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社会科学>2008人口老龄化与当代社会发展高端论坛
2008人口老龄化与当代社会发展高端论坛

2008人口老龄化与当代社会发展高端论坛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广州
  • 出版时间: 2008-11-08

主办单位:广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广东省老龄工作委员会;中共广东省委老干部局

会议文集:2008人口老龄化与当代社会发展高端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在未来的几十年,香港安老服务的需求会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而越来越大。为应对日益增长的服务需求,居家照顾、社区照顾和院舍照顾必须紧密结合,建立“三个支柱”体系:1.整合安老服务管理和编配服务组织;2.加强培训和发展正规、非正规护理者;3.整合各地区医疗资源系统,以最终实践“老有所属”、“一屋到老”和“持续照顾”的安老服务理念。而服务质素提升则取决于给与长者有真正的选择:合理收费,容易得到和适切的服务。
  • 摘要:本文围绕我国家庭结构的变化,分析阐述了人口老龄化急剧发展趋势下养老服务方式面临的深刻危机,揭示了居家养老的深刻变革与创新.rn 文章深刻分析了家庭小型化的发展趋势及其形成的五个方面原因:人们的生育观念的变化、家庭观念和家庭作用的变化、育儿费用的大幅度抬升、人群生育减少、追求少生或不生的时尚、计划生育政策的客观助推作用等.rn 文章揭示了家庭小型化发展趋势给养老服务带来的巨大影响和多方面挑战:社会抚养比的变化使家庭养老不堪重负;重幼轻老的现象使尊老敬老美德被淡化,老年人的亲情抚慰需求难以满足; “空巢”家庭增加使得养老保障和为老服务供给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高龄和失能老人大量增加,专业化的长期照料和护理问题对社会形成巨大的压力.rn 文章在科学阐释居家养老定义和意义的同时,提出了适应家庭小型化发展趋势,全面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广泛深入开展的措施:政府高度重视,出台扶持政策;区分服务对象,实施分类补贴;转变政府职能,实行中介组织运作;不断丰富服务内容,创新服务方式;定期评估绩效,强化服务监督.
  • 摘要:为全面系统了解广东城镇老年人养老生活的基本情况和存在问题,广东老年公共事务研究中心、秋光杂志社于2008年6-9月对广东城镇老年人生活状况进行了一次比较系统的问卷调查.广东城镇老人在物质生活方面总体上已达到较高水平,其精神文化生活也比较充实,绝大多数老人对自己的养老生活感到比较满意,但老人们的养老需求与社会养老资源供给仍存在一定的矛盾,着力解决城镇老人养老中的普遍性问题和突出困难,政府应打破条块分割,增强社会养老保障的均衡性、公平性,缩小不同老年群体的保障性收入差距;以加强社区医疗卫生体系建设为突破口,着力解决城镇老人最担心的“病不起”问题;高度重视空巢现象,切实防范、化解空巢老人的养老生活风险;极力打造老年社会化服务市场,切实解决养老服务需求旺盛与社会养老资源供给严重短缺之间的矛盾。
  • 摘要:本研究目的是,探索揭示我国城市老年人健康自我评价对生命预后的预测有效性,为健康自我评价作为老年人健康指标提供基础依据.使用分级抽样法抽出沈阳市市区60岁及以上老年人2,766人,2000年6月1日实施基线调查取得基础数据,截至2003年12月31日进行1,308日的跟踪调查取得死亡状况及生存日数.使用Cox生存模型分析,跟踪期间的生死为生命预后的状态变量,生存日数为生存变量,考察健康自我评价不同水平间对于死亡的相对风险度比,同时将性别、年龄阶层、身体状况、居住方式、日常生活习惯作为控制因素也引入到模型中.rn 对于生命预后具有显著性统计学结果的变量是,年龄阶段的“70岁阶段”与“80岁阶段”相对于“60岁阶段”的风险度比为2.68和4.46,身体状况的“有脑卒中”相对于“没有脑卒中”风险度比为2.10,居住方式的“没有配偶同住”相对于“有配偶同住”的风险度比为1.60,生活习惯的“现在吸烟”相对于“从不吸烟”风险度比1.49, “没有运动习惯”相对于“有运动习惯”风险度比1.74,健康自我评价的“不健康”相对于“健康”的风险度比为1.56.rn 根据上述结果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在控制了属性、身体状况、居住方式和日常生活习惯等干扰变量的情况下,城市老年人的健康自我评价仍是三年半后的生命预后的重要预测因素,是一个预测有效性较高的生活质量评价指标.
