中,要求用尽可能少的液体(有限复苏)将血压维持在能够勉强保持组织灌注的较低水平。复苏液体的选择从扩容角度看,胶体显然优于晶体。多数研究发现,使用晶体液复苏能够获得比胶体更好的预后。复苏中目前最普遍使用的晶体液是乳酸林格氏液,7.5%的高渗盐水( HS),尤其是添加了6%右旋糖昔的混合液体( HSD)。HS和HSD复苏用量少、扩容指数高、组织水肿轻、改善血流动力学好,故很有推广使用的价值,高渗晶体液对合并创伤性脑损伤的伤员更适用。对胶体液的选择,是经乙基淀粉类的产品“万汉”。目前临床一般制定的输血标准为<70g/L。促凝血药物用于失血性休克的辅助治疗同样是合乎逻辑的,但应当避免使用具有全身作用的促凝药物。新的复苏策略主张用尽可能低的血压维持组织的灌注和氧合,而当前的复苏液体主要是通过提升容量和血压来保障组织灌注和氧合,因此难以在新复苏理念中有所作为,也使新复苏理念的发挥受限。研制在不变的容量和血压下,能够更好地改善组织灌注和氧合的药物对于实施新复苏策略显然是十分需要的。
  • 摘要:目的:建立相对稳定的兔脓毒性休克模型.rn 方法: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0只,随机分为模型组和假手术组.麻醉后无菌操作下取中、下腹部正中切口,找出盲肠,距盲肠末端8.0cm处4号丝线结扎盲肠和相应血管;于盲肠游离末端避开血管戳孔2次,孔径0.5cm;将盲肠原位放回腹腔,缝合腹壁切口;腹腔内注射30ml/kg温生理盐水.假手术组只探查腹腔.术后每隔3小时监测肛温.颈动脉插管有创动脉压监测确定模型成功后送血培养、血气、血乳酸,监测4小时后处死动物,送腹水培养,取右肺中叶测定肺含水量,取心、肝、脾、肺、肾、肠常规切片HE染色.rn 结果:制模成功时间为:(18.91±1.384)小时;模型平均动脉压MAP(95.00±10.817vs52.38±15.565,P<0.05);血气:PH(7.40±0.047vs7.09±0.146,P<0.01),PCO2(30.0±5.831vs19.80±4.104,P<0.01),BE(-6.46±4.931vs-24.11±4.276,P<0.01),HCO-(18.45±4.367vs5.73±2.422,P<0.01);血乳酸(2.53±1.108vs7.85±5.834,P<0.05);血培养(7/10)阳性:大肠埃希菌;腹水培养(10/10)阳性:大肠埃希菌及阴沟肠杆菌;肛温于术后呈先上升后下降,假手术组肛温较模型组差异有显著性(39.63±0.492vs36.82±0.999,P<0.01);成模后肛温与平均动脉压呈正相关关系,r=0.748,P=0.013,方程:y(平均动脉压)=34.46x+0.45;肺干湿比及肺含水量无明显差异[(0.22±0.014vs0.19±0.288,P>0.05),(78.17±1.375vs80.58±2.878,P>0.05)].常规HE染色可见明显病理学改变.rn 结论:本模型可模拟多微生物感染致脓毒性休克模型,模型相对稳定,可用于兔种属.
  • 摘要:目的:观察利奈唑胺治疗老年患者肺部耐药球菌感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09年1月至2010年1月收治肺部感染耐药球菌的老年患者32例,静脉给予利奈唑胺治疗,检测治疗前及7天停药后的静脉血白细胞、血小板及肾功水平,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临床治疗有效率达71.8%,治疗前后血白细胞计数呈明显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无明显变化,P>0.05,无统计学差异;并且肾功能监测无显著差异改变,P>0.05.结论:利奈唑胺对老年患者耐药球菌引起的肺部感染有较好的疗效,且具有较好的耐受性.
  •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急诊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中应用血小板糖蛋白Ⅱ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对冠状动脉微血管功能不全和早期左心室重构的影响.rn 方法:104例AMI接受急诊直接PCI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替罗非班)52例和对照组52例.比较两组间术后即刻TIMI分级、计算校正TIMI计帧数(cTFC)和心肌Blush分级.采用彩色多普勒心动超声仪分别于发病后早期(<24小时)、1、2、3周末(wk)连续测量、计算左心室形态、构型等多项指标.rn 结果:两组患者中TIMI3级血流无显著差异(86.5%,88.5%,P>0.05),而治疗组中cTFC显著低于对照组(21.02±5.37,23.82±6.01,P<0.05),心肌Blush分级获得率比对照组显著增高(76.9%,53.8%,P<0.05).对照组左心室形态和构型变化比治疗组显著加重(P<0.05),且1wk到3wk呈进行性加重,3wk最明显.rn 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直接PCI术中应用替罗非班可有效改善PCI术后微血管功能不全,对左心室重构有显著抑制作用.
  • 摘要:从20世纪60年代国际标准CPR指南建立,ABC抢救程序(A- airway气道、B - breath呼吸、C-circulation循环)延用至今。CPR的抢救程序可以是ABC, CAB甚至ACB等多种模式。笔者以为CPR步骤个体化,需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救助对象的状况、救助人员的能力、救助环境的设施。对于个体化CPR抢救方法,根据心脏骤停患者在抢救过程中的不同时段,表现出的病理生理机制的不同,应适“时”地选用现代复苏方法;根据患者发生心脏骤停时的场所,顺势因地制宜的选用现代复苏方法;根据引起心脏骤停的不同原因,有针对性采取相应的复苏方法。对部分心搏骤停患者,通过适当延长心肺复苏时间,可成功挽救患者的生命。
  •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应用卡托普利联合美托洛尔与单用卡托普利对晚期左心室重构影响.rn 方法:121例AMI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卡托普利联合美托洛尔)63例和对照组(卡托普利)58例,采用彩色多普勒心动超声仪分别于发病后早期(<24h)、3、6个月末连续随访并测量、计算左心室形态、构型等多项指标.rn 结果:同组早期到6个月末前后比较,左心室形态均呈逐渐扩大,6个月末最大,对照组扩大程度更明显.对照组与治疗组同期对应比较,左心室形态逐渐扩大,且差异有意义,6个月末最明显,同时LVEF同组及两组对应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P<0.01).rn 结论:AMI后应用卡托普利联合美托洛尔对晚期左心室重构的抑制作用明显优于单用卡托普利.
  • 摘要:目的:探讨心肺复苏(CPR)后早期血清S100蛋白(S100)对存活出院的预测能力.rn 方法:25例经CPR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收入ICU的患者,以CPR成功后是否存活出院分为存活组12例、死亡组13例.所有患者均在ROSC后2h、12h、24h、48h分别采取静脉血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S100;同时收集人ICU后24小时内临床资料,计算各时间段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Ⅲ评分及存活概率(APACHEⅡ、Ⅲ、PS).计量资料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所有数据用SPSS 11.5统计软件分析.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描绘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并计算曲线下面积进行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n 结果:1.死亡组APACHEⅡ、Ⅲ评分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PS、GCS评分明显低于存活组(P<0.05),开始通气时间、ROSC时间比存活组明显长(P<0.05).2.存活组在2h、12h、48h S100水平明显低于死亡组(P<0.01).3.S100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903(P=0.000),以S100水平0.165ug/l作为诊断界点(cutoff值),ROSC后2h S100对CPR后存活出院的阳性预测值为100%、阴性预测值73%(P=0.002);12h分别为100%和76.47%(P=0.000);预测院内死亡ROSC后2h灵敏度93.3%、特异度61.5%(P=0.000);12h分别为93.3%和58.3%(P=0.001).rn 结论:心肺复苏后早期血清S100水平可以作为患者存活出院的预测指标.
