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经济财政> 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二十六届年会
 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二十六届年会

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二十六届年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沈阳
  • 出版时间: 2016-05-21

主办单位: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

会议文集: 中国经济规律研究会第二十六届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现代西方经济理论中的宏观经济数理模型,以总需求(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为主要研究切人点,研究国民收入、就业、价格总水平上涨、经济周期和经济增长,并构建了相应的数理模型.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基础,也存在一系列无法解决的困难.马克思经济理论,不仅对资本主义经济,而且对市场经济,从本质到现实,做出了深刻的研究和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系统的宏观经济数理模型,将克服现代西方宏观经济模型的一系列理论困难,既能够在理论上推进经济学的发展,也能够有效地分析中国的现实经济运行,为中国解决内需不足和投资膨胀与紧缩交替等问题、缓解经济周期性波动、治理价格总水平上涨以及保障经济持续平稳发展建立科学的理论基础.本文将构建系统的马克思宏观经济数理模型,对宏观经济的主要实体经济变量进行系统讨论,为解决中国经济建设中的现实问题提供研究和决策的数理分析基础。同时,解决许多西方宏观经济理论无法解决的重大理论问题。
  • 摘要:中国经济已经进入新常态,怎样分析评估中国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走势,如何认识、适应、引领新常态,是特别需要深入探讨的重大问题.为此,首先必须明确应该运用什么经济学理论和分析方法来研究中国经济现状和走势、提出合理的应对之策.习近平总书记2015年11月23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立足中国国情和中国发展实践,学习、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特别指出这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2015年12月21日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也明确提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因此,现在应该运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来分析中国经济走势.这可能也是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接连强调要学习、研究、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原因.无论是国有的还是民营的过剩产能,首先都应该尽可能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通过市场机制优胜劣汰、自然淘汰压缩;但是国有企业、政府投资、地方政府参与支持保护和少数官员参股操控的过剩产能的压缩,还必须发挥政府的调控作用,采取坚决、果断、有力的措施,真正做到壮士断腕断臂,同时坚持惩治与产能、库存、杠杆化有关的腐败,适当增加相关财政支出,鼓励创新创业,广开就业门路,切实安置好相关职工。
  • 摘要:按比例发展规律是对马克思提出的“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规律的简称,理解这一规律的关键在于对“劳动”内涵的理解。通过对“劳动”内涵的解读,发现这一规律不仅包括按比例分配直接劳动过程中的劳动力和生产资料,还包括按比例分配所有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以保持经济和社会、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从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客观性和适用性来看,它是马克思所揭示的一切以分工为基础的社会生产的共同规律,贯穿于社会再生产的每个环节,既适用于宏观经济领域,也适用于微观经济领域。从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实现机制来看,社会分工主体之间的联系方式以及社会制度起着直接影响作用。马克思、恩格斯的研究表明,在私有制为主体的商品经济条件下价值规律强制性地为按比例发展规律开辟道路;在未来的自由人联合体中,按比例发展规律是通过计划手段来实现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自觉运用按比例发展规律,就不能教条地运用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应当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点,把计划调节和市场调节结合起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市场要受计划调控,政府要遵循价值规律和计划规律。
  • 摘要:中共中央之所以如此高度重视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问题,是因为国家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科技、教育、体育、生态、外交、军事和国防、党建等诸多领域出现的问题都直接或者间接与意识形态有关系.为此,必须从立足于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角度,借鉴美国思想政治教育经验,从中探寻出意识形态教育规律并依据意识形态教育规律,从加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认识和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意识形态教育两个方面对高校进行深刻的全面改革.为了加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必须以理论经济学一级学科中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科建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中二级学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学科建设为主要抓手和突破口,以课程改革为中心,以高校干部任免、人才培养、职称评审、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方面为重点,进行深刻的高校层面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全面改革。
  • 摘要:马克思早就指出生产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消费并不是拉动经济增长的最终动力。中国当前宏观经济中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日益凸显,其实不是消费需求不足,而是产能过剩,是中国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没有适应消费结构升级和优化的要求,市场供给严重滞后于消费需求。由于大量投资都是低水平重复投资,产品趋同现象颇为严重,中国中低端产品产能过剩,而高端产品供给却严重不足。因此,扩大内需的关键不在于扩大消费需求,而在于加强产业结构调整等供给侧的管理。在中国扩大内需、调整经济结构的过程中,马克思消费理论必须占有绝对的主导地位,这既是由中国的国情决定,同时也是由马克思消费理论自身的科学性所决定,是符合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
  • 摘要:劳动工资的提高是中国竞争力逐步削弱和经济下行压力的原因,本文第一部分针对这一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初步分析和阐释。第二部分重点考察了经济增长放缓的主要原因—资本生产率下降和技术赶超效应。第三部分分析了中国资本生产率下降的多种表现形式。最后,重点探讨了马克思在19世纪,对资本积累过程所必然造成的各种问题做出的诊释,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视角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问题加以重新审视。
  • 摘要:习近平2015年11月23日在中央政治局学习会议上强调指出:"要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了实现这些要求,创建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本文提出几点意见,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殊性。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私有制中的生产关系、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而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公有制中的生产关系、分配关系和消费关系。公有制与私有制的不同可以表现出政治经济学的内容、体系、结构等的差异。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特殊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基础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 摘要:任何社会经济形态都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形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并按照这种生产关系的本质要求、内在联系和必然发展趋势,有规律地发展.经济规律具有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性,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必然产生与之相应的经济规律.人们不能创造、改造和消灭经济规律,违反规律将使经济发展遭到挫折和失败.但是,人们通过实践却能逐步发现、认识经济规律,并在一定程度上加以利用,为社会谋福利.中国共产党一向重视经济规律的作用,力求按照经济规律发展社会主义事业.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总结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创造性地提出具有内在联系、相辅相承的"五大发展理念",作为引领今后改革和发展的纲领性指导思想,全面反映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本质要求,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内涵的深化拓宽和高度概括,极大丰富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将对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发挥重大的指导作用.