  • 摘要:由于我国城乡二元社会结构,农村养老状况与城镇相比存在巨大差异,即使是中山这样经济发达的珠三角地区也不例外.城镇老人在经济收入、保障标准、健康状况、学习积极性、社会尊重感、需要层次等方面均高于农村老人,其锻炼娱乐、看病就医、社区服务条件方面均优于农村老人.rn 近两年来中山市充分发挥政府在发展老龄事业中的主导作用,采取有力措施,缩小城乡差异,着力构建城乡一体化的养老体系,成效明显.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在2008年内实现农村养老保险基本覆盖.二是率先初步建立城乡统筹的医疗保障制度,2008年将农村合作医疗全面过渡到城乡居民住院基本医疗保险.三是在实施最低生活保障方面做到应保尽保,并不断提高保障标准.四是大力改造扩建城乡老年福利设施,做到城乡老人资源共享.五是充分利用社区医疗卫生资源,为城乡老人提供就诊便捷、收费合理的门诊基本诊疗服务.rn 在构建城乡一体化养老体系中,政府主导作用是关键所在,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是最有效的办法,重点在于提高农村老人“养”和“医”保障水平.
  • 摘要:本文在对计划生育贫困人口群体进行实地调查和个案访谈的基础上,提出了计划生育家庭抗风险能力低下的现象值得关注,指出在肯定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所取得的令世界瞩目的成就的同时,应该看到实行计划生育行为主体为此所承受的风险及其代价,并应由此确立计划生育行为的社会价值观.同时还应通过奖励和一些特殊的社会保障措施给予必要的补偿,以减轻风险代价,维持其家庭的可持续发展.并指出,现阶段计划生育人群对中国社会和人口发展的价值,正普遍被社会认同,据此对该群体目前和未来可能面临的养老保障的挑战,应予以密切关注,并通过制度创新和实践探索,建立起向计划生育家庭倾斜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同时从基本思路、保险模式和加大财政投入等方面作了探讨.
  • 摘要: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的研究报告表明,2004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为1.43亿,占总人口的10.97%.预测2020年和2050年老年人口将分别达到2.48亿和超过4亿,老年人口比重分别为17.17%和30%以上.老龄化迅速发展将致劳动年龄人口比重下降,劳动资源减少不利经济发展;年赡养比上升和总供养比上升,劳动年龄人口负担加重,不利于代际关系协调与社会和睦;老年社会保障的发展不能满足老龄化发展的需求,甚至出现养老保险基金现收不抵支的情况.科学发展观认为人口老龄化既是挑战又是机遇.总和生育率不断下降和出生预期寿命延长,既是人类社会的一项重大的成就,又是应对老龄化挑战的积极因素.本文认为“人口红利期”有可持续性,指出那些仅仅以64岁为劳动年龄上限计算和预测总供养比,并以此为依据,预测“人口红利期”之窗何时关闭的作法,不考虑人口预期寿命延长、劳动年龄上限的可变性、科学技术发展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等积极因素所作出的预测论断,缺乏科学性,实际上夸大了人口老龄化的不利影响.解决老龄化的问题要着眼于人力资本的开发.年老并不意味着“依赖”和“没有生产力”,凭借良好的社会政策和措施,就可以将老龄化人口视为第二人口红利,而不是负担.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和促进人口老龄化与养老保障制度协调发展,建议改革和完善养老保障制度,提高人口素质,提高劳动年龄上限,鼓励老年人参与发展.