  • 摘要:老年人药物相关性急性肾功能障碍高发的原因可能与老年人肾功能的改变以及各种慢性疾病对肾功能的影响有关。目前,对肾毒药物导致肾功能障碍的病理机制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影响血流动力学调节,降低肾脏灌注,甚至导致肾皮质、髓质和肾小管供血不足;引起肾小球病变或减少肾小球滤过率;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干扰细胞凋亡和正常功能,引发急性肾小管坏死或渗透性肾病;阻塞肾小管,造成梗阻性肾病;导致肾小管间质性病变。本文还叙述了放射造影剂、非类固醇抗炎药、血管紧张素一转换酶抑制剂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肿瘤化疗药物、氨基糖苷类抗菌素、两性霉素B、阿昔洛韦、甘露醇、低分子右旋糖昔和706代血浆等药物的肾毒特点及防治对策。老年患者具有许多特殊情况,在保健和治疗用药时一定要慎重选择,要详细了解病人身体状况,过去用药反应,选用药物的特性及毒副作用,以及老年人使用的注意事项。要反复斟酌,扬长避短,做到用药合理,尽量减轻药物的肾脏毒性,以降低药物相关性急性肾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 摘要:目的:了解急性重型颅脑损伤(SHI)后患者脑脊液(CSF)中白介素8(IL-8)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rn 方法:选择创伤性重型颅脑损伤(SHI)患者103例,非颅脑损伤患者12例,对照组9例,通过腰穿采集其入院24h内(第1天)、第2天、第3天、第7天CSF标本,用ELISA法测定其中的IL-8含量,分析IL-8的变化及与预后的关系.rn 结果:SHI组CSF中IL-8含量于伤后24h内即明显升高,之后逐渐下降,第3天达最低,第7天时有所回升,但均显著高于相应时相点非颅脑损伤组和对照组患者CSF中的IL-8水平(P<0.001);SHI组中,各时相点病死组患者IL-8含量均明显高于存活组(P<0.01);伤后24h内IL-8含量与SHI患者病死率呈显著正相关(r值为0.9122,P<0.01).rn 结论:SHI患者伤后7日内CSF中IL-8明显增高,尤以死亡组患者升高更为明显,说明IL-8与SHI后的继发性脑损害及预后相关,提示SHI后早期可试行抗IL-8的介质治疗,对提高患者的预后,降低病死率可能有帮助.
  • 摘要:目的:观察连续性血液净化(CBP)对MODS患者预后和血浆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连续性静脉2静脉血液滤过(CVVH)治疗MODS患者16例,检测治疗前后患者血生化、血气和血浆TNF2α、IL21、IL28的变化.结果:CVVH治疗后血BUN、SCr明显降低,血浆TNF2α、IL21、IL28水平显著下降.结论:CVVH能降低MODS患者血浆细胞因子水平,改善血液生化指标.
  • 摘要:正确地监测血管外肺水(EVLW)是早期诊断和治疗重症脓毒症的重要方法.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单一经肺热指示剂技术(PiCCO),因其简便易行而深受临床医师的重视.多项研究已证实PiCCO测量的EVLW和传统金标准称重法相比有良好的相关性.临床上现行的急性肺损伤的评价方法(如胸部X线片、氧合法)不能监测到少于100%~200%的EVLW变化,而临床研究证实PiCCO对10%~20%的EVLW变化高度敏感,因而其能准确地监测到早期肺水肿,对重症脓毒症患者,PiCCO能提供其他检查所不能提供的临床信息.现就EVLW的概念、监测原理和方法及其临床意义进行介绍.
  • 摘要:本文通过观察成人患者术后的躁动发生率,结果显示全麻手术的成人患者术后躁动是一个常见的现象,发生率为21.3%,其中重度躁动需要药物干预者发生率为8.4%。本文依据患者是否对刺激存在反应,是否需要人为干预将躁动分为三级,此评估方法简单易行,依从性良好。全麻术后躁动的原因未明,近期研究表明,全麻对中枢神经系统不同功能区的抑制程度不同,因此麻醉后各功能区恢复的速度也不同。为揭示术后躁动的危险因素,分析了以下几种可能的因素,包括:年龄、性别、ASA评分、手术类型、麻醉方式(吸人全麻/静脉全麻),新斯的明/多沙普仑拮抗、术后镇痛、疼痛、留置气管插管/导尿管等。结果表明,多沙普仑拮抗、疼痛、气管插管的刺激、留置导尿引起的强烈排尿感刺激等因素是术后躁动的最主要原因。疼痛是术后躁动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感觉疼痛的患者有80.2%出现术后躁动,其中术后镇痛不充分者占43.5%,而镇痛充分者出现术后躁动的几率仅为2.9%。术后躁动的原因未明,躁动的发生存在多种因素,难以完全避免,但尽可能避免各种易感因素可以减少术后躁动。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术后尽早拔除气管插管和导尿管,给予充分的术后镇痛能有助于患者平稳过渡麻醉苏醒期。
  • 摘要:目的:研究肺复张(RM)的安全性,探讨RM对老年人重大手术后肺不张及肺部感染的预防作用.rn 方法:2007年2月至2008年2月北京空军总医院重症监护科(ICU)收治的70岁以上老年患者40例,均为重大手术后,全麻手术持续6小时以上,麻醉、肌松状态入ICU,均有有创动脉压监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RM条件吸入氧浓度0.60,呼吸频率20次/分,潮气量5ml/kg,开放压25cmH2O,吸呼时间比1∶2,持续30秒,1小时后重复一次.记录RM时心率、CVP、血压变化,记录RM前及末次RM后1小时动脉血气分析,观察RM的不良反应.rn 结果:①RM对心率、血压有影响(P<0.05),但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②RM后心率、血压迅速恢复,前后比较心率、血压变化不明显(P>0.05).③RM组术后感染、肺不张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④RM后氧合指数变化明显(P<0.01).rn 结论:RM可预防老年人重大手术后肺部感染及肺不张的发生,RM在老年患者中使用较安全,并可明显改善老年人氧合指数.老年人重大手术后容易出现的严重并发症之一是肺部感染,感染严重者威胁患者的生命,是重大手术围手术期管理面临的难题之一.RM在治疗ARDS方面起到十分积极作用,但由于其潜在的副作用,未能广泛应用于临床.我们通过采用降低开放压,减少潮气量降低平台压的RM方法,增加了RM过程的安全性,实验中严密观察RM对生命指征的影响,为临床使用的安全性、有效性提供依据.
