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06中国国境卫生检疫学术大会
2006中国国境卫生检疫学术大会

2006中国国境卫生检疫学术大会

  • 召开年:2006
  • 召开地:成都
  • 出版时间: 2006-09-24

主办单位:中国国际旅行卫生保健协会

会议文集:中国国境卫生检疫杂志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快速、便捷的船舶压舱水卫生学指标检测方法,为制定有效的入境船舶压舱水卫生监管措施,保护我国水域卫生安全提供可靠的依据。 方法:用3Mpetrifilm[TM]细菌总数测试片和大肠菌群测试片对入境船舶压舱水样品进行检测。用国家标准《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证实实验》(GB/T 4789.3-2003)进行验证。 结果:52份来自韩国和日本入境船舶压舱水中细菌总数超过2 000个/ml的14份,占检测总数的26.9%;大肠菌群阳性的2份,阳性率3.9%。 结论:用3M微生物测试片对入境压舱水进行检测,细菌总数测试片使用方便,易于计数,能反应每毫升压舱水中真实的细菌总数;普通大肠菌群测试片,大肠菌群易于辨认和计数,但与我国现行方法比较,其加样量小,可能存在较多的漏检情况,建议使用滤膜过滤方法。
  • 摘要:本文对《国际卫生条例》进行了研究。文章围绕《国际卫生条例》的产生与修订过程、缔约国应履行指定并建立《国际卫生条例》国家归口单位的义务、缔约国应履行加强国家核心能力建设的义务、履行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长期建议和临时建议的义务等进行了论述。
  • 摘要:目的:为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国境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以应对国际交流日益紧密的今天,自然疫源性疾病和国际生物恐怖活动给我国带来的威胁。 方法:通过研究具有代表性的4个国家的应急反应体系,结合《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提出我国国境口岸应建立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框架。 结果:提出了国境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体系的基本框架包括指挥协调系统、危机应对准备系统、预警与监测系统、应急响应系统、信息网络系统、法律保障系统、危机处理效果评估系统、国内国际地区协调联络系统。 结论:国家应该在财力、物力和人力上加强对国境口岸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建设的支持力度,以确保国家的卫生安全。
  • 摘要:目的:研究虫媒传染病输入风险评估方法。 方法:结合流行病学和传染病特征,运用系统工程学、运筹学、风险分析等科学原理和方法,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估模式研究虫媒传染病输入风险评估的数学模型。 结果:建立了虫媒传染病输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和数学表达式。 结论:该评估方法可对1种或多种虫媒传染病进行输入风险评估,由评估值判断虫媒传染病输入风险程度。
  • 摘要:目的:了解并掌握新疆口岸出入境人员HIV感染的流行分布情况及趋势,以便采取积极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为艾滋病监测和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于2001~2005年对新疆13个口岸的出入境人员进行艾滋病血清学检测.并对民族、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旅行史、传播途径、流行病学等相关因素进行调查,对区域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 结论:从逐年感染人数统计结果可以看出,新疆重点区域的艾滋病流行情况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目前已进入快速增长期,并在快速蔓延。因此,要对出入境的驾驶员、在中亚停留3个月以上的经商、旅游、以及在国内居住和生活一年以上的外籍人员等高危人群进行重点监测。
