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十三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
第十三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

第十三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11-04

主办单位: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会议文集:第十三届中国南方国际心血管病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大量的科学证据已经证明行为危险因素(吸烟、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缺乏体力活动)是CVD主要的潜在原因。这些研究结果是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产生的,当时CVD越来越成为高收入国家的公共健康问题。1948年,由于认识到开展心血管研究以探讨逐渐增加的CVD负担的原因的必要性,美国公共卫生署在马萨诸塞州弗雷明汉市发起了一项CVD防治示范项目。弗雷明汉心脏研究的原队列入选了5 209名调查对象,在马萨诸塞州弗雷明汉市2/3的成年人口中随机抽样产生,年龄30~62岁。调查对象定期就某些个人因素接受检查,这些因素通过后来长期的随访被证实是非常有力和一致的冠心病指标,称为危险因素,因此产生了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概念。
  • 摘要:众所周知,肾功能不全是心力衰竭或者心血管疾病患者最主要的死亡预测因子,尽管心脏功能不全会导致肾功能障碍已经得到大家的广泛共识,但实际上,肾功能不全也能导致心脏的不良事件。据统计,肾功能障碍的患者在1年内约有30.7%将发生心力衰竭。而终末期肾病的患者约43.6%归咎于心源性死亡。因此,二者互为因果,导致脏器功能衰竭及患者临床症状的恶化。这就使我们需要将二者看作一个有机整体,深入认识发病机制,尽早识别,并制定合理的治疗策略及方案。
  • 摘要:随着手术及体外循环等相关技术的日趋完善与不断提高,心脏手术后的并发症正逐渐减少,但是脑卒中仍是心脏手术后的灾难性并发症,不仅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增加并发症和病死率,而且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十分沉重的负担。心脏手术后脑卒中主要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为重型神经损伤,神经功能紊乱或昏迷为特征,另一种表现为认知功能障碍、谵妄或癫癎。心脏手术后脑卒中的发生主要通过3种机制:脑灌注不足、栓塞和炎症反应。目前,由于各中心所采用的技术以及熟练程度的不同,心脏手术后脑卒中的发病率为3%~9%,严重阻碍了心血管外科的发展。因此,如何避免术后脑卒中的发生,成为心脏手术成败的重要因素,如何避免因手术原因造成的神经损伤?成为了摆在每个心脏外科医生面前亟待解决的难题。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前提是要先弄清楚手术因素在脑卒中发生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
  • 摘要:心脏与肾的相互作用得以维持血容量、血管紧张性和血流动力学的稳定。以往普遍认为,心脏、肾很少单独发生严重的衰竭。然而,直到近期广义的心肾综合征(CRS)概念才被提出和应用。尽管我们日趋使用该术语,但确切的定义,目前尚有争议。更重要的是,心肾综合征的病理生理过程仍有疑问,这将有可能导致对病人进行不恰当的医药治疗。在心力衰竭患者出现肾衰竭时,预示着不良预后,反之亦然。因此,确切识别心力衰竭和肾衰竭的病理生理联系的研究成为热点,认清CRS的机制将为治疗这种恶性循环提供思路。
  • 摘要:很多心脏手术的患者口腔健康欠佳。龋齿、未经处理的根尖脓肿和牙周炎,都是牙源性感染的可能潜在性危险因素。而且如果它发生在某些心脏手术过程中或术后不久,这种感染最终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在外科手术前根治口腔感染是避免以上情况的有效方法。本文将详细阐述口腔健康与心血管疾病(CVD)的联系,提出证据,强调在择期心脏手术前,进行牙科评估和有效治疗的重要性。
  • 摘要:慢性心力衰竭(CHF)现代治疗的目的是快速缓解症状和减少再住院率和病死率。在大规模多中心试验的基础上,欧洲和美国的CHF治疗《指南》将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ACEI)和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药列为一线药物。《指南》推荐应用高的目标剂量(target doses)——如果可能的话,是最大(maximum)剂量,认为比低剂量有更为优越的疗效。在临床治疗实践中,很多病人接受低于推荐的剂量,而常被称为“治疗不足”(under-treatment)。实际上,β受体阻滞药的处方剂量常常是低于《指南》所推荐的剂量;而且当ACEI和β受体阻滞药联合应用时,各自的平均剂量亦常低于推荐剂量。在临床治疗中这些情况具有普遍性。在CHF病人应用ACEI和β受体阻滞药时,与低至中等剂量相对比,高剂量对于降低病死率的优势还没有能使人信服地得到证明。因此,《指南》推荐剂量与临床应用的普遍习惯之间的分歧,是一个令心脏内科医师十分关注的重要的现实问题。本文回顾并分析了有关临床试验的资料,探讨几个争论的焦点。关键的问题是:低剂量的ACEI和β受体阻滞药真的是疗效较差吗?心力衰竭药物治疗,果真是剂量越高越好吗?