  •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心搏骤停患者成功脑复苏的相关因素.rn 方法:回顾对比分析心搏骤停,成功心肺脑复苏(A组,n=38)和仅心肺复苏成功(B组,n=42)患者之间的相关指标,包括:性别和年龄、原发疾病、心搏骤停原因、心搏骤停环境、心搏骤停相关时间和心肺复苏后相关治疗持续时间.rn 结果:两组间性别比和平均年龄无显著性差异(P>0.05).A组原发疾病以外科为主(占78.9%);B组以内科为多(占61.9%);P<0.005.心搏骤停的原因,A组31例为急性缺氧、低血压、内脏神经反射和单纯心脏疾患,占81.6%;B组30例为慢性缺氧和慢性心脏病,占71.4%;P<0.005.心搏骤停环境,A组24例发生在手术室和ICU(占63.2%);B组22例发生在普通病房(占52.4%);P<0.005.心搏骤停相关时间,A组心搏骤停持续时间(8.2±8.7min)、自主心跳恢复时间(6.7±8.4min)和脑缺血缺氧时间(1.5±1.3min)均明显短于B组(分别为30.8±26.2min、27.7±24.9min和3.1±3.1min),P值分别小于0.001、0.001和0.005.心肺复苏后相关治疗持续时间,A组(亚低温持续时间4.0±2.6天、呼吸机持续时间11.1±19.7天)与B组(分别为5.9±3.8天和15.4±29.3天)无显著性差异(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原发疾病(OR=6.22,95%CI1.64~23.46)、心搏骤停持续时间(OR=1.11,95%CI1.04~1.19)和心搏骤停发生环境(OR=4.51,95%CI1.22~16.61)与成功脑复苏的关系更密切,成为三个独立影响因素.rn 结论:没有明显慢性疾病,在手术室和ICU,以急性缺氧、低血压和单纯心脏原因发生的心搏骤停,抢救及时有效,复苏后处理恰当合理,尽早实施全面脑保护,是成功脑复苏的有利因素.
  • 摘要:既往对于各种原因与不同环境下出现的心脏骤停,尤其是对腹部创伤患者在开腹手术等特殊条件下出现的心脏骤停,常用胸外按压心肺复苏(CPR)及开胸心脏按压术(OCCPR)进行心肺复苏.然而胸外按压心肺复苏在开腹情况下难以充分发挥"胸泵"作用,且极易产生胸肋骨骨折等严重并发症,不能保证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故临床复苏成功率低,且复苏后患者的生存质量难以另人满意;尽管OCCPR的效果优于胸外按压,但存在需另辟切口、耗费时间、手术损伤大等诸多缺陷,故使其临床应用不能较好地普及.而利用腹部开放的切口,经膈肌下抬挤心脏,迅速建立有效的血液循环进行心肺复苏的方法能够弥补上述传统CPR方法的不足,经临床及动物实验证明,经膈肌下抬挤心脏的CPR方法能够提高CPR的抢救成功率,不失为一种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个体化心肺复苏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直接急诊介入治疗(PCI)后应用螺内酯联合卡维地洛与单用卡维地洛对晚期左心室重构的影响.rn 方法:103例AMI患者直接急诊PCI血管再通后,用随机、对照的方法,随机分成治疗组(螺内酯联合卡维地洛)52例和对照组(卡维地洛)51例,在早期(<24h)、3、6个月末3个时点分别检测两组血清Ⅲ型前胶原氨基末肽(PⅢNP)、脑排纳肽(BNP)、醛固酮(ALD)水平,并采用彩色多普勒心动超声仪连续随访并测量、计算左心室形态、构型等多项指标.rn 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3、6个月末血清PⅢNP和BNP显著降低[PⅢNP分别为(289.3±69.4)比(259.1±60.1)ng/L,P<0.05;(222.6±47.4)比(195.2±43.1)ng/L,P<0.01.BNP分别为(370.8±72.9)比(334.2±82.5)ng/L,P<0.05;(278.6±65.4)比(237.6±67.1)ng/L,P<0.01].形态学上,两组左心室形态均呈逐渐扩大,对照组与治疗组3、6个月末同期对应比较,左心室扩大程度更明显,6个月末最大,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同时左心室射血分数同组和两组间对应比较均有明显改善(P<0.05).rn 结论:AMI直接急诊PCI后,应用螺内酯联合卡维地洛对晚期左心室重构的抑制作用优于单用卡维地洛.
  • 摘要:笔者结合自己几十年来将思维运用到临床CPR实践,从中归结出解决临床CPR疑难问题的具体思考模式。先天性心脏病法鲁氏四联症(F4)患儿这种蹲踞姿势一方面能促使下半身血增加回流,同时使外周动脉压力增高,使左室压力上升,减轻了右向左分流,使得右室的血液更多地经由肺动脉流向肺部而增加氧合,这样就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缺氧发作。构想出在胸泵原理基础上,利用杠杆加吸盘作用,通过按压和提拉胸廓达到心泵和胸泵的效果。笔者在规避徒手胸外按压和开胸心脏挤压不足的同时,结合临床实际,针对不同境遇下出现的心脏骤停患者,设计了开腹经隔肌下向上、向前抬挤心脏CPR的方法,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骤停的抢救,经临床和动物实验证实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笔者提出了“胸外按压非同时手控机械通气法”,即胸外心脏按压15或30次后间歇期给予手控送气2次,避免了通气机与胸外按压的对抗,使得每次送气均有足够的潮气量,从而保证了肺内换气的有效进行;并通过于胸外心脏按压同时机械通气组比较,CPR成功率高于后者。研究提出来了腹部提压装置,并应用与临床治疗中,取得良好效果。设计了一种感控式CPR背板,使单一支撑功能的垫板变成了能够为施救者提供标准按压参数和频率提示的多功能智能化背板,临床应用效果良好。通过螺旋推进的逆向或正向原理,借助人力推进的压力产生向前的旋转作用,为各种骨髓穿刺针提供驱动力,在这种力的作用下将骨穿针便捷地穿人骨髓腔内,进行快速给药补液,经临床初步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提高心脏骤停患者的抢救成功率,从将急诊阵地前移至家庭和普及民众掌握自救互救技能等不同的方向角度去设想。
  • 摘要:目的:研究星形胶质细胞条件培养液(ACM)对缺氧损伤神经元细胞的保护作用.方法:取传代培养第三代第5天的星形胶质细胞(Ast)条件培养液(ACM),加入到缺氧损伤的神经元细胞培养液中,观测其对缺氧神经元的存活及其一氧化氮(NO)、乳酸脱氢酶(LDH)和ATP酶(ATPase)的影响.结果:10%至20%浓度的ACM对神经元存活有明显促进作用.20%可对缺氧神经元存活有明显促进作用,与对照组比较,并减少缺氧神经元NO、LDH的生成和分泌,保护和提高ATPase的活性.结论:ACM对正常和缺氧神经元的存活有促进作用,并可通过减少NO、LDH生成及提高胞膜上ATPase的活性来保护缺氧神经元。
  • 摘要:横纹肌溶解症(rhabdomylysis,RM)是由创伤或非创伤性因素诱发横纹肌细胞损伤,肌红蛋白、钾离子、肌酸激酶等横纹肌细胞内物质大量释放人血并引起继发损伤所导致的临床综合征.非创伤性横纹肌溶解综合症(NRML)多由药物、中毒、感染等引起.既往研究显示,RM的病死率在3%~27%,而继发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时病死率超过50%.对近年来收治的4例非创伤性横纹肌溶解综合症继发多脏器功能衰竭的患者进行分析研究,分析NRML诱发多器官功能障碍的原因、发生机制以及诊断手段。由于目前NRML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无法采取特异性治疗,因此对症治疗是唯一可行的治疗对策。NRML治疗的关键在于早期大量补液,纠正低血容量,碱化尿液、纠正代谢性酸中毒,适量、适时应用小剂量激素,预防MODS发生。积极控制抽搐及高热,深度镇静,必要时使用肌松剂,可以降低高热对全身组织细胞的损害以及降低细胞代谢和氧耗,具有重要的器官功能保护作用。血浆交换、高流量CRRT可能清除异常增高的炎症因子或毒性物质,起到部分减轻组织器官损伤的作用。因此.有条件的单位可早期给予CRRT或血浆置换,以阻断MODS的发生、发展,提高治愈率。
