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四届全国子宫内膜异位症及慢性盆腔痛学术研讨会
第四届全国子宫内膜异位症及慢性盆腔痛学术研讨会

第四届全国子宫内膜异位症及慢性盆腔痛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青岛
  • 出版时间: 2011-06-18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

会议文集:第四届全国子宫内膜异位症及慢性盆腔痛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为保留子宫功能探讨手术切除子宫大部肌层治疗弥漫型子宫腺肌病所致重度痛经及月经过多。388例患者均有继发性、进行性痛经,最长16年,最短5年,平均7.9年。162例伴有月经量大合并贫血,经期延长,所有病人术前均需经期服用止痛剂,服止痛剂时间最长10年,最短3年,158例患者曾有经期注射止痛剂史。所有病例例经期至少需要卧床休息一天以上。2例因痛经难以忍受有自杀未遂史。方法:将子宫正中纵形对称切开,达子宫峡部,U形挖除大部分子宫肌层,尽可能薄的保留黏膜与浆膜层,然后行子宫成形术,1号合成线首先缝合黏膜层,形成一完整子宫腔,再将浆膜层与黏膜层缝合在一起,关闭死腔。结果:388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最长76min,最短38min,术中出血量最少50ml,最多150ml,切除子宫腺肌病组织称重,最轻128g,最重1480g,术后经病理证实均为子宫腺肌病。术后随访时间最长42个月。痛经缓解率99.5%(2/388)。2例术后出现闭经,该2例病人测女性激素六项均正常。95.4%(370/388)的患者术后半年内月经量明显减少,术后每月B超观测子宫,形态逐渐恢复正常,肌层菲薄,子宫平均体积由术前的98mm×88mm×86mm恢复至术后的53mm×42mm×32mm,血CA125由术前的(56.2±12.5)U/ml降至术后半年的(8.2±1.5)U/ml,差别有显著意义(P<0.01),随访至今,未发现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结论:子宫肌层大都切除可完全缓解弥漫型子宫腺肌病患者的痛经并明显减少月经量,可保留子宫。可满足中青年妇女强烈要求保留子宫的愿望。
  • 摘要:目的:探讨分析65例不同期别的围绝经期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临床诊治特点及CA125水平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0年12月我院65例围绝经期的经腹腔镜或经腹手术后病理确诊为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病例,按r-AFS分期分为A组(Ⅰ、Ⅱ期)B组(Ⅲ、Ⅳ期)两组,应用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表现特点、分期和治疗方案,漏诊率。用化学发光法测定各组血清中CA125的水平,评估其临床意义。结果:(1)A组50%的病例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而B组病例71.70%表现为痛经,慢性盆腔痛占7.55%,两组比较,痛经有统计学差异。P<0.05。(2)B组中卵巢囊肿的直径超过5cm者以及CA125≥35mIU/ml者分别占58.49%和62.26%,与A组病例相比,两者有统计学差异,P<0.05。(3)91.67%A组病例为全子宫切除手术中发现,术后病理确诊,术前漏诊率高。(4)若以CA125≥25mIU/ml为阈值判断检出的阳性率,它的灵敏度92.31%,特异度是57.14%,阳性预测值是80%,诊断符合率是80%。结论:围绝经期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临床表现多以痛经为常见,慢性盆腔痛仅见于Ⅲ、Ⅳ期病例;CA125水平与内异症分期呈正相关,但是平均水平低于普通年龄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的人群;适当降低CA125阳性阈值有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创造积极治疗的时机,避免内异症发生恶变。
  • 摘要:通过回顾性分析1992年1月至2011年4月间就诊于北京协和医院的31例累及肛门括约肌的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就其诊断、治疗及预后做相关研究比较,认为病灶广泛切除及肛门括约肌修补术为累及肛门括约肌的会阴EM疾病最佳的治疗方式,以提高对累肛门括约肌的会阴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水平。
