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增效作用

增效作用

增效作用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591篇,主要集中在植物保护、化学工业、中国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8篇、会议论文98篇、专利文献58739篇;相关期刊538种,包括昆虫学报、植物保护学报、植物保护等; 相关会议72种,包括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化学防治专业委员会第九届中国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学术研讨会、第十三届全国农药交流会、中国植物病理学会化学防治专业委员会第七届中国植物病害化学防治学术研讨会等;增效作用的相关文献由3453位作者贡献,包括仲汉根、季红进、朱卫锋等。

增效作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68 占比:1.95%

会议论文>

论文:98 占比:0.16%

专利文献>

论文:58739 占比:97.89%

总计:60005篇

增效作用—发文趋势图

增效作用

-研究学者

  • 仲汉根
  • 季红进
  • 朱卫锋
  • 刘刚
  • 孔建
  • 罗才宏
  • 张少武
  • 曹明章
  • 刘智忠
  • 吴一凡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石宇; 贺民荣; 吴帅; 夏福金; 李荣玉; 廖逊; 李明
    • 摘要: 为明确贵州褐飞虱田间种群对三氟苯嘧啶与呋虫胺的敏感性,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了三氟苯嘧啶、呋虫胺及两者混用组合对贵州黄平、湄潭、惠水3地褐飞虱田间种群的室内毒力。结果表明,湄潭田间褐飞虱种群对三氟苯嘧啶产生了低水平抗性,另外2个地区褐飞虱种群对三氟苯嘧啶仍处于敏感水平。黄平和惠水褐飞虱种群对呋虫胺表现为中等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59和27.64,而湄潭褐飞虱种群则表现为高抗水平,抗性倍数为177.43。当三氟苯嘧啶与呋虫胺以质量比为1∶5组合时,增效作用最为显著,其共毒系数(CTC)为751.03,LC50为0.2819 mg/L;田间施用后7 d对褐飞虱的防效高达96.21%,显著高于呋虫胺(77.62%)和三氟苯嘧啶(80.61%)单剂;田间施用后21 d防效仍高达98.04%,显示出比呋虫胺或三氟苯嘧啶单剂更好的持续防效。该结果可为褐飞虱的增效组合用药以减缓褐飞虱抗药性、农药减量增效及科学合理使用提供参考。
    • 苏正川; 卿尚飞
    • 摘要: 本试验探索了唑虫酰胺和虫螨腈对蓟马的增效作用和防治节瓜蓟马的田间使用效果。以节瓜蓟马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测定2种药剂对节瓜蓟马的杀灭作用,并根据孙云沛法计算混剂的共毒系数(CTC值),判断2种药剂混合的增效作用。根据农药田间药效试验准则NY/T1464.6-2007第6部分:杀虫剂防治蔬菜蓟马的方法设计田间小区试验,观察30%唑虫酰胺·虫螨腈悬浮剂在田间对节瓜蓟马的控制作用。结果显示,2种杀虫剂以1:1复配时具有很强的增效作用,共毒系数为156.45;30%唑虫酰胺·虫螨腈悬浮剂在田间使用具有比单独使用两种药剂的防效要更高。研究表明,唑虫酰胺和虫螨腈复配可以用于节瓜蓟马的防治,并且具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
    • 李桂香; 李秀环; 郝新昌; 李智文; 刘峰; 刘西莉