  • 摘要:灾害医学中除去组织管理,就是灾害急救.灾害急救在灾区医疗中所包含的范围最广泛、内容最复杂、环境最恶劣危险.它既可以是外科创伤,也可以是内科突发疾病,还可能是其他专科疾病;它既可以在救护医院院内,但更多的是院外的现场;施救者既可以是专业医护人员,也可以是非专业的志愿者;即便是战争灾害和恐怖灾害,对于管理者,尤其是灾害救护的决策者,把握住灾害救护工作的规律性至关重要.时效性就是其中最重要的规律之一.时效性在灾害救护工作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灾害救护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脱离了时效性,任何决策、预案、措施和技术就都偏离了救护的宗旨.rn 在强调个体救治时效性的基础上,应该提高群体时效性,只有个体时效性和群体时效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在最佳时间窗内以群体时效性为前提,个体救治达到最佳化,才能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灾害中,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救护战斗人员和平民,提高再生战斗力。所以,为提高急救各阶段的时效性,必须要:①以高科技手段研究灾害的早预报和早预防;②从群体急救知识的普及培训着手,做到急救技术和急救器械大众化,以期达到把握第一时间窗(非专业抢救时间窗)内的救治;③以信息化技术手段使现场与专家库相联(延长了时间窗内的专业救治时间比率)、达到医疗与伤病员同在;④在现代新技术装备基础上探索新的急救理论和模式;⑤改进医疗急救技术和器械,使之携带更加方便、操作便捷、可靠有效,达到符合专业救治的时效性要求;⑥以信息化统领现代转运方法达到及时准确的分类疏散,从而提高抢救的时效性,降低伤残率与死亡率。
  • 摘要:目的:总结地震所致挤压伤伤员野外条件下围手术期处理经验.方法:回顾分析医院麻醉科在五一二汶川大地震后野外救治的10例挤压伤伤员临床资料,总结围手术期麻醉管理经验.结果:经过容量治疗、碱化尿液、稳定内环境等处理后,10例伤员在硬膜外或臂丛麻醉下,辅以心理安慰和适量镇静剂,接受了清创或筋膜切开减压手术.术中伤员呼吸、循环平稳,镇痛良好.结论:野外条件下,区域麻醉可提供充分的术中及术后镇痛;早期液体复苏和生命支持有利于保障伤员生命安全.
  • 摘要:目的:观察纤维支气管镜在重症监护病房(ICU)机械通气患者应用时的检查治疗作用及安全性.rn 方法:收录医院ICU病房2008年1月至2009年6月收治的35例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治疗,对检查治疗前后各项指标的变化进行监测,包括平均动脉压、经皮血氧饱和度、心率变化.rn 结果:本组共行42次纤支镜检查治疗,成功41次,包括24例肺部感染患者中23例患者成功完成29次纤支镜操作,行保护性毛刷及气管肺泡灌洗,气管内支架置入术2例,4例肺不张患者行纤支镜检查治疗,1例肺部肿瘤和食管-气管瘘经明确诊断,2例出血患者在纤支镜下局部喷洒药物,成功止血,检查治疗后5即刻平均动脉压、经皮血氧饱和度下降,心率增高,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半小时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均无严重并发症.rn 结论:纤支镜ICU机械通气患者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且安全.
  • 摘要:重度急性硫化氢(hydrogen sulfide,H2S)中毒者因组织缺氧严重,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多系统器官功能障碍病死率高,而重度中毒患者短时间内批量送达医院会给救治工作带来巨大困难.2006年9月2日,兰州军区乌鲁木齐总医院急诊科于1h内收治6例重度H2S中毒患者(4例极重度),经综合救治取得良好效果.由于硫化氢是抑制细胞氧化磷酸化过程的“终点酶”细胞色素C氧化酶,而使有氧代谢几乎完全受阻,导致ATP继发性耗竭及乳酸堆积,最终造成细胞内窒息。同时,H2S介导的早期大量氧自由基释放及线粒体膜去极化所导致的细胞损伤也是其毒性作用的重要组成部分,故重度硫化氢中毒往往会引起多系统和多器官损害图。救治应针对H2S中毒对机体造成的病理生理变化,从不同的器官水平,采取有力措施,挽救生命预防并发症。重度硫化氢中毒的综合救治策略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早期强有力的呼吸循环支持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乌司他丁对器官功能的保护作用;以保护器官功能为出发点,实施综合救治极重症患者必须保证床旁有足够的医护人员对病情实施动态监护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指标变化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预后判断中的意义.rn 方法:收集医院呼吸内科重症监护室30例ARDS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临床预后分为死亡组及存活组,比较患者CRP变化在临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rn 结果:30例患者中,死亡20例,存活10例.死亡组与存活组患者的CRP基础值(确诊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存活组ClIP治疗后较治疗前均降低,死亡组3例降低,17例升高.两组治疗后CRP比较差异显著(P<0.01).两组治疗前后CRP指标比较差异显著(P<0.01).治疗后CRP降低患者的病死率(23.1%,3/13)明显低于CRP升高患者的病死率(100%,17/17,P<0.01).rn 结论:动态监测CRP水平的变化对判断ARDS患者的预后具有较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Notch信号通路在电针刺激预处理诱导大鼠脑缺血耐受中的作用.rn 方法: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52只,体重280~320g,随机分为2组(n=26):正常对照组(C组)不做任何处理,电针刺激预处理组(EA组)于百会穴进行电针刺激预处理(刺激条件:疏密波2/15Hz,电流强度1 mA),30min/次,1次/d,连续5d.最后一次电针刺激预处理结束后24h采用阻断单侧大脑中动脉120min再灌注72h的方法制备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模型.分别于缺血前即刻、再灌注24h及再灌注72h时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缺血侧大脑皮层Notch细胞内片段(NICD)蛋白的含量,采用实时定量PCR法测定缺血侧大脑皮层Notch通路信号分子的表达;于再灌注72h时进行神经功能损伤评分,评分完毕后测定脑梗死容积百分比.rn 结果:缺血前即刻两组大脑皮层Hes1 mRNA及NICD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缺血前即刻比较,两组再灌注24、72h时NICD蛋白表达上调,C组再灌注72h时Hes1 mRNA表达上调,EA组再灌注24h时Hes1 mRNA表达上调(P<0.05);与再灌注24h时比较,再灌注72h时C组Hes1 mRNA及NICD蛋白表达均上调,EA组Hes1 mRNA及NICD蛋白表达均下调(P<0.05);与C组比较,EA组缺血前即刻Notch1 mRNA、Notch4 mRNA及Jag1 mRNA的表达上调,再灌注24h时Hes1mRNA及NICD蛋白表达上调,再灌注72h时Hes1 mRNA及NICD蛋白表达下调,脑梗死容积百分比降低,神经功能损伤评分升高(P<0.05).rn 结论:Notch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电针刺激预处理诱导的脑缺血耐受.