  • 摘要: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特征是人口老龄化来势迅猛,老年人口规模庞大,高龄老年人口增长最快,农村老龄化超前于城镇.中国老龄问题的严峻性在于养老、医疗、长期照料等问题是在城乡社会经济二元结构背景下快速、同步爆发的,超前于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这些问题相互交错、相互影响,在整体上对经济社会发展造成的压力有一个放大效应.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基本国情是“未富先老”.“先老”是人口发展规律的必然结果,是不可逆转的人口现象,依靠调整生育政策缓解人口老龄化的思路是不现实的,非治本之策;“未富”尚可补救,需要大力发展经济,增强国力,建立健全社会养老公共服务制度,调整公共财政支出结构,加大投入,应对老龄社会的各项挑战.人口现象是长周期事件,在人口发展上采取重大决策,必须在解决当前问题的同时,抓住机遇,为长远的社会经济后果做充分的准备.
  • 摘要: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21世纪发展的重要目标,和谐社会的建立与重视、提高我国老年人生活质量有着必然的内在联系.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达1.45亿,超过总人口的11%,而且每年以3.3%的速度增长,这个庞大的老年群体是社会成员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视、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是和谐社会结构的重要内容.人口老龄化是任何社会都无法回避的问题,如何使老年人安度晚年,让老年人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不可替代的社会参与作用,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工作之一. 社会发展必然促进人类寿命的延长,人口老龄化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必然结果.老年人为社会和家庭做出了自己的贡献,理应受到家庭和社会的尊重和关爱.尊重老年人就是尊重历史;关爱老年人就是关爱人类的明天.社会的发展靠的是老一辈付出的辛勤汗水,没有老一辈的艰苦创业,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和繁荣.因此重视和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是国家、政府、社会和家庭义不容辞的责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就是要努力使所有的老年人在生活上得到保障、在精神上得到慰藉、在家庭和社会中得到尊重和关爱,建立一个“不分年龄,人人共享”的可持续发展社会.
  • 摘要:海南以其特定的地理位置和自然资源条件,在我国现代化的过程中将发挥着特定的作用.海南岛不只属于海南的居民,海南岛属于全中国人民甚至全世界人民.海南优越的自然条件、生态环境和多元化是中国国土中相对稀缺的资源.近年来,大量的我国北方地区的居民,尤其是老年居民,均以海南作为季节性的第二居住地,充分享受海南的优越气候条件和生活环境.第二居住地开始成为一种新的养老模式.进入21世纪之后,粤海铁路的正式通车和东环高铁的即将建成,为全国老龄人口更好地利用海南岛创造了更为优越的条件.因此,本文提出正式启动“全国人民享受海南岛计划”,通过消除体制上的障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进一步提高老龄事业的管理水平,以适应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和市场需求,并由此打响海南作为中国最佳居住地和养老基地的品牌.
  • 摘要:文章在对我国农村老年贫困人口数量规模、空间分布、贫困程度等状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温饱型老年化”概念,并对提倡和实现“温饱型老年化”的必要性、路径措施进行了分析.认为在我国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实现“温饱型老年化”,是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建构中的重要主题之一,是实践健康老年化、积极老年化的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前提.
  • 摘要:随着老年医学的发展,我国老年病防治研究工作不断进步。糖尿病、原发性骨质疏松症、老年期痴呆、帕金森病是老年人常见的疾病,调查了这四种常见老年病的患病率、患病危险因素;对人群中性别、年龄、文化水平、城乡人群的患病情况进行比较;同时利用过去已有的基础进行IGT减低社区的干预工作;着手建立我国常见老年疾病(糖尿病、骨质疏松、老年期痴呆、帕金森病)的防治试点社区。社区逐渐成为老年病防治的基地,“九五”取得经验以后,将为老年健康服务提供模式,是一个便民利国的积极措施。我国在老年病防治研究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具备较好的基础。但是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而国民经济尚不十分发达,因此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在我国老年病的防治工作中还存在许多急待解决的问题,任重而道远。
  • 摘要: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入,我国企业退休人员的社会化管理与服务已是大势所趋.但是,实现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和服务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牵涉到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和服务工作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不仅牵涉到企业退休人员的切身利益和方方面面的组织协调,更牵涉到包括管理者和被管理者在内的整个社会的管理体制和管理观念的转变.rn 为了全面掌握上海市不同类型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的现状和问题,与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合作,选择了卢湾区、杨浦区、浦东新区和嘉定区为代表,邀请了部分企业退休人员和社区老龄干部进行座谈,并于2007年底在上述四个区内开展了样本量为1200份的问卷调查,每个地区抽取300个样本,获得了丰富的实证数据.还专门拜访了北京、广州等兄弟城市的相关部门,学习借鉴他们推进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的经验.本文利用这些第一手的调查资料,深入分析了上海市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和服务的现状和问题,并结合上海的实际,提出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家参与,归口管理;企业渐退,社区渐进;整体设计,长期过渡;充实队伍,保障经费;企业自愿、政府引导等推进上海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服务和管理工作的对策建议.