  • 摘要:共享发展理念是社会主义经济改革和发展的内在要求,是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目标指向.2015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为征求"十三五"规划建议意见召开的党外人士座谈会上指出,"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改革发展搞得成功不成功,最终的判断标准是人民是不是共同享受到了改革发展成果".共享发展理念是对邓小平理论关于中国走社会主义共同富裕道路的具体化,是当前指导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保障"两个百年"目标如期实现的重要原则.共享发展的前提是雄厚的物质基础,这既源于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历史成就,又要通过经济发展和改革中的纠偏来实现。改革开放固然为中国走向共享发展的道路奠定了物质前提,但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加快经济发展的主题没有变,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目标没有变。“行百里者半九十”,在当前贫富差距过于拉大且呈固化趋势的局面下,如果不重视调整导致贫富差距过大的深层次因素,不重视从体制上解决贫困群众共享改革成果的难题,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就没有可靠的保证,改革的初衷也有可能会落空。而要实现共享发展,需要在理论上回答三个不同层面的问题,即共享发展的制度属性、现实指向和目标路径问题。
  • 摘要:目前,中国市场供求结构失衡,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生产领域产能过剩,经济增长指数连续下行,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在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看来,要根本扭转这种被动的经济运行态势,就必须着眼于调整所有制结构,振兴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必须"做强做大做优国有企业",保障国有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坚持国有经济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主导地位.2015年1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会上指出:"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有很强的针对性,对于防治犯颠覆性错误,落实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任务,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公有制经济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人们对企业性质的认识,往往集中在企业的所有制上.岂不知,在企业性质的决定上,所有制虽然起着基础的和决定性的作用,但并非唯一的决定因素.从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结构理论及其运行的实践来看,决定企业性质的,除了所有制之外,还有一些起着影响甚至在一定意义上起着重要作用的因素.如果把所有制作为衡量企业性质单一的或者唯一的标准,不仅会犯形而上学片面性的错误,而且也会使中国公有制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改革出现偏差,甚至会给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严重后果.故而,本文拟对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的内涵及其相关问题进行分析,以求对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有一个较为全面而科学的认识.中国的公有制企业改革,必须以继承和吸收这些成功的经验为前提,充分相信并调动群众尤其企业职工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集体智慧,结合目前的情况,创造一个更加切合实际、更加科学、更加先进、更能体现社会主义公有制企业特征的治理模式和管理体制。
  • 摘要:科学认识西方所谓市场经济既关及中国重大经济政策决策,又是重大经济理论问题。中国在1992年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却在仅仅6年(即1998年)后进人买方市场,又在16年(即2008年)后出现耗费4万亿元投资刺激却效果不佳的内需不足。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却又不断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并在近年进人经济新常态。本文以美国为例的分析表明,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是在其他国家经济停滞的条件下慢爬实现的。其低速的增长、特殊的条件以及内在矛盾使得它绝不能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参照。于是,走自己的道路就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模式选择的必然。
  •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推崇的“三化”发展战略,将中国经济带人了一个尴尬的境地—生产的财富不断通过出口往外国输送、外国的货币不断向国内输送、国内经济高速增长伴随着通货高速膨胀,国内房地产泡沫、农村空壳化与农业衰退、政府债务危机隐患和金融危机隐患凸显、社会结构两极分化、资源日趋匾乏、从国际上获取资源越来越招致国际反感和抵制。我国应该抛弃那早已臭名昭著地披着各种外衣的重商主义了,是应该反思多年来西方国家向我国输送的各种“发展经济学”了。中国等第三世界国家确定发展战略以及产业结构发展目标,不能脱离可持续的国强民富和国泰民安的国家治理理念,也不能脱离所面临的生产技术条件(包括国际市场条件),而且要区分基础性产业、公益性产业、常规性产业、战略性产业,以及区分富有国际竞争力的强势产业和弱势产业,并相应采取不同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和财富生产、分配机制,以及相应的行政手段、财政和金融政策。
  • 摘要: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世界经济格局出现新变化的背景下,中国经济的改革发展必然需要在政治经济学理论及其与实践的结合上创新突破,以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促进既定发展目标的实现.为此,2015年11月以来,中央提出要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决策是基于现阶段发展形势和任务的科学判断,是主动引领新常态的必然选择,是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学在指导改革发展实践中的理论创新.