  • 摘要:随着我国医疗体制的改革和完善,疾病经济负担(economicburden of diseases,EBD)已成为当今备受关注的问题,成为影响患者就医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医疗机构如何更好地适应医疗体制转型,更加合理控制直接医疗经济负担(direct medicaleconomic burden,DMEB)的上涨,进一步减轻患者的疾病经济负担,已成为我们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同时医疗机构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更加合理地利用有限的医疗卫生资源,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实力与竞争力,以能够满足患者日益增长的就医需求,同时进一步提高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也已成为重中之重。1980—2005年我国居民医院就医的平均住院疾病经济负担增长达116倍,但同期居民可支配收入仅仅增长了16倍。中国社科院调查显示看病难、看病贵已经是我国城乡居民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23.92%),这一问题在大病、重病患者家庭中变的更困难。
  • 摘要:鱼油含有丰富的Omega-3脂肪酸,已越来越多地应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有证据表明,应用临床治疗剂量的鱼油(4g/d DHA及EPA)可以有效降低高三酰甘油血症。然而,O-mega-3脂肪酸如何减少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及猝死、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发生机制仍未十分明确。本文将集中讨论现阶段鱼油临床应用情况并提供有关鱼油在高三酰甘油血症、冠心病、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治疗的最新信息。
  • 摘要:1989年世界卫生组织(WHO)MONICA计划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法国悖论(the French Paradox)”现象,即法国人在冠心病危险因素与其他西方国家相仿的背景下,冠心病死亡率却显著低于这些国家。在校正其他危险因素的影响后,“法国悖论”被归因于法国人普遍饮用红葡萄酒。随后大量研究观察到饮酒量与冠心病的发生率、死亡率及全因死亡率呈“U”或“J”形曲线关系,即在适量饮酒范围内,冠心病的发生率、死亡率及全因死亡率与饮酒量呈负相关,提示适量饮酒有明显的心血管保护作用。值得重申的是,这种益处无论是一级预防还是二级预防的观察性研究中都得到证实。
  • 摘要:对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myocardialinfarction,STEMI)患者治疗的目的是在梗死相关动脉迅速恢复并巩固有效的冠状动脉血流,防止梗死(范围)扩大或缩小心肌缺血范围。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coronary intervention,PCI)较溶栓治疗更加有效,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之一。
  • 摘要:肺动脉高压(PAH)是指静息状态下肺动脉平均压(mPAP)≥3.3kPa(25mmHg),该疾病是一种进展迅速的致死性疾病,是由于肺血管重塑引起心脏血流动力学恶化,最终导致右侧心力衰竭。肺动脉高压的发病率为(30~50)/百万,可累及各年龄段、各种族人群,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在最新的肺动脉高压分类(表112-1)中动脉性肺动脉高压被归为第1类,其中有些与遗传因素有关,有些与结缔组织病等其他系统的疾病相关,还有一部分为特发性。典型症状包括呼吸困难、晕厥、眩晕、外周性水肿和乏力等,这些症状在运动时或运动后会更加明显,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进一步恶化,导致患者生活质量的严重下降。世界卫生组织肺动脉高压功能分级(WHO-FC)概括说明了患者症状的严重程度,肺动脉高压患者可能会从基本无症状的阶段(WHO-FCⅠ)迅速进展至功能严重受损阶段(WHO-FC Ⅳ)。
  • 摘要:肾血管性高血压是继发性高血压的第二位原因。各种病因引起的一侧或双侧肾动脉及其分支狭窄进展到一定程度,使得肾灌注减少,神经激素活性上调,即可引起肾血管性高血压。肾动脉狭窄(renal artery stenosis,RAS)不仅可导致肾性高血压,也是引起肾功能不全的重要原因之一。肾动脉狭窄可为单侧、双侧或见于孤立功能肾。在心血管病患者中RAS更为常见。