  • 摘要:目的:通过对不同梅毒血清学检测程序对梅毒抗体阳性检出率影响的比较,探讨国境口岸梅毒血清学检测标准化程序。 方法:比较检测程序Ⅰ(先做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阳性血清再做梅毒螺旋体抗体明胶颗粒试验(TPPA)确认)和检测程序Ⅱ(国家质检总局推荐程序,先做TPPA检测,再做TRUST和双抗原夹心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检测)对出入境人员梅毒抗体阳性检出率的差异性。 结果:从2002年7月~2004年3月采用检测程序Ⅰ,共检测出入境人员10 509人,检出梅毒抗体阳性63例,检出率是5.99‰。从2004年4月~2006年3月采用检测程序Ⅱ,2年共检测出入境人员10 076人,TPPA阳性141人,检出率是13.99‰。经卡方检验,2种检测程序间梅毒抗体阳性检出率存在显著性差异。 结论:检测程序Ⅱ可以大大提高梅毒抗体阳性检出率,值得重视。
  • 摘要:目的:为防止疫病疫情由黄岛口岸传入,了解黄岛口岸进境集装箱空箱携带有毒有害物质情况,为进境空箱卫生检疫查验、卫生处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于2005年1~12月,对青岛前湾港码头(QQCT)进境集装箱空箱进行了携带有毒有害物质情况调查.进境空箱查验共分2种形式:空箱白天进场时,检验检疫人员在场站闸口验箱;空箱晚上进场时,场站协检员组织协检,检验检疫人员次日到场站归垛集装箱查验。 结果:本次调查共查验46 529标箱,携带有毒有害物质的8 311标箱,携带率为17.86%.其中,携带生活垃圾及其它有毒有害物质的5 125标箱,携带率为11.01%,占问题集装箱的61.7%。 结论:黄岛口岸进境空箱有毒有害物质携带率高、种类多、来源广泛,极易引起传染病的传播。各级部门应加强集装箱空箱的卫生检疫查验、病媒生物的监测和卫生除害工作。
  • 摘要:目的:掌握九洲口岸进口集装箱空箱的卫生状况和疫情携带情况,为加强对进口集装箱空箱卫生检疫管理提供依据。 方法:按照《进出境集装箱检验检疫管理方法》,对九洲口岸进境集装箱空箱按一定比例抽查,并对2005年1~12月报检资料进行整理分析。 结果:2005年1~12月共进境集装箱空箱10.5万个,主要来自东南亚各国和欧美等地区,抽检8 150个,抽检率7.8%,共检出携带疫情和不符合安全卫生等要求的空箱3423个,检出率为42.0%。 结论:集装箱运输方式是九洲口岸进出境货物主要运输方式,进境空箱卫生状况形势严峻,应依法加强检疫查验和规范卫生处理工作。
  • 摘要:目的:提高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制作出入境人员健康检查证书的速度、核销证书的准确率;提高档案管理水平。 方法:通过对出入境人员健康体检工作流程的分析,对体检后证书制作、证书核销和档案管理等费时费力环节的研究,采用计算机技术研究开发出《出入境人员健康检查证书及档案管理系统》。 结果:运用该系统能够收到"1次录入,3次受益"的效果;能够建立1套完整的电子档案,达到节约人力物力,提高工作效率的目的。 结论:《出入境人员健康检查证书及档案管理系统》具有快速高效、准确无误、简单方便、严密细致的特点,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并建立电子档案。
  • 摘要:目的:防止预防免疫接种异常反应的发生,为出入境人员提供优质的旅行保健服务。 方法:对发生在2005年9月6日的1起疑似免疫接种异常反应案例进行分析,并结合保健中心预防接种工作的特点,提出防治对策。 结果:预防接种异常反应的处理是一项政策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一定要谨慎处理。既不能把接种疫苗时期的偶合病症误诊为异常反应而延误对原发病的诊断和治疗,又不能把属于疫苗接种后异常反应排除。保健中心可以从8个方面加强对免疫接种异常反应的预防。 结论:保健中心做好上述日常工作,并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接种水平,就能大大减少由人为因素所造成的疫苗接种异常反应或预防接种医疗事故。
  • 摘要:目的:掌握国际带工这一口岸特殊人群中疾病流行的特点,为制定疾病预防和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2003~2005年往返于青岛-韩国的国际航班轮上的国际带工进行健康体检和流行病学调查。 结果:3年共检出疾病患者及指标异常者247例,总检出率为51.51%.在检出的各种疾病中,肝功能异常最高,总检出率为28.13%;其次为高血压。30~60岁年龄段的人员占国际带工总人数的76%以上,其中50~60岁年龄组的疾病检出率达91.67%。 结论:国际带工是具有流动性强、行为缺乏约束、患病危险性高,易于传播疾病的特殊人群,应引起出入境检验检疫机关的高度重视。
