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震损伤

地震损伤

地震损伤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240篇,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公路运输、地球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2篇、会议论文42篇、专利文献40348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低温建筑技术、结构工程师、建筑结构学报等; 相关会议31种,包括第十一届中日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2013年全国土木工程研究生学术会议、第十届中日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等;地震损伤的相关文献由626位作者贡献,包括许成祥、余江滔、孙治国等。

地震损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2 占比:0.37%

会议论文>

论文:42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40348 占比:99.52%

总计:40542篇

地震损伤—发文趋势图

地震损伤

-研究学者

  • 许成祥
  • 余江滔
  • 孙治国
  • 张克纯
  • 石岩
  • 陆洲导
  • 欧进萍
  • 王东升
  • 蒋欢军
  • 周超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祖强; 杜振宇; 薛建阳; 周超锋
    • 摘要: 根据16个实腹式配钢的型钢混凝土异形柱试件在低周反复荷载作用下的试验结果,进行了构件的滞回性能分析及基于损伤的恢复力模型研究。提出了一种弹性段-强化段为双折线、下降段为指数函数曲线的复合骨架曲线模型,采用理论推导与回归拟合相结合的方法给出了构件对应不同截面形式、轴压比及配钢率的骨架曲线特征值计算方法;考虑二阶矩效应、轴压附加抗侧刚度、强度衰减、包辛格效应及加载历程对构件性能退化的影响,并通过引入基于试验结果拟合的损伤模型,定量描述了构件滞回环卸载刚度退化规律,建立了恢复力模型。研究表明:试件的抗震性能良好,滞回曲线基本呈梭形,采用实腹式配钢的异形柱在各级荷载循环下的滞回环大致汇交于2点;所提出的基于损伤的恢复力模型是经过理论推导并考虑了多种因素的影响,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拟合度较好,可为该类型结构进行高效非线性地震反应分析提供依据。
    • 周敉; 张洋; 姜永存; 朱国强; 刘阳; 兰方言; 吴江
    • 摘要: 为研究氯离子(Cl^(-))侵蚀对钢筋、混凝土材料性能和桥墩抗震性能的影响,设计了3组6根大比例尺钢筋混凝土墩柱模型,并对各组中的待侵蚀模型试件进行了Cl^(-)电化学加速侵蚀。对各试件进行拟静力加载试验,分析Cl^(-)侵蚀前后不同墩高和不同配筋率的墩柱模型抗震性能指标的变化规律,并采用Park-Ang和M-Park两种双参数模型评价墩柱的地震损伤。研究结果表明:Cl^(-)侵蚀对混凝土和钢筋材料性能产生削弱影响;受Cl^(-)侵蚀试件的位移延性能力、承载能力、耗能能力均明显小于未受侵蚀试件;侵蚀试件的等效黏滞阻尼系数在极限位移前大于相应未受侵蚀的试件;Cl^(-)侵蚀会明显增加墩柱的地震损伤,在极限位移处增大至未侵蚀墩柱的两倍;墩柱配筋率越大时,Cl^(-)侵蚀对墩柱地震损伤的影响越大。
    • 王亚楠; 彭斌; 于娇; 王傅杰
    • 摘要: 针对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作用下基础隔震结构的地震损伤和失效模式进行研究。建立隔震结构的数值计算模型,进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选择适用于隔震结构的地震损伤模型,进行结构的构件和整体损伤分析;确定隔震结构构件的失效准则,并采用多指标综合评价法进行隔震结构的主要失效模式分析。结果表明:脉冲型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隔震结构的损伤主要集中在一、二层,其中底层中柱先于梁发生损伤失效,而当隔震支座失效时,上部结构底层构件几乎全部失效。
    • 袁建力; 李胜才; 宋拓
    • 摘要: 屋顶、围护墙是木构架古建筑中容易遭受地震损坏的部位,屋顶的主要震害为屋面构件的破碎、滑落,围护墙的主要震害为墙体的歪闪、倒塌,震害程度与结构的整体性和连接构造的有效性密切相关。屋顶、围护墙的抗震构造鉴定关系到整体建筑和生命财产的安全,但现行《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标准》尚未提供详细的鉴定要求。文中依据唐山地震、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中木构架古建筑震害统计资料,分析了屋顶、围护墙的震害状况;借鉴古建筑传统工艺方法,提供了加强屋顶、砖砌围护墙整体性和稳定性构造的措施;以现行《古建筑木结构维护与加固技术标准》为基准,提出了完善屋顶、砖砌围护墙抗震构造鉴定的建议。文中研究成果可作为现阶段木构架古建筑抗震构造鉴定以及今后标准修订的补充参考。