  • 摘要:绿茶是全世界范围内的主要饮料之一,尤其是东方绿茶被称为一种对健康有益的神奇饮料。许多的研究均表明对心血管健康有益:①扩张动脉、改善血流;②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率,预防心脏病发作;③降低甚至逆转心脏与脑卒中引起的器质性损害;④保护动脉血管的平滑,防止动脉斑块形成;⑤降低胆固醇与三酰甘油水平。
  • 摘要:随着血压测量技术的进步,我们越来越多地重视动态血压监测和家庭自测血压的应用。联合应用诊室血压测量和动态血压监测或家庭自测血压,可以把血压分为4种类型,即正常血压、持续性高血压、白大衣性高血压、隐匿性高血压。正常血压是指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监测或家庭自测血压均正常;持续性高血压是指诊室血压和动态血压监测或家庭自测血压均高于正常;白大衣性高血压是指诊室血压高于正常,而动态血压监测或家庭自测血压均正常;隐匿性高血压(masked hypertension,MH)是指诊室血压正常(<140/90mmHg),而动态血压监测或家庭自测血压升高(日间收缩压≥135mmHg或日间舒张压≥85mmI-Ig)。隐匿性高血压曾被称为“反白大衣性高血压”白大衣性正常血压”,直到2002年Piekering才首次提出“隐匿性高血压”的概念,并被广泛接受。随着人们对高血压的认识水平进一步提高,隐匿性高血压逐渐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对隐匿性高血压的流行病学情况、发病因素和发病机制、靶器官损害以及预后防治做简要回顾。
  • 摘要:血压尤其是夜间血压水平的小幅度升高显著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致血压升高的睡眠相关疾病可能会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睡眠剥夺和失眠均能增加高血压的发病率和患病率。同样的,下肢不宁综合征亦增加了患高血压的风险。观察性研究及前瞻性研究均发现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严重性和患高血压的风险和程度密切相关。持续正压通气(CPAP)对于严重OSA的患者的作用尚不十分确切,但对CPAP依从性好的患者可能获得更多的好处。
  • 摘要:任何药物治疗的重要原则之一就是得到临床/获益风险比的最大化。在高血压患者的治疗中,主要的目标不仅是降低血压,而且要最大限度地减少死亡率和发病率。但是由于流行病学研究显示,血压和心血管不良事件之间有着连续的直接关系,并不存在无心血管风险的分界点,这个简单的概念变得复杂了。指南推荐尝试指导临床医生,建议把血压降到某个值(也就是目标血压值)以下,以获得最佳的临床疗效。
  • 摘要: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患者的医疗经济负担巨大。糖尿病患者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风险是同年龄段和同性别的非糖尿病患者的2~4倍。年龄超过65岁的糖尿病患者,68%死于冠心病(CHD),16%死于脑卒中。糖尿病患者心血管风险增加的机制包括:冠状动脉内血栓形成倾向增加、血小板活性增加以及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增加等。
  • 摘要:高血压病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目前尚不十分清楚。大量的资料显示,高血压病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和代偿性高胰岛素血症,并与血压呈明显的直线相关。因此以胰岛素抵抗为主的代谢紊乱被认为是高血压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其导致高血压的具体机制还不十分明了。近年来研究表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eroxisomeproliferaor—activa。ted receptors,PPARs)是核受体超家族中由配体激活的核转录因子,通过作用于靶基因的启动子调节基因转录而发挥多种有益生理作用,并与心血管疾病有着密切联系。近年来,人们对PPARs兴奋药贝特类药物(Fibrate)的调脂作用和噻唑烷二酮类药物(。TZDs)改善糖尿病胰岛素抵抗的效应给予了较多的关注,而对其更为广泛的心血管保护作用研究较少。胰岛素抵抗是代谢综合征的中心环节,高血压又是该综合征中主要组成部分。因此PPARs及其兴奋药与高血压病和代谢综合征关系的问题引起学术界的关注,目前已成为探讨的新课题。