  • 摘要:目的:探讨对于CHF并贫血的患者,在EPO加铁剂治疗后,对心脏结构与功能及B型利钠肽水平的影响.rn 方法:32例连续CHF并贫血(8g/dL<血红蛋白(12g/dL)的患者纳入本研究.以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A组、16例),皮下注射EPO 12000iu/周十每天口服铁剂共4个月.对照组(B组、16例),每天口服铁剂.A组患者完成4个月的治疗后,继续以EPO治疗8个月,在整个12个月的过程中,二组患者持续口服铁剂.rn 结果:A组患者在随机治疗的4个月中,相对于基础状态血红蛋白增加(P<0.001),左室内径下降(P<0.001),射血分数增加(P<0.05),心功能分级(P<0.001)与6分钟步行试验(P<0.05)改善,同时血浆中B型利钠肽水平(P<0.01)下降.B组患者在试验期间射血分数(P<0.05)及6分钟步行距离(P<0.05)有所下降,其它指标无明显变化.在整个12个月中,A组与B组比较,A组患者的血红蛋白(P<0.01)、射血分数(P<0.001)、6分钟步行试验距离(P<0.001)增加,左室内径(P<0.05)、室间隔厚度(P<0.01)、心功能分级(P<0.001)、B型利钠肽水平(P<0.05)下降.rn 结论:对于CHF并贫血的患者,EPO加口服铁剂治疗与单纯口服铁剂的对照组相比,能改善患者的心脏结构与功能,降低B型利钠肽水平.
  • 摘要:本文论述了心跳呼吸骤停的脑损害及临床表现,分析了心跳呼吸骤停的脑损伤机制。提出了药物治疗和低温治疗两种治疗方法对心肺复苏后脑保护的作用及疗效。除药物和低温治疗外,其他脑保护措施还有以下几方面:维持良好的脑灌注、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严格控制发热、控制高血糖、癫痫和抽搐的处理等。总之,大脑损害是心脏骤停后患者残疾的主要原因。救治这些患者需要采取多项脑保护措施进行综合治疗。在诸多方法中,低温治疗为心脏骤停后脑保护提供了一项安全而有效的手段。但低温治疗的基本机制、最佳低温水平、开始治疗时间、治疗持续时间、最佳降温方式,以及床旁监测大脑对低温治疗反应的设备,均有待进一步深入探讨。
  • 摘要:目的:探讨血液灌流对血清甘油三酯的吸附作用及在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中的治疗作用.rn 方法:21例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血液灌流的方法进行去脂治疗,比较血液灌流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血清甘油三酯浓度、APACHEⅡ评分的变化.rn 结果: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患者在血液灌流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血清甘油三酯水平从治疗前的(17.8±6.5)mmol/L下降到治疗后的(4.6±0.7)mmol/L(P<0.05),APACHEⅡ评分从治疗前的(11.7±3.1)下降到治疗后的(5.4±2.5)(P<0.05).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无明显的不良反应.rn 结论:血液灌流治疗可以明显地降低血甘油三酯浓度,可以安全、有效地应用于高脂血症性急性胰腺炎的治疗.
  • 摘要:目的:分析部队医院劳力性热射病(EHS)的发病原因以及EHS易感因素对其预后的影响.rn 方法:回顾性分析6所部队医院1995年9月至2007年8月共18例EHS住院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借鉴Minard制定的EHS易感因素(宿主因素、环境因素以及训练组织因素),对所有EHS病例进行评估.以最终治疗结果是否存活为标准,分为死亡病例组(F组)和存活病例组(S组),比较两组易感因素是否存在显著差异,以及两组易感因素的累积数量是否有统计学意义.rn 结果:18例EHS均发生在军事训练中,18例患者均合并有多器官功能衰竭(MODS).在EHS的易感因素中,在EHS的易感因素中,体力不足、与体能不相适应的体力训练、对伤病员没有进行正确的医学分类、诊断不当以及治疗不当等4个因素在死亡病例组与存活病例组中具有统计学差异;死亡病例组中,易感因素的累积数量为10.0±1.41,显著高于存活病例组5.64±1.96(P<0.01).rn 结论:军事训练应强调科学的训练方法,严格执行训练规程.同时还需普及EHS的防治知识,从自身开始预防EHS的发生.
  • 摘要:目的:观察保护性肺通气策略在海水淹溺急性肺损伤应用时的治疗作用和安全性.方法:应用保护性机械通气策略对SWD-ALI兔进行分组救治,在不同时间点观察血气分析、呼吸动力学、血液动力学、肺损伤指标,并进行肺组织学检查,以评价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结果:采用6~8ml/kg小潮气量机械通气不仅能改善SWD-ALI时的氧合(P<0.05),而且能有效控制气道峰压和平台压,从而避免呼吸机相关肺损伤.结论:肺保护性通气策略联合应用治疗SWD-ALI,能够明显改善氧和,避免继发肺损伤,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SWD-ALI的机械通气手段.
  • 摘要:目的:研究血液灌流对大剂量阿米替林中毒患者血药浓度和预后的影响.方法:大剂量阿米替林中毒患者16例.入院后除常规治疗外,同时行血液灌流治疗,并采用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于灌流前后测定血浆阿米替林浓度.结果:血液灌流后血浆阿米替林浓度与灌流前相比显著下降[由(0.74±0.23)μg/ml降至(0.17±0.09)μg/ml],中毒症状明显改善.结论:血液灌流能显著加快血中阿米替林的清除.