  • 摘要:鉴于理论界以及老龄实际工作部门对于居家养老及相关概念的模糊认识,文章首先对以下三对概念做了澄清:居家养老与家庭养老、社会养老与社会化养老、社区养老与社区服务。其次,梳理了居家养老需要社会支持的原因,构筑了居家养老社会支持系统的理论框架:政策法规支持体系;社会保障支持体系;组织网络支持体系;人力资源支持体系;服务设施支持体系;道德文化支持体系。第三,指出构筑居家养老社会支持系统应注意的几个问题:对居家养老老人的社会支持应该广覆盖;对居家养老老人的社会支持应该按需供给;居家养老社会支持系统中政府的责任定位应该是组织和协调中枢;居家养老社会支持在城乡应该各有侧重点;居家养老社会支持的载体是社区,但应该向整个社会拓展。
  • 摘要:文章在上海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理论和实际两个方面探讨了老年人口贫困和保障问题.认为老年贫困人口问题将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长期面临的严峻挑战.因此,一定要密切关注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因地因时地采取应对措施,积极预防和治理老年人口贫困问题.
  • 摘要:本文从社会伦理学视角分析传统尊老伦理文化与家庭养老功能的内在逻辑机制,剖析目前农村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的文化根源.作者认为,大力弘扬尊老伦理精神,促进传统孝道文化结构功能的协调一致,从而支撑农村家庭养老功能重新焕发活力,是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治本之策.
  • 摘要:本研究以广州市老年大学从未学习过弹钢琴、学习时间不足两年及学习时间两年或两年以上共47名学员为被试,采用实验法和测验法,对被试的认知加工速度、工作记忆容量和流体智力进行测量.研究结果表明,相对于非钢琴学习者,老年钢琴学习者在视觉加工速度和听觉工作记忆容量上具有明显的优势;钢琴学习时间两年以上的老人在听觉加工速度上具有明显的优势;老年钢琴学习者在视觉工作记忆容量上的优势作用不明显;流体智力与视觉加工速度和视觉工作记忆容量相关显著,但老年钢琴学习者在流体智力上的优势不明显.因此,钢琴学习对老年人的认知能力发展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 摘要:本文通过对香港、新加坡退休人员养老保障及社会服务的考察,深入分析了在面对人口老龄化压力不断加大时,两地适时推出退休人员养老保障和社会服务的福利政策,并注重结合香港、新加坡本身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规律,大胆探索建立一条适合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养老保障和社会服务体系,使两地始终保持了政治稳定、经济繁荣、社会安定、环境优美、人民幸福的局面.换言之,推行一套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养老保障和社会服务制度,是促进经济社会长期发展与稳定中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两地对老年人社会的管理服务经验对我国正在推进养老保障和社会服务制度改革,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活动都有很强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 摘要:人类寿命的延长不仅是年龄的增长,更应该是生命质量的提高.本研究从社会学的角度出发,以上海老年大学为个案,对老年教育在知识传授、社会适应、社会参与、社会交往、代际关系等方面的功能进行考察分析,并由此表明,老年人在老年大学中的各种学习及参与,可以避免因退休和空巢等因素带来的社会不适应,满足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对老年人的继续社会化起到重要的功能.