  • 摘要:正常妊娠期间,孕妇心血管系统可发生一系列的适应性变化。例如血容量增加,平均动脉压及全身血管阻力下降,心排血量增加。妊娠期妇女动脉对血管紧张素胺(血管紧张素Ⅱ)反应性下降,内皮细胞产生的一氧化氮与前列环素增加,因此妊娠6个月时孕妇的血压水平降低至谷值。如血压降低幅度较大,可能掩盖已存在的轻度高血压,这种情况多见于妊娠前未测量血压的孕妇。从妊娠第4周开始,孕妇血浆容量和红细胞可分别增加40%和25%,并于第28周达高峰。由于血浆增加多于红细胞增多,可造成生理性贫血。血浆肾素活性降低,心钠肽水平增加使血管阻力降低,因此尽管循环血量增加30%~50%,血压仍有所下降。但在某些病理状态下,孕妇血压可出现异常增高,此即称为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高血压是妊娠期的一种常见疾病,可增加胎盘早剥、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脑出血、急性肝衰竭以及急性肾衰竭的风险,是孕产妇和胎儿死亡的重要原因。参照美国妇产科学会和美国高血压教育工作组标准,妊娠期高血压分为4类:①慢性高血压;②妊娠高血压;③子痫前期;④慢性高血压并发子痫前期。近年来,虽然其治疗方法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但随着诸多基础与临床研究结果的不断公布,人们对妊娠期高血压的病理生理机制及其防治策略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为进一步提高该病的防治水平奠定了基础。
  • 摘要:200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18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率为18.8%,估计全国患病人数1.6亿多。与1991年比较,患病率上升31%,患病人数增加约7 000多万人。而根据我国北京阜外、安贞等医院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我国人群高血压前期的发生率为38.9%~41.3%,高血压前期患者约占成年人总数的1/5,我国成年人高血压前期人数已超过3亿。虽然我们已经明确认识到高血压是重要的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但对于前期高血压的危害性目前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Framingham研究表明,收缩压120~139mmHg或舒张压80~89mmHg的患者4年后进展为高血压的比例显著高于理想血压即收缩压<120mmHg和舒张压<80mmHg的人群。Egan BM等人研究发现高血压前期患者发生心血管危险事件的概率是正常人群的1.4~2倍。
  • 摘要:近年基础与临床知识和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我们在认识冠心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及其缺血心肌的评价和处理方面有了许多共识。当今针对ACS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尽快开通走行于心外膜的梗死相关动脉是我们的必要手段,但最终的目标是实现心肌组织水平的有效再灌注及预防和减轻心肌组织的进行性缺血----再灌注损伤,以改善预后及减少死亡率。针对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及不稳定型心绞痛(UA),真正意义上的改善心肌组织缺血亦是我们的主要目的和期望。所以,评价心肌组织水平是否得到有效血流再灌注及减少和避免再灌注损伤是非常重要的。其中,对于冠状动脉血管微血栓发生发展的进一步了解和诊治,是我们改善心肌组织水平血流灌注、改善冠心病ACS预后的重要研究热点之一。
  • 摘要:中世纪之前,人们对心脏病的了解还仅仅限于对现象的描述和对病因的推理,许多当时不能解释的现象往往归结为神的力量。欧洲文艺复兴的晚期,1628年william Harvey以其卓越的开创性工作证明了循环系统的存在,从而为现代心脏病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此后近300年里,心脏病学的发展依然步履蹒跚。
  • 摘要:《保卫心脏》一书中,伊丽莎白·克洛达斯曾讲了这样一个故事:两位医生在过河时看到河里有一位受伤的人正在大口喘气,在痛苦中呻吟。他们立即跳进河里把他救上来,为他清创止痛。就在他们准备继续赶路时,又有两三位伤员顺流而下,远远看上去,另外还有五六个人正漂下来。医生们赶紧把他们全救上来,这些人都需要帮助。他们又找来了更多的医生,照料这些伤员。