  • 摘要:自从2015年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来更多的关注,并且出现对供给侧的各种版本解读.但是在解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尤为注意的是,一些经济学界的学者照搬美国供给学派的理论体系来解释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强加的生搬硬套,易于造成误读和误解.因此,如何正确认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于深入贯彻和推进落实这一改革举措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重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不意味着需求侧管理的退出,两者应相互配合,互为促进。需求管理主要是适度扩大总需求,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则要提高有效供给能力,创造新供给,提高供给质量,扩大消费需求,增强经济内生动力和活力,为中长期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创造条件。
  • 摘要:寻求新增长动力.提出"供给侧改革"的新政策概念,意在缓解和阻止经济的急剧下行.要缓解经济下行压力,必须推动各种生产要素进入市场有需求的领域,从而促进供给与需求更好地匹配,进一步扩大有效需求.当前主要矛盾是供给与需求不匹配、不协调和不平衡,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主要表现为供给不能适应需求的重大变化而做出及时调整.供需结构错配是中国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给侧,主要表现为过剩产能处置缓慢,多样化、个性化、高端化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供给侧结构调整受到体制机制制约.同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能发挥提振需求的作用.供给侧改革强调的去产能等任务虽然会在短期带来阵痛,但长远看来是会释放出改革的红利.全面改善质量效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其根本目的是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更加注重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通过进一步完善市场机制,矫正以前过多依靠行政配置资源带来的要素配置扭曲。实现由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的飞跃,必须更加重视产业结构优化和经济质量提升,通过改进要素供给质量和进人领域,显著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优化要素配置效率。
  • 摘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能简单照搬照抄供给学派的政策主张,也不能以其为理论基础.中国所提出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经济在新常态下的一次探索性改革和思路调整,是基于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对中国改革实践的综合性集成创新,所以应该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实际出发,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指导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使供给结构更好地适应需求结构的变化,实现中国经济巨轮"行稳致远"。
  •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2月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指出,"稳定经济增长,要更加注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是适应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综合国力竞争新形势的主动选择,是适应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2016年经济工作的重点,主要是抓好"三去(产能、库存、杠杆)、一降(成本)、一补(短板)"方针的贯彻落实.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是务实的、必要的和正确的方针.而此方针的本身则以说明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既有美好的未来,又有严峻的现实.本文在习总书记讲话的方针的指导下,主要阐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如何帮助中国企业"走出去",以有效化解中国严重的过剩产能.“一带一路”的提出为中国产品出口开辟了新的市场,开辟了海外发展新空间,不仅可以有效的缓解产能过剩问题,同时还可以优化中国经济结构,使中国经济走上均衡发展的道路。引导产能过剩产业向海外转移是发达国家解决产能过剩问题的常用手段,所以中国传统产业的“走出去”战略除开拓海外市场外,可以将产能进行海外转移,积极与世界矿业大国及发展中国家合作。
  • 摘要: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分析当前国内国际经济形势,部署2016年经济工作时,提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经济新常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由此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入大众视域.之所以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因为产能过剩,供给结构出现了问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般性就是在资源配置中充分发挥价值规律的决定性作用。价值规律通过市场机制作用于市场,把资源配置到社会的各个部门各个环节中去,通过市场调节的优良功能抑制“国家调节失灵”。同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又有具有国家的调节功能,这种国家调节功能是指导性、战略性规划,在长周期,大规模的投资决策中具有重要作用。通过这种国家主导的调节机制能很好避免由市场调节带来的盲目逐利和过度竞争导致的周期性产能过剩,充分发挥资源最大效用,避免浪费,达到社会经济的和谐状态。
  • 摘要: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安排则牢牢悟守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底线,彰显着明确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正如有些学者所指出的,“‘供给侧改革’只是历年有关‘结构调整’的各种表达方式中的一种而已,其内容和逻辑并没有逃脱历年来一直提倡的‘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的手掌心”,这种解读恰好是对近期有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各种误读曲解的理性回应。要进一步明确,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前提下,在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在宏观调控与微观规制的双重作用,从而实现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经济发展动力由要素驱动、投资驱动等传统增长点转向以创新驱动为代表的新增长点等三大转变。
  • 摘要: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时,首次提出"供给侧改革"这个概念,总书记强调,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改革.以曾经出现的"里根经济学"和"撒切尔经济学"为例,分别采用减税和国企改革等措施帮助美国和英国走出经济衰退的泥潭,这两者虽然采用的方式不同,但都是从供给这一侧来对国家经济进行改革.而中国当今的供给侧改革内容与措施,其理论背景更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奢侈品消费思想,更多的要求改善供给,去除大量的库存积压,释放经济发展的动力,提高供给的质量.
  • 摘要:产能过剩是中国近年来出现前所未有的新问题.国内媒体经济学几乎普遍把产能过剩的原因归之于供求关系失衡,把市场化作为化解产能过剩的主要手段.这样的治疗方案效果如何?本文围绕这个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也就是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是:一是通过价格信号引导企业按照市场需要优化生产要素组合,实现供给和需求衔接;二是推动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的进步,促进劳动效率提高;三是通过竞争和优胜劣汰机制,增进商品生产经营能力。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要尊重市场规律,尽量减少政府对微观经济的干预,就是要让市场而不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的作用,通过与之相适应的激励和约束机制,让个人和企业有更多的活力和更大的空间去创造财富、发展经济。
  • 摘要:经济关系可以从不同角度分类,本文以下分类是出于这一角度:社会经济中人们的各种经济行为发生在什么类型的环境中、受什么约束、受什么推动。从这个角度,概括历史上产生的种种经济关系,可分为三大类型:产权关系、职权关系、社会契约关系。正确引导三类经济关系的发育,是社会主义制度下建立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保障社会经济和谐关系形成的基本需要。
  • 摘要:按照《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中的定义,"互联网+"是把互联网的创新成果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推动技术进步、效率提升和组织变革,提升实体经济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创新要素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本文所说的"互联网+"时代就是指的这种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下的时代.在这一时代下,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受到了一些挑战,需要回答新时代的新问题.
  • 摘要:"十三五"以及未来一个较长的时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凸显.其中,治理产能过剩,按照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改善资源型产业的政府监管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一环.煤炭资源行业是产能过剩的重灾区,也是诸多环境问题的始作俑者,亟待按照绿色、可持续的发展理念进行调整,政府监管体制、机制及制度安排也需要进行适应性的改革.