  • 摘要:改革开放30年来,时代变迁颠覆传统社会形态,人口流动改变社区形态,现代社区面临重建文化维系力的新问题,陌生感带来无根化生存状态,低人际融合度带来以道德传承为主体的社区文化的缺失,疏离的人际关系降低老年人的生活幸福度,流动党员在现代社区中面临组织权义、身份意识新问题。以深圳市龙岗区坂田街道四季花城社区模式为例,提供了一个发挥社区离退休党员政治优势、以党支部建设带动社区和谐建设的样本。“四季花城模式”以党组织作为社区建设的核心凝聚点,有利于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建社区的协调机制;上级党组织为社区党支部提供组织保障;以离退休党支部建设作为社区党建工作重点,老党员对党的事业的情感和工作热情是社区建设的宝贵资源;以人为本,重视生活诉求和文化影响的党组织工作思路,成功提升社区成员的社会取向。
  • 摘要:本文简要概括了深圳老龄化的突出特点,通过介绍社会工作的专业价值观、理念和方法,结合深圳特有的社会工作模式,说明了社工在老龄服务中可发挥的独特作用,试图探索出一条将社会工作充分引入到深圳老龄服务中的道路.
  • 摘要:人口老龄化的增长率带来了诸多挑战,这些挑战应该踏踏实实地予以面对。本文试图通过实例来说明在以下四个主要方面实施《马德里老龄问题国际行动计划》:将老龄问题主流化;能力建设;社会保护、收入保证及贫困削减;加强并支持各种非正式保健体系。老年人应被视为任何社会中同等的公民像其他公民一样享有同样的权利。
  • 摘要: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巨大成就,社会实践与社会政策迫切需要对老龄问题与老龄政策进行深入研究。人口老龄化将长期影响中国的社会发展。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须作长远的打算,在社会建设与老龄政策和制度方面加强统筹规划,进一步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快推进为老社会服务体系建设,促进老龄产业的发展。需要考虑到底城市的哪些设施和制度建设更加适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长期需要,而不是仅仅是用GDP指标来衡量社会经济的发展,这会更加体现以人为本,更加有利于城市长期规划建设、服务设施布局,更好地为日益增多的老年人的生活做好相应的准备。一个老年宜居的城市应当从社会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和理念等方面去考虑老年人增多的现实,以及满足他们不同的个性和生活需要,这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体现。
  • 摘要:目前,我国老龄产业已经进入了稳步增长的起步阶段,现阶段我国老龄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包括:一是老年服务业发展呈现快速增长的阶段;二是老年生活用品领域得以持续发展;三是养老服务设施发展呈现稳步上升的势头;四是老年房地产业开始逐步兴起;五是老年旅游产业方兴未艾.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我国老龄产业发展还存在着许多明显的不足,其中主要表现在:一是养老服务设施总量不足,供需矛盾突出;二是老龄产业仍然是以单一产品或者服务为主,尚未在国民经济中形成一定的规模;三是老龄产业发展并不规范,产业发展缺乏必要的宏观政策导向;四是老龄产业地域分布不合理,城乡发展比例失衡,农村老龄产业发展面临困境;五是老龄产业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知识结构不合理,人员亟待培训.为此建议:一是创新理念,高度重视老龄产业的发展;二是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化、社会化、多层次的老龄产业发展模式;三是加强宣传,培育老年市场,引导老年人消费;四是加强理论与市场研究,以人为本发展老龄产业;五是积极拓展发展中国老龄产业的国际视野.
  • 摘要:研究老年人生活需求和服务是中国当前高龄化社会的重要研究课题,具有学术理论和现实实践的价值。本文分析了2008年广东省城镇老年人生活状况调查的主要数据,我国人口老龄化特点可以概括为“两高两大”:高速、高龄、地区差异大、人口老化与经济发展发展水平差异大。这主要是由我国基本国情所决定的:中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均资源不足、地区经济文化差异大。在目前国内紧缺的福利资源的前提下,个案管理是一个很好的工作手法实现两者的联合和互补,同时,发挥中国家庭养老和社区互助的优良传统,最终实现《中华人民共和国老人权利保障法》所追求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的目标。
  • 摘要:人口老龄化给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挑战.本文考察了上海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特点、未来趋势,分析了人口老龄化对上海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探讨了一些应对老龄化挑战的对策思路,即调整生育政策和适当引进一些年轻的外来劳动力,从根本上缓解上海人口老龄化压力;促进低龄老人就业,在一定程度上平衡社会保险资金的收支;加强老人健康教育,积极做好老人疾病防治,减少老人医疗费用的支出;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为迎接人口老龄化高峰的挑战打好基础。
  • 摘要:根据1998年和2005年对广州市城乡两次老年人口调查数据,论文描述了原来职业不同的老人在收入、再就业、储蓄、养老方式的选择、社会支持的选择等方面的差异,指出在相隔7年多后,这种差距的基本格局没有改变,因此关注社会底层老人的生活是政府与整个社会要认真对待的事情.