  • 摘要:研究目的:观察内异灌肠方结合红藤方对湿热瘀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材料与方法:采用多中心随机治疗,将117例合格病例随机分为红藤方组31例、内异灌肠方加红藤方组29例、内异灌肠方组27例、达那唑组30例。观察临床疗效、生存质量、CA125等变化情况。结果:四组患者的痛经评分均显著降低(P<0.01),中医药治疗的三组能改善患者生存质量(P<0.05),红藤方口服对异常血清CA125有降低作用(P<0.05)。结论:中医药治疗对湿热瘀阻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有显著治疗作用,值得深入研究。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联合GnRH治疗对卵巢储备功能可能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实验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行腹腔镜囊肿剥除术105例。实验组分为4组:A组:单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囊肿直径<5cm(33例);B组:单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囊肿直径≥5cm,(24例);C组:双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双侧囊肿均直径<5cm(27例);D组;双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至少一侧囊肿直径≥5cm(21例)。对照组:行腹腔镜下单侧卵巢畸胎瘤(成熟性囊性畸胎瘤)剔除术(20例);比较各组手术前血清卵泡刺激素(FSH),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2)的变化并根据巧囊的大小和类型分层分析。随访患者术后Ⅲ期患者术后6个月及Ⅳ期患者第一次月经复潮后,术后1年基础FSH的恢复情况、月经恢复情况及自然妊娠情况。结果:双侧各组(C,D两组)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后FSH较术前明显增高(P<0.05),E2明显减低(P<0.05),LH明显减低(P<0.05)。对照组及单侧各组(A,B组)手术前后各激素水平均无统计学差异,分层分析单侧巧囊年龄及类型,各组内组间激素水平变化亦无明显差异。C组患者术后1年基础FSH恢复至正常范围内占85.3%,而D组患者基础FSH恢复至正常范围内仅占6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组术前不孕患者术后妊娠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组术前不孕患者术后妊娠率低于对照组。结论:腹腔镜双侧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术联合GnRH-a治疗对卵巢储备功能有一定的影响,但大部分患者可在术后1年内恢复,不孕症患者术后加用GnRH-a等药物则可明显提高术后妊娠率,但与临床分期相关。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保守性手术联合戈舍瑞林治疗重度卵巢型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术后的近远期疗效及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206例经腹腔镜手术与病理确诊的重度卵巢型内异症,根据美国生育协会1985年修正的内异症分期标准(r-AFS)术中评分,Ⅲ期123例(59.7%),Ⅳ期83例(40.3%)。手术主要实施腹腔镜卵巢囊肿剔除整形术Ⅳ对117例不孕症患者同时行宫腔镜检查及输卵管插管通液术,术后联合戈舍瑞林3-6针。通过术后随访1~5年,回顾性分析术后疗效:盆腔疼痛、术后妊娠与术后复发;分析影响术后妊娠和复发的相关因素。结果:(1)盆腔疼痛;完全缓解率;76.1%(105/138)。(2)术后妊娠:总妊娠率:71.3%(77/108),其中自然妊娠率:6.11%(66/108),IVF-ET妊娠率:10.2%(11/108)。1年自然妊娠率:50.9%(55/108),在5年中占83.3%(55/66);IVF-ET妊娠时间:0~1年36.3%(4/11);1~2年27.3%(3/11);2~3年9.1%(1/11);3~4年273%(3/11)。妊娠结局:自然妊娠活产率:86.4%(57/66);IVF-ET妊娠活产率:90.9%(10/11)。(3)术后复发:总复发率:8.3(17/206).术后复发率与累积复发率分别为:第1年3.9%(8/206),3.9%(8/206);第2年2.0%(3/149),6.7%(10/149);第3年1.0%(1/99),8.0%(8/99);第4年10.9%(5/46),17.4%(8/46);第5年0%(0/18),11.1%(2/18)。结论:剔除卵巢囊肿病灶彻底不遗漏;避免电辐射对卵巢储备功能的影响;缝合卵巢恢复解剖避免粘连;术后联合戈舍瑞林药物治疗,有利于降低术后复发率,提高术后妊娠率。内异症病变程度严重、r-AFS评分高、卵巢囊肿体积大、合并子宫腺肌病的患者术后复发率高。