  • 摘要:本文根据当前国际贸易、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对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的建设与发展进行了探讨。文章介绍了保健中心(门诊)的宗旨和服务范围,阐述了新的《国际卫生条例》带来的机遇。
  • 摘要:目的:提高政府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最大程度地预防和减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造成的损害,保障公众的健康和生命财产安全,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方法:结合国境口岸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际情况,从3个方面对如何构建国境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框架体系进行了研究。 结果:构建国境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应包括构建框架体系的准则、框架体系内容、编制框架体系应把握的要点。 结论:构建国境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框架体系对于提高检验检疫机构预防和处置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全面履行卫生检疫行政职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摘要:目的:为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有效处置积累宝贵经验。 方法:总结对巴拿马籍"阳雪"轮上发生1名中国船员突然死亡,另1名船员同样症状并已送往菲律宾医院进行抢救,船舶还载有20名密切接触患者的船员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处置经验。 结果:紧急启动预案,精心做好各种应急准备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疫情处置领导小组和4个工作小组;果断处置,及时沟通,消除了口岸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危害。 结论:应急预案要周密,疫情报告要迅速,防控措施要果断,沟通协调要及时。
  • 摘要:目的:为修改完善进出口食品卫生法律法规提供依据。 方法:对现有进出口食品卫生法律法规进行综合评估。 结果:进出口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存在立法缺陷,应在区域限制、各部门的职责、权限、监督管理程序、食品卫生监督员制度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明确违法所得的概念。 结论:进出口食品卫生法律法规存在立法缺陷,应进行修改完善。
  • 摘要:目的:寻求快速、准确、简便的鼠疫杆菌检测方法。 方法:分别建立鼠疫杆菌编码微球悬浮芯片检测方法和改良ELLSA方法,并进行比较。 结果:悬浮芯片对F1抗原最低可以检测到840pg/ml,检测鼠疫杆菌到1×103cfu/ml;用改良ELISA法检测,对F1最低可以检测到53ng/ml,检测鼠疫杆菌到1×104cfu/ml。 结论:悬浮芯片检测比ELISA具有更高检测灵敏度,并且具有高效、快速、敏感、特异、低成本等优点。
  • 摘要:目的:通过对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双抗原夹心法艾滋病病毒抗体检测中实验条件的改进,在确保检测结果的前提下,探索出操作性更强的实验方法。 方法:以国际公认的实验条件设立对照组,设立不同实验条件的实验组,找出和标准对照组没有统计学差异的实验组。 结果:温度均为37℃,结合时间为50min,显色时间为20min的实验组和标准对照组总体均数无统计学差异,且消耗的总时间最短。 结论:温度均为37℃,结合时间为50血n,显色时间为20min的实验组可以作为传统方法的替代方法加以推广。