  • 摘要:家庭养老是中国农村的主要养老模式,家庭养老实际上就是“子女养老”.以往对养老方式的研究集中在老年人口,很少有对中青年的养老观念与预期进行研究的.本文的目的是考察中青年人口对其未来养老的态度与选择,分析其影响因素.本文使用的数据来自中国人口信息研究中心于2002年12月在四川、湖北、黑龙江和甘肃四省进行的“农村计划生育户的养老问题”调查.rn 调查分析显示,与老年人相比,中青年的“子女养老”观念并没有发生大的变化.对农村中青年养老观念的影响因素的分析表明,个体的社会经济特征变量具有显著的影响,同时子女数量与性别也有显著的影响.子女数增多,对未来老年生活保障水平的预期更高,参加养老保险的可能性更小.子女的性别结构也很显著,有儿子比没有儿子的人具有更高的未来生活保障预期和更低的参保可能性;同时,儿女双全的人比只有儿子的人也有更高的预期和更低的参保可能性.子女双全的农村人口在养老问题上最为乐观.所以在家庭养老还将长期存在的条件下,农村的生育政策逐步放开为全面生育二个孩子的政策,对于养老和生活保障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本文依据实证调查数据,分析父母对独生子女家庭养老风险的态度,父母的日常生活方式及对劳动和自理能力的影响,父母对居家养老急需且缺乏的社区服务的看法,以及对提升独生子女家庭社会保障水平、规避风险的具体建议.
  • 摘要:老龄化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化的一种形态,就中国的老龄问题和未来可能发生的老龄危机而言,老龄化只是一枚硬币的一面.这枚硬币还有另外更为重要的一面:中国老龄化时代所处的特殊的社会经济环境.在社会阶层分化加剧和社会利益结构重新缔造的社会转型背景下,当公共资源分配还不合理甚至存在着不公平倾向的时候,当具有社会基础性质的制度安排、社会政策和公共服务体系尚未真正建立起来的时候,当传统上优良的社会道德观念被忘弃的时候,老年人问题和老龄危机就已经植根其中了.老年人口迅速增长和老龄化程度迅速提高只不过是使社会发展制度安排和社会公共政策存在的问题,在更大的范围和更深的层次上暴露出来.中国老龄化挑战的真正涵义是能否在经济、社会转型和人口迅速老龄化的条件下,建立起公平的、合理的、有效的国家制度安排和社会应对机制.要支撑中国失衡的年龄金字塔,政府必需建立三个重要“支柱”:国民社会保障制度、人力资本、涉老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
  • 摘要:本文阐述了弘扬我国传统孝贤文化的现实意义,人口老龄化对传统孝贤文化有一定的影响与冲击,造就一个适合老年人生活、居住的社会环境,调整、充实、完善一个适合老龄化社会正常发展的体制,不断增进老年人与社会、社区密切联系,弘扬孝贤文化,促进老年人与青年人的交往、联系,使老年人保持晚年的身心健康,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在我国目前社区服务事业以及组织机构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居家养老、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而居家养老这种新的养老模式主要是侧重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照料和社会服务方面,经济供养主要靠完善的社会保险制度,鼓励家庭成员与老年人在一起居住,政府应该在政策上给予各种优惠,鼓励年轻人孝敬老人,积极参与关爱老年人的各种活动。
  • 摘要:现阶段理论界对公民待遇的研究成果不太多,公民待遇内容涉及法律、政治、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内容,涵盖面非常广,所以有必要进行深化、细化研究.现阶段很多社会现实问题刚刚提上议事日程,问题比较突出的老年公民待遇急待加强.本文通过研究揭示了现阶段老年公民待遇存在的问题,以加强对老年公民待遇的宣传,普及公民待遇的核心内容,让广大老年群众了解公民待遇的基本认识,提高自身的公民意识,争取自己的合法权益,对消除不平等的老年公民待遇提出合理化建议,为政府提出改善老年公民待遇行之有效的对策和重要的理论依据,同时也对政府执行老年公民待遇政策起到监督、激励作用.