  • 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严重影响育龄妇女健康及生育的常见病、多发病。本课题组在该病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过程中,形成了独到的病因学观点。即认为,内异症是由异常的子宫在位内膜组织随经血逆流至盆腹腔,在异地完成粘附、侵袭、血管形成之病理过程,而形成病灶。致病的关键系子宫在位内膜本身,而在位内膜干细胞/祖细胞或其微环境的改变可能是根本原因。此外,内异症还表现出类肿瘤特质。上述病因学研究结果推进了临床诊疗技术和水平,近年来在位内膜标志物的检测和局部治疗更反映了“源头”诊疗的新观念,对内异症发病机制的再认识和新观念,直接影响了临床问题解决的新方向。
  • 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EM)是妇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逐年上升。内异症的正确诊断和统一分期对判断预后、评定疗效及指导治疗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对此病症的诊断、分期以及分型进行了概述。
  • 摘要:综述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疼痛的手术治疗进展,对手术治疗的选择、DIE的手术治疗、神经阻断术以及手术治疗效果的评估等内容进行了具体概述。
  • 摘要:对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手术进行了研究,概述了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剔除术对卵巢功能的影响,介绍了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剔除术影响术后卵巢功能理论,同时探讨了预防卵巢储备功能受损的手术方法,以便选择恰当的手术方式,对有生育要求的妇女尽量保护卵巢储备功能。
  • 摘要: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生育年龄妇女的常见疾病,属于妇科难治性疾病之一。文献报道的资料显示GnRHa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尤其对于需要长期或反复治疗者,反向添加(add back)疗法则具有较重要的地位,对此进行了概述。
  • 摘要:通过对子宫内膜异位症药物治疗进展的研究,概述了以GnRH拮抗剂及芳香化酶抑制剂为中心的药物研究,并综述了这两种药物的临床应用和疗效。
  • 摘要:对子宫腺肌症临床诊治的热点问题进行了概述,综述了传统的保守手术治疗方法,概述了高强度聚焦超声及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等其它保守治疗方法,并对手术联合药物治疗以及子宫腺肌症与不孕等内容进行具体阐述。
  • 摘要:综述了青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分析了其易漏诊的原因,概述了与成年人有所不同的临床表现,同时对诊断中的注意事项从病史、盆腔检查等方面进行概述,并对春期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予以综述。
  • 摘要:目的:研究慢病毒介导生存素(survivin)基因特异性短发夹状RNA(shRNA)对人异位内膜细胞中survivin基因表达及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构建靶向survivin基因的shRNA慢病毒表达载体,将重组慢病毒感染原代培养的异位内膜细胞,分别以不加病毒液及空载慢病毒感染的异位内膜细胞作为空白对照及阴性对照。采用RT-PCR、Western-blot法分别检测各组异位内膜细胞中survivin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用四甲基偶氮唑蓝(MTT)法检测细胞的增殖,Cy5-Annexin V/PI双染标记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凋亡。结果:与空白对照及阴性对照组相比,shRNA慢病毒感染人异位内膜细胞后survivin mRNA及蛋白表达量均显著下降,survivin mRNA及蛋白表达抑制率分别为64.20%和58.79%;MTT法检测细胞感染后第1~5d的吸光度(A)值,结果显示,除感染后第1d外,实验组A值均明显低于阴性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P值均<0.001),而后两组细胞的增殖速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感染后不时间点之间A值有现著差异(p<0.001),shRNA慢病毒感染后异位内膜细胞增殖抑制率有时间依赖性,感染后第1~5d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2.97%、36.19%、52.22%、58.45%、65.96%;流式细胞仪分析显示,实验组细胞凋亡率位(41.61±3.64)%,明显高于阴性对照组的(9.14~1.88)%和空白对照组的(7.07~1.16)%(P<0.01),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病毒介导survivin基因特异性shRNA在体外可高效地感染异位内膜细胞,其可在转录及翻译两个水平上高效、特异地沉默异位内细胞中survivin基因的表达,显著促进异位内细胞的凋亡,明显抑制异位内细胞的增殖,并随着时间延长,其抑制效应呈增强趋势,而空载慢病毒本身对细胞生长无明显影响。
