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复魅

复魅

复魅的相关文献在2006年到2022年内共计92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电影、电视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2篇、专利文献26636篇;相关期刊82种,包括周易研究、英美文学研究论丛、天津社会科学等; 复魅的相关文献由98位作者贡献,包括尚艳、王俊杰、任剑涛等。

复魅—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2 占比:0.34%

专利文献>

论文:26636 占比:99.66%

总计:26728篇

复魅—发文趋势图

复魅

-研究学者

  • 尚艳
  • 王俊杰
  • 任剑涛
  • 刘凯琳
  • 张之沧
  • 曾竹青
  • 林炳炯
  • 王泽亚
  • 蒋河
  • 郭云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庞睿; 王肖芳
    • 摘要: 在中国价值国际传播中,“复魅”要求以价值本质为出发点探赜中国价值的国际传播,凸显中国价值国际传播的本意要旨;开显以互属认识论为前提,确立中国价值国际传播的两个维度,即宏观层面的原则性价值和具体层面的互动性价值,为中国价值国际传播提供认识论基础;中国价值国际传播以实践成效为准则,实践是中国价值国际传播的最终衡量标准,满足实践需求是中国价值国际传播的生长点,中国价值的国际传播是一项系统的实践工程,传播的实践方式需要差序化。
    • 王美艳; 赖江伟
    • 摘要: 当代艺术的特质与传统艺术表达方式是不同的。当代艺术摒弃了传统艺术的权威性和独有性——“祛魅”,换之则是当代艺术的大众性和包容性——“复魅”。值得注意的是两者的“魅”是不同的,“魅”在不同的时代下也都有不同的定义。在当今这个被各种科学技术包裹的时代之下,艺术设计承载了人类对于世界的反思与意义的探索。北欧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作为当代艺术设计的代表,善于利用科技进行创作,使科技成为了其进行艺术“复魅”的工具。其以富有诗意的作品试图回答人类终极的问题。文章从“祛魅”与“复魅”的概念出发,论述了埃利亚松的艺术“复魅”,并解读其中含义。
    • 杨静慧
    • 摘要: 新时期以来我国生态小说创作折射出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和现代困境。生态危机来源于人类中心主义,而以工具理性为核心的祛魅导致了人类中心主义。面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祛魅造成的现代困境,新时期生态小说以复魅为策略,对崇尚工具理性的现代化进行了反拨,重新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重构去人类中心主义,使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主义逐渐复归。
    • 盛小红
    • 摘要: 本文以库切的"耶稣三部曲"(《耶稣的童年》《耶稣的学生时代》《耶稣的死亡》)为研究对象,从身体、时间和工具理性角度考察小说中呈现的现代性危机。这种危机主要表现为对人的动物性的压制、"现在"时刻的霸权、数字的功用化等。论文指出,小说与《圣经》的互文关系,人物以世俗精神性对抗理性霸权的行为隐喻着一个复魅的后世俗社会的出现,这种复魅构成了对现代性霸权的反拨,指明了拯救的希望所在。
    • 王纯
    • 摘要: 以地震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云中记》是2019年生态文学的重要收获,小说中处处闪耀着生态意识和人道主义精神的光芒。在《云中记》中,阿来通过大自然的“复魅”书写表达了“万物有灵”的生态自然思想,对生存与死亡的辩证认识传递出“敬畏生命”的生态伦理思想,并对引发生态问题的文化现代性进行了反思和批判,传达出一种“回归自然”的生态文化思想,这些生态文明观念都体现了阿来作为中国知识分子的独特生命感悟与人文关怀。
    • 俞凡; 王妍慧
    • 摘要: 塑造并传播榜样形象是中国共产党完成意识形态建构的重要手段之一,雷锋是其中一个非常特殊的形象.梳理对历年《人民日报》《解放军报》对雷锋相关报道与评论,揭示其经久不衰的原因:首先,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赋予了他无限的适应性与可能性;其次,20世纪毛泽东开国领袖的身份又使他具有特殊政治意义;再次,90年代以来"两报"上雷锋形象经历"祛魅"与"复魅"的过程使其适应了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最后,不同时期的伴生形象又不断使其真实可感.雷锋形象近60年来演变的过程,折射出了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经济环境的变化.
    • 张娴
    • 摘要: "祛魅"是建立在主客二分、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及哲学起点之上的,并以人类中心主义为思想核心.从"祛魅"到"复魅"的转向,需要再次对自然美问题进行新的学理建构,并以此为前提重新确认人在生存发展过程中的自我价值及身份认同.在新时期绿色发展语境下,"复魅"不仅仅是对自然的精神敬畏,更是一种共生共荣的融入,把"人在自然中存在"作为自然"复魅"审美转向后新的哲学起点,把对自然万物生命的体认作为构建新的自然美的审美核心,最终指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类"诗意地栖居".
    • 张维娜; 林双鹏
    • 摘要: 基弗作品中复魅情境带给我们一种独特视角,这一过程并非是对现代文明的否定,而是在当代艺术发展中重新审视艺术的精神图像.虽基于当代语境,却是在神话、宗教与哲学、诗歌以及东西方艺术传统等多维度中重拾诗意赋魅的情感游离,这对于传统资源深厚的中国的当代文化艺术具有启示意义.
    • 王泽亚
    • 摘要: “祛魅”与“复魅”是现代文学艺术创作的两种主流观点,从本质上看,二者之间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消费社会下的文学艺术创作应该是“祛魅”与“复魅”的融合体,创作的过程应该汲取二者有利于现代社会发展,符合现代社会审美的部分。现代文艺创作,以技术和消费为调和手段,以优秀的传统民族精神为内核,打破原有单纯的文艺创作商业模式,破除现代艺术机械复制的魔咒,意图构建属于中国的现代文学艺术创作新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创作风格。
    • 王泽亚
    • 摘要: "祛魅"与"复魅"是现代文学艺术创作的两种主流观点,从本质上看,二者之间并不是相互对立的关系.消费社会下的文学艺术创作应该是"祛魅"与"复魅"的融合体,创作的过程应该汲取二者有利于现代社会发展,符合现代社会审美的部分.现代文艺创作,以技术和消费为调和手段,以优秀的传统民族精神为内核,打破原有单纯的文艺创作商业模式,破除现代艺术机械复制的魔咒,意图构建属于中国的现代文学艺术创作新体系,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创作风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