    • 摘要: 【目的】由多主棒孢(Corynespora cassiicola)引起的黄瓜靶斑病是世界公认的黄瓜三大病害之一,严重影响着黄瓜的产量和品质。随着防治药剂的连续使用,其抗药性问题日益突出。本研究旨在明确山东省多主棒孢对常用杀菌剂的抗性情况,为黄瓜靶斑病的药剂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同时筛选高效混配药剂为多主棒孢的抗药性治理提供数据支持。【方法】从山东省不同地区采集、分离纯化获得140株多主棒孢,采用室内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多主棒孢对3种常用杀菌剂(苯醚甲环唑、咪鲜胺和氟吡菌酰胺)的敏感性,并利用Modeller v9.19程序同源建模及AutoDock4.2.6分子对接软件包分析多主棒孢对氟吡菌酰胺的抗性。结合室内菌丝生长抑制和离体叶片防治效果试验筛选氟吡菌酰胺和咪鲜胺的复配最佳配比。【结果】经过异常值分析并剔除,敏感菌株频率分布均呈单峰,分别确定苯醚甲环唑对多主棒孢121株敏感菌株的EC;范围为0.29-6.80μg·mL^(-1),平均EC;值为2.44μg·mL^(-1);咪鲜胺对129株敏感菌株的EC;范围为0.01-0.57μg·mL^(-1),平均EC;值为0.16μg·mL^(-1);而氟吡菌酰胺对136株多主棒孢的EC;范围为0.56-47.54μg·mL^(-1),平均EC;值为6.94μg·mL^(-1)。经测序分析发现31.62%多主棒孢菌株SdhC亚基发生S73P点突变。分子对接结果表明,SdhC亚基上发生S73P突变后,氨基酸的刚性增强,并且空间位阻变大,使氟吡菌酰胺与Ser73之间的氢键作用消失,从而亲和力降低,导致抗药性的发生。交互抗性分析结果表明氟吡菌酰胺与咪鲜胺不存在交互抗性,两者以7﹕3混用增效系数1.84,表现为增效作用,且相同剂量处理下,混剂的防治效果高于两个单剂处理的防治效果。【结论】山东省不同地区多主棒孢群体对不同杀菌剂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对氟吡菌酰胺已产生不同程度的抗性,其中SdhC上点突变S73P的发生频率相对较高,导致病原菌琥珀酸脱氢酶与氟吡菌酰胺的结合能力下降。氟吡菌酰胺与咪鲜胺以7﹕3混用能够提高防治黄瓜靶斑病的效果,建议生产上可将氟吡菌酰胺与咪鲜胺交替或混合使用,用于治理目前多主棒孢对氟吡菌酰胺等SDHI类杀菌剂的抗性问题。
    • 王艳君; 胡佳敏; 林雪婷; 吴靖渝; 曹承慧
    • 摘要: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水溶性ZnS和PEG/ZnS量子点,借助傅里叶红外光谱仪、荧光光谱仪、XRD及透射电镜等进行量子点表征。在确定PCR反应的最适退火温度后,将ZnS量子点与PEG/ZnS量子点按照不同浓度、不同体积分别加入PCR反应体系中,探究其对PCR反应特异性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ZnS量子点(体积为1.5μL、浓度为1×10^(-2)mg·mL^(-1))与PEG/ZnS量子点(体积为1.5μL、浓度为1×10^(-3)mg·mL^(-1))对PCR反应的特异性均具有增效作用,且PEG/ZnS量子点的增效作用更具优势。PEG/ZnS量子点可更好改善PCR反应的扩增效果,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及应用价值。
    • 余利; 王锦程; 谢亚杰; 黄伟东; 段海明
    • 摘要: 目的:阐明解淀粉芽孢杆菌产脂肽粗提物提高克菌丹和代森锰锌对玉米大斑病菌抑制活性。方法:采用Wadley公式法,测定对玉米大斑病菌抑制活性。结果:脂肽粗提物和克菌丹、代森锰锌对玉米大斑病菌的EC_(50)分别为0.23μL/mL、5.78μg/mL和8.04μg/mL;脂肽粗提物与克菌丹和代森锰锌质量比为1∶100和1.5∶100时具有较强的增效活性,增效系数SR达1.78和1.74。结论:可为玉米大斑病的可持续防控提供参考和借鉴。
    • 衣福青
    • 摘要: 1猪用发酵中草药饲料添加剂的特点猪用发酵中草药饲料添加剂是通过科学组方,利用微生物发酵中药。首先,在微生物发酵中药时,在代谢过程中能分泌蛋白酶、纤维素酶等多种细胞外酶,这些酶可以把中草药里的有效成分释放出来,使中草药里的活性物质、有效成分能够被充分利用,从而发挥更好的作用。并且微生物发酵中药是主要通过提高中药有效成分提取率和增加有效成分的利用率来达到增效作用
    • 曾梦蝶; 孟令涛; 曹洪玉; 寇俊杰
    • 摘要: 为研究3种复配增效剂对灭草松、草铵膦、高效氟吡甲禾灵的增效作用及其增效机制,并筛选出表现较好的增效剂,分别测定了以顺丁烯二酸二异辛酯磺酸钠(渗透剂T)、异构醇醚和油酸甲酯为主要成分的3种复配增效剂以及分别添加了这3种复配增效剂的除草剂的静态表面张力(static surface tension,SST)、动态表面张力(dynamic surface tension,DST)、动态干燥度及接触角,并计算了黏附张力及黏附功。理化性能测试显示:以异构醇醚为主要成分的增效剂在降低除草剂的静态表面张力、加速动态表面张力的降低、减小接触角方面表现出的效果最为显著;以渗透剂T为主要成分的增效剂的效果次之;以油酸甲酯为主要成分的增效剂也略有效果,但最不显著。黏附张力及黏附功的数据表明,添加了以异构醇醚为主要成分的增效剂的除草剂药液在叶片上具有更强的黏附,更易在叶表皮持留、润湿。同时,室内药效评价结果也证实了理化性能表现最好的以异构醇醚为主要成分的增效剂添加于除草剂后具有最好的防治效果。