  •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的当代,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必须面对的越来越棘手的问题.然而迄今为止,还很少有研究文献指出在西方主流经济学的理论框架中,根本找不到彻底解决环保问题的办法.本文将在这方面展开论述.抛弃主流经济学的狭隘视角,就能看到生产过剩、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都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对生产过剩的趋势放任不管,经济危机就会不请自到;对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的趋势放任不管,人类等于自掘坟墓。但是在现行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过剩问题不解决,减缓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也就提不上日程。因为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是日后的灾难,由生产过剩导致的失业是眼前的危机。
  • 摘要:在过去的三十多年中,制造业作为增速最快的经济部门之一,一直是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引擎,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吸纳就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事实表明,只要制造业能够维持较高增速,不断转型升级和提高国际竞争力,工业经济就能继续健康发展,制造业就能继续对国民经济发挥基础引擎作用。要通过改革,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重构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政府的互补性作用。落实以简政放权为主要内容的行政体制改革,引进市场人才,运用现代科技,优化决策流程等途径,提高政府事中事后监管能力。
  • 摘要:20世纪70年代末,城市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行业兴起重塑政府行为、培植多元竞争主体的市场化浪潮,即打破行政垄断、改革政府公共管理,并将竞争机制和市场机制引入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中来.公共物品理论、产权理论、委托代理理论等对公私合作和市场化改革提供了理论依据,各国也相继开展了公共汽车公私合作改革探索.城市公共汽车是一种价格和技术排他的准公共物品,也是一项准经营性项目。世界银行根据基础设施的导致自然垄断的技术、公共服务义务以及外部效应等5个指标,评估了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的可售性。并根据成本收益分析,量化了其经营性系数。公共汽车公私合作存在公共物品、信息不对称等市场失灵现象,因此需要完善规制体制,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协调和平衡。完善价格监管,实现社会效益的同时需要完善财政补贴机制;严格进入监管规范公共汽车运营,严格控制企业数量,避免低效供给和资源浪费;放松监管破除行业垄断,引入竞争主体和激励机制实现公私双赢;完善信息披露制度,保证公私双方公平公正。完善听证制度,扩大信息反馈渠道来源,降低交易成本,疏通社会监督渠道,降低信息不完全程度,实现公平竞争。
  • 摘要:马克思的两大部类社会再生产理论及其公式,对于研究国民经济运行具有重大的理论指导作用.马克思的社会再生产理论在社会再生产公式得到集中体现,社会再生产公式可以作为研究宏观经济运行的一个经济模型.但是,经典的马克思再生产公式是针对封闭经济.为了使马克思社会再生产理论能够对于当今的现实开放经济发挥理论指导作用,需要对经典的马克思再生产公式加以拓展,建立有对外贸易的社会再生产公式并研究公式的求解问题.在有对外贸易的两大部类社会再生产公式或者说构建的模型当中,需要明确反映国外因素的作用,也需要明确反映本国调节的作用。并且,对于有对外贸易的两大部类社会再生产而言,假如当年没有发生对外贸易也就是对外贸易发生额为零,那么这种特别情形下社会再生产就与经典的两大部类社会再生产情形相同。
  • 摘要: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农业以家庭自给自足为目的的自然经济生产形式为主.因此,当资本在近代开始介入粮食生产领域,并逐步建立起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目的的资本主义粮食生产方式,打破了原有自给自足的传统粮食生产方式时,资本彻底改变了农业的发展趋向.随着全球科技不断进步,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农业作为支撑国家运行的根基,受到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高度重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逐渐形成并发展壮大,科技的进步也成为农业垄断集团积累垄断资本、攫取巨额利润的助推力.为了使农业垄断资本集聚更多的财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新自由主义思想为武器,以推动经济全球化为名号,无节制地向发展中国家输出农业垄断资本,引发驻在国的粮食安全问题乃至粮食危机.中国还应加强对国际垄断集团的行为监管。国际垄断集团经过多年发展已对国际农业体系规则了如指掌,对发展中国家如何监控其投资、并购和垄断等行为有所准备。因此,中国应成立专业机构建立国内粮食全产业链的动态监控和安全预警机制,对重点粮食品种及主要跨国垄断集团进行监督管理。
  • 摘要: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费景汉和拉尼斯把由二元经济向一元经济演变这一漫长的发展过程称为"转型增长",世界各国经济史上都经历过积累起大规模农业剩余劳动力,从而形成二元经济结构的过程.一个经济体的二元经济转型过程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阶段:二元经济转型初期(工业化起步到"刘易斯第一转折点"之前)、刘易斯转折阶段("刘易斯第一转折点"与"刘易斯第二转折点"之间)、二元经济转型后期("刘易斯第二转折点"到迈人高收入国家之前).当前,中国正处于二元经济转型的刘易斯转折阶段,这一关键阶段的跨越直接关系到中国能否顺利迈向高收入国家.技术与制度在二元经济转型过程中存在着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制度是技术的前提与条件,技术的发展又必然伴随着制度的变革。二元经济转型不同发展阶段技术水平不同,要求相应的制度安排与之相适应,政府作为制度的供给者和公共政策的制定者,需要根据发展阶段变化而采取适宜的制度供给。二元经济转型初期,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特征使得该时期的制度安排和政策选择不受劳动力因素的约束,更多的是考虑如何促进资本积累的问题,很多经济体选择了城市工业扩张的道路;伴随着刘易斯转折阶段的到来,劳动力由无限供给变为短缺,通过供求关系导致要素价格变动,引发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也会带来一系列利益格局的变化。
  •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要同中国经济发展实际相结合,不断形成新的理论成果,要立足中国国情和中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认为,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设和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用新的发展理念来引领和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特别是供给侧改革。与会学者从所有制与分配制度的改革及创新动力等方面阐述了供给侧改革需要正确处理的若干问题。
  • 摘要: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发展走上了转型期,改革和发展都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局和难题.要破解这些困局和难题,必须进行理论创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立足中国国情和发展实践,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关于中国政治经济学创新的问题,已经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中国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和创新,涉及许许多多的问题,诸如关于内容、原理、方法、制度、策略等方面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但最重要的是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问题.关于这个问题已有不少学者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和看法,这些观点和看法不无益处,但人们都忽略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有其特有的构建方法.本文认为,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必须遵循马克思构建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开拓新视野,打开新局面,提出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体系发展和创新的新思路.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构建,必须遵循马克思构建政治经济学体系的基本方法。在遵循马克思构建理论逻辑结构的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和实践经验,即在现实的、社会的人的存在关系结构的基础上,我们应当从中国的国情和实际出发,抽象出反映中国现实经济关系的各方面经济范畴来,应当抽象出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起点范畴、主题主线和中心范畴,并以此为依据构建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内在逻辑结构。