  • 摘要:老年人口给社会带来什么样的问题或带来多大的问题并不完全取决于老年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或绝对数量的大小,而还取决于老年人口是由什么样特征或特质的个体组成.老年人口问题研究由于过于重量轻质,正处在一个难以继续深化与提升的境地.社会适应是考察老年人口问题最主要、最基本的质的因素.人口数量若与社会适应相互渗透,便能极大地推进有关老年人口问题的研究.
  • 摘要:分析可持续发展城市主要特点及与老龄人口的关系,论述城市老年人口的生存环境组成.为了保证城市的持续发展,应当充分考虑老年人的多种需求,发挥城市信息流的作用,建立适应老龄化的可持续发展行动方案,强化社区养老职能,提高老年人口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建立城市老年金融机构等.
  • 摘要:中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障面临着三大挑战,即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城乡分治与二元结构的制约性后果以及国外农民养老保障状况对中国的启示性与对比性压力.考虑到现行农村社会养老保障渐进试验性的发展模式正面临严重的挑战与困境,本文提出应当调整和改变当前改革的政策方向,即限制或控制各地区的制度差异.在全国层面上构建一个由中央和省级政府共同负责的统一的全民社会养老保险计划.新的国民养老保险计划可以比较好地解决广覆盖的公平性以及个人储蓄帐户与中央公积金帐户的结合问题.
  • 摘要: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现实经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主要表现为:我国老年人口发展的高速与高龄,基数大与地区差异大,社区养老社会水平低与老年人自我养老和社会养老意识低等“两高、两大和两低”.所以必须加强我国老年人养老保障机制与制度建设,真正处理好老年人医疗、养老等一系列社会养老问题,否则必然会影响到我国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和谐社会建设.
  • 摘要:近年来,我国消费品价格的持续上涨,使得主要靠退休金为生的城镇老年人口购买力下降,其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难以得到改善甚至还有所降低.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出发,进一步关爱城镇老年人口这一特殊的弱势群体,本文提出企业职工退休金应与CPI同步增长的设想和相关政策建议,认为政府和有关部门,可以通过养老金指数化调整的方式改革养老金计发制度,根据物价指数和实际工资增长率的综合变化及时调整养老金,以避免退休职工的养老金由于通货膨胀而发生贬值,并确保退休者可以同在职者分享我国社会经济改革的成果.
  • 摘要:中国已跨入老龄化的行列,而且人口老龄化速度在加快.如何应对这一挑战,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养老保障体系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际意义.本文在养老形式上提出家庭养老仍然是老年人养老的主要形式,同时开展社会化服务;并对构建社会、社区和家庭相结合的新型养老体系提出建议.
  • 摘要:在中国的传统中,文化和养老关系十分密切。家庭养老的文化精神是孝道养老,积极文化的伟力可以激发爱心、整合资源、共谋未来。“文化养老”是以什么样的观念、什么样的伦理、什么样的习俗、什么样的模式、什么样的制度、什么样的活动来养老的问题,内涵丰富。目前,孤独终老挑战着中国,从“赡养”到“孝养”是养老文化的变革,文娱养老是文化养老的重要方式。
  • 摘要:本文对有一百多年历史的日本农协在农村老年福利事业方面的情况进行总结.本文首先对日本农协开展老年福利事业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概述;日本主要在以下几方面展开活动:针对健康老年人的生活充实活动;针对需要护理的老年人的生活支援活动;志愿者爱心救助活动和家庭护理员培训活动等.笔者认为农协的社会福利事业的开展主要有四方面作用:即提高了农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弥补了国家老年护理服务的薄弱环节;可以满足个人、地区和国家的多种需求;使农协的各种资源得到更好的利用等.促使日本农协老年福利事业蓬勃发展主要有政府支持、法律保障、组织严密、多方协作、敬业精神等因素.而日本农协老年福利事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农村老龄化,会员老龄化;不能完全满足农村老年人护理的需求;服务成本相对较高;组织管理层面矛盾重重等.最后本文提出了对中国的几点启示:中国要注重发展综合农协;发展综合农协要循序渐进;注重在农协经济职能之上建立社会职能;注重发展农村居民参加型的护理服务活动.