  • 摘要:目的:了解珠海市部分人群和入境船员中登革热的流行情况和珠海市流行的登革病毒株的型别和序列特征。 方法:分别采用胶体金快速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登革热抗体进行检测;采用细胞培养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进行病毒鉴定,并对其结构蛋白基因序列进行克隆、测序及同源性分析。 结果:来自东南亚国家船舶的船员血清中登革病毒IgM抗体检出率为4.40%,IgG抗体为20.33%,其阳性样本经RT-PCR扩增,结果为阴性。而对本室保存的2001年珠海散发的登革热患者阳性血清,经用C6/36细胞培养分离出1株登革病毒,用登革病毒通用引物和Ⅱ型特异性引物,扩增出相应的片段,证实为登革Ⅱ型病毒;该分离株(DV2-1)的基因序列与其他9株登革Ⅱ型病毒进行系统发育关系的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株(DV2-1)与GD08/98株、FJ11/99株、16681株位于相近的分支,其中与1998年广东流行株GD08/98株系统进化关系最近。 结论:2001年珠海地区登革热的散发流行为登革Ⅱ型病毒所致,推测其可能是输入性传染。
  • 摘要:目的:探讨酶联免疫吸咐试验(ELISA)、快速免疫层析法(ICT)检测试剂检测登革病毒(DV)抗体的敏感性、特异性及优缺点。 方法:用ELISA及ICT试剂同时检测来自登革热疫区入境人员血清标本的DV-IgM、IgG抗体,比较检测结果。 结果:用ELISA检测91份来自登革热疫区但无登革热体征的入境人员血清DY-IgG抗体,阳性59份,阳性率64.8%;对59份DV-IgG抗体阳性标本采用ICT法检测DV-IgM、IgG抗体,结果检出4份DV-IgM阳性,未检出DV-IgG阳性.ICT法检测181份血清标本DV-IgM、IgG抗体,检出12份DV-IgG阳性,阳性率6.63%;2份DV-IgM阳性,阳性率1.10%;其中44份血清标本采用ICT试剂不同批号检测DV-IgM、IgG抗体,批号为10014c-12405的检出DV-IgM阳性7份,未检出DV-IgG阳性;批号为10014c-24505的检出4份DV-IgG阳性,1份DV-IgM阳性。 结论:2种试剂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及不同批次之间的稳定性有待进一步论证。
  • 摘要:本文对加强国境口岸的卫生检疫,应对生物恐怖进行了探讨。文章围绕生物恐怖的概念和特点、生物恐怖的威胁、生物恐怖病原及其种类、生物恐怖的危害、应对生物恐怖的检测技术和发展趋势等进行了论述。
  • 摘要:本文对口岸重大传染病卫生检疫应急处理进行了探讨。文章围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概念、口岸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及其机制建设与发展战略、口岸突发事件应急响应等进行了论述。
  • 摘要:目的:进一步调查了解成都口岸出入境人群中梅毒的感染情况。 方法:对2004-2005年成都口岸出、入境人员进行血清学检测,首先使用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进行确认,然后进一步采用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对被检者血清进行梅毒检测,对感染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检测成都口岸出入境人员31 780人次,查出梅毒感染者235人,检出率为0.74‰.其中男性检出率为0.85‰;女性检出率为0.18‰,二者间检出率进行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在各年龄组中,以60岁年龄组检出率最高为4.24%。 结论:在检测过程中TRUST和TPPA 2种检测方法同时使用,能够提高梅毒的检出率,避免漏诊,提示梅毒血清试验方法的选择和应用是及早、准确诊断潜伏梅毒重要手段。
  • 摘要:目的:有效防止医学媒介生物及其传播的传染病的传入,保护人体健康,为我国对外经济贸易服务。 方法:对国内外有关医学媒介生物及其传播的传染病在国际间播散情况的研究成果进行科学系统的研究,分析由于全球环境变化和国际间交往的增加带来国际间传播的风险。 结果:医学媒介生物可传播的病原体达数千种,其中虫媒病毒500余种,还有细菌、立克次体、原虫等.我国国境口岸地区已发现确认的640余种医学媒介生物中可作为传播媒介的种类达440余种。通过调查显示,入境国际航行船舶携带医学媒介生物具有来源广、数量大、种类多、阳性率高、风险性大等特点,其极有可能在我国口岸地区适宜的生态环境中孳生繁衍,并将国外传染病输入我国,甚至造成大流行。 结论: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医学媒介生物及其传播的传染病传入的潜在风险也在激增,应高度重视对输入性医学媒介生物及其传播的传染病的监测和控制工作。
  • 摘要:目的:针对食物中毒事件追查源头的困难局面,探索新的食物中毒追查方法。 方法:通过分析各种常见类型食物中毒的潜伏期,结合各种实际情况,探讨存样食物保存的时间和方法。 结果:存样食物至少要保存24h。 结论:这种存样待检方法有其先进性,但仍存在不少问题,需进一步改进。