  • 摘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经济分配规律的马太效应也必然会发挥作用,不断拉大贫富差距,这甚至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表现更为突出。因为我们不是从自然经济和小商品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自然转换,而是从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的转换,并且是渐进式转换,两种体制的摩擦导致的生产条件分配不平等更为严重。比如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城乡二元结构不可能马上消除,甚至计划经济干预市场经济使城乡二元结构更为严重;一些垄断行业利用国家的保护政策获取垄断利润和收益;掌握重要生产条件的官员权钱交易和以公为私的腐败行为导致的生产条件及其收人分配的不平等;一些人利用两种体制空隙获取不正当收益等。生产条件的分配决定收入分配,这种生产条件分配的不平等在下一轮分配过程中与按生产要素分配这一市场经济原则相结合,也会产生出与生产条件和收入分配相互作用的马太效应,会使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对此,一方面还是要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健全和完善市场经济运行的机制和规则;另一方面完善宏观二次收入分配制度,包括税收调节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扶贫制度等,这是为了使社会整体贫富差距不至于过大,以保持社会稳定,也就是要保证结果的公平合理。
  • 摘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宏大的、系统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经典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进行了全面、深入而系统的科学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与运动规律.在此基础上,确立了关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特征的基本原理、提出了关于未来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实现形式的一些设想.马克思经典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不仅包括关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本质特征的基本原理,而且包括关于社会主义生产方式实现形式的具体结论.认真学习与准确理解马克思经典社会主义经济理论,对于科学地认识与解决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力推进技术创新、组织创新与管理创新,加快实现工业化、市场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产业调整与升级,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此,应当遵循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特征的基本原理,在以往改革成果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继续深化改革,兴利除弊,实现全面制度创新,努力构建中国现代社会主义模式,夺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完全胜利,在社会主义的基础上全面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
  • 摘要:2015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政治局第28次集体学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会议上强调:要立足中国国情和发展实践,将其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这无疑是向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工作者提出了一项十分重大而艰巨的理论任务.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走的是一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革之路,马克思主义理论曾认定市场经济与公有制是不相容的,它乃资本主义道路。可见,中国这场伟大的社会变革不仅涉及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更重要的是,它还涉及意识形态和理论观念的革命,也就是说,能否合乎马克思主义内在逻辑地解答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容问题,关系到这场变革是否合法性。客观讲,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学者们在20世纪80年代运用马克思创立的所有制理论范式政治经济学原理,在这一点上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例如:关于商品经济不可逾越的讨论、关于所有制结构与所有制社会结构的区分、关于所有制与所有制实现形式的辨析、关于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的划分、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确认等。正是有了学者们十多年的这些前期理论探讨,才有中国共产党十五大报告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重新定义,并正式确认: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应该说,这是中国共产党对传统的社会主义理论一个重要的创新和突破,它解决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容的理论难题,使这场伟大的社会变革,从基本经济制度来说,在逻辑上与合法性上有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自信;而且,中国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实绩也证明,这一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和市场经济是相容的。
  • 摘要:西方产权理论将产权范畴界定为权利束,并认为只要产权界定清晰,市场机制就会自动让资源得到最优配置,而私有产权无疑是最清晰的,因此私有产权界定是市场化的前提条件.这一理念随产权理论传人中国而被很大一部分人用以指导中国经济改革,尤其是国有企业市场化改革.然而,国企改革实践却对这一指导它的理论本身提出了最为严苛的批判.在国企改革中,私有产权界定的结果就是私有化,伴随国企改革的是腐败滋生、国有资产流失,尤其是拥有巨大权力的国企领导对一般员工权利的"侵权"现象十分严重.那么,为什么一般员工在产权界定十分清晰的情况下,仍然不能排除被市场抛弃的命运?西方产权理论对产权范畴的界定是否科学?这些问题的答案只能从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产权理论中去寻找.西方产权理论本质上依然是资本主义的辩护词,已经被实践证明并不能生搬硬套于中国改革,指导中国经济尤其是国企改革的科学理论只能是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产权始终与所有制相联系,对产权范畴界定依然不能出社会经济关系的所有制范畴之外。受“马克思定理”启示,本文对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中的产权范畴进行重新阐释,揭示产权范畴除“权利”之外的另一个“权力”范畴。这一新阐释不但是对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深化认识,还是正确理解产权界定清晰前提下,仍然存在各种“侵权”现象的关键,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
  • 摘要:2015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公报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大原则.本文结合知识界的不同观点,阐述其中八个重大原则.贯彻2015年末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要继续抓好优化对外开放区域布局,防止区域开放的雷同化和恶性竞争;要推进外贸优进优出,提高国际分工的层次,加强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妥善开展自贸区及投资协定谈判,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在充分利用中资和外汇储备的基础上有效利用外资;要尽快借鉴日本、韩国和美国对待外国企业的经验和措施,防止外企在中国的“斩首”性兼并和支配日渐增多的产业部门和大众化网站等,大力提升对外开放的质量、层次和绩效;要加快“一带一路”的国际合作和建设措施,发挥好亚投行、丝路基金等机构的融资支撑作用,抓好重大标志性工程落地;要积极利用人民币的国际化优势,但资本项目近期不宜开放,以有效抵御金融风险,维护国家金融安全和国民利益。
  • 摘要:中共十八大以来,关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问题,习近平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强调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改革开放的指导,创新发展了一批新成果,并发出了"要深入研究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创新发展贡献中国智慧"的号召,无疑,对于扭转中国长期以来新自由主义不时甚嚣尘上倾向意义重大.但若从全面深化改革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并引领全球治理体制变革视野历史地看,意义更为深层重大,影响也更为深远的,应该是标志着定位了之于当代中国的三重历史地位:彰显中华文明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经济理论品牌、指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即将成熟定型的经济理论体系和引领全球构建合作共赢世界的经济理论旗帜.