  • 摘要:伴随人口老龄化和社会发展,老年教育在我国走过了风雨兼程而又辉煌壮观的25年,它创造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社会奇迹,丰富而重大的社会价值彰显老年教育的意义。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老年教育,是最深刻的实践体会和对发展的思考。纵观我国老年教育的现状,仍然可以发现存在不少问题,认识不到位、投入不足、发展不平衡、体制未理清、办学不规范等问题还制约着老年教育的推进。科学发展观为老年教育指明了发展方向,提供了方法论的思想武器,应因势利导,制定并实施加强和改进老年教育的战略,即科学地归属定位老年教育,解决发展瓶颈问题;扩大老年大学覆盖面,促进老年教育外延式发展;推进老年大学现代化、规范化建设,优化老年教育内涵式发展。
  • 摘要:本文通过回顾改革开放以来老年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了我国老年教育从创立、发展到创新等不同阶段的新特点,研究了老年教育的办学理念、时代特色、规划目标和标准层次.本文认为,21世纪是全球人口老龄化的世纪,是构建终身学习型社会的世纪,老年教育将经历从弥补老年人生活空虚的低层次,到提高老年人素质,开发其潜能价值的高层次的过程,并阐述了义务要素、快乐要素、和谐要素、素质要素和价值要素等标准层次的内涵.本文提出,超越传统教育理念,给予社会更大的办学空间,给予个人更多的学习和发展空间,为发展老年教育提供更好的机会和条件,成为人口老龄化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选择.
  • 摘要:提出“健康快乐”教育理念是老年教育的核心理念.认为老年教育应是由政府主办的国家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属非学历的康乐素质教育;它以老年人为教育对象,选择能促进老年人"健康快乐"的知识技能为内容,通过“学、乐、康、为”相结合的教学活动,致力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和生活质量,使受教育者综合素质继续得到完善和发展,成为身心健康、精神愉快的“健康快乐”长者.
  • 摘要:充分利用街道、社区资源为离休干部就近搞好服务,是中央和市委对老干部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更是离休干部高龄、高发病期提高晚年生活质量的客观需求.在新的形势和任务面前,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中组发10号文件精神,在保证离休干部原单位隶属和供养关系不变、老干部工作部门服务管理职责不变、老干部各项待遇政策不变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社区优势,拓宽老干部的工作渠道,让老干部在社区过一个幸福、安宁、保持尊严的晚年,已成为当前老干部工作中一个迫切的问题.本文就社区离休干部服务工作重要意义、主要服务内容和实际作用等进行了初步探讨.主要内容:对社区及社区建设基本内涵的认识;对和谐社区与和谐社会关系的理解;利用街道、社区资源为离休干部搞好服务的重要意义;利用街道、社区资源为离休干部搞好服务的主要内容;加强社区离休干部服务工作离不开各级的积极参与;近年来我市各单位利用街道、社区资源为离休干部服务涌现的先进典型.
  • 摘要:广州市老年人口103.15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3.4%,分别高出全国和全省老年人口比例1.8个和2.1个百分点,老年人口每年以4.1%的速度增长,老龄化形势非常严峻.为应对老龄化日益加剧的形势,近年来,广州市养老服务工作围绕“六个老有”工作目标,积极推行养老服务社会化,逐步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基础,以社区服务为依托,以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一是高度重视,积极应对,通过服务对象社会化,医疗保障社会化,敬老活动社会化,谋划养老服务社会化格局.二是创新思路,兼容配套,通过强化政策引导,注重社会参与,强化功能整合,推行购买服务,打造信息化养老服务平台.三是大胆探索,不拘一格,通过区街联动,建立一个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加强培训,建立两支为老服务工作队伍,突出重点,实施三类特殊群体由政府购买服务,多措并举,试行四种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实现居家养老服务多元化发展.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