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咽喉反流性疾病

咽喉反流性疾病

咽喉反流性疾病的相关文献在2008年到2022年内共计119篇,主要集中在耳鼻咽喉科学、中国医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0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75790篇;相关期刊72种,包括山西中医、中国民间疗法、听力学及言语疾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第十九届学术交流会暨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咽喉分会第二次学术交流会、第八次全国听力学及嗓音言语医学暨第五次全国人工听觉技术学术会议、2008年全国咽喉气管疾病专题学术会议等;咽喉反流性疾病的相关文献由338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进让、陈贤明、王刚等。

咽喉反流性疾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0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75790 占比:99.93%

总计:175906篇

咽喉反流性疾病—发文趋势图

咽喉反流性疾病

-研究学者

  • 李进让
  • 陈贤明
  • 王刚
  • 刘元献
  • 叶美婷
  • 吴玮
  • 吴立峰
  • 李许娜
  • 杨帆
  • 禤达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宋丽; 梁毫; 杜娜然
    • 摘要: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耳穴压豆疗法治疗咽喉反流性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4例咽喉反流性疾病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2例。对照组予口服兰索拉唑肠溶片,治疗组予针刺联合耳穴压豆方法治疗,均治疗4周。观察两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咽喉反流症状指数量表(RSI)、咽喉反流体征量表(RFS)评分的变化情况。结果:对照组总有效率65.63%,治疗组总有效率81.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RSI评分及RF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刺联合耳穴压豆治疗咽喉反流性疾病患者疗效较好。
    • 杨鑫龙; 叶振昊; 何桂花; 黄穗平
    • 摘要: 总结黄穗平教授治疗咽喉反流性疾病经验。黄穗平认为咽喉反流性疾病多因湿热内侵、饮食失宜、劳逸失度、情志失调,导致脾胃虚弱或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本病;病位在咽喉与胃,与脾、肝、胆关系密切;病性多属虚实夹杂,虚者多责之于脾虚,实者多为气滞、痰凝、湿阻、热郁;治疗上主要采用健脾益胃、行气降逆,同时配合疏肝、化痰、祛湿、清热,并注意饮食、调畅情志。
    • 禤达科; 李许娜; 刘元献; 连纯利; 郭赛; 叶美婷
    • 摘要: 目的探讨咽喉反流性疾病(LPRD)中医证型与症状分布规律。方法选取符合RSI评分>13分和/或RFS评分>7分的204份初诊为LPRD的病例,采集咽部异物感、咳嗽、声嘶等13项症状,湿热蕴脾证、胃热炽盛证、肝郁脾虚证、肝胃不和证、脾虚湿盛证、肺胃阴虚证等6类证型,分析症状、证型的分布规律及相互关系。结果204份病例中,证型以肝郁脾虚证最多,其次分别为湿热蕴脾证、胃热炽盛证、肺胃阴虚证、肝胃不和证和脾虚湿盛证。症状发生频次由高到低依次是咽部异物感、咳嗽、咽干、咽痒、咽痛、声嘶、清嗓、咳痰、反酸烧心、呃逆、咽部灼热感、胸闷气紧与吞咽不利。结论咽喉反流性疾病的6个中医证型以肝郁脾虚证、湿热蕴脾证较多见,在13种症状中,以咽部异物感、咳嗽、咽干、咽痒最常见,且同一症状在不同证型中分布不具特异性。
    • 张初琴; 陈波蓓; 项海杰; 陈如如; 伊松