  • 摘要:重症肝病患者如肝硬化失代偿和肝衰竭患者往往伴有严重并发症,除原发肝病需要处理外,其严重并发症如肝性脑病、上消化道大出血、肝肾综合症、脓毒血症和感染性休克往往是其死亡原因,原发病及并发症涉及各个系统,需要严密监护,患者需要在监护病房(ICU)中进行诊治才能得到很好的获益。
  • 摘要:目的:调查清醒危重患者ICU住院期间心理及生理不良经历,并分析相关诱发因素.rn 方法:选择全国31家三级甲等医院ICU进行为期2个月连续性调查.所有转出ICU清醒患者均入选本次调查,于转出后2日内,由上海诺德健康咨询有限公司委派、经课题组系统培训合格的访问员按问卷要求独立对患者进行访问.rn 结果:共计234例患者接受调查,其中163例(69.6%)发生心理不良事件,有生理不良经历患者的比例高达97%,其中74.4%患者发生严重生理不良经历.86.5%存在心理不良事件的患者发生严重生理不良经历,显著高于无心理不良事件患者(P<0.01).超65%病例抱怨噪音以及对医护操作难以忍受,且此类患者心理以及生理不良经历的比例显著增高(P<0.05,P<0.01).多因素分析发现,APACHEⅡ评分为诱发心理不良经历的独立高危风险因素(P<0.05).此外,恰当的镇静能有效降低ICU清醒危重病人心理以及生理不良经历的发生率.rn 结论:ICU清醒危重患者不良住院经历发生率高,存在心理不良事件的患者更容易出现生理不良经历.调查显示疾病严重程度是诱发不良心理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ICU环境因素(如噪音)以及医护操作与不良心理事件及生理不良经历关系密切,而恰当的ICU镇静策略是减少心理事件以及生理不良的有效措施之一.
  • 摘要:无创通气(1VIV)是指不需要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建立人工呼吸道而增加肺泡通气的一系列无创伤性机械通气方法的总称,是人工呼吸支持技术发展的方向之一。本文论述了无创通气方式、优缺点、并发症、禁忌证及设置方式。并探讨了其在COPD急性加重期、重症哮喘、急性肺水肿、重症肺炎、传染性非典型肺炎、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肌萎缩性侧索硬化症等疾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及疗效评价。
  • 摘要:目的:总结医院血液滤过辅助治疗心源性休克经验.rn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2005年12月至2009年12月抢救的心源性休克患者21例,经药物治疗无效后,使用持续血液滤过方法辅助治疗.确诊心源性休克12小时内行血液滤过治疗的为A组(n=11),12小时后血液滤过治疗的为B组(n=10).比较两组患者血液滤过前的APACHEⅡ评分、血清Cr、血乳酸水平、24小时尿量以及治疗后的7天生存率.rn 结果:A组患者7天生存率为81.8%(9/11),B组患者7天生存率为40.0%(4/10),差异十分显著(P<0.01).血液滤过前两组之间APACHEⅡ评分、血清Cr、24小时尿量无显著差别(均P>0.05),B组乳酸水平显著高于A组(P<0.05).rn 结论:早期血液滤过治疗可以有效提高心源性休克患者生存率.
  • 摘要:目的:探压力超负荷致心室重构时大鼠心肌线粒体内膜腺苷酸转运体(ANT)表达的改变及其意义.rn 方法:雄性SD大鼠行腹主动脉缩窄术,随机分为A5w 、A15w、SH5w和SH15w4组,每组13只大鼠,术后5周及15周分别观察大鼠血流动力学参数、心室重构指标,密度梯度法提取大鼠心肌线粒体,高效液相色谱法测量心肌组织及线粒体腺苷酸含量,Western blot法分析心肌线粒体ANT蛋白表达.rn 结果:大鼠腹主动脉缩窄术后5周出现左心室肥厚,术后15周加重并有心功能减退;与SH5w和SH15w组比较A5w组及A15w组心肌组织ATP、ADP含量较均降低,A15w组线粒体内ATP及ADP含量降低;A15w组线粒体ANT蛋白表达降低,并与心肌线粒体内ATP及ADP含量变化相一致.rn 结论:心室重构伴心功能减退时,心肌线粒体ANT蛋白表达降低,导致细胞内腺苷酸分布异常,是肥厚心肌能量代谢障碍的重要机制.
  • 摘要:目的:探讨大麻素CB2受体在电针预处理诱导的脑缺血耐受中的作用.rn 方法:实验1: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大脑中动脉闭塞(MCAO)模型组、电针(EA)+MCAO组、CB2受体拮抗剂(AM630)+EA+ MCAO组、AM630的溶剂(V)+ EA+ MCAO组和AM630+ MCAO组(n=8),线拴法制作MCAO模型,EA预处理在模型前2h给予,AM630或其溶剂在模型前5.5h给予,于模型后72 h行神经功能评分和TTC染色检测脑梗死容积百分比的变化;实验2:成年雄性SD大鼠40只分组和处理同上,EA预处理在模型前24 h给予,AM630或其溶剂在模型前27.5 h给予,检测指标的时间和方法同实验1;实验3:成年雄性SD大鼠36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对照组和EA后2、6、12、18、24h组(n=6).后5组给予EA处理后在不同时间应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右侧大脑中CB2受体的表达。rn 结果:实验1:与MCAO组和AM630+MCAO组比较,EA+MCAO组、AM630+EA+MCAO组、V+ EA+ MCAO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增高,脑梗死容积百分比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2:与MCAO组比较,EA+ MCAO组和V+EA+MCAO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增高,脑梗死容积百分比降低,与EA+ MCAO组比较,AM630+ EA+ MCAO组和AM630+MCAO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降低,脑梗死容积百分比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3:与对照组比较,EA后18h组CB2受体mRNA水平增高,EA后24h组CB2受体蛋白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CB2受体参与了电针预处理诱导的延迟相脑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心肺复苏(CPR)后早期血清S100蛋白(S100)、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对脑损伤评估作用.rn 方法:28例经CPR成功自主循环恢复(ROSC)后收入ICU的患者,以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lasgow outcome scale GOS)将病人分为A组(包括GOS1、2分)19例、B组(包括GOS3、4、5分)9例.健康对照12例为C组.所有患者均在ROSC后2h、12h、24h、48h、72h分别采取静脉血,用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S100、NSE.同时收集入ICU后24小时内临床资料,计算各时间段和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Ⅱ、Ⅲ评分及存活概率(APACHEⅡ、Ⅲ、PS).rn 结果:A组APACHEⅡ、Ⅲ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02),A组的PS、GCS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08),A组的开始通气时间、ROSC时间比B组明显长(P<0.05).A组在2h、12h、48h、72h的S100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01),而12h、24h、48h、72h NSE水平明显高于B组(P<0.05-0.000),B组在48h S100、NSE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2h、12hS100水平与ROSC时间显著相关(P<0.05);12h、24h、48hNSE水平与ROSC时间显著相关(P<0.05).rn 结论:血清S100、NSE均可作为判断CPR后早期缺氧性脑损伤的生化标志物,两者联合动态检测对于估计ROCS时间、判断继发性脑损伤、指导脑复苏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摘要:目的:观察腹主动脉缩窄术后大鼠左室肥厚心肌线粒体氧化呼吸功能的改变及卡维地洛的作用,探讨卡维地洛对压力超负荷心肌线粒体能量代谢的影响及机制.rn 方法:用卡维地洛治疗腹主动脉缩窄术后的成年雄性SD大鼠,5周及15周后观察假手术组(S5、S15)、腹主动脉缩窄组(H5、H15)及卡维地洛治疗组(HR5、HR15)大鼠血流动力学参数、心室重塑指标,常规石蜡切片观察心肌纤维结构;高速离心密度梯度法分离大鼠心肌线粒体,Clark氧电极法测定线粒体呼吸活性.rn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H5组出现左室肥厚,H15组进一步加重,卡维地洛可减轻左室肥厚;H5组Ⅲ态、Ⅳ态呼吸及OPR均增高,RCR降低,卡维地洛可降低Ⅲ态、Ⅳ态呼吸及OPR,增高RCR;H15组Ⅲ态呼吸、RCR、OPR均降低,Ⅳ态呼吸无显著差异.应用卡维地洛后,与H15比较,Ⅲ态呼吸、RCR、OPR增高,基本恢复至对照水平.磷氧比各组间均无显著差异.rn 结论:肥厚心肌线粒体呼吸功能发生改变,卡维地洛可保护线粒体呼吸功能从而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卡维地洛维持心肌正常能量代谢可能是卡维地洛心肌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 摘要:致病性微生物耐药性日益严重化是一道世界性医学难题.微生物产生耐药不只是一种对药物作用的反应,更应看到是其生物本性之使然,是其为生存生长而与外界作用物的矛盾运动;微生物在极其漫长的生物史积淀下来的基本特性使其具备这种"能耐",尤其是其超级耐药性的发生;而且可以料想,这些此起彼伏的耐药性应存在一定的"原动机制",可以认定微生物的耐药性必然永远存在.人类社会必须构建长效的、与时俱进的防、抗致病微生物耐药性的卫生工作机制:包括成为常规的国民卫生教育内容,健全的系统的监测致病微生物耐药状况的体系,建立推进灵敏性高的新药开发机制,将深入揭示耐药性成因作为生命科学发展战略中的重点之一,将临床工作一线作为上述工作机制聚焦点与成效体现处.