  • 摘要:目的:探讨天津地区妇女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与HLA-DRB1基因多态性的关系。方法:应用PCR-SBT方法对80例天津籍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和50例子宫肌瘤患者进行HLA-DRBl等位基因分型和基因多态性检测。根据EM分期法(r-AFS)进行分期,Ⅰ-Ⅱ期11例,Ⅲ期28例,Ⅳ期41例。EM患者和子宫肌瘤患者每人抽取5ml全血,取白细胞,用改良盐析法提取基因组DNA。每个DNA样本经PCR扩增后以标准Marker作为参照,产物为351bp。由上海英俊生物有限公司对PCR纯化产物进行测序。将测序结果采用含有最新序列信息的HLA高分辨分型平台(武警医学院开发)进行分型。结果:两组共检出28种等位基因。EM组中HLA-DRB1等位基因频率出现较高的有0708、0901、0904、1124、1212、1461、1509,占检出率的73.35%。子宫肌瘤组中HLA-DRBl等位基因频率出现较高的有0460、0901、0904、0905、1212、1509,占检出率的58%。EM组中基因频率检出率最高的是DRB1*1509,为15例,基因检出率为25%;对照组DRB1*1509为5例,等位基因检出率为10%。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其结果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它基因型与对照组相比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天津地区妇女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中等位基因HLA-DRBl 1509与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的易感性呈正相关,HLA-DRB1 1509可能是EM发病的易感基因。
  •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hMLH1表观失活在卵巢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恶变过程中的作用及在位内膜上hMLH1表观失活与卵巢内异症恶变的相关性,以探索卵巢内异症恶变的发病机制及发现早期诊断工具。材料与方法:通过激光捕获显微切割(LCM)获取卵巢内异症恶变组癌组织29例、不典型内异症9例、异位内膜13例及在位内膜15例;内异症组异位内膜20例及在位内膜17例;对照组在位内膜16例。通过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检测各组织中hMLH1甲基化情况,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hMLH1基因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hMLH1甲基化发生率在恶变组癌组织(52.2%)、不典型内异症组织(33.3%)、异位内膜(53.3%)及在位内膜(66.7%)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异位内膜中hMLH1甲基化发生率;恶变组显著高于内异症组(15.0%),P<0.05。在位内膜中hMLH1甲基化发生率:恶变组显著高于内异症组(11.8%)及对照组(6.3%),P均<0.05,而内异症组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hMLH1蛋白表达情况:在恶变组癌组织(44.0%)与在位内膜组织(40.0%)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在位内膜中,恶变组低于内异症组(88.2%)及对照组(93.8%),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hMLH1蛋白表达缺失与该基因的甲基化具有显著的相关性,P<0.05。结论:hMLH1基因的表观失活与卵巢内异症恶变相关,是卵巢内异症恶变过程中的早期事件。在位内膜上hMLH1的表观失活与异位内膜上该基因的表观失活是同步的,检测在位内膜上hMLH1基因的甲基化及蛋白表达情况有望成为内异症恶变的分子诊断工具。