    • 摘要: 目的通过精神心理及生活质量状况调查分析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与咽喉反流性疾病(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disease,LPR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20年8月以打鼾为主诉的235例患者为研究对象,进行多道睡眠图(PSG)监测并填写反流症状指数量表(reflux symptom index,RSI)、Epworth 嗜睡量表(ESS)、焦虑自评量表(self-rating anxiety scale,SAS)、抑郁自评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和健康调查量表(SF-36),根据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及是否伴有LPRD分组,使用SPSS 22.0比较各组之间上述指标的差异。结果经PSG监测诊断为单纯打鼾组32例,轻度组38例,中度组32例,重度组133例,OSAHS伴LPRD 108例;OSAHS伴LPRD组在ESS、AHI、RSI、SAS、SDS上分值明显高于OSAHS不伴LPRD组,RSI与ESS、SAS、SDS评分明显正相关(r分别为0.143、0.225、0.164,P均<0.05);OSAHS伴LPRD组在SF-36各维度上分值均低于OSAHS不伴LPRD组,除一般健康状况(general health,GH)这一维度外,其余维度评分及躯体生理健康总评(physical component summary,PCS)和精神心理健康总评(mental component summary,MCS)的2个综合分数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LPRD的OSAHS患者较单纯OSAHS患者有更为突出的精神心理异常和更严重的生活质量下降,可以使用质子泵抑制剂联合促胃肠动力药治疗LPRD,进而有效治疗OSAHS,并促进其身心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 徐冰; 王采集; 陈敏; 李宛桐; 张世丽; 赵泽祺; 乔月华
    • 摘要: 目的检测成人单侧分泌性中耳炎(SOM)的中耳积液中是否存在胰蛋白酶与胃蛋白酶,探讨其在SOM合并咽喉反流性疾病(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disease,LPR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20年1月就诊的单侧SOM 40例患者(年龄25~60岁)的中耳积液,样本均经pH检测和细菌培养3天;使用免疫印迹实验(western blot,WB)检测中耳积液中是否存在胰蛋白酶与胃蛋白酶,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进一步检测中耳积液中胰蛋白酶与胃蛋白酶浓度;所有受试者自主完成反流症状指数评分量表(RSI)。结果(1)WB结果显示60%(24/40)样本检测到胰蛋白酶,77.5%(31/40)样本检测到胃蛋白酶,其中,胃蛋白酶阳性的样本中,有77.42%(24/31)检测到胰蛋白酶;胰蛋白酶阳性的样本中,100%(24/24)同时检测到了胃蛋白酶。(2)ELISA结果显示样本中胰蛋白酶浓度为270.81(201.02,377.56)ng/ml,胃蛋白酶浓度为65.28(59.29,80.82)ng/ml,胃蛋白酶浓度显著低于胰蛋白酶浓度(P13分,其中83.33%(10/12)样本检测到胰蛋白酶,100%(12/12)样本检测到胃蛋白酶;RSI量表阳性样本的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检测阳性率及其浓度与总体样本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OM患者中耳积液中胰蛋白酶和胃蛋白酶检出率较高,且胰蛋白酶浓度通常高于胃蛋白酶;部分SOM合并LPRD的患者不表现出LPRD临床症状,中耳积液中胰蛋白酶与胃蛋白酶的检测有重要的诊断价值。
    • 吴晓玉; 王雪红; 常祎
    • 摘要: 目的探讨青少年儿童发生咽喉反流性疾病(LPRD)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于陕西省延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078例青少年儿童为研究对象,其中LPRD者有118例,非LPRD者960例。收集其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其发生LPRD的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儿在体格发育(包括身高、BMI)、吸烟史、饮酒史、辛辣食物史、含气饮料史、高脂饮食史、HP感染史、遗传史、熬夜史、餐后平卧史、焦虑史、抑郁史等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是5.256、4.627、9.557、4.052、4.633、4.469、4.398、6.578、5.146、5.987、9.371、10.642、4.582,P<0.05)。对上述因素进一步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BMI≥25kg/m^(2)、经常吸烟、经常喝酒、喜辛辣食物、喜含气饮料、喜高脂饮食、有遗传史、经常熬夜、餐后平卧均是青少年儿童发生LPRD的危险因素(OR值分别是6.257、5.545、5.279、6.156、6.034、5.934、2.545、2.979、2.656,P<0.05)。结论肥胖、不良饮食与生活习惯、遗传因素是影响青少年儿童发生LPRD的危险因素。控制体重,养成良好的饮食与生活习惯是预防青少年儿童发生LPRD的关键干预措施。