  • 摘要: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短时间内构建起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艰苦的努力,中国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的经济体.这些成就都是举世瞩目的.当前,中国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时期,处于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如何系统地总结和梳理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理论观点,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引领中国经济向更高水平发展,是十分迫切的重大课题.2015年11月中央政治局就"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和方法论"进行了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要立足中国国情和中国发展实践,揭示新特点新规律,提炼和总结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规律性成果,把实践经验上升为系统化的经济学说,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经济理论界的重大历史使命.
  • 摘要:胡锦涛同志2011年"七一讲话"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概念,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范畴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其重要组成部分.在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之后,笔者在多年研究并参考学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鲜明地提出把"以共享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之中,与"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其他经济制度一起,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这种意见既能凸显作为五大发展理念归结点的"共享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又是由"共享发展"在新常态下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实现第二个百年目标的规律性要求所决定的.本文明确提出把“以共享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纳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范畴中,也是进一步学习十八届五中全会五大发展理念并结合和针对经济社会发展肯萦的心得体会。作为五大基本理念的归结点,“共享发展”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们党的“共享”思想由执政理念到理论体系、由思想意识到制度体系的升华。促进“共享发展”理念深人人心,为全社会牢固树立“以共享发展促进共同富裕”的思想观念并为其理论体系和制度体系的构建提出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 摘要: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其中共享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主要特色之一.长期以来,推动市场经济体制建设,注重经济发展的增速和经济效率,在收入分配领域却出现了较为严重的差距,民生领域的改善也没有与经济发展同步,引发了社会对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质疑.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保证经济运行效率前提下,能否通过社会努力改善和解决收入分配差距,减少收入分配矛盾,增加民生领域投入,把政府工作的焦点放到促进人民福祉的提升,实现整个社会成员共同建设、共同分享的社会主义目标,是新时期国家治理的重要问题.
  • 摘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的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尽的证明和运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坚持以人民利益为中心,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主线,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不断提炼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实践的规律性成果,努力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新境界.其中的主要瑰宝之一,便是立足中国国情对社会主义公有制理论的重大创新与发展.所有制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核心内容。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基于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深入研究,科学揭示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苏联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已经将社会主义公有制从科学预见变为现实,建立起全民所有制(或国有制)和集体所有制这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类型。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历史上曾发挥了巨大的积极作用,但也存在严重缺陷和渐趋明显的弊端。
  • 摘要:基于虚拟价值和负价值理论的生态政治经济学的微观基础,与以物质和资源环境平衡发展为核心的再生产与经济增长宏观架构,两者共同组成了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经济学创新框架。这一框架为我们树立正确的绿色生态理念,理解绿色经济核算和推进节能减排等方面提供政策启示。首先,生态政治经济学将物质与环境作为社会经济生产的整体,对于认识环境在物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倡导绿色经济价值观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生态政治经济学以虚拟价值和负价值理论作为评价资源环境价值的理论基础,为绿色经济核算提供了核算基础。由于生产活动对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自然资源的耗费和生态环境的破坏等方面,因此核算环境污染成本不仅需要核算估计自然资源耗费价值,还要核算估计环境污染损失价值以及生态破坏损失价值。
  • 摘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一个新的概念,结构性改革.如何认识这个新提法呢?与一直在提的结构调整,或调结构有什么不同呢?结构性改革更为深刻的理论内涵是供给结构如何与需求结构相匹配,形成供求关系一一对应的整体经济结构。市场的基本功能是完成资源配置,而结构平衡是资源配置的理想状态。为了更清晰表述这种状态,这里借用化学的配平概念,把这种理想的资源配置叫作资源配平。结构性改革的实质就是实现资源配平。
  • 摘要: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当下及今后一个时期经济改革与发展的中心任务.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党中央在科学判断中国经济发展新阶段的特点和规律性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决策,是科学认识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和自觉引领新常态的重大战略布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涉及经济运行的方方面面,在宏观层面更好发挥政府作用,提高供给侧宏观管理水平,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对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内在要求,也是今后一个时期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实好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然而,当前学界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解还不完全一致,对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遵循的经济学原则、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基础,以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等重要理论问题,存在认识上的分歧和争论,有人甚至把这一改革政策与美国的供给学派经济学联系起来.这些认识上的偏差很容易与中央精神背道而驰,因此,有必要在理论上加以澄清.坚持和运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既要学习和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方法和经典原理,又要学习和领会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与中国具体实践性相结合不断创新和发展的过程,这绝非朝夕之功。中央提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重大原则,无疑为经济工作者的政策制定和执行,提供了工作理念和行动指南。
  • 摘要: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10日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首次指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既要从供给侧切人实施中国新一轮的改革,又要通过提升中国产品的竞争力来促进经济发展。当下,我们认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政府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基于中国基本国情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自然有其秉承的理论依据。在中国经济进人新常态的背景下,政府要坚定不移地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发展基点放在促进企业创新上,通过实现资源的合理化配置、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科学技术、培养高精尖人才、释放企业创新潜能等政策措施来促进中国经济形成以创新为基础的完善的经济体系和健康的发展模式。
  • 摘要: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2015年12月18日至21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2016年及今后一个时期,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相互配合的"五大政策支柱",其中第一大政策支柱就是宏观政策要稳,要为结构性改革营造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2016年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为确保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中央明确提出,“十三五”时期中国经济年均增速至少要达到6.5%。进入新常态的中国经济,面临错综复杂的国内外环境,经济下行压力明显。中国过去粗放式的发展方式难以为继,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这是中央确定的改革目标。为了实现这一改革目标,在经济增长动力尚未完成转换的条件下,首先必须保证经济增速要稳,这样才能为经济结构调整创造良好的环境。中国经济体量巨大,如果形成惯性下滑,会引发经济运行紊乱和系统性风险,甚至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因此,当前既要稳需求,又要调结构性。基于过去的经验教训,宏观调控要避免“大水漫灌”,应有针对性地进行“喷灌”和“滴灌”,精准发力,提高宏观调控的效果。
  • 摘要:在2015年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结构性改革是深层次的涉及多个领域的改革,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问题不是单一的问题,而是多个矛盾交织叠加在一起形成的结构性问题,需要有针对性地对需要改革方面的先后顺序做出结构性的安排,确保改革平稳有序推进.而供给测结构性改革的目的是即有效资源的有效配置和供给配置,从而促进产业结构、生产结构等问题的解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推进,关键是全面提高经济的发展质量和经济效益,不能只关注总量的增长,从而提高全要素生产力,引导减少产能过剩的供给和进行结构的改革,达到供给与需求相适应的水平,使需求总量与供给总量趋于平衡,保证价格水平平稳,使货币量与商品价值相适应,企业利润慢慢回升,最终促进企业整体转型.这些从理论上追溯都是运用《资本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供求均衡发展等理论,结合中国当前经济实际发展而进行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供给理论的新的发展.