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手术治疗后盆腔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月到2009年1月301医院妇产科行腹腔镜治疗并经病理证实侵犯后盆腔DIE患者35例的临床资料。结果:34例手术在腹腔镜下完成,1例因内异症恶变行中转开腹,无术中并发症。手术后痛经的VAS评分均明显下降(5.8±1.7 vs 1.2±1.3)(P<0.001),13例痛经症状改善显著(39.3%),20例改善满意(60.7%)。结论:腹腔镜治疗后盆腔DIE安全有效,可明显改善痛经,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摘要:目的:评估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联合子宫腺肌病部分切除治疗子宫腺肌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3年7月至2005年10月,在我院行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联合子宫腺肌病部分切除术的子宫腺肌病患者37例。术后1、6、12个月随访,比较手术前后子宫体积,痛经情况及月经情况的变化。结果:本组手术时间(115.7±27.5)min,术中失血量(80.0±35.2)ml,术后中位最高体温38℃,术后病率10.8%(4/37)。术中术后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术前子宫体积(224.6±48.7)cm3,术后6个月(169.2±78.1)cm,术后12个月为(91.6±28.4)cm3,分别较术前缩小24.7%和59.2%。术前月经失血量计分为158,术后第1、6、12个月的月经失血量计分分别为58、56、59,较手术前明显减少(P<0.01)。术后第1、6、12个月的疼痛计分分别为7、5、4分,与术前的8分相比较,痛经得到明显改善(P<0.01)。本组术后月经改善有效率100%(37/37),痛经缓解率94.6%(35/37)。2例因痛经症状无改善而行子宫切除术。结论:腹腔镜下子宫动脉阻断联合子宫腺肌病部分切除是安全有效的子宫腺肌病治疗方法,但尚需要大样本对照研究以及长时间随访资料。
  • 摘要:目的:分析女性生殖道畸形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探讨其发病机理。方法:对2001年1月~2011年3月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住院手术确诊的生殖道畸形并发子宫内胰异位症18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89例患者年龄13~47岁,平均(31.6±3.2)岁。纵隔子宫126例,其中完全纵隔39例,不全纵隔87例;阴道斜隔3例;阴道纵隔6例;双角子宫23例;双子宫双宫颈双阴道7例;单角子宫和残角子宫19例;先天性无阴道2例;处女膜闭锁1例;先天性子官颈隔2例。其中,梗阻性生殖道畸形17例,非梗阻性生殖道畸形172例。另外,189例生殖道畸形病例中合并泌尿系统发育异常3例,其中单角子宫和残角子宫合并单肾2例,双子宫双官颈双阴道合并双肾盂1例。子宫内膜异位症Ⅰ期32例,Ⅱ期91例,Ⅲ期43例,Ⅳ期23例。临床上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症状和体征71例,仅有体征35例,仅有子宫内膜异位症辅助检查阳性结果18例,无任何子宫内膜异位症临床表现或阳性结果的65例。按手术原因进行分类:宫腹腔镜联合行子宫纵隔切除手术102例,宫腹腔镜联合检查不孕症手术9例,腹腔镜下子宫内膜异位病灶电灼术7例,腹腔镜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剥除手术18例,腔镜下行输卵管妊娠手术12例,剖宫产手术9例,残角子宫切除手术16例,子宫切除手术7例,多囊卵巢综合症腹腔镜下卵巢穿刺打孔术5例,人工阴道成形手术2例,子宫韧带囊肿手术1例,下腹部斜疝急诊手术1例。结论:梗阻性生殖道畸形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主要发病机制是经血流出受阻导致逆流。非梗阻性生殖道畸形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由于经血外流不畅,因临床症状轻微易漏诊。在高度怀疑生殖道畸形合并子宫内膜异位症时,应及早行腹腔镜检查确诊,及时治疗。青春期少女体检时宜行妇科B超检查,以便及时发现生殖道畸形,减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率。
  • 摘要:本文报道了1例罕见以突发肠梗阻为特征的消化道内异症,术前诊断困难,术中结合病理才明确内异病灶位于结肠肌层内,造成纤维环状狭窄,压迫肠管,继发机械性不全肠梗阻。临床实践中对于有痛经症状及盆腔内异症的患者,如发现其直肠、结肠周围质硬包块或并发不全肠梗阻,应考虑消化道内异症的可能。对于此类患者应尽早手术治疗,切除被内异组织侵犯的肠管,以解除肠梗阻,术后继续药物抗内异治疗,减少复发。