  • 摘要:目的:保证免疫接种实施的安全性,提高接种质量,减少免疫接种副反应事件的发生。 方法:分析建立免疫接种副反应监测系统的重要意义,介绍国外的现状,提出建立检验检疫系统免疫接种副反应监测系统的模式。 结果:世界卫生组织已于1968年建立了免疫接种副反应监测项目,全球已有60多个国家参加了该项目。我国检验检疫机构所属的各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每年要承担大量的免疫接种工作,发生免疫接种副反应的概率较高,因而,亟需建立免疫接种副反应监测系统。 结论:疫苗的安全性问题和免疫接种副反应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因此,建立检验检疫系统免疫接种副反应监测系统势在必行。
  • 摘要:目的:强化实验室生物安全法制、科学、严谨、完全的防护理念,规范鼠疫实验室建设和活动。 方法:收集和对比国内外有关病原微生物实验室方面的法规、标准、要求。 结果:实验室感染可发生在不同级别的实验室,甚至是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病原微生物危害被分为4类(级);人类对实验室感染防范逐步趋于完善,对鼠疫实验室建设而言,根据实验室承担的任务性质,建立不同级别的鼠疫实验室较为适宜。 结论:口岸鼠疫检疫体现在疫情监测、病原体快速检测、正确判定染疫和快速应急反应上。口岸鼠疫实验室建设应定位在生物安全Ⅱ级以上,在周边国家鼠疫疫情频发、长期存在疫情并有传入风险的口岸建设鼠疫生物安全Ⅲ级实验室也是必要的。
  • 摘要:本文对艾滋病病毒分子亚型流行病学进行了论述。文章指出,北京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艾滋病确认实验室已从中国籍出入境HIV感染者中检测到A、B、C、D、F、G、CRFO1-AE、O2-AG、O7-BC、O8-BC病毒株;从非中国籍出入境HIV感染者中检测到A、B、C、F、CRFAC、O1-AE、O2-AG、O6-CPX、O7-BC、10-CPX多种亚型的病毒株.将这些重要的分子生物的信息列入常规监测内容,可以敏感地提示HIV流行信息,对于新的HIV亚型毒株的传入可以及早发现,并可为艾滋病病毒的研制、诊断试剂的更新换代、治疗药物的评估、预测HIV流行趋势提供有意义的数据。
  • 摘要:本文对合成肽技术用于流感病毒快速免疫诊断进行了分析。文章认为,合成肽技术的简便易行,能够针对流感病毒变异作出快速反应,是迅速有效的快速检测方法。本文结合合成肽技术发展的特点,对其针对不同亚型流感病毒的病原学和血清学精确诊断优势进行了论述。
  • 摘要:目的:针对现行航空食品监管方式的局限性,探索与国际通行的食品安全控制体系(HACCP)相匹配的过程监管方式,在提高监管有效性的同时,达到敦促企业自律、降低航空食品风险之目的。 方法:根据航空食品生产、运输过程的特点,确定关键监管点,应用过程监管的方式随机对45架国际航班配送上机的餐食进行温度控制情况的测试调查,用SPSS 12.0统计。 结果:航空食品运输过程中的冷链环节存在食品安全的潜在风险,及时纠偏能规避。 结论:航空食品以结果监管和过程监管并举能使监管有效性进一步提高;合理设定"关键监管点"是保证监管有效的前提;建立HACCP管理体系的食品企业更具竞争力。
  • 摘要:目的:控制外来媒介生物的入侵,防止媒介生物性疾病的传播,保障我国的卫生安全。 方法:对国境口岸医学媒介生物入侵的形势和途径进行分析。 结果:全球100种最具威胁的外来生物中,入侵我国的有50余种,外来入侵物种每年对中国造成的经济损失约1 198.76亿元。2005年国境口岸卫生检疫机构共截获入境医学媒介生物1.5亿只,其入境载体主要是交通工具、货物和集装箱。目前我国法定的传染病有36种,其中鼠疫、肾综合征出血热等13种疾病为媒介生物性疾病。 结论:卫生检疫机构防范媒介生物入侵的策略应包括:法规与宣传,技术力量建设与储备、信息数据库建设、预警机制的建立和预防措施的实施。
  • 摘要:目的:探索有瓣成蝇快速鉴定技术,同时为口岸建立其它媒介生物快速鉴定技术提供参考。 方法:研究用于鉴定有瓣蝇类的部位特征,并对其简化选择及编码,建立检索数据库,通过计算机技术,达到快速鉴定检索的目的。 结果:选择了23个蝇类部位特征作为用以鉴定的依据,对3000多种有瓣蝇类进行编码,建立了计算机自动检索系统。 结论:本系统检索途径多样、检索速度快捷、检索方法简单,易于掌握,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对口岸媒介生物控制工作具有很大的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早期梅毒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原则。 方法:对哈尔滨口岸地区1999~2005年资料完整的125例早期梅毒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流行特点为:梅毒患者以50岁以内性活跃人群为主;以服务行业、无业人员为多;传染途径以非婚性接触感染居多。无症状潜伏梅毒21例,占梅毒患者总数的16.80%,其主动就诊者较少,多为产前、术前、健康检查或性伴患梅毒时追查出来。 结论:梅毒是一种对人体危害较大的性传播疾病,其临床表现及血清学改变复杂多变,必须准确掌握梅毒流行病及临床特点,及时发现病人,提高早期梅毒的诊断率,做到尽早发现,规范治疗,减少梅毒的传播。