    • 任全伟; 赵颜俐; 吴俊慧; 雷霞; 罗小莉; 王小涔; 雷刚; 彭顺林
    • 摘要: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分析咽喉反流性疾病的中医用药规律。方法:搜集并筛选发表的与中医药治疗咽喉反流性疾病相关的文献,对证型、组方和药物信息进行提取、规范,构建数据库,使用古今医案云平台对证型、组方、高频药物、功效、性味和归经进行统计,并对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和复杂网络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96篇文献,提取处方104首,药物146味,高频证型为痰气交阻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肝郁脾虚证,高频组方为半夏厚朴汤、旋覆代赭汤、柴胡疏肝散、半夏泻心汤。高频用药为半夏、甘草、茯苓等22味,以燥湿化痰药和清热解毒为主,四气以温、平、微寒、寒为先,五味以苦、辛、甘为主,用药大多归肺经、脾经、胃经、心经、肝经。挖掘出12个药物关联规则、4个聚类组合和1个核心组方。结论:中医药治疗咽喉反流性疾病药物配伍上重在调和脏腑枢机,即通过调和肝、脾胃、肺等脏腑枢机以恢复脾胃枢机升降之用,同时予以利咽、化痰、止咳等治法以标本兼治。
    • 贺馨; 杨浩
    • 摘要: 咽喉反流性疾病(LPRD)是指胃内容物(胃酸、胃蛋白酶、胆汁酸等)以液体或气体的形式,直接或间接反流至食管上括约肌以上部位,引起咽部、喉部一系列症状与体征的总称。近年来LPRD患病率逐年增高,受到了许多临床学者的关注和重视。LPRD发病机制复杂多样,国内外尚缺乏统一的诊治标准,在临床诊疗过程中存在着诊治不规范的情况。基于此,本文就咽喉反流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诊治LPRD提供参考。
    • 陈函; 杨帆; 王茂鑫; 陈贤明; 庄森洪
    • 摘要: 目的探讨咽喉反流性疾病(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disease,LPRD)患者症状与体征之间的相关性,以及相关危险因素对主观症状的影响。方法对门诊可疑LPRD的患者,进行至少8周的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治疗有效者确诊LPRD纳入研究,共43例,分析其反流体征评分量表(RFS)评分与反流症状指数评分量表(RSI)9个症状评分之间的关系,并评估吸烟、饮酒、饮食不规律等18项相关危险因素与患者9个症状之间的关系。结果①43例LPRD患者RSI总分与RFS总分无相关性,RSI量表9个症状中仅声嘶和饭后/躺下后咳嗽与RFS总分呈正相关(r=0.57,r=0.44,均为P<0.05)。②18项相关危险因素中,油腻食物与饭后/躺下后咳嗽(r=0.47,P=0.02)、呼吸不畅(r=0.55,P<0.01)呈正相关;油炸食物与饭后/躺下后咳嗽(r=0.50,P=0.02)呈正相关;饮食不规律与吞咽不利(r=0.51,P=0.01)、咽喉异物感(r=0.42,P=0.04)、RSI总分(r=0.56,P<0.01)呈正相关;睡前进食与痰多/涕倒流(r=0.45,P=0.03)、烦人咳嗽(r=0.67,P<0.01)呈正相关;进食过饱(r=0.42,P=0.04)、经常便秘(r=0.61,P<0.01)、睡眠打鼾(r=0.51,P=0.01)皆与吞咽不利呈正相关。结论LPRD患者RSI总分与RFS总分无显著相关性,仅声嘶和饭后/躺下后咳嗽与RFS总分呈显著正相关,LPRD的主观症状与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
    • 徐志宇; 刘旭; 陈世彩; 郑宏良
    • 摘要: 咽喉反流性疾病(laryngopharyngeal reflux disease,LPRD)是指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直接或间接引起的上消化道和呼吸道的炎性反应,主要表现为咽喉部异物感、持续清嗓、声嘶、发音疲劳、咽喉疼痛、慢性咳嗽、呼吸困难、喉痉挛等症状的总称。LPRD喉镜下表现为声带后联合区黏膜增生和/或肥厚,声带弥漫性充血、水肿等[1]。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