  • 摘要:目的:探讨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早期诊断方法,组织学检查的意义,探讨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泌尿系统评价的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11年于北京大学第一医院手术治疗,病理确诊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20例临床资料。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多见于育龄女性,本组病例平均年龄40.85岁(27~48岁),符合其发病特点。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表现多样但均不典型。本组病例中多以疼痛(65%)及肾积水(40%)为主要表现。疼痛部位多位于受累侧腹部(20%)、最部(35%)、盆腔包块(15%)、不孕(5%)尿急(5%)等少,无因异常出血及血尿等明显症状就诊者。14例行盆腔彩超检查,发现盆腔包块5例,合并子宫腺肌症4例,合并肌瘤3例,1例未发现异常,1例发现尿管扩张。11例行泌尿系统彩超检查,均有肾盂积水,其中发现输尿管扩张9例。5例行泌尿系统MRI检查,11例行泌尿系统CT检查,3例行静脉肾盂造影,均发现肾盂、输尿管积水。10例行肾动态检查,除2例肾功能正常外其余8例均有受累及侧肾功能损害,甚至肾萎缩。10例因术前置入D-J管行膀胱镜检查,膀胱均未见病变,其中3例未能成功置入D-J管。所有患者尿常规及血肌酐均正常。术中见累及膀胱腹膜返折6(50%)例,累及右侧卵巢2例(16.7%),累及左侧卵巢4例(33.3%)。累及阴道直肠膈3例(25%),累及同侧骶韧带2例(16.7%),累及肠管表面1例(8.3%)。输尿管受累右侧7例(58.3%),左侧5例(41.7%),未见双翻同时发生。手术方式以腹腔镜手术为主10例(83%),开腹手术少2例(17%),输尿管处理单纯分离粘连4例(33.3%),输尿管部分切除后再吻合8例(66.7%),输尿管全长及单侧肾切除l例(8.3%),全部经病理证实符合子宫内膜异位症。结论: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应警惕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早期诊断以影像学检查为主,特别是合并其他部位深部浸润型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应注意筛查。组织学检查对于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确诊有意义,但对于指导治疗及预后无意义,对于因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行手术治疗患者应进行泌尿系统评估,以提高输尿管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确诊率,减少肾功能损失的发生。
  • 摘要:目的:通过T淋巴细胞亚群、免疫球蛋白、抗精子抗体(ASAb)、抗子宫内膜抗体(EMAb)测定、探讨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免疫不孕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单克隆抗体直接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免疫球蛋白IgG,IgM,IgA,ASAb,EMAb。结果: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对照组比较,T淋巴细胞亚群均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P<0.01,P<0.001),血清IgG,IgM,IgA含量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P<0.01,P<0.001),AsAb、EMAb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01)。结论:子宫内膜异位症与免疫不孕有一定的相关性,子宫内膜异位症是引起免疫不孕的诱发因素之一。
  • 摘要:目的:研究腹腔镜手术及术后GnRH-a治疗卵巢内膜样囊肿对卵巢功能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分析我院2002~2003年收治的79例卵巢内膜样囊肿患者。行腹腔镜下保守性手术(A组),为单侧或者双侧卵巢内膜样囊肿剥出术;另选同期卵巢内膜样囊肿患者90例,为开腹手术对照组(B组),B1为单侧或者双侧卵巢内膜样囊肿剥出术、B2为单侧卵巢切除术。术后48例患者加用GnRH-a治疗、84例患者未加用任何药物,观察对比患者术后复发情况。随访各组卵巢内膜样囊肿术后0.5、2、5年复发、妊娠及绝经改变情况。