  • 摘要:冠心病是威胁老年人生命的主要疾病,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存率、改善生活质量,是老龄化社会所面临的挑战。心肌梗死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常见原因,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AMI)的老年患者1年死亡率30%~40%,85岁以上和65岁以下相比,死亡增加10倍。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老年冠心病患者接受了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获益的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老年冠心病患者,尤其是≥80岁高龄患者的临床情况复杂,常因多种疾病并存而导致治疗矛盾,影响临床决策。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纡曲、成角、钙化,病变程度重,弥漫病变多,常为多支、多处复杂病变,左主干病变、慢性闭塞病变多见,使介入治疗手术难度及风险增大,术中并发症的发生率高。此外,老年人对冠状动脉介入操作耐受性较年轻患者差,PCI时的病情变化常难以预测,术者丰富的临床经验、随机应变能力和较高的介入操作水平对提高手术成功率至关重要。应高度重视老年冠心病患者的特殊性,在PCI前应全面评估患者的临床情况并慎重选择患者的治疗策略。
  • 摘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目前我国发病率最高的一种心脏疾病。冠状动脉介入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迅速发展,虽然能够重建心外膜冠状动脉的血流供应,大大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和冠心病的死亡率,但这并不能解决冠状动脉微循环功能不全的问题。随着对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再通术后“无复流”现象认识的加深、以及心脏X综合征(微血管性心绞痛)、肥厚型心肌病患者的心绞痛的研究进展,人们越来越意识到了冠状动脉微循环的重要性。
  • 摘要:缺血后适应已经在多种类的实验中证实可以减少心肌梗死范围,甚至包括了人类。其保护心脏的机制包括:形成和释放几种自体有效物质与细胞因子;再灌注早期伴随酸中毒;激活蛋白激酶;保护线粒体功能,最显著是减少线粒体通透性转运孔(MPTP)的开放。实际上,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患者给予缺血后适应治疗,或者在介入再灌注时给予抑制MPTP开放的药理试验,均提示了心肌梗死范围的减少与左心室功能改善。需要更多的动物实验与大规模人体试验去证实是否具有不同合并疾病和不同药物反应的患者对缺血性后适应的保护作用具有同样的反应。
  • 摘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治疗的目的是早期恢复冠状动脉血供。若再灌注失败,则会增加心肌梗死面积,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和死亡。因此,再灌注治疗的眼前的目标是迅速恢复正常的心外膜血供,最有效地实现方式是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随着介入辅助技术和药理治疗学上的进步,约95%接受直接PCI的患者能够恢复正常的心外膜血供(TIMI分级3级)。
  • 摘要:心血管疾病从20世纪中期开始在全球流行,半个世纪以来人们一直在致力于控制其发展,形成了一系列心血管危险因素控制方案,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其中美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0年间心血管病死率下降了30%,但进入21世纪,由于肥胖和糖尿病流行趋势未得到控制,美国心血管病死率有抬头趋势,其原因与近年来美国人缺少体力活动密切相关。因此,2010年初美国心脏协会颁布《2020健康新战略》,强调生活方式改变的重要性,提出理想健康状态的概念,即未服药情况下血压、血脂、血糖、体重达标才能称之为真正的健康。虽然全球各国的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指南以及高血压治疗指南、降脂治疗指南和糖尿病治疗指南均强调体力活动的重要性,但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改变静坐的生活方式是比改变服药更难的一种行为习惯。临床医生虽然也在向患者和人们宣传运动的好处,并不断地开出运动处方,但遗憾的是发现更多的人能坚持服药,而不能坚持体力运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