  • 摘要:目的:了解首都机场口岸地区中央空调冷凝水及冷却水中军团菌带菌情况,以便采取有效措施。 方法:对首都机场口岸地区3家航空配餐公司、2家酒店的中央空调冷凝水及冷却水进行检测。 结果:在其中1家航空配餐公司、1家酒店的中央空调冷凝水、冷却水中检测到嗜肺军团菌。 结论:口岸检验检疫机关应加强口岸地区中央空调冷凝水及冷却水军团菌的监测工作,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防止军团菌病在口岸地区发生。
  • 摘要:本文对卫生检疫技术进行了研究。文章指出,表面增强激光解吸离子化飞行时间质谱技术(SELDI-TOF MS)是随着蛋白质组学的兴起而出现的新技术,是一种基于蛋白质芯片和质谱技术的蛋白质指纹图谱分析平台。本文对SELDI-TOF MS技术的原理、特点及其在出入境卫生检疫应用前景进行了论述。
  • 摘要:目的:掌握贵阳口岸人群登革病毒感染状况,为制定口岸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2 281份血清样本进行登革病毒抗体检测。 结果:共检出登革病毒抗体阳性197例,总检出率为8%。不同人群阳性率分别为:机场口岸工作人员6.3%;出入境人员中劳务人员14.6%;公务人员4.9%;留学人员7.6%;定居人员3.6%;探亲人员11.7%;其他9.1%。不同人群、不同年龄组间登革病毒抗体阳性率差异具有极显著性(P<0.001),其中赴台湾地区探亲人员这一特殊人群阳性率为16.7%,应加以重视。 结论:贵阳口岸存在登革病毒的感染.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应加强对贵阳口岸出入境人员尤其是赴台湾地区探亲人员的监测及预防控制力度.
  • 摘要:目的:建立一种快速、灵敏、准确的检测方法,预防沙门菌食物中毒。 方法:根据沙门菌保守基因序列fimY基因设计合成了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快速检测沙门菌的实时荧光定量方法,并对反应条件进行了优化,组装成快速检测试剂盒。 结果:其检测灵敏度达到4.5cfu,比常规PCR高100倍,而且稳定性良好,冷冻至少可以保存9个月。 结论:通过临床样品的检测,该试剂盒具有操作简便快速、灵敏度高、特异性强、重复性好、稳定性强等优点,很适合大量样品的检测。
  • 摘要:目的:规范国际旅行卫生保健中心对境外人员体检记录的验证工作,维护检验检疫机构对外执法的公正性。 方法:评估申请验证的来华境外人员的健康状况,分析在审核工作中常遇到的问题,提出改进的建议。 结果:随着境外人员来华数量逐年增多,国内疫情传入的风险增加,检验检疫机构需要制定以下措施:建立"境外医疗机构资质审核和认可制度";加强与中国驻外大使馆、海关的沟通与联系;加快制定检验检疫验证审核的行业标准。 结论:进一步规范境外医疗机构,统一各地保健中心验证审核工作,才能切实发挥保健中心在保障国家公共卫生安全、维护旅行者健康中所起到的至关重要的作用。
  • 摘要:目的:调查凭祥口岸近5年来赴越南留学人员中传染病感染情况,以便有针对性的开展传染病监测工作。 方法:对2002年2月~2006年3月共703名赴越南留学人员的传染病监测体检资料整理和分析。 结果:703名留学人员中共检出传染病91例,总检出率为12.94%。其中HBsAg阳性86例;梅毒2例;活动性肺结核2例;丙型肝炎抗体阳性1例。 结论:HbsAg阳性、梅毒、活动性肺结核和丙型肝炎是凭祥口岸出国留学人员中流行的主要传染病。加强出国留学人员传染病监测,制定有效防治措施,降低发病率,对控制传染病国际间传播非常重要。
  • 摘要:本文对生物实验室的安全进行了研究。文章围绕实验室相关感染的原因、实验室生物安全的发展、建设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基本原则、生物安全管理制度的组织等进行了论述。
  • 摘要:目的:维护国家公共卫生利益,保护法人和其它组织的合法权益,保证公民健康。 方法:根据国际公法、私法原理以及行政法学的理论和原理,探讨船舶卫生检疫中的法律适用问题。 结果:由于船舶注册国籍的差异,船舶卫生检疫行政执法的法律适用地域范围和不同等级法律法规在国际航行船舶上的适用存在着差异。 结论:卫生检疫人员应熟悉法律法规管辖的范围,在工作中准确地适用国际条约和国内法,才能使船舶卫生检疫的行政执法工作更加规范化。