结果:(1)A组术后2年、5年累计复发率分别为12.7%(10/79)、21.5%(17/79),B组术后2年、5年累计复发率分别为lO.1%(6/59)、15.3%(9/59),分别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2)B组Ⅲ期与Ⅳ期术后2年累计复发率分别为2%(1/49)、19.5%(8/41),5年累计复发率分别为6.1%(3/49)、24.3%(10/41),分别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而A组则无显著差异。(3)GnRH-a组与未用GnRH-a组手术后2年和5年囊肿累计复发率无显著差异(P>0.05)。(4)术后年龄≥40者腹腔镜组和开腹手术组绝经发生率分别为16.6%(2/12)、24.0%(6/25)。年龄<40者腹腔镜组和开腹手术组绝经发生率分别为O(O/68)、4.7%(3/64)。不同手术途径比较无差异(P>0.05),不同年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5)卵巢内膜样囊肿合并不孕症患者术后2年累计妊娠率为42.3%(22/52)。5年为48.1%(25/52)。术后2年之内妊娠者占88%,腹腔镜术后5年累计妊娠率为63.3%(19/31)。开腹手术5年累计妊娠率为28.5%(6/21),二者比较有显著差异(P
  • 摘要:综述了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的相关机制研究进展,就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前的病理变化、恶变的高危因素、分子遗传学机制、恶变的表观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以及游离铁离子的氧化应激作用等内容进行具体概述。
  • 摘要:综述了盆腔子宫内膜异位症,探讨了其与不孕症的关系,简要介绍了内异症对女性生殖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概述了内异症相关生殖功能下降的治疗,指明了积极治疗内异症可改善生育力。
  • 摘要:探讨了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不孕的治疗,目前证实有效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辅助生殖技术(ART)。在选择治疗方案之前,应对男方的精液情况、患者的年龄、病情、治疗经过、卵巢及子宫情况充分评估,以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 摘要:目前对子宫腺肌症合并不孕症患者的最佳治疗方案尚未能达成共识。其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腹腔镜或剖腹的子宫腺肌瘤剔除手术、手术联合药物治疗、子宫动脉栓塞术以及磁共振引导聚焦超声等,但尚缺乏RCT的循证医学证据。
  • 摘要: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严重影响女性生活质量的疾病,可以造成慢性腹痛、不育甚至肠梗阻等严重后果。腹腔镜手术是内异症的重要治疗方法,本文总结了国外腹腔镜治疗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的研究及相关文献,目的是探讨这种治疗方法是否适宜,并提出现存的问题。
  • 摘要:目的:探讨氧化应激指标8-iso-PGF2α、GSH-PX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并不孕发病机制中的表达及意义。方法:选取50例内异症并不孕患者作为内异症不孕组,并分为内异症不孕A组(内异症Ⅰ、Ⅱ期)和内异症不孕B组(内异症Ⅲ、Ⅳ期),同时选择30例腹腔镜监护手术盆腔解剖正常患者作为对照组,检测两组患者血清、腹腔液中8-iso-PGF2α、GSH-PX水平。8-iso-PGF2α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GSH-PX测定采用化学比色法。结果:内异症不孕组8-iso-PGF2α血清中为(210.7±21.0)ng/ml、腹腔液中为(42.2+4.3)ng/ml,两者较对照组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内异症不孕组GSH-PX血清值为(251.1+21.1)U、腹腔液值为(154.8±30.2)U,二者的表达量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0.01)。内异症不孕B组与A组相比,B组的8-iso-PGF2α血清表达量(220.5±18.2)ng/ml、腹腔液表达量(45.3+2.8)ng/ml,二者表达量显著升高(P<0.01);GSH-PX腹腔液表达量(137.5±26.4)U、血清表达量(240.4±17.0)U,二者表达量显著降低(P<0.01)。结论: 8-iso-PGF2α、GSH-PX在内异症不孕症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8-iso-PGF2α是评价内异症伴不孕症氧化应激最可行的生物标记。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