  • 摘要:在供给侧宏观视角下,市场的供给和需求规模都取决于部门间“交互供求”的供给侧规模,即“杨格定理”所谓“分工一般的取决于分工”。马克思“关于生产过程的分析”所提供的“跨期结构”思想,为部门间的不平衡性,提供了“生产周期异质性”的分析工具。引人这一分析工具后,市场波动的常态化可以纳人产业间“利润平均化”的生产价格模型。相对于克罗蒂和布伦纳的“破坏性竞争”理论在微观和短期层面上的研究,这个新的分析框架以部门间的宏观视角和整个生产周期的中长期视角为中心,能够较好的解释产能过剩的宏观背景和常态化趋势。然而,相对于整体国民经济的周期性波动和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这个分析框架又具有较对局部和短期的特征,可以视为整体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在“中观”范围和中长期过程的“实现路径”。这个“中观”视角,既能突破“破坏性竞争”微观视角的局限性,又能将产能过剩的解释拓展至国民经济整体经济周期和经济危机的范围之外,解释产能过程的常态化和普遍性。以这个“中观”视角下的“实现机理”为基础,可以阐明外部“成本冲击”引发“滞胀”的具体过程,也有助于在“产业关联”的视角下把握中国当前产能过剩的积累和爆发过程,为产能过剩的治理提供一个基于上述“发生机理”的政策建议。
  • 摘要:要完美地实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一目标任务,需要进行制度创新,制度创新的核心是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协同创新的良好局面.必须明确独立自主的发展观,一切工作的中心必须围绕提高国家的国民生产力,提高国家的自主发展能力,提高国家的现代化能力来展开,根据不同发展阶段的实际需要来明确资源配置和经济管理等领域中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的边界,时刻警惕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干扰和破坏。
  • 摘要:供给侧改革是中国领导人在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为应对经济增速下降、产能结构性过剩的重大改革举措.那么,什么是供给侧改革?它的理论来源和依据是什么?中国新常态经济发展现状如何?应采取怎样的措施进行供给侧改革?本文将就这几个问题进行分析及解答.中国供给侧改革理论内核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全要素生产率”。由供给侧改革的内含来看,它包括这样几个层面:首先,供给侧改革是调整产能结构的。产能的调节要依据市场的有效需求进行,减少过剩产能,降低高能耗、高污染和低效率产能;提高创新、绿色、高效产能。其次,在调整供给的同时,也要提高有效需求。中国新常态下的经济增速放缓,有效需求不足,造成了某些行业产能相对过剩。政府要引导和刺激有效需求,为保证经济健康发展创造供需平衡的市场环境。最后,中国的供给侧改革要以“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作为短期战术;要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发展理念,即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作为长远目标。
  • 摘要:中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综合分析世界经济长周期和中国发展阶段性特征及其相互作用的基础上,集中全党和全国人民智慧,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探索的结晶.2015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理论思考到具体实践,做了全面阐述.会议明确指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即"三去一降一补"是中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五大任务.化解房地产库存、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发展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房地产高库存不仅成了制约中国房地产健康发展的“瓶颈”,更成为拖累中国经济增长的巨大包袱。
  • 摘要: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中,中国经济逐渐向"新常态"转变.受国内外复杂因素影响,经济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一些领域长期积累的风险更加凸显.为此,国际上兴起了新一轮"中国崩溃论",国内也产生了一些悲观情绪.因此,有必要澄清对中国当前经济形势和未来前景的认识,以利于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在改革创新引领下,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正在发生转折性变化,经济结构趋于合理,经济增长的新动能持续增强。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明确和拓展了未来的发展导向,成为引领今后5年乃至更长时期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指针。
  • 摘要:本文运用静态与动态面板数据模型,实证分析了地区创业水平对收入分配的影响,主要得出了以下结论。首先,从数据表面来看,各地区收入不平等水平、创业水平和创新型创业水平均有较大差距。其次,无论从静态面板模型还是从动态面板模型来看,区域创业水平的提升均降低了收入不平等程度,创新型创业对收入分配的拉大作用仅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有所体现;创业水平对地区收入分配的影响随着地区创业水平的不同而不同,在创业水平较高的地区,创业水平的提升对收入分配的改善作用要强于创业水平较低的地区;此外,创新型创业对收入分配的影响随着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不同,相比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创新型创业更具有普惠性与共享性。最后,从控制变量的回归效果来看,金融发展、城市化和市场化水平提升、对外开放、经济发展、政府宏观调控均有利于缩小收入差距。加强市场化改革,发展创业型经济,完善政府调控职能,积极鼓励大众创业,提高地区创业水平;其次,因地制宜,在创业水平较低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制定更加普惠的创业政策,使创新成果更多的向低收入阶层倾斜;最后,要丰富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将“共同富裕、共享发展”的理念融人企业家精神,增强企业家、创新型创业入才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包容性创新,使创新型创业根据普惠性、共享性。
