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0年湖北省热带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
2010年湖北省热带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

2010年湖北省热带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10
  • 召开地:湖北鄂州
  • 出版时间: 2010-06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湖北省医学会

会议文集:2010年湖北省热带病与寄生虫病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随着气候变暖、全球化和城市化推进、媒介昆虫抗药性等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和自然环境变迁导致了疟疾、登革热、莱姆病、西尼罗热、巴尔通体感染等新发和重现的虫媒病不断发生,全球媒介生物和虫媒病的威胁持续上升。由于环保的要求,可以选择的卫生杀虫剂品种又逐渐减少,媒介生物和虫媒病的控制面临严重的挑战。本文阐述了近年来全球新发和重现的重要虫媒病研究进展和流行现状,并介绍了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媒介生物综合治理全球策略框架。
  • 摘要:目的:分析宜昌市近五年来疟疾病例的发病特点和流行特征,为巩固疟疾防治成果和制定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对2005~2009年全市所有疟疾病例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分析。rn 结果:五年间全市疟疾发病率较低,呈波动性变化,以输入性病例为主;每年夏秋季节为发病高峰;病例以男性青壮年为主,男女性别比为7.17∶1,67.34%的年龄集中分布在30~59岁;疟疾高流行地区返乡及援外务工回国人员是主要患病人群;间日疟为主要虫种。rn 结论:宜昌市输入性疟疾形势严峻,在控制本地发病的同时,各级疾控中心与相关部门应加大宣传培训和疟疾防治工作力度,认真做好出国务工人员及流动人口管理和监测,降低疟疾继发性传播的风险。
  • 摘要:颗粒溶素(Granulysin, GRA)是一种由激活的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s )和自然杀伤细胞(NK)分泌的具有溶细胞功能的前炎症分子,它最初是在用负杂交法研究人淋巴细胞激活后期(3-5天)的基因表达特性时发现的。一系列的研究工作表明颗粒溶素定位于溶细胞颗粒中,能够溶解多种微生物和肿瘤细胞,故近几年来在抗感染和抗肿瘤研究中成为新的热点。本文对颗粒溶素的生物学特性及功能等方面进行了阐述。
  • 摘要:目的:分析评价华容区管制家畜防治血吸虫病效果,探讨湖沼地区控制家畜传染源实施模式。rn 方法:2008年起对华容区有螺江滩非种植区实行封洲禁牧、种植区调整结构,种植避汛作物,避免于易感季节使用畜力;确需使用畜力的,对其使用范围、时间和频次实行管制,并调查家畜管制策略实施前后钉螺感染率、人群感染率和家畜感染率,分别进行比较。rn 结果:螺情调查显示,2008、2009年连续二年钉螺感染率明显下降,降幅分别为64.3%、51.2%,2008年与2007年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009年与2007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人、畜感染率调查显示:2008年人、畜感染率与2007年比较,分别下降56.1%和34.7%,差异均有显著性(P均<0.05);2009年与2008年比较,人群感染率未见明显下降、家畜感染率下降61.8%,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2009年与2007年比较,人群感染率下降56.1%,差异有显著性(P<0.05)、家畜感染率下降75.1%,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rn 结论:华容区有螺洲滩实施家畜管制后,钉螺感染率和人、畜感染率等各项指标降幅显著,家畜管制防治血吸虫病效果明显。
  •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鄂州市华容镇封洲育林10年来人、畜血吸虫病感染率,评价湖沼地区生态防控血吸虫病效果。rn 方法:调查2000年以来华容镇有螺江滩封洲育林后人、畜血吸虫病感染率,并每隔两个年度分别进行比较。rn 结果:10年来人群感染率逐年显著下降,2003年与2000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006年与2003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2009年虽然与2006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与2000年比较,人群感染率下降97.94%,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家畜感染率在2000年至2006年间虽逐年有所下降,但2003年与2000年比较、2006年与2003年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均>0.05);2006年后降幅逐渐增大,2009年与2006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2009年与2000年比较,家畜感染率下降63.97%,差异有显著性(P>0.05)。rn 结论:华容镇有螺洲滩封洲育林后,人群感染率逐年显著下降,家畜感染率较未实施封洲育林前亦有明显下降,封洲育林防治血吸虫病效果明显,是一种有效的生态防控血吸虫病措施。
  • 摘要:急性肝衰竭是由于肝细胞大量坏死而出现严重功能损害,尤其是凝血功能障碍及意识障碍的一种临床综合征。本文对急性肝衰竭的诊治进展情况进行了介绍。
  • 摘要:目的:探讨芦荟大黄素和吡喹酮的联合治疗对血吸虫肝纤维化小鼠TGF-β/Smad和Ras/ERK通路的影响。rn 方法:80只小鼠随机分为A、B、C、D4组。A、B、C3组每只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25条。感染8wk后,A组小鼠以吡喹酮500mg/(kg·d)治疗2d,B组小鼠以吡喹酮500mg/(kg·d)治疗2 d后用芦荟大黄素0.3mg/(kg·d)治疗8wk,C组不作任何治疗(实验对照组),D组小鼠作为正常对照组。第16wk末处死小鼠留取肝脏组织,应用HE染色法、RT-PCR法和免疫组化染色法,观察和分析各组小鼠肝脏病理改变与Smad2 mRNA、Smad7 mRNA、ERKmRNA、Raf-1mRNA、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 1,TGF-β1)、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ssue inhibitor metalloproteinase-1,TIMP-1)、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的表达变化。rn 结果:芦荟大黄素治疗后血吸虫肝纤维化程度减轻,肝组织中Smad2 mRNA、ERKmRNA、Rag-1mRNA、TGF-β1、TIMP-1、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的表达,明显低于实验对照组和吡喹酮组;肝组织中Smad7 mRNA的表达,明显高于实验对照组和吡喹酮组。rn 结论:芦荟大黄素可通过降低肝组织中TGF-β1、TIMP-1、Ⅰ型胶原、Ⅲ型胶原的表达,抑制Smad2、ERK、与Raf-1基因的表达,促进Smad7的表达发挥抗肝纤维化作用。
  • 摘要:目的:掌握湖北省疟疾流行态势,为制定抗疟措施提供依据。rn 方法:对2007~2009年全省网报疟疾疫情进行统计和描述性分析。rn 结果:2007~2009年共报告疟疾3570例,发病率0.12~0.31/万,年平均下降幅度36.67%,其中输入性疟疾108例(间日疟56例、恶性疟50例、卵形疟2例),占3.03%,嗜人按蚊分布区发病占全省病例的81.83%,中华按蚊分布区占18.17%。6~9月,疟疾发病占全年病例57.96%。35~55岁年龄组疟疾发病占发病数48.11%。2009年,仅枣阳市、广水市疟疾发病万分之一以上,发病数占全省病例的38.90%。近年来全省疟疾防治以控制传染源为重点,局部高发点同时采取药物浸帐灭蚊措施,有效降低了疟疾发病率。rn 结论:全省疟疾发病呈下降态势,但输入性疟疾上升,以控制传染源为主的抗疟措施有效。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