  • 摘要: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脓毒症胰岛素抵抗影响及其机制.rn 方法:将60例脓毒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检测患者入组后第1天、第7天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HNS)和C反应蛋白(CRP),行APACHEⅡ、Marshall评分;利用稳态模式评估法(HOMA)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统计前3天葡萄糖输入量与胰岛素用量比值(G/RI).rn 结果:①血必净治疗可以明显改善患者前3天平均G/RI(G/RI3=(G/RI1 +G/RI2+G/RI3)/3)(P=0.032),治疗后第7天可明显降低患者的CRP(P=0.021)、HOMA-IR值(P=0.014).②多元相关分析显示CRP、APACHEⅡ评分和Marshall评分与HOMA-IR呈显著正相关.rn 结论:血必净具有改善脓毒症胰岛素抵抗的作用,其机制可能为血必净的抗炎作用.
  • 摘要:目的:总结胸腹联合伤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经验.rn 方法:对医院1976年6月至2005年8月期间69例胸腹联合伤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穿透性损伤29例,钝性损伤40例.左侧膈肌破裂48例,右侧膈肌破裂18例,双侧3例,形成创伤性膈疝28例.术前诊断为胸腹联合伤37例,术中探查发现的32例.手术取胸部切口30例、腹部切口24例、胸和腹分别切口12例,胸腹联合切口3例.rn 结果:全组死亡6例,死亡率8.7%,其中分别死于失血性休克2例,多脏器功能衰竭2例,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1例,颅脑损伤1例.56例病人复查,无并发症出现.rn 结论:胸腹联合伤病情危重、伤情复杂、诊治困难;对胸腹交界部位遭受创伤的病人应高度怀疑胸腹联合伤的存在;对出现创伤性膈疝的病人,胸部X线和CT等辅助检查有助于诊断;及时、正确的外科手术是降低死亡率和减少并发症的关键.
  • 摘要:目的:分析创伤脓毒症患者的免疫状态及乌司他丁联合胸腺肽α1行免疫调理的有效性.rn 方法:选取2005年10月至2007年10月广州军区广州总医院ICU创伤脓毒症患者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采用经典SSC治疗,治疗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和胸腺肽α1联合免疫调理治疗.所有患者于实验第1、5、7及28天(或死亡)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以检测机体的特异性免疫状态.于第1和28天(或死亡时)用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IL-6/IL-10含量,以评估患者的非特异性免疫状态.并于实验第1、5、7及28天(或死亡时)相同时间点观察APACHEⅡ评分的变化.rn 结果:治疗组第7、28天的CD14+单核细胞HLA-DR表达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升高(P<0.05).治疗组第28天的IL-6、IL-10含量与治疗第1天比较显著下降(P<0.05).两组APACHEⅡ评分治疗前无差异,第5、7、28天时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28天死亡率无差异(P>0.05).rn 结论:部分创伤脓毒症患者存在原发性特异性免疫抑制.所有创伤脓毒症患者早期出现非特异性免疫亢进,后期则表现为免疫抑制.乌司他丁联合胸腺肽α1行免疫调理可促进促炎介质/抗炎介质的免疫紊乱状态趋向平衡.
  • 摘要:目的:探讨总结严重多发伤救治中,多巴胺、酚妥拉明等血管活性药的治疗疗效及临床意义.rn 方法:对ISS≥17的严重多发伤,有心肺功能不全或ARDS、ALI,或CVP>6cmH2O,但SP<80mmHg,有微循环灌注不良,年龄大,原有慢性心肺病患,并发肺部感染者,予以小剂量多巴胺,多巴酚丁胺及酚妥拉明微量泵持续泵入,同时监测CVP、呼吸、心率、动脉血气等.rn 结果:多发伤后早期急性心肺功能不全的检出率分别达51.9%、42.3%;小剂量血管扩张及强心剂可改善胸闷气短等临床症状,减慢过快呼吸心跳,提高SaO2,治疗有效率达93%.rn 结论:严重创伤导致过度应激反应,以外周血管收缩为伤后儿茶酚胺释放的主要特征,小剂量多巴胺及酚妥拉明类血管活性药,可增强创伤后不同基础患者心肺功能,改善预后.
  • 摘要:目的:总结血液净化(blood purification,BP)治疗非肾脏疾病危重症患儿的经验.rn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12月医院PICU因非肾脏疾病而行BP治疗的10例危重症患儿的临床资料.10例患儿中,5例为急性肝能衰竭;2例自身免疫性疾病,其中1例吉兰-巴雷综合征,1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全身型)并发MAS;2例重症脓毒症;1例由于代谢病出现持续性的严重代谢性酸中毒.rn 结果:10例非肾脏疾病危重患儿中,实施CVVH联合PE治疗4例次,单纯cvⅦ治PE治疗3例.临床痊愈7例,好转1例,家长放弃2例.rn 结论:BP作为一种脏器功能替代及支持的新疗法对PICU中肝功能衰竭及自身免疫性疾病等非肾脏病危重症患儿有较好的疗效.