  • 摘要:长江经济带是中国区域发展的三大新战略之一,承载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期盼."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将长江经济带建成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带、协调发展带.目前,学术界分别研究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成果不少,但将两者结合起来展开研究的成果鲜见.本文以协调发展理念与思路为指导,分析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中区域协调发展问题,借鉴莱茵河流域绿色协调发展的有益经验,提出长江经济带生态文明建设协调发展建议,旨在为长江经济带成功打造绿色协调发展带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 摘要:通过驱动转换、结构优化来矫正供需结构错配和要素配置扭曲,向经济形态更高级、分工更复杂、结构更合理演变,这是适应和引领中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和重大创新。在经济管理实践中,都不可能单项使用。推进供给侧改革主要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更好地满足需求。而需求侧比较强调通过扩大投资和引导消费拉动经济增长,要求适度扩大需求,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为改革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这两“侧”应相互配合、相互促进。
  • 摘要:中国国有垄断行业职工的过高收入已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并引起政府、社会和学者的高度关注.按劳分配仍是目前中国国有垄断企业最基本的收入分配关系,解决国有垄断企业职工过高收入问题,仍应依据、坚持和贯彻按劳分配原则.本文从解决中国国有企业职工过高收入的视角,创新性地区分了按劳分配原则的存在依据、基本内容规定、实施环境和实现特点等.提出按劳分配作为社会主义分配原则,其存在的基本依据和基本内容规定是相对固定不变的.但由于按劳分配实施的具体经济体制环境即实施环境的不同,使其在实现上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从计划经济经济向商品经济、市场经济过渡的不断深入,按劳分配实施的经济体制环境不断发生变化,按劳分配的实现表现出与传统理论和计划经济时期具有不同特点。国有垄断行业职工的按劳分配报酬的实现,不仅应以其劳动要素的贡献为依据,还应兼顾到与处于不同市场结构中的一般竞争性行业的职工的劳动报酬是否公平;按劳分配在量上的实现应该是一个有兼顾的相对变动的弹性区间。研究当前国有垄断行业按劳分配的实施的新环境和新特点,有利于准确地把握中国当前国有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关系,为规制国有垄断行业的收入分配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列宁的小册子《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发表后100年来,垄断在新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得到发展和壮大.同时,为了克服垄断行为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利影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立法与司法两方面对垄断行为加以限制与约束.这种新发展,需要结合实践从理论上进行做出新的概括与阐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规模垄断适应了现代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但以攫取垄断利润为目的而破坏市场竞争秩序的垄断行为,必须依法受到处罚与限制。这种必要的规模垄断能够促进规模经济,推动技术进步,并降低各类成本。以攫取垄断利润为目的而破坏市场竞争秩序的垄断行为,不仅不利于市场的有效竞争,而且会导致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因此,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反垄断的立法实践与司法实践并不是反对由于生产与资本的集中而形成的一般规模垄断,而是反对以攫取垄断利润为目的、并破坏市场竞争秩序的垄断经营行为。只有这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既充分发挥适度规模垄断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又能有效维护市场的正常竞争秩序,并防止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建设取得长足进展.城镇人口在中国总人口中所占比重逐年上升:改革开放之初,该比例从1978年的17.92%稳步上升到2012年的52.57%.中国以年均1%的增速,仅用三十多年时间,在数量上赶上了西方发达国家近两百年的城镇化发展水平.与此同时,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重数量,轻质量"等问题逐渐暴露.在前一阶段的城镇化进程中,大城市周边的小城镇率先开始产业和人口聚集,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但是公共服务供给仍处于起步阶段,难以满足当地居民日益增长的生产生活需要.如何改善小城镇的公共服务供给,提高当地居民生活水平,成为不断提高"城镇质量"的重要议题.
  • 摘要: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孤立世界而存在,中国也是如此.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进出口贸易总量持续上升(图1).而且,进出口贸易对中国的经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不可忽视,据测算,从1997~2001年的5年进口对GDP的贡献率平均为10.2%,出口对GDP的贡献率平均为14.2%。本文研究了信息不对称问题对中国进口商的福利影响,以及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中如何才能减轻信息不对称问题,增加中国进口商福利。
  • 摘要:《21世纪资本论》通过庞大的历史数据证明资本主义以来不平等的新变化,著作中间透着21世纪资本的内涵、现象及其本质也具有鲜明的金融化的时代特征.但是在揭示不平等这一事实时,他用"头寸相等"表述了资本带来的不平等问题更多的集中在一个国家内部,而不是国家之间,这一结论让感觉意犹未尽,本文通过他的"头寸相等"背后存在的资源流动来揭示被他的形而上学研究方法遮蔽的全球不平等的深层逻辑.
  • 摘要:2016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深入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在党的常驻人口在城镇落户,……引导约1亿人在中西部地区就近城镇化",这是在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及五中全会中关于新型城镇化问题提出的进一步具体要求,也指出了城镇化的重心在于"人口城镇化".但通常意义上而言,城镇化包括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三个方面的城镇化是相互影响的,要实现人口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土地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中所面临的问题.要发挥产业对于城镇化的驱动作用,就要对引人产业进行合理的规划与科学的探讨,使得开发区土地切实发挥其应有的价值。PPP模式进行合作建设产业园区,不同与原有的简单招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笔者建议采用DB-OF,即设计、建造、融资与运营模式建设开发区,让有意与政府合作开发的企业参与开发区建设的全过程,使得开发区不再呈现“空壳化”。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