  • 摘要:目的:探讨通过对卫生检疫法律法规的修订,进一步规范、完善卫生检疫工作与有关部门的协作关系,以保证口岸卫生检疫措施得到有效落实,确保国境口岸的卫生安全。 方法:从卫生检疫工作出发,根据当前卫生检疫机关与有关部门在实际工作中的协作情况,分析协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建议。 结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境卫生检疫法》及其实施细则在规定与有关部门协作的内容中,存在着个别条款不完善、某些协作环节未做出规定以及在实际工作中难于执行的情况。 结论:口岸卫生检疫工作外部协作机制的建立,应从法律上予以保障和规范。
  • 摘要:目的:应用风险分析的原理,建立口岸疟疾传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根据疟疾传入风险等级开展疟疾卫生检疫防制工作。 方法:研究建立疟疾传入风险评估指标的基本原则,并根据疟疾的传播机制和流行特点确定口岸疟疾传入风险各评估指标。 结果:对疟疾传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中各指标进行定性风险分析,将各指标对疟疾传入风险的影响分为"可忽略风险"、"较小风险"、"中等程度风险"、"很大风险"4个风险等级,制定出各指标在疟疾传入风险等级上的评判参考标准。 结论:通过疟疾传入风险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加强口岸卫生检疫机关对疟疾传入风险各项主要指标资料的收集,整理,并通过对指标体系进行风险评估确定疟疾传入风险为Ⅰ、Ⅱ、Ⅲ、Ⅳ4个风险等级,根据不同的风险等级实施不同的卫生检疫防制措施。
  • 摘要:目的:寻求能够快速定性/定量检测4种传染病及其病原体的试验方法。 方法:应用双抗体夹心法,建立胶体金免疫层析法、上转磷光免疫层析法检测炭疽杆菌芽孢、鼠疫杆菌、肠出血性大肠埃希菌O157∶H7,评价方法的灵敏性、特异性。 结论:上转磷光免疫层析方法可实现定量检测,敏感性优于胶体金免疫层析法;炭疽检测与加拿大RAMP检测系统相当;胶体金免疫层析法具有简便、直观、易行的特点。
  • 摘要:目的:了解深圳口岸出入境人员中艾滋病感染情况和流行病学特征,为做好出入境人群的艾滋病监测和预防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深圳口岸2003~2005年共154232名出入境人员传染病监测体检中HIV抗体阳性者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从2003~2005年共检出HIV抗体阳性者27例;感染者以境外人员为主;感染的主要途径为性传播感染。 结论:深圳口岸的艾滋病感染者以境外来华工作人员为主。因此,应进一步加强对出入境人员的传染病监测体检工作,同时建立完善的出入境人员艾滋病干预制度。
  • 摘要:目的:了解浙江口岸出入境人员对艾滋病知识的掌握程度,为今后开展出入境人员艾滋病预防控制工作提供指导方向。 方法:对2005年在浙江口岸出入境的中国籍人员采用现场问卷的方法进行调查,用SPSS软件分析数据。 结论:浙江口岸出入境人员结构组成优于普通人群,对艾滋病知识的知晓和防范意识明显较高,但仍然存在着一定的认知误区,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宣传工作,重点关注劳务人员、同性恋等人群,改进工作和服务质量,杜绝艾滋病在国境口岸的传播。
  • 摘要:本文对口岸突发卫生事件的应急管理进行了研究。文章围绕高度重视口岸突发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重要性、加强口岸突发卫生事件应急管理的新举措等进行了论述。
  • 摘要:本文对世界卫生组织卫生检疫新条例进行了研究。文章分析了现行条例的局限性,阐述了新条例的特点,提出了我国卫生检疫工作的应对措施。
  • 摘要:目的:了解汕头口岸出口牛蛙腿的卫生状况,确保出口食品的卫生质量。 方法:于2002~2006年3月,对出口牛蛙腿连续监测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副溶血性弧菌、霍乱弧菌以及细菌总数、大肠埃希菌6个项目,对生产加工过程按《出口食品生产企业卫生注册登记管理规定》的要求,定期及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对产品到国外口岸的检验情况进行跟踪。 结果:检测133批牛蛙腿,检出致病菌1批,为沙门菌,检出率0.8%;细菌总数、粪大肠埃希菌均符合卫生要求;出口牛蛙腿133批,被国外检出沙门菌3批,检出率2.3%。在定期与不定期监督检查中,发现加工过程的卫生控制存在一些缺陷,已落实整改183项次。 结论:汕头口岸出口牛蛙腿的卫生质量总体是好的,但在生产加工过程中还存在一些卫生质量隐患,应加强生产过程的卫生监督管理。