  • 摘要:目的:报道体外膜肺氧合(ECMO)在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肺功能衰竭中的临床应用结果及经验.rn 方法:2008年11月28日,医院儿童重病中心收治1例小儿重症肺炎合并心肺功能衰竭、肝功能严重受损及中毒性脑病的7岁男童,在经过以呼吸机为主的常规方法治疗后仍持续低氧血症且病情有进一步加重的情况下实施右侧股动静脉V-A ECMO辅助方式对患儿心肺进行支持治疗.rn 结果:ECMO初始流量为0.8L/min,氧流量与血流最之比为1∶1,FiO2,60%.ECMO开始后10min,从桡动脉采血,PaO2迅速从40mmHg(1mmHg=0.133kPa)升至177mmHg,PCO2 21mmHg,Lac开始下降,由3.5mmol/L降至2.8mmol/L.ECMO治疗后4h,PaO2 202mmHg,PCO2 44mmHg,Lac 1.5mmol/L.将ECMO流最调至0.6L/min,FiO2 60%,PaO2持续维持在150~200mmHg.使用ECMO期间,患儿血压稳定,心功能明显好转,心率减慢,肝脏同缩,肝功能好转,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灵敏,胸部X线片示肺部炎症逐渐吸收.使用ECMO后第4天,将流量降到0.4L/min[20ml/(kg·min)],FiO2下调到40%,动脉血气分析示:PaO2 190mmHg,PCO2 36mmHg,SaO 100%,Lac 0.9mmol/L,于治疗后96h停止ECMO.ECMO停止后36h,顺利拔出气管插管,术后2周痊愈出院.ECMO并发症:主要有出血和渗血;血小板有所下降,从230×109/L降至130×109/L,仍在正常范围.rn 结论:ECMO是疗效肯定、有前景的心肺支持治疗方法,可用于儿科重病患者。
  • 摘要:分析报道4例汶川大地震儿童地震灾害性颅脑损伤的救治经过及特点,刍议救治要点.年龄7月~13岁,其中开放性颅骨骨折2例,凹陷粉碎性颅骨骨折并巨大硬膜外血肿1例,头皮损伤1例.4例均有被垮塌房屋掩埋史,时间5~20min;2例并缺氧性脑病,癫痫持续状态,3例并严重肺部感染,贫血,低蛋白血症,电解质紊乱.2例手术清除血肿,2例保守治疗,效果良好.作者分析了儿童地震灾害性颅脑损伤的特点,认为儿童地震灾害性颅脑损伤伤情普遍重于其他原因的颅脑损伤,原因与地震掩埋引起的缺血缺氧、贫血、低蛋白血症和水电解质紊乱等密切相关.
  • 摘要:目的:探索汉族人群诱导性一氧化氮合酶(eNOS) T-786C、G894T基因多态性中对脓毒症存在易感的高风险等位基因或基因型.rn 方法:2007年4月至2009年5月,在北京9家教学医院ICU随机收集脓毒症病例117例,并招募健康志愿者100例作为对照.应用PCR-SSCP及PCR-RLFP方法检测eNOS T-786C、G894T的等位基因和基因型.rn 结果:脓毒症患者与健康人群之间eNOS T-786C及G894T各等位基因或基因型的发生频率无显著差异(P>0.05).但脓毒症患者中TC基因型的出现频率(30.8%)与健康人群(24.0%)相比有增加趋势(P=0.086);等位基因C携带者的比例(18.8%)高于健康人群(12.0%),但未达到统计学差异(P=0.052).117名脓毒症患者中发现4例CC纯合子基因型个体,占3.4%;健康对照组中未发现CC纯合子基因型个体.结合既往已发表的相关研究结果分析发现,eNOS T-786C和G894T各基因型的出现频率存在种族差异.与白种人比较,亚洲黄种人eNOS T-786C基因型TC、CC以及G894T基因型GT、TT的出现频率均显著降低(P=0.000).rn 结论:eNOS T-786C等位基因C或基因型TC的携带人群对脓毒症可能存在易感风险趋势,而G894T基因多态性与脓毒症易感性无密切关系.
  • 摘要:目的:评估联合使用乌司他丁和a1胸腺肽进行抗炎和免疫刺激治疗严重脓毒症的有效性.rn 方法:多中心、前瞻、随机、对照.进入ICU内严重脓毒症(Marshall评分5~20)的成年患者入选,随机分为对照组:经典治疗;治疗组1(第一阶段):经典治疗十乌司他丁30万u/日,迈普新1.6mg/日,连续7d;治疗组2(第二阶段):经典治疗十乌司他丁60万u/日,迈普新3.2mg/日,连续7d.以28d和90d预后作为主要疗效评估.rn 结果:共433例患者进入本研究,其中第一阶段91例,治疗组(治疗组1)与对照组28d预后等各项疗效评估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第二阶段342例,治疗组(治疗组2)与对照组相比(意向治疗分析),28d病死率为25.1% vs 38.3% (P=0.0088),90d病死率为37.1% vs 52.1%(P=0.0054),28d APACHEⅡ评分为12.7±9.4 vs 14.3±9.2(P=0.0384),28d单核细胞HLA-DR/CD14+为51.7±26.5% vs 40.1±22.0%(P=0.0092).其它疗效评估指标,如ICU内治疗天数、呼吸机使用天数、抗生素使用天数等,两组无显著差异.rn 结论:本研究治疗方案能够明显改善严重脓毒症患者28d和90d预后,因此具有积极推广价值;治疗的有效性具有剂量依赖性,本研究的治疗剂量未必是最佳剂量,值得进一步深入探讨.
  • 摘要:目的:探讨肝癌术后早期低氧血症的原因及治疗措施.rn 方法:根据2002年3月至2006年10月ICU收治的78例肝癌切除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分析手术操作分离肝膈面的36例和未分离肝膈面的42例术后胸膜反应或/和胸腔积液以及低氧血症的发生率,总结低氧血症的治疗并分析疗效.rn 结果:36例手术分离肝膈面者术后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右侧胸膜反应或/和右侧胸腔积液,其中22例在术后8~12h发生低氧血症,其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未累及肝膈面者(P<0.001).低氧血症患者经过吸氧、脱水利尿、抗炎性反应、胸腔穿刺引流(6例)、呼吸机支持(2例)等治疗,疗效满意.rn 结论:手术操作分离肝膈面引起胸膜反应和胸腔积液,继而导致全身炎性反应综合症和急性肺损伤是肝癌术后患者早期发生低氧血症的主要原因.针对炎性反应的综合治疗措施和呼吸支持,包括必要时胸腔穿刺引流和机械通气,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改善患者缺氧症状,避免病情进一步恶化.
  • 摘要:目的:总结使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患者的疗效,旨在为推广该项技术提供临床依据.rn 方法:总结2002年8月至2009年2月间,收治的519例呼吸衰竭患者无创机械通气的临床资料,进行临床疗效分析.rn 结果:519例呼吸衰竭患者中,治疗好转456例,占87.86%;改为有创机械通气24例,占4.6%;治疗无效、拒绝有创机械通气或放弃治疗导致死亡39例,占7.51%.其中COPD合并肺心病患者治疗有效率94.17%(388/412),支气管扩张症合并肺心病患者治疗有效率78.26%(18/23),肾移植术后或慢性肾病口服免疫抑制剂合并双肺肺炎患者治疗有效率66.67%(8/12),急性左心衰患者治疗有效率100%(4/4).患者平均缓解时间为3.1±2.40d,平均住ICU时间为4.7±7.96d,住院时间为14.5±11.60d.无创机械通气后1h、24h、和病情缓解后,患者动脉血pH、PaCO2、PaO2改善显著.rn 结论: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呼吸衰竭患者疗效肯定,值得推广.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