    • 蒋连接; 白国良; 朱方之; 施云; 于晓明; 李琳
    • 摘要: 传统拟静力加载试验不能考虑长周期地震动作用特性的影响,无法准确评估长周期地震动作用下SRC柱的损伤程度。采用屈服后每级水平位移循环10次的长周期加载制度模拟长周期地震动作用,比较研究了SRC柱的损伤发展过程。结果表明:峰值荷载后,位移多次循环作用使SRC柱的损伤开始快速增长乃至急剧发展,随着同级位移循环次数的增加,长周期加载试件的裂缝宽度增大、损伤程度加重,达到相同破坏特征时对应的位移角减小。考虑混凝土开裂、有效滞回耗能对SRC柱损伤的影响,建立了基于最大位移和有效累积滞回耗能组合的SRC柱双参数地震损伤模型,评估了含钢率、配箍率和轴压比对SRC柱地震损伤的影响,分析表明该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SRC柱的损伤发展历程。结合试验现象和损伤指数计算结果,给出了SRC柱不同损伤程度对应的损伤指数范围。
    • 冯玉林; 高鸽; 蒋丽忠; 韩建平; 张云泰
    • 摘要: 轨道不平顺谱可表征与评价某类线路的宏观几何状态,是轨道平顺状态评定及轨道病害判定的重要指标,也是重要的输入激励之一。我国高铁的建造在时空上无法完全避开地震区域,若能将高铁线路地震损伤纳入轨道不平顺,提出考虑地震损伤的高铁桥上轨道不平顺谱,对综合管理震后线路轨道平顺状态,正确评估震后列车的走行安全性均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提出考虑地震损伤的高速铁路桥上轨道不平顺谱计算方法,总结计算方法中各部分(包括高速铁路轨道-桥梁系统震致线桥一体化模型、震致损伤演化机理、震致损伤映射机理及震致轨道不平顺谱)研究进展;并指出目前考虑地震损伤的高速铁路桥上轨道不平顺谱的研究不足和发展趋势。
    • 任大春; 樊义林; 熊堃
    • 摘要: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西部大开发的推进,一批已建或在建的高拱坝,比如小湾、溪洛渡、乌东德、白鹤滩等工程均位于我国的西部地区.相比200 m级大坝而言,300 m级特高坝抗震技术研究的时间较短,震害经验少,现行的水工建筑物抗震设计规范仅适用于200 m级以下的大坝,300 m级的特高坝尚无设计规范可循,目前这类特高坝的的建设理论和依据都是借鉴以往一般的工程经验和技术,因此在高烈度区建坝的抗震安全问题十分突出,需要加强其防震抗震工作的研究.在此背景下,收集了国内外高拱坝在发生强震时给其坝体及坝肩造成损害的实际案例.针对白鹤滩工程,采用目前国内通用的3种非线性有限元方法,分析了设计地震作用和校核地震作用下可能出现的高应力和大变形的情况;通过拱坝极限承载能力计算和拱坝动力模型试验,分析了拱坝承受超越地震的能力和可能出现的损伤及其破坏特征.研究成果可为类似工程的分析研究提供参考.
    • 钟闻华; 游新
    • 摘要: 简支梁桥是我国使用最广泛的桥型,为明确其地震损伤演变过程,以典型的3跨简支梁桥为研究对象,采用OpenSees软件建立了精细化的有限元模型,并基于增量动力分析(IDA)方法进行了非线性时程分析.结果表明:板式橡胶支座和混凝土挡块是整个结构中最先发生损伤且损伤最严重的构件,桥墩损伤较轻,这一结论与近年来地震中采用板式橡胶支座的桥梁震害基本一致;连续梁桥震害与简支梁桥震害相近,但因连续梁桥上部结构质量较大,碰撞效应较明显;支座摩擦系数对桥梁上下部结构地震响应影响较大,为使桥梁整体损伤较小,可通过设计合理的支座,改变其支承接触面间的摩擦特性.
    • 王献挚; 邓治国; 李建中
    • 摘要: 为研究矮塔斜拉桥的纵桥向地震损伤发展过程,以一座典型的塔梁墩固结体系三塔矮塔斜拉桥为原型桥梁,设计、制作了缩尺比为1∶20的全桥振动台试验模型,并采用El Centro波和场地人工波作为地震动输入对试验模型进行纵桥向振动台试验,观测各试验工况下的试验模型地震损伤情况.结果表明,塔梁墩固结体系矮塔斜拉桥的地震损伤主要出现在主墩的墩底、墩顶部位,而主塔基本保持弹性.随着地震损伤发展,结构自振周期和阻尼比逐渐增大,损伤情况逐步加剧;最终,主墩墩底部位发生严重损伤,核心混凝土压溃.
    • 陈宇; 石运东; 吕杨; 黄信
    • 摘要: 基于地震作用下连续梁桥的损伤破坏机理,利用MR阻尼器控制元件,建立了基于桥墩广义水平刚度比的阻尼器出力方案,提出了连续梁桥的非线性地震损伤控制方法.对某一联三跨连续梁桥进行地震损伤控制研究,采用IDA(Increasing Dynamic Analysis)方法对控制前后桥梁结构进行损伤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控制方法可以有效降低桥梁损伤,并使桥墩损伤趋于均匀,显著提高桥梁的抗震性能;对采用不同控制方案和不同设计传递系数的桥梁进行地震损伤分析,结果表明半主动控制方案对墩梁残余位移和桥墩损伤的控制效果优于PON(Passive On)控制,并且设计传递系数对控制效果影响较大,需合理选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