  • 摘要:目的:完善《健康申明卡》申报制度,提高客运口岸检疫监管的质量,防止传染病和有毒、有害物质进入我国。 方法:对《健康申明卡》的使用现状、局限性以及《健康申明卡》的作用进行分析,探讨完善《健康申明卡》申报制度,建立高效、快速的客运口岸检疫监管新模式。 结果:《健康申明卡》申报制度已经成为我国客运口岸检疫监管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健康申明卡》的作用不能忽视。 结论:现有的《健康申明卡》申报制度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必须不断加以完善,并借此为契机,建立持续有效的客运口岸检疫监管模式。
  • 摘要:目的:提高卫生检疫技术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构筑坚实的卫生检疫技术基础,促进卫生检疫事业健康长远发展。 方法:通过分析卫生检疫面临的挑战和机遇,总结现行监管模式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提出改革建议。 结果:应从组建卫生检疫技术中心;完善卫生检疫执法人员专业资格,合理配备口岸卫生检疫人员等3方面进行改革。 结论:科学合理地配置卫生检疫技术资源,强化技术支持和保障作用,对提高卫生检疫监管整体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 摘要:目的:及时收集出入境船舶的基本信息和管理信息,实现口岸各部门的信息沟通和有效监管。 方法:建立一个多部门共享的口岸船情管理网络平台,实现船舶检验检疫网上申报、管理与预警。 结果:实现了船舶档案管理、船舶出入境申报管理、船舶预确报申报管理、船舶动态管理的信息化和口岸各部门的资源共享,实现了对船舶的有效预警和诚信管理。 结论:该系统提高了口岸各单位获取船舶相关信息的效率,提高了监管水平,降低了船舶代理及相关单位的通关成本。
  • 摘要:目的:了解成都口岸出入境人员传染病感染现状,为有效开展传染病监测工作,制定传染病防治措施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对2003~2005年成都口岸出入境人员的传染病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2003~2005年共监测体检48 316人,检出各种传染病3 116例,总检出率为6.45%,其中HBsAg阳性2 798例;梅毒278例,HIV抗体阳性5例;活动性肺结核35例。 结论:应加强对出入境人员的传染病监测工作,加大卫生健康宣传咨询力度,提高出入境人员的自我防范意识,防止传染病在国际间的传播。
  • 摘要:目的:加强口岸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卫生管理,保障口岸食品安全。 方法:通过分析国内外食品生产加工企业的现状,提出口岸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应建立的主要的前提计划,并对可追溯体系进行初步分析,提出口岸食品生产加工企业HACCP的应用。 结果:口岸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首先必须满足相关的卫生法规要求;其次,应建立完善的前提计划,包括可追溯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并有效实施HACCP计划。 结论:口岸食品生产加工企业可通过建立实施前提计划和可追溯体系,确保HACCP体系有效运行。
  • 摘要:目的:系统了解秦皇岛港入境国际航行船舶携带输入性医学媒介昆虫的情况,为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在检疫锚地对来自国外的入境国际航行船舶携带的输入性蚊类、蠓类和蝇类等情况进行调查研究,对采集的标本进行计数和分类鉴定,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入境国际航行船舶中携带传入性蚊类阳性率平均为56.81%,月最高达93.00%以上,已鉴定确认的蚊种达13种。携带输入性蠓类船舶阳性率高达75.86%,共8属,已鉴定的吸血蠓类为3属12种,其中狂怒库蠓、码克库蠓、细齿蠛蠓和丰硕细蠓属国外蠓种,并采获1种蠛蠓新种,命名为海神蠛蠓,上述蠓种均为国内首次发现.5~10月携带输入性蝇类的船舶阳性率平均为72.73%,月最高阳性率达95.00%,已鉴定确认的蝇种达51种。 结论:调查证明了入境国际航行船舶携带输入性医学媒介昆虫的情况相当严重,具有阳性率高,种类多,风险大等特点,对此应给予高度关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