    • 吴帅; 石宇; 廖逊; 李明; 宋梅; 李荣玉
    • 摘要: 【目的】为明确三氟苯嘧啶和啶虫脒复配对褐飞虱的联合作用,筛选出对褐飞虱具有增效作用的药剂组合。【方法】采用稻苗浸渍法测定了三氟苯嘧啶和啶虫脒及其复配对褐飞虱3龄若虫的毒力,并采用田间喷雾法在贵州惠水进行了田间防效试验。【结果】与敏感基线相比,贵州3地(黄平、湄潭、惠水)褐飞虱种群对三氟苯嘧啶和啶虫脒的抗性处于敏感至低水平抗性,抗性倍数分别为2.44~8.00和3.87~9.84。三氟苯嘧啶和啶虫脒复配对褐飞虱3龄若虫具有较好的增效作用,三氟苯嘧啶与啶虫脒有效成分比为1∶2、1∶5、1∶9、2∶1、5∶1、9∶1时,共毒系数都大于120,2∶1为最佳配比,其CTC为191.30,LC_(50)值为0.39 mg/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三氟苯嘧啶+啶虫脒(2∶1)]组合施药3 d后对褐飞虱具显著增效作用,防效为96.11%,显著高于三氟苯嘧啶(88.01%)和啶虫脒(65.03%)单剂。【结论】三氟苯嘧啶和啶虫脒按有效成分比为2∶1(三氟苯嘧啶∶啶虫脒)时对褐飞虱具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 孙学磊; 郭雪洁; 马琦
    • 摘要: 双酰胺类杀虫剂因具有结构多样、作用机制独特、防虫效果卓越等特点,成为近年来杀虫剂市场上的热点产品。然而,随着双酰胺类杀虫剂被大量使用,抗性问题逐渐显现,影响生态环境和现代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双酰胺类杀虫剂与其他农药组合应用是解决抗性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同时还能扩大防治谱,提高药效,进而减少农药使用量。本文对双酰胺类杀虫剂在农药复配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双酰胺类杀虫剂的靶标抗性、减量增效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参考。
    • 张江兆; 徐重新; 沈燕; 高美静; 卢莉娜; 卢飞; 刘贤金
    • 摘要: 为探究腐霉利和咯菌腈混用对黄瓜灰霉病病原菌灰葡萄孢的联合毒力,进而通过减少用药量及施药后残留动态分析,提升黄瓜中这两种农药的风险防控水平。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得腐霉利和咯菌腈对灰霉病菌菌丝生长的有效抑制中浓度(EC50)分别为0.069 mg/L和0.103 mg/L;而将两种农药以质量比1∶1混用时,EC_(50)值为0.016 mg/L,增效系数(synergistic ratio,SR)达到5.0,表现为强增效作用。腐霉利和咯菌腈单独处理3 d后的灰霉病菌菌丝经电镜扫描观察,分别表现为菌丝干瘪和胞内物质溢出;而经两种农药以质量比1∶1混合处理后,灰霉病菌同时出现了菌丝干瘪和胞内物质溢出现象,混用对菌丝的损伤符合叠加增强特征。为进一步分析腐霉利和咯菌腈混配施用后的动态残留情况,对可同时检测这两种农药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方法进行了优化。所用方法下,腐霉利和咯菌腈的添加回收率分别为100%~102%和94%~96%,相对标准偏差(R S D)为1.7%~5.3%和2.8%~3.4%,定量限(LOQ)为0.01 mg/kg,符合残留检测要求。两种农药以质量比1∶1混配用于田间试验,施药21 d后在黄瓜上的最终残留量比单独使用腐霉利和咯菌腈分别降低了59%和86%;混配施药后腐霉利和咯菌腈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从5.38 d和6.93 d缩短至4.39 d和4.33 d。研究表明,腐霉利和咯菌腈混用切实增强了对黄瓜灰霉病菌的联合毒力,为农药合理减量增效应用提供了依据,同时还可有效降低黄